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8 18:13
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2016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2016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域中热带气旋的活跃时间段。受超强厄尔尼诺衰退等因素影响,该年上半年无任何命名台风生成;但该年后期拉尼娜发展偏弱伴随印度洋海温偏冷与北太平洋海温偏暖等因素则使得下半年台风出现密集活跃,高强度台风数量较多且极端强度突出,台风生成数量最终持平常年平均,台风季虽仅持续于下半年却创下众多生成与活跃记录。
太平洋台风季的地域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属于太平洋飓风季范畴。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16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会给予该地区其认定的热带低压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以正式编号,通常以三位略缩编号xxW或八位完整编号WPxx2016表示(W与WP指代西北太平洋)。
2016年为超强厄尔尼诺衰退年与拉尼娜发展年,上半年超强厄尔尼诺衰退消亡伴随热带印度洋强烈增暖效应影响导致西北太平洋形成长时间异常反气旋大尺度环流,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域长期盛行强烈下沉气流,对热带气旋的生成与活跃产生强烈抑制作用,导致该年上半年西北太平洋无任何命名台风生成。尽管厄尔尼诺向拉尼娜相位转化年份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降温过程通常易于推动菲律宾以东海盆形成大尺度反气旋环流,不利于台风生成活跃,但由于该年全球海温明显变暖趋势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太平洋经向模(PMM)较强正相位等因素影响,该年拉尼娜发展的重要动力东北信风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不足,导致拉尼娜发展不顺、强度较弱;且该年下半年台风盛季印度洋海温偏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北太平洋的海温偏暖,此种三极型海温使得西北太平洋中部地区辐合增强而产生大尺度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台风生成活跃。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台风空窗期之后,该年下半年出现了台风的高强度密集活跃,7月以后台风开始“疯狂”生成,最终2016年仅持续半年的台风活跃程度仍达到与常年全年平均相当的水平。
2016年全年最终一共有26个台风获得国际命名,生成数量与常年统计平均持平,上半年无任何单一命名台风生成;下半年出现台风密集生成,仅7~10月4个月生成台风数量(22个)便已追平常年平均水平(约22个),7~11月每个月台风生成数量皆达到或超过常年年平均;夏季台风整体强度略偏弱,秋季台风整体强度明显偏强;台风整体生成源地偏东、偏北,活跃期明显集中于秋季;夏、秋、冬三季皆有超强台风活动且夏季与秋季各分别出现一个极端超强台风(夏季为台风尼伯特、秋季为台风莫兰蒂),单年首台台风尼伯特与末台台风洛坦皆达到中央气象台17级以上超强台风、日本气象厅猛烈台风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五级超级台风评级,使得该年台风季以“五级超级台风开头,五级超级台风收尾”,为历史罕见;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量偏多,登陆地较常年平均登陆地偏南,集中于台闽粤三省区,平均登陆强度较常年平均水平明显偏高,其中台风莫兰蒂为该年中国最强登陆台风,以中央气象台认定的超强台风级(52米/秒)登陆福建厦门。尽管该年台风季仅持续于下半年,累积气旋能量指数(ACE)较常年平均水平偏低,但下半年台风活跃密度与集中度高,高强度台风数量仍然偏多,整体而言仍是一个高度集中活跃的台风季。
自2014年秋季形成、于2015年深秋达到顶峰的“李小龙”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于2016年上半年逐渐衰退消亡,同时伴随热带印度洋强烈增暖效应影响,导致西北太平洋形成长时间异常反气旋大尺度环流,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域长期盛行强烈下沉气流,对热带气旋的生成与活跃产生强烈抑制作用,导致该年上半年(1~6月)西北太平洋无任何命名台风生成,仅在5月下旬出现中央气象台等认定的1个南海热带低压与6月下旬菲律宾认定的1个菲东热带低压活动。作为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束年,首个热带气旋于该年5月26日生成,使本年台风季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五迟开始的风季,仅早于1973年、1983年、1984年与1998年。进入夏季以后,赤道中东太平洋逐渐转为偏冷并逐渐进入拉尼娜状态,同时由于西北太平洋暖池转为偏暖伴随热带印度洋海水逐渐降温,西北太平洋大尺度气旋性环流得以逐渐建立,该地区沉寂近半年的热带气旋活动逐渐转为活跃状态,该年首个命名台风台风尼伯特终于7月3日生成,为中央气象台有记录以来仅次于1998年台风Nichole(9801号台风,生成于1998年7月8日)的历史第二晚,为2015年台风茉莉于上一年12月17日消散后198天再有命名台风生成,并得益于长久无台风活动所积累的丰厚海洋热力能量发展为极端超强台风。
