黄埔海军学校

更新时间:2022-08-04 19:54

民国时期培养初级海军军官的学校,位于广州东南郊的黄埔区长洲岛内,前身为黄埔水师学堂。1887年(光绪十三年)初创时,名为广东水陆师学堂,1893年改为黄埔水师学堂。设驾驶、管轮两部,学制5年,课程设置仿天津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重视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每年9个月在堂,3个月在船。

办学历史

1904年,黄埔水雷局附属鱼雷班并入,改称广东水师鱼雷学堂,学生均兼学驾驶、管轮和鱼雷。自1887年至1913年,共毕业学生14届208名,连同鱼雷班19名,为227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学堂改称黄埔海军学校,学制改为预科和正科各3年;1917年,收归北洋政府海军部管辖,改称广东海军学校,至1922年停办,共毕业驾驶、管轮学生3届136名。1930年,第4舰队(广东海军改编)司令陈策恢复黄埔海军学校,曾招收大学肄业的航海科学生一批,至1931年底结业。抗日战争时期迁往广西柳州,至1939年停办。复校后共毕业航海、轮机学生5届148名。以上总计毕业生522名。

沿革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已经看到中国的船炮不及英国,积极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被清朝统治者斥为“一派胡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及地方大官僚终于承认西方的“船坚炮利”,展开了洋务运动,在许多省份建立起近代军事工业,制造枪炮、舰船,开设水师陆师学堂,训练军队,建立新式陆海军。黄埔海军学校的前身——广东水陆师学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1876年(清光绪二年)秋,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两广总督刘坤一以八万元购买了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在黄埔的坞厂设备,准备在其中于仁船坞旧址设立“西学馆”。1877年,刘坤一奏捐前兼粤海关所得的平余银十五万两发商生息,作为储备洋务人才之用。1880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广东巡抚裕宽,就上述款内拨银在黄埔长洲建造“实学馆”,以市政司龙易图兼主其事,并调福州船政后学堂教习及监督,粤绅汤金铭、汤金铸兄弟回粤筹办。由汤金铭负责筹建可容百余学生的楼房一座,用银二万两,1882年四月竣工。

实学馆建成后,考选学生五十名,于六月开学,教习外文及算法,培养造船人才。1884年,张之洞督粤,至实学馆视察,认为“该馆生徒学业,尚堪造就。”逐改名为“博学馆”。张之洞也是洋务派大官僚,主张模仿西洋设立水陆两军专学训练军队的办法,于1887年六月十四日,会同广东巡抚吴大澄奏请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获准调用前船政提调吴仲翔任总办。学堂最初聘请洋教习三员,其中水师驾驶为英籍,陆师语文、测算兼操练正副教习为德籍;汉人教习十一员,其中水师设驾驶、操演、洋文各一员,华文三员;陆师则设英文帮教二员,德文帮教一员,华文二员。中国早期留美学生詹天佑,被张之洞调到博学信和广东水陆师学堂任外文教习四年。

学堂堂舍先就博学馆原有房屋开办。后另以四千五百九十二两价银于附近勘购田地四十七亩多,建造学堂一座。新学堂建成后,以旧学堂专居陆师学生,其课堂称“陆师诵堂”。新学堂分居水师驾驶、管轮学生,其课堂称“水师诵堂”。新学堂和堂外所建机器厂一座,铸铁厂一座、烟囱一座,及储料所、打铁厂、工匠房、操场、演武厅、石堤、码头等,共用银五万九千二百余两。两年后增建管轮机器厂一座,另设水师练船一艘,配英籍教习三员。学堂初办时,计划水师、陆师学生各七十名,实际上是将原博学馆学生七十多名派令分习水师驾驶、管轮等学科,再经考察,挑选留校三十八名,其余陆续剔退。1888年五月,由天津选调北洋武牟二十名肄业陆师;1889年八月,由福建船政后学堂调致曾经在堂三、四年的水师学生三十七名,分习驾驶、管轮。同年九月,又从天津招考幼童二十名,先令学习英文、算术等基础课程,以后再学水师、陆师。1889年十月,按管轮、驾驶、陆师各设学生名额七十名,共二百一十名。每届二年毕业。 广东水陆师学堂共办水师班(驾驶、管轮)第一期至第八期。1893年两广总督李瀚章将水陆师学堂中陆师与水师分开办理。陆师诵堂改为陆军速成学堂,在黄埔筹办武备学堂,并以武备军、武匡军为基础建成广东新陆军,简称“新军”,又在陆师诵堂旧址设陆军小学。

水师诵堂改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1901年学堂总办为林贺峒(林则徐之孙)。1904年,粤督岑春煊调京卿魏瀚(原为福建船政会办)来粤任黄埔总办,即水师学堂总办,兼黄埔船局总办,黄埔水鱼雷局总办。不久,魏将鱼雷局学堂学生四十名归并水师学堂,并改名为“水师鱼雷学堂”。学生除学驾驶外,兼学管轮、鱼雷厂课。这是我国海军早期航轮兼宜制度的尝试。学制定为五年。1907年,魏瀚在同一校合办海军工业学堂,为此,改校名为“广东水师工业学堂”。工业学堂定章十年毕业,五年预科,五年本科,本科毕业后派出国留学深造。岑春煊曾拔银十万两,储在广州源丰银号生息,预备作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之用。 工业学堂的主要课目有:英文(包括文法、外国地理、翻译、论说)、算术(包括数学、代数、三角、几何、量积学)、物理(包括化学、静重学、动重学、水重学)、国文(包括历史、本国地理、经学、论说)、绘图、体操、射击、厂课等。工业学堂办了五年,因辛亥革命反正而停办,停办后,学生并入水师班。

