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5:11
1945年8月,为培养建设人才,中共山东省政府决定在解放区首府临沂成立山东大学,校驻临沂城关经文书院内,校长李澄之。1946年1月5日,山东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首期学员约200人,设政治、经济、教育、医药、文艺5个系。1947年春内战,山东大学随党政机关撤出临沂,师生投入解放战争。
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首府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为主的学习,解放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在校执教。
1948年夏,因国共内战,迁址潍县,改为华东大学。
1951年3月,华东大学并入山东大学,仍名为山东大学。
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预科阶段。时间从1945年9月至1946年3月。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为了适应抗战胜利的大好形势,根据革命发展的需要,山东省抗日政府于8月22日作出决定:(一)在临沂成立山东大学,由李澄之任校长,田佩之任副校长,仲星帆任秘书长,立即筹划建校招生工作。(二)设立山东大学管理委员会,由黎玉、李澄之、田佩之、杨希文、陈沂、孙陶林、薛暮桥、仲星帆、张凌青、刘导生、白备五、张立吾十二人任委员。接着调来一批教师和干部,选用临沂城东教会的经文书院作校舍,学校宣告成立。当时抗战刚胜利,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创办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建设人才,这和国民党在它的统治区内,穷兵黩武,忙于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恰成鲜明的对照。
校长李澄之,抗战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在北平女子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进步人士。副校长田佩之,抗战前曾任北平民国大学教育系主任,抗战后任山东省抗日政府文教处处长,在山东教育界较有声望。秘书长仲星帆,抗战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曾在中学、专科学校任教,抗战后任解放区《大众日报》社秘书长,对学校工作有一定经验。当时学校的教授有省民政厅副厅长宋日昌,省实业厅厅长薛暮桥,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副厅长孙陶林,省军区宣传部长陈沂,文学家钱杏屯阝(阿英)和省文协主任张凌青、副主任陆万美等等。学校虽系初建,但在领导干部和教师阵容方面,已经荟萃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界一批知名人士。
当时党的组织尚未公开,秘书长仲星帆兼任学校党组织的书记,并在校长领导下,主持学校的教学和行政工作。行政机构在秘书长下设秘书股,王剑鸣任股长,总务股杨在之任股长,会计股房金堂任股长。教务部门,设教务科盛震叔任科长,辅导科梁唐晋任科长,图书馆刘伟任主任,暂时也由秘书长领导。学校还有附设中学一所,由张立吾任校长。全校干部不足一百人,机构简单,人员精干,而工作却井井有条,效率很高。广大干部在工作中根本没有上班下班、分内分外的界限,都以高度的负责精神完成任务。如在迎接新生到校中,从校长、秘书长到各科科长,都为学生背行李,扫宿舍,送饭送水,问寒问暧,使学生刚进校门,就接受了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教育。
学校的教学组织先设预科,招收高中程度的学生,经过半年至一年的学习,打好基础,再升入本科继续深造。此外,学校尚有速成性质的会计训练班、合作社训练班、邮电训练班、文化训练班等等。当时这些训练班多为接受在职干部和高小程度的青年,经过三个月至半年的学习后,分配到各地各业务部门工作。
学校筹备就绪后,立即进行招生工作,分别在当时的《大众日报》和胶东《大众报》上登出招生简章。初步确定招收预科班学生300人,报考条件为高中毕业或肄业及同等学力的青年,年龄为十八至三十岁,待遇实行供给制。招生对象以新解放区为重点,并吸收从敌占区过来的青年学生。结果共招收学生688人,成立六个预科队。至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420名学生北上并入,临沂山大的预科部增加至十个队。
这一时期,学校的教学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做到积极转变学生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同时也开展业务教学,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预科的教学计划是,开设《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论联合政府》、《论人生观》等课程,并有文史方面的业务课。在教学中以社会前进的动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前途、改造世界观等为主要内容,划分几个单元(或专题),先由教师作启发报告,再由学生阅读文件,进行准备,教师给予辅导和指导,开展讨论,然后进行学习总结。教师在讲课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内外形势,结合学生思想,做到有的放矢。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思想,展开争论,辨明真理。总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进一步解决理论上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巩固学习收获。这种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的教学计划,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但是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而且很受学生欢迎。他们把报告、讨论、总结称之为三个环节,环环扣紧,打开了思想窗户,认识了时代真理,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
设立本科,逐步转入业务教学的阶段,时间从1946年3月至8月。
为了适应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临沂山东大学亟需充实师资力量。为此山东省政府商请苏皖边区政府,对临沂山东大学的师资给予支援,后经华中局决定,将设在苏北解放区淮阴县的华中建设大学的一部分教师学生,并入临沂山大。1946年初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兼校长彭康同志率领华中建设大学一批教师、干部和学生,动身北上,三月到达鲁南并入临沂山大。彭康同志旋即调任华东局宣传部长。华中建大北上的教师有李仲融、何封、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等教授,北上的领导干部有朱达章、姚耐、方向明等同志,北上的学生420人编入预科部,成立四个队。
