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0 10:57
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段”的短片,作为实验。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该片一上映便轰动全世界。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十分坚实,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万氏兄弟」对中国早期动画片的贡献以及万籁鸣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已有人作专题报导。在此简要介绍万籁鸣的弟弟万古蟾,我们已经从录像带看到很多中国大陆的剪纸片,追根溯源,剪纸片的创始人就是被尊称为「二万老」的万古蟾。万古蟾经过多次试验,1958年成功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剪纸片,有别于西方很早就有的却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现剪纸卡通片。在以后陆续拍摄的《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臻于成熟。万古蟾和他的创作伙伴们汲取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使各种类型的剪纸人物或动物在银幕上传达出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灵活泼。在剪纸人物(动物)的关节处,用细铜丝或者从桌球拍的贴胶处刮下的小黏粒联结,然后把它们放置在摄影机前逐格拍摄。当然,也有个别片段是用动画片的动画绘制方法拍摄的,例如金鱼游动、渔夫撒网时的柔软扩散以及主角的摇头等。就拿金鱼的游动举例子,那种轻纱般飘动的尾部动作,就不得不用画在赛璐璐上的动画片段来代替,只是画法上仍采用剪纸的刚劲有力的线条,以免用动画代替的镜头与剪纸片镜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差别。到了80年代,剪纸片试用「拉毛」剪纸新工艺,出现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拉毛」工艺使《鹬蚌相争》中渔夫穿的蓑衣和鹬的羽毛直接产生水墨晕染效果,拑摄过程比较简单,不会像拍水墨动画片那样反反复覆繁琐无比。后来,连羽毛工艺画的特色也被剪纸片引用,把羽毛贴在剪纸鸟类的身上,装饰与写实兼备,使1985年出品的《草人》获得好评。
剪纸片的摄制成本比动画片低,缺点是剪纸人物的表情变化和转面、转身都不能像动画片那么灵活自如,动作有很多局限。当某一个镜头中的剪纸人物动作和角度须要大幅度的改变时,只能借助于下一个镜头,而当下一个镜头中的人物动作和角度又须要改变时,不得不又依赖接下来的另一个镜头……于是,不断的剪,不断的画,一部短短的剪纸片拍下来,同样的人物,不知道要剪多少个。剪得再多,画得再多,还是难以避免人物动作长久保持同一个角度的缺点,但这个缺点也正是剪纸片的艺术特色。有的动画片,不是也很讲究「酷」味,让主角长久保持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吗?
大陆的木偶片早期受东欧国家影响,凡是苏联有最新出品的木偶片,必定在美术电影制片厂多次放映作为工作参考用,连动画系的学生也不止一次的从电影厂借调捷克木偶片《皇帝和夜莺》、《仲夏夜之梦》观摩学习。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曾经在50年代远赴捷克向木偶片大师特伦卡(大陆译作德恩卡)学习,他在1963年拍摄的《孔雀公主》长达80分钟,走的就是特伦卡的抒情路线。其中一长段孔雀公主南麻喏娜在刑场上向众乡亲依依惜别的舞蹈,细腻动人,足以代表中国大陆木偶片的水准。拍木偶片的木偶脚底下,都一律用脚钉固定,塑料制作的四肢用银丝贯穿,银丝甚至贯穿到五指,使特写镜头中的手指伸展自如。也有木偶不用银丝,而在手腕、手肘、膝盖等处装置灵活的关节,也适合逐格拍摄。为了不同的表情,只能用「换头术」了。
水墨动画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其制作过程繁琐又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难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拍摄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后都不想轻易尝试,对一切讲究时效的西方卡通电影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每一张画面上分解、描线、分层著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摄。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够在一根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用同样的细心,再加上那么多描线女工,著色女工和从不抱怨的动画摄影师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动画片创造成功。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在感动之余,还写了「创造惊鬼神」的题词案到上海呢。《牧笛》中的牧童骑著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庄。动作细腻,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片,和迪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先要理清水墨动画片和一般动画片的不同之处。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虽然在荧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晕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如假包换的中国水墨画。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动作,世上没有一位画家能把连续画面上的人物或者动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终如一。
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分。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後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萤幕上所看到的那头水牛最後还得靠动画摄影师「画」出来。工序如此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就凭著那种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水墨动画片,确实也引起西方国家、港台等地动画界人士的赞叹。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用Photoshop和FLASH两种软件结合来做水墨动画。
用Photoshop画背景,在FLASH里画动作,或通过在Photoshop里绘制更为真实的水墨效果的逐帧动作,然后导到FLASH里进行逐帧编排。
Photoshop和Painter都可以绘制水墨场景,不过Photoshop可以载入笔刷,通过制作的水墨笔刷可以直接画出水墨的效果。Photoshop中通过对画笔的透明度调整可以控制笔刷的浓淡。压感笔可以控制笔刷的粗细。不管用哪个软件,只要自己习惯用,能画出效果就可以了。
在FLASH8.0之后的版本里,针对“影片剪辑”添加了滤镜这一功能,里面有模糊的特效。
在画完动作后可以把线条或填充模糊一下,就更像水墨了。这种效果能使在FLASH里绘制水墨动画提供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不一定所有的线条都得模糊,这个要考虑墨色的干湿浓淡,有的比较干的线条会出现飞白,笔断意连,这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构图上与西洋画明显不同的是留白,比如说画水,国画中可以不用把水画出来,虽无似有。
电脑软件很少能直接把水墨笔触效果直接画出来的,所以我们只是用电脑去模仿水墨效果。电脑没有用毛笔画的自然变化,但电脑也有电脑的优势,它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修改,复制等等。
当一部动画做完后,导出AVI格式,用配音软件为动画配音,最后用After Effects合成视频。一部动画就算是完成了。