7月下旬,台风银河在登陆越南前达到最高强度,为当地带来狂风暴雨和重大灾情。8月中下旬,台风狮子山在北纬33.1度获得命名,成为西北太平洋有气象记录以来生成时纬度最高的热带气旋。之后,它在西北太平洋上走了一个“回马枪”路径,在北纬27.8度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16级超强台风(52米/秒),成为盛夏8月袭击日本的最强台风以及与2015年台风天鹅相似、罕见的袭击中国东北的台风,而后在吉林境内与温带气旋合体,为中国东北带来大风天气,又在西北太平洋上留下一片异常广阔的季风槽,为中国华南带来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气,使5个热带扰动在西北太平洋上同时存在。其一共造成超过550人死亡和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截止8月底,6个热带风暴登陆日本,为1951年来最多。
此后随着较弱强度拉尼娜继续发展、印度洋海温进一步下降以及热带大气低频振荡进入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有利相位,西北太平洋逐渐形成广阔的季风槽,逐渐进入台风密集活跃期,且秋季出现大量强台风与超强台风集中生成活跃,其中9月生成的台风莫兰蒂更是在优异条件的加持下发展为该年第二个极端超强台风,其巅峰时期最大风速(75米/秒)和中心最低气压(890百帕)使其成为西北太平洋21世纪以来最强的台风之一,同时其登陆福建厦门时的强度(16级,52米/秒)使其成为中国建国以来登陆福建的最强台风,给厦门带来重大灾情;与此同时,台风马勒卡两次登陆日本,对当地造成严重暴雨灾情。9月下旬,台风暹芭以超强台风级袭击日本冲绳那霸和强热带风暴级袭击韩国釜山,成为自从2012年台风三巴以来袭击日本冲绳那霸和韩国的最强台风,同时也是2016年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特别警报的台风。
进入10月,热带印度洋海温继续保持偏冷状态,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继续缓慢发展,北太平洋海温继续保持偏暖状态,西北太平洋上升气流热带季风槽依然活跃,台风活跃程度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10月上旬至中旬,台风艾利为越南带来2011年来最强烈的降水;胚胎发源自中北太平洋的台风桑达在远洋较高纬水域凭借较高海温与优良极向流出发展达到高强度。10月中旬至下旬,台风莎莉嘉和台风海马在短时间内先后以超强台风级袭击菲律宾,为当地带来重大灾情,并皆在此后吹袭中国华南且同样造成显著灾害。11月以后,随着季风槽逐渐败退,台风活动逐渐趋于平静,但12月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低纬水域仍具备充足良好的热力条件,副热带高压偏北与赤道西风的异常活跃使得菲律宾以东形成热带云团辐合区,促成了该年末台、冬季超强台风台风洛坦的生成与活跃,并成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圣诞节期间活跃与袭击菲律宾最强的热带气旋,最终于12月末在南海水域减弱消散。至此,2016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活动全部结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六个等级,最弱的三个等级和日本气象厅所规定的是同样风速,“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日本称“猛烈台风”)和日本气象厅不同。中国采用二分钟平均风速来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本词条中描述每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的最高强度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认定的二分钟平均风速为准。
日本气象厅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台风”等级再细化为三种不同的强度,最弱的三个等级与中国气象局规定风速相同。日本气象厅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气旋会被日本气象厅命名,采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认证使用的台风命名系统进行命名。日本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十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日本的“猛烈”“非常强”“强”之说法分别对应中国的“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之说法,且对于同一强度的热带气旋,由于计量标准不同,台风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定强数值方面日本十分钟平均风速<中国二分钟平均风速<美国一分钟平均风速。
