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3 11:36
第2纵队所辖第4、5旅源于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西百色起义所创建的工农红军部分团队。主要有红1团、红13团、红3团。1937年6月,上述部队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第1师。抗战爆发后,该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所属之红1团、红13团、红3团依次编为独立团第1、2、3营。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主力部队南下,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部,以五台山为中心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独立团在冀西、晋北、察南的涞源、广灵、灵丘、蔚县一带活动,部队由1700余人迅速扩大到7000余人。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独立团划归该军区兼第1军分区,下辖第1-3支队。1938年春,第3支队编为邓华支队挺进平西,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邓华支队与八路军第120师雁北支队(宋时轮支队)合编为第4纵队,挺进冀东,建立冀东抗日联军,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10月返回平西。1939年2月,和冀东抗日联军合编为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挺进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1942年2月,撤销挺进军番号,平西部队改为第11军分区,平北部队改为第12军分区。1943年,第1军分区所属第20团进入察南地区,与第11军分区北山支队一起,建立了第13军分区。1944年9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二级军区,冀察军区成立,辖第1、第1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辖区在北平(今北京)、保定、阳高、商都、沽源之间。郭天民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冀察军区成立后,投入抗日战争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开辟察哈尔,出击北平、察北等地。
抗战胜利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保卫人民胜利果实,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扩编,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军分区部队各一部组成冀察军区刘道生纵队,辖第8旅(以第12军分区之第10、40团和龙崇赤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22、23、24团组成)、第10旅(主力团组成纵队后,各军分区又组建独立团,第1军分区增编第28团、第13军分区增编第27团;之后又将第27、28团合编为第10旅);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组成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辖第6旅(以第1军分区第3、25、45团为基础,将新1、新3团分散补入各团,改称第16、17、18团合编组成)、第7旅(以第11军分区之第7、新5、第44团为基础,将新4团分散补入各团,改称第19、20、21团合编组成)、第9旅(以第13军分区之第20团、北山支队扩编成的第25、26团编成)和骑兵旅(以第19军分区三个骑兵大队扩编为骑兵第1、2、3团编成)。冀察军区刘、郭纵队合称为冀察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易耀彩任参谋长,下辖第6、第7、第8、第9、第10旅和骑兵旅,共2.5万余人。纵队组成后,同月,参加绥远战役,攻克隆盛庄、武川等城镇。
1946年3月,冀察纵队进行整编,复员1.3万余人,撤销第9、第10旅番号,将部队分别补入其他各旅;骑兵旅调出。辖第6、第7、第8旅。6月,晋察冀野战军成立。7月,冀察纵队改称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向仲华任政治部主任,原第6、第7、第8旅改编组成第4、第5旅,共2.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7月至10月,该部先后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11月,参加易满战役。
1947年1月,郭天民调离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调归该纵队改称第6旅。同月,参加保南战役。4月,参加正太战役。6月,杨得志调离纵队,陈正湘任司令员。6月至7月,参加青沧战役和保北战役。9月,参加大清河北战役。11月,参加清风店战役。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12月,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役,攻占吴村、高洛地区。1948年3月,参加察南、绥东战役,攻克广灵、阳原等县城。5月,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成立,第2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陈正湘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委,韩伟任副司令员,赵冠英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7月,第4旅调离纵队。8月,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成立,第2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9月,参加绥远地区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协同友军歼灭张家口、宣化等地国民党守军。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部队编制序列和番号的决定,华北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2月,第2纵队在北平沙河镇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治委员,马龙、刘儒林任副军长,赵冠英(后曾美)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5旅改称第199师,李水清任师长,李布德任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第200师,盛治华任师长,钟华农任政治委员。第67军组建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4月,参加太原战役,攻克卧虎山。5月,进驻塘沽、山海关地区担负海防任务。7月,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调归该军,改称第201师。同时,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21师改编的独立第53师分别编入该军各师,全军共4万余人。
1949年10月1日,第67军第199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团撤销,第67军归华北军区建制。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团,第67军又归第20兵团建制。
1951年6月,第67军赴朝参战。代军长李湘(后邱蔚任军长),旷伏兆任政委,刘苏任参谋长,钟华农任政治部主任。各师先后增编炮兵团。第22师调归该军,部队分别补入各师。从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先后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斗和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军涌现出李家发、范仁和、张富荣、任西和、唐风青、李占广、刘东升等15973名功臣,立功单位577个,1.9万多名将士牺牲。1954年9月,奉命从朝鲜回国。
80年代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1985年,第67军改编为第67集团军。
1998年,第67集团军撤消,其所属第199摩托化步兵师和200摩步旅调归第26集团军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