《小蝌蚪找妈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1960出品。
影片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影片开头是银幕上出现一本素雅的中国画画册,封面打开后,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寻找妈妈……它们经过误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 春天,池塘里出现了许多小蝌蚪,它们在水里游呀游。看到岸边的小鸡跟它们的妈妈很亲热,小蝌蚪们十分羡慕,于是决定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它们碰到虾公公忙向它打听妈妈的模样。虾公公告诉它们:“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小蝌蚪们遇见长着两只大眼睛的金鱼,高兴得忙叫“妈妈”。金鱼说:“你们的妈妈有个白肚皮。”小蝌蚪们看到螃蟹是白肚皮,又高兴地叫“妈妈”。螃蟹说:“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小蝌蚪们见乌龟有四条腿,又围上去叫“妈妈”。旁边的小乌龟着急地说:“她是我的妈妈,妈妈和孩子长得一样嘛!”小蝌蚪们只好往前游,看见鲶鱼张开大口吓唬它们。这时正巧青蛙妈妈赶来了,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这部只有14分钟的动画短片可谓名满天下。平日里“单线平涂”的动画片第一次使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效果。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优秀的水墨画。同时也是科普启蒙、寓教于乐的好教材。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象是走进了艺术之宫。”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1961年获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4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牧笛》童话题材的影片,196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
片长20分钟,1961年开始筹备,1963年才完成。背景设计请来自西安的国画家方济众担任,国画大师李可染也曾借出几幅牧牛图挂在摄制组的墙壁供学习参考。这是一部田园诗般的作品,展现出中国文化思想境界。片尾牧童骑在水墨淋漓的老水牛背上,吹着竹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着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终与周围的景致融而一体,又暗藏着”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那天真的牧童,潺潺流水和摇曳的竹枝始终传递着细腻、含蓄的感情,完全是中国格调。 影片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水牛去放牛,做了一个梦,牛忽然失踪了,原来牛被飞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唤它,它不动。牧童从风竹发出的音响有所领悟,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水牛被笛声吸引到牧童身边。他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影片故事简单,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抒发牧童与水牛间的亲密关系,最后牧童用竹笛的音乐战胜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赢得水牛归来,从而完成影片的主题:”艺术高于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绘制组作参考。影片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该片的幕后阵容非常强。作曲吴应炬,也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片的音乐作者。《牧笛》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且,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
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1980年特伟去美国讲学时,带去《牧笛》,美国观众看了后发出阵阵掌声,说:”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1981年日本动画协会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览“时,观众看了《牧笛》后,深感惊讶。一位日本动画人士在留言簿上写道:“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鹿铃》童话题材的影片,198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这部水墨动画片是在相隔近20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这些都必须重新作出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
该影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山水情》,1988年10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
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八八年度优秀影片奖,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短片汇展纪念证书。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1年获89-90年度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最佳童话片证书奖。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电影电视声音学会奖二等奖。
三维水墨动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二维平面绘画,它可以创造出虚拟的三维空间,让人置身其中,创造出变幻莫测的视听感受。它与传统二维水墨动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来“搭建模型”和“渲染合成”出中国最传统的古老艺术。
在这种影片中,制作人员一直着力于利用现代的三维动画技术实现传统的国画效果,但对于传统,又不能完全照搬,而是有所取舍。三维水墨不仅拓展了三维表现语言,而且可以表现出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对于三维表现领域来说,已经是不小的突破。
三维水墨动画技术,始于70年代,随着超级图形工作站的出现,三维几何造型技术和真实感图形生成技术取得很大进展,促进了具有高度逼真效果的三维计算机动画技术迅速发展,并达到实用商品化地步。它可以创造出虚拟的影像,在观众看来可以达到水墨画的效果。数字的非线性编辑不但在技术上有一系列软件的支持,而且画面的组接有很大的自由性。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调整,制作是非常方便与随意的。
2003年三维水墨动画《夏》入选计算机图像技术盛会“SIGGRAPH 2003”,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入选SIGGRAPH这样的顶级CG盛会!《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用MAYA来“搭建模型”和“渲染”出中国传统艺术。这个不会被认为是其他国籍的独具风格的三维动画说明了水墨三维动画是可以实现的。
水墨动画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动画也由二维向三维方向延伸,利用三维软件进行水墨动画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