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分级法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采用一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三级台风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属于“强飓风”(Major Hurricane)水平,持续风速达到150英里/小时(130海里/小时)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非官方分级中属于“超级台风”(Super Typhoon)水平。
注:下表的风速数据为各机构在台风公报中所给的最常见的数据,定强依据来自德沃夏克分析法等主要分析方法。本表只反映相对大致对应强度,实际定强并非完全与本表数据一一对应。
以下是对应表:
2016年3月15日,香港天文台(英文缩写:HKO)所属的汇报天文台最新发展,预料厄尔尼诺现象会在随后数个月逐渐减弱,下半年更有一半机会发展成为拉尼娜现象。天文台预计年内进入香港500公里范围内的数目则接近正常,约有4~7个,而风季则可能于6月或之后开始。但结果风季在5月26日已经随着南海北部一个季风低压发展成热带气旋而展开,不但是2008年以来首个6月前开始的风季,而且成为有纪录以来首个于厄尔尼诺现象下在6月前揭开序幕的风季。
2016年1月27日,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气象处处长邓耀民和气象高级技术员曾秀桦于出席电台时事节目澳门讲场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将于春季迅速减弱,年底或发展拉尼娜现象,惟不确定性仍高,要视乎4月及5月南海及西北太平洋海水温度,预测年内将有4~6个热带气旋将影响澳门。
2016年台风生成时间偏迟,影响时间偏晚,但影响程度偏强。2016年首个进入深圳500公里海域内和首个对深圳有明显风雨影响的台风将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全年进入深圳500公里范围的台风将有5~6个,其中,有2~3个将带来明显风雨影响,较2015年偏多。
2016年3月25日,福建省气象局向社会公布了2016年汛期气象预报预测与服务情况。考虑全球正在经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自2014年9月开始,已持续18个月,于2015年11月达到峰值(海温距平为2.9℃),预计于2016年5月结束,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从历史统计规律来看,厄尔尼诺事件达到峰值后的第二年,福建省前汛期易降水偏多,出现持续性暴雨过程和闽江流域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的概率较大;登陆或影响福建省的台风个数偏少,但强度偏强;夏秋季降水易时空分布不均,出现夏秋旱的可能性较大。2016年福建省北部降水偏多的概率明显增加,谨防2016年再次出现类似1998年、2010年闽江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2016年登陆或影响福建省的台风预计有5~7个,总体分布前少后多,初台偏晚,有秋台影响福建省。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成员国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名称方面,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责任范围(PAR)以内的热带低压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都会给予其菲律宾当地命名,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有时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国际名及菲律宾名)。另外由于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采用同一翻译名,而中国台湾省气象部门的译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热带气旋也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中文名。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即国际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后,将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称。名称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称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小组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
在2016年使用的名称列表中,有1个名称被替换,新名称“雷伊”(Rai)取代了“凡亚比”(Fanapi)。2016年的风暴名称会与2003年至2004年及2009年至2011年的部分风暴名称相同。
