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5 00:45
黄泛区,一个苦难的代名词,一个曾滋生了杂草,又滋生了故园重生梦想的地方。多年来,黄河与河南纠缠不清,河南郑州花园口与黄泛区连绵一起,三者的交集,正是中原这个人口大省新历史的浓缩。黄泛区的影响很大,泛滥成灾,给当时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到了当时地区的发展。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国民党部队保卫大武汉阻挡日军南下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企图阻止日军南下。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
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颍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次洪灾,河南、皖北、苏北西部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河南、安徽、苏北三省地区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
黄河下游故道逐渐干涸,黄河水全部从花园口下泄,黄河彻底改道。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新黄河滚来滚去,这样在河南、苏北西部、皖北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
历时8年零9个月,横冲直闯的黄河回归了故道。但是黄泛区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耕植条件严重恶化,继续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直到解放后经过长期的治理,才得到好转。
1938年6月9日,距中牟不足20公里的黄河花园口大堤溃决,眨眼之间,“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毫无防备的中牟百姓无处躲藏。河水伴着大雨快速推进,两天之内便袭淹了中牟全境。据档案记载:“11日,黄水猛涨,赵口口门出水;次日,中牟三刘寨、油坊头、七里店、王庄、关家、六堡、闹市口等村全部被洪水淹没;13日,花园口与赵口两处黄水在中牟西北部的茶庵汇合,分成三股南下,泛滥区域东西已达15公里宽。西股主流黄水至中牟入贾鲁河,南泛尉氏、扶沟、西华等县……”
1938年6月22日《申报》1版《办黄灾急振》记载:此次黄河大堤,在赵口、杨桥、花园口一带被炸溃,洪流越陇海路而南,沿贾鲁河入皖,将与淮水合流。豫南首当其冲,中牟、开封、陈留、通许、尉氏、扶沟、鄢陵、 太康、西华、淮阳十县,皆成泽国,灾情惨重。黄河北岸之卫河、广济河,亦续被敌军炸决堤防,孟县、沁阳一带,复罹水灾。豫省连年水旱频仍,继以战祸,现又加以空前水灾 ,当时难民已达四五百万人……
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下泄,被淤塞的赵口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向豫东南流去,从此在黄淮之间形成了大片黄泛区。
黄河改道,泛滥成灾,给原为富庶之区的豫东平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自1938年6月至1946年6月,河南省12个行政区的110个县中,计有中牟、尉氏、西华等20个县沦为黄泛区。数年间,计有146万间房屋及650万亩良田被淹没,无家可归的难民不得不以草根、树皮果腹,甚至“以含毒野菜及观音土充饥,糠秕杂食反成佳肴”,先后死伤150多万人。
初期(1938-1939年间),大部分河水沿贾鲁河下泄,经尉氏、扶沟、西华东部和淮阳西部,再顺颍河两侧漫流入淮,称为西泛区;中期(1940-1941年间),经过两年泛流,西泛区地面淤高,河水改由淮阳向北,经太康至鹿邑之间,南泛安徽淝河沿岸,漫流入淮,称为东泛区;后期(1942-1945年间),河水东移后,日军强迫地方群众从开封朱仙镇至太康修筑防水大堤,加上河水流动不稳定,迫使水患又回到西泛区。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因尉氏和扶沟两地堤防决口,黄泛区继续向西扩展,使西华西北地区变为泽国。事实上,黄河水侵入淮河河道以后,黄泛区河道堤防就频频出事。档案记载:“泛区益广,险工迭出,每逢霪雨,一夕数惊。统计8年来,官堤民埝,大小决口,共32次,凡91处。”
【中央社开封廿二日电】黄泛区廿县遍地蔓草黄沙,被灾损失,顷据豫建厅统计如次:受灾面积达6505113亩,需要开垦面积2669178亩,战前人口3121777人,人口 1786923人,急待还乡人民1172687人,战前村庄13439个,村庄7868个,现被水淹面积三百万市亩,已涸面积2847178。
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颍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
这次洪灾,河南安徽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达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
根据官方的统计,自1938年到1946年,河南共有中牟、尉氏、西华、鄢陵、扶沟、淮阳、太康、睢县、杞县、广武(今荥阳广武镇)、郑县(今郑州)、柘城、项城、商水、开封、鹿邑、通许、洧川(今尉氏洧川镇)、沈丘、陈留(今开封陈留镇)20个县形成了黄泛区,档案显示:“计有150余万人伤亡,其中死亡32万多人,117万人沦为灾民,房屋损失146万多间。”
当年黄泛区中牟、尉氏等地一些幸存下来的村民,如今年事已高,回忆当初的恐怖情景,他们说,由于先前没得到消息,很多人对花园口决堤将信将疑,加上当时正值麦收,辛苦了一季的农民舍不得抛弃即将收获的劳动果实,更不愿意拖家带口离开故土,结果许多人因此遭难。1938年6月23日出版的《大公报》记述了当时的中牟景象:“县城西北十余里的沙窝地方,集有难民3000余人,十数日以来,树皮草根已食之将罄,幸派3人求救,否则,再有二三日,恐全饿死矣!”