水师学堂主要课目有:天文、驾驶、海上气象学、电气学、水路测量、海岸要塞、弹道学、射击学、舰炮操式、水鱼雷战术、通讯、各种舰艇知识、数、理、化、英文、国文、操练等。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从福建、广东、南京、烟台四间水师学堂选派学生赴英留学,广东水师选派青年军官、练习生四名,其今叶在馥、廖景芳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九期驾驶班毕业生;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派出第十二期学生伍景英、杜衍庸、伍大名三人。这三人都是学习制造舰船的。广东水师学堂自1893年至1911年共招生七期,即第九期至第十五期。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期学生均于辛亥革命后毕业。1911年辛亥革命后,黄埔总办魏瀚逃离广东。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政府改广东水师工业学堂为“广东海军学校”,任李田为校长。在此期间,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回粤,曾到黄埔对海军学生讲话,训勉爱国,振兴海军。继李田后任校长的有刘义宽、肖楚壁、罗国瑞。1913年秋,周淦接任校长。1917年该校改归海军部直接办理,由海军部派视察员邓聪葆为校长。1920年,以周天禄任校长。1921年,该校隶属广东省省长公署,经费由该署发给。由于当时北伐大军所需军费主要靠广东省筹饷,广东财力疲困,是年十二月,广东海军学校被迫暂时停办。停办时,校内有十八期、十九期肄业学生四十余人。其中第十九期学生约二十人,原为十八期学生,因开学后至第三个学期,学业成绩跟不上,为学校当局改作第十九期,学校停办后,学生被遣散,有部分人投考进入陆军测量学校。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下令筹办陆军军官学校,指定黄埔旧有的广东陆军小学与广东海军学校原址为校舍,同年6月16日开学。1930年黄埔军校迁南京。1930年,陈策任海军第四舰队(后改为广东江防舰队)司令,因广东海军学校已停办近九年,广东海军中初级军官后继乏人,于是年夏呈请南京中央政府海军部,拟复办广东海军学校,但未获批准。是年秋,陈策从缉私获款中拨出经费举办第四舰队服务员训练班,招收高中华业生,初定训练一年,教授英美海军学校课本,结业后用以补充海军初级军官。学员食宿、学习和训练都在飞鹰舰上。

1932年初,广州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是时,陈策任海军第一舰队总司令,再次要求复办黄埔的海军学校,获西南政务委员会批准。前海军学校校舍曾作黄埔军校使用,该校迁南京后,校舍部分毁坏,需要大修,故暂用录顺船坞旁鱼雷局址办学,校名改称“黄埔海军学校”。前第四舰队服务员训练班二十八人转入该校,并招收部分学生插班,作为第十八期学生,亦称“新十八期”,初由陈策兼任校长。过两三个月,调刘永诰任校长,同时招收初中毕业学生为第十九期、二十期学生,学制改为五年。 1934年,黄埔军校原址校舍修复,改作黄埔海军学校校舍,第十九期至二十一期及新招收的第二十二期学生均迁至此。同年由肖广业代理校长。冬季,刘水诰回校复任。1935年由粤海舰队司令姜西园兼任校长。1936年由广东江防舰队副司令李庆文兼校长。

抗战期间,1937年日寇飞机轰炸广州、黄埔。10月,第二十一期(轮机班)、二十二期(航海班)、二十三期(航海班)、二十四期(轮机班)学生由校长李庆文率领,迁校于连滩。1938年,黄埔海军学校在长洲岛的校舍为日机炸毁。10月,由连滩迁校至柳州三都村。1939年8月,学校奉令停办。停办后,第二十一期、二十二期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学生九人以及第二十四期轮机班学生十三人共二十二人转到四川万县“青岛海军学校”第五期航海及轮机班续学。其余学生大部分转到贵州都匀中央军校十六期炮科学习,毕业后再送四川万县要塞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在沿江要塞及陆军部队服务。抗战胜利后,复召集部分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学生在青岛补习海军课程半年,始行毕业考试并派回海军工作。

黄埔海军学校自1882年办实学馆起,至1939年8月在柳州三都村结束,共历五十七年(中间中断约十年)。清朝期间水师班毕业十二届,民国期间海军学校毕业十二届,合计为二十四届。驾驶、管轮毕业学生共五百二十二人。

黄埔海军学校为中国培养出许多海军将校和造船业、航运业知名人士。例如:第一期谭学衡,毕业后赴英留学,1911年二月任海军副大臣,补授海军副都统。民国期间任广东治河督办,广东航政局局长。第一期汤廷光,护法舰队南下时任海圻号旗舰舰长,当过短期广东省省长,1920年任广州军政府海军部长,1921年任国民政府海军总长。第九期叶在馥及第十二期伍景英、杜衍庸等,都是造船界知名人士。第十五期陈策,曾任江海防司令,海军第四舰队司令、第一舰队总司令、黄埔海军学校校长,广州市市长等职。第十五期李庆文,历任舰长、参谋长、广东江防舰队副司令、黄埔海军学校校长、粤桂江防副司令等职。第十五期胡应球,原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二副,历任舰长等职,全国解放后任政协委员。第十六期邓兆祥,曾任重庆号巡洋舰舰长,起义后历任青岛海军学校校长,海军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第十六期黄文田,历任舰长、教员、广东江防舰队司令、粤桂江防司令等职,解放后任政协委员。第十八期马廷伟,参加国民党驻缅甸大使馆起义,后任广州越秀区政协委员。至于历任参谋长、各舰舰长、舰务处长等不胜枚举,无庸赘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