以下是名单: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使用一套当地的热带气旋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或地区(不论强度高低,热带扰动以上强度级别,不包括热带扰动),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即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单对其进行当地命名。名单每四年循环使用一次,故2016年名单与2012年名单相同。其中,新名称“Pepito”取代已被除名的“Pablo”(台风宝霞)。
以下是命名表:
台风莫兰蒂(1614):莫兰蒂是中国建国以来登陆福建省的最强台风。它的巅峰强度被中央气象台评定为75m/s,890hPa,其风速之大百年一遇,而它在福建省登陆时的强度(52m/s,935hPa)亦是台风登陆中国大陆时强度的第二名。其总共造成了26.3亿美元的损失。因对中国造成严重灾害,于2017年2月台风委员会第49届会议被台风委员会除名,次年由马来西亚提供的新名称“妮亚图”(Nyatoh)替代。
台风莎莉嘉(1621/Karen):莎莉嘉是2016年吹袭菲律宾的风暴之一。它具有强度大、近海爆发增强等特点。其在菲律宾马尼拉东方约1100公里处生成,短短48小时内完成了从热带风暴到超强台风的飞跃。它在吕宋岛东方约100公里处打开风眼,使其登陆菲律宾的强度显著超出气象部门的预期,登陆强度达到超强台风级,菲律宾遭到重创,经济损失超过38亿比索。接着,莎莉嘉以台风级登陆海南,热带风暴级登陆广西,暴雨成灾。其总共造成了7.57亿美元的损失。因对菲律宾造成严重灾害,于2017年2月台风委员会第49届会议被台风委员会除名,次年由新名称“翠丝”(Trases)替代。其菲律宾当地名称“Karen”被替换为“Kristine”。
台风海马(1622/Lawin):海马为莎莉嘉后短时间内连续第二个吹袭菲律宾的风暴,其在菲律宾造成超过37亿比索的经济损失。其后在中国造成的暴雨波及11个省、县,与台风莎莉嘉在华南联袂制造暴雨。变性为温带气旋后,又为日本送去大风天气,在各地共计造成超过19.3亿美元经济损失。因对菲律宾造成严重灾害,于2017年2月台风委员会第49届会议被台风委员会除名,并要求负责取名的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2017年9月12日,中央气象台开展“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面向公众开展征集并选取3个台风名字提交至台风委员,最终选定新名称“木兰”替换“海马”并于2018年台风委员会第50次届会上公布。其菲律宾当地名称“Lawin”被替换为“Leon”。
台风洛坦(1626/Nina):台风洛坦是发生在12月下旬的最强台风。其登陆菲律宾的强度(60m/s)超过了同年的莎莉嘉和海马,为2016年吹袭菲律宾的最强风暴(以登陆时强度计)。它也是一个十分猛烈的深冬爆发台风。洛坦从菲律宾中部群岛穿过,其风眼没有经过大型山脉,使其得以以强台风或超强台风强度横扫多个岛屿,使菲律宾出现罕见的灾情,经济损失超过60亿比索。因对菲律宾吕宋岛和中部群岛等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于2017年2月台风委员会第49届会议被台风委员会除名,次年由老挝提供的新名称“轩岚诺”(Hinnamnor)替代,其意义为老挝当地的一处保护区的名称。其菲律宾当地名称“Nina”被替换为“Nika”。
台风马勒卡(Malakas,强台风级)
除了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热带气旋为未获得国际命名的热带低压,或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定为热带风暴,或获得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本地命名。
每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系统的活跃都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下表列出所有于2016年在西北太平洋活跃的热带气旋相关影响数据,包括该热带气旋影响地区、登陆地区、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总计等。括号内的名称为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所使用的当地命名;未获日本气象厅国际命名的热带低压,则采用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的热带气旋编号(如果有)或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热带低压编号(如果有)或菲律宾本地命名(如果有)。
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期间西北太平洋周边国家地区所受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多国多地遭受各重影响台风严重灾害。其中台风尼伯特、台风莫兰蒂、台风鲇鱼等登陆或擦过台湾岛后在福建二次登陆,对中国多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台风莎莉嘉、台风海马、台风洛坦吹袭菲律宾群岛,对当地造成严重灾害;台风狮子山导致图们江流域产生有记录以来最大洪水,导致朝鲜超过500人死亡;台风银河则对越南造成强烈风雨影响与严重灾情。但是,尽管该年重影响台风数量较多,但其中仍有部分未被受灾成员提出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