1978年拍摄的电影《大河奔流》就是以郑州花园口决堤为背景编写的。
2012年拍摄的电影《一九四二》就是以河南人逃荒为背景编写的。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随后,从花园口开始的新的堤防建设工程再次开始,经过数年重建,花园口以下堤防形成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三种功能。花园口抵御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标准得以确保。
同年6月15日,花园口水文新站,即被称为黄河之上“白宫”建成,这是黄河上的第一座数字化水文站。从这年开始,对黄河的科学化治理的“数字黄河”工程从花园口正式起步。多年来,花园口水文站的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说,花园口就是黄河的晴雨表。
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2年河南遭灾,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河南出兵出粮的数量都位列全国第一。这样的沉重负担,即使是风调雨顺,河南农民在交粮纳赋之后,也只能靠野菜杂粮勉强度日。
1941年从的夏秋两季开始,河南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反而骄阳似火。在旱魃的狂舞中,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后变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耕种。原本有河南粮仓之称的滑县,连续三季颗粒无收。
1942年河南继大旱之后,许多县份遭到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一落到农田里,顷刻之间就把庄稼啃个精光,河南境内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饥饿境地。灾民们宰杀了他们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耕牛,卖掉他们的锄头、棉袄,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割下他们的心头肉——卖了儿女,卖老婆。末了还是被死神衔去。
《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在1942年的一篇《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论中写道:“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灾民开始吃草根、树皮,而且很快草根也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贫血,瘦弱,疾病,然后面部浮肿。在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不忍心家人在饥饿中煎熬,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有传教士报道说:“饿疯了的农民为寻找食物而武装拦路抢劫的事件正可怕地增长。”
1949年以来,花园口水文站先后战胜了“58·7”、“82·8”、“96·8”等特大异常洪水。因为花园口水文站在黄河下游防汛抗洪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最先进的设备总是首先配备这里。
继续防御还是弃守,这是黄河修建堤防的专家和以陆中臣等人为代表的“改道”派相对立的观点,花园口却是双方都多次提及的关键点。20多年前,陆中臣就提出了“黄河下游是一条老年河道”的观点,认为未来将人工打造一条新的河道,使黄河人工改道。他给出了黄河河道向北挪一点的方案。这个方案的改道起点在花园口附近的来潼寨。似乎,花园口与黄河的未来命运还是要紧紧绑在一起。
黄泛区农场的诞生与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密不可分。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昌。国民政府以阻止日军为借口,以水代兵,悍然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豫、皖、苏三省44个县89.3万人丧命黄泉,1200万人流离失所。
到1946年黄河封堤,黄水整整泛滥了8年。8年间,豫东大地饥荒连年、饿殍遍野,人为地造成了54000平方公里荒沙弥漫的“黄泛区”。“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省会开封设办事机构——黄泛区复兴局,省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并由国家拨出专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自然开战,建设家园,造福子孙的“复兴”运动。
在短短的一年中,复兴工作大见成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复兴局汇报情况后指示:结束复兴工作,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于是在中央和河南省政府的关怀下,经过短期筹备,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正式建立。
在黄泛区这片沸腾的热土上,一批批优秀的农垦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巩固了新生的国有机械化农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造出黄泛区的辉煌。如今,经过50多年的发展,黄泛区农场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3.02万人,职工15000人,下辖28个农工商企业,6个股份制企业,4个场管行政村, 22个行政事业单位,1个正团级武装部,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13个周口市、西华县驻场单位的省属大型一类国有农垦企业。场属总资产5.4亿元,年产值7.5亿元,年创利税3000万元。农场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基地,果蔬生产、加工、贮藏基地,生猪养殖、出口基地,过磷酸钙生产基地,船舶和化机缸套生产基地。
50多年来,黄泛区农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1965年被农垦部命名为全国八大样板农场之一,197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199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种业五十强”,2004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