华中建大北上师生并入后,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壮大,水平得到提高。如经济学家何封、薛暮桥,哲学家李仲融,文学家王淑明,数学家孙克定,历史学家刘力行,画家胡考等教授,都是解放区文教界的知名人士。此外还有一批兼职教授,如华东局宣传部长彭康,省教育厅长杨希文、副厅长孙陶林,省民政厅长宋日昌,省文协副主任陆万美等等。教师阵容齐整,各有专长,学校形成向新型正规化大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决定对学校的行政组织和教学组织进行调整。决定行政机构的总务、会计、秘书三个股均改为科,仍由秘书长领导。教务部门的教务科、辅导科、图书馆、改由教育长领导。教学组织成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个本科系,另有预科部、专科部和附属中学。政治系由省民政厅副厅长宋日昌兼主任、何封任副主任,经济系由省实业厅厅长薛暮桥兼主任、陈智方任副主任,教育系由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兼主任、王淑明任副主任,文艺系由李仲融、陆万美分任正副主任。设数学、历史两个教学组,由孙克定、刘力行分任主任。预科部学生经过考试,合格者编入本科各系,成绩较差者仍留预科部继续学习。
当时预科部十个班共有学生1088人,编入政治系124人,编入经济系175人,编入教育系104人,编入文艺系323人;尚余362人,编为四个预科。预科部主任李迪生调教务处工作,由方向明接任。另将会计、合作、邮电、文化训练班合并为专科部,学生322人分为四个班,由周抗任部主任。附属中学仍由张立吾任校长。
在此期间,学校有所发展,图书已增加到二万余册,新建宿舍也次第竣工。全校学生已达1,410人,其中本科学生726人,预科学生362人,专科学生322人。1946年5月31日省府根据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变动情况,作了适当的调整,由黎玉、李澄之、郭子化、薛暮桥、彭康、杨希文、孙陶林、田佩之、朱达章、张凌青、白备五、张立吾十二人为委员。
本科各系组建后,各系立即拟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等,除继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外,随即转入以专业理论教学为重点,增设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打好基础。共同必修课有:《辩证唯物主义》、《数学》、《中国历史》等等。专业课政治系开设《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解放区政治建设》等课程。经济系开设《政治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解放区经济政策》等课程。教育系开设《教育概论》、《教育思潮》、《教育行政》、《乡村教育》等课程。文艺系开设《文艺理论》、《文艺创作》、《文艺政策》、《戏剧表演艺术》等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上课和自学讨论结合,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规定政治、经济系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教育系、文艺系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加深理论,使之相辅相成,巩固学习成果。此外,还注意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辅导,定期考试考查。由于广大学生经过预科阶段的政治思想教育,阶级觉悟得到提高,转入专业学习后学习态度端正,加之课程内容充实,教学方法得当,因之大家热情高涨,勤奋探索,出现了刻苦砥砺、勇于向上的学习风气。
1946年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七周年时,学校举行欢迎华中建大和本科建系的大会。当时华东局已来山东,党政军领导同志均在临沂,除全校1600人参加外,华东军区陈毅司令员、华东局宣传部彭康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舒同主任、山东省各厅领导及各地区代表近300人出席这次盛会。田佩之副校长(李澄之校长已当选为山东解放区各界人民代表,去延安开会)代表学校首先欢迎华中建大同志来到山大,然后扼要介绍了学校建立本科各系的经过。提出学校的办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学生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具有业务专长,使学校发展成为造就致用人才的“重工业基地”。
陈毅司令员在大会上也发表了长篇讲话。大意是:除同意山东大学的教育方针外,他强调指出要办好学校,特别是办好大学必须坚持民主的方针,有了民主才能发现真理,促进科学的发展,要求山大以民主的精神办学。由于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前途认识不足,陈毅同志还就这一问题对临沂山东大学的现在和将来作了精辟论证。他认为,临沂山东大学今天虽然规模不大,设备不足,课程不全,校舍简陋,但是我们是革命大学,是新生事物,代表着前进方向。有党的领导,有人民的支持,有正确的教育方针,有全校同志的努力,前途是光明的,无可限量的,必然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成为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大学。他勉励全体同学为建立独立、富强、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而刻苦学习,并学有所成,担当历史的重任。
会后,制订各种制度,建立教学秩序。按照教学计划教师进行备课、写讲稿,开展业务课教学。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业务学习信心较足,积极性较高,学习气氛甚为浓郁。这一阶段是临沂山东大学设立本科、逐步转入业务教学的阶段,也是学校创建后稳定中前进的阶段。
在长途转移中坚持教学工作的阶段,时间从1946年8月至1947年底。
1946年7月,正当临沂山东大学经过调整充实、稳步前进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再次发动内战,疯狂地向解放区进攻,敌机已窜入临沂上空骚扰。为了确保安全,学校于1946年8月沿临(沂)青(岛)公路转移到莒南县汀水镇(附属中学留在临沂,划归地方建制),继续进行教学工作。这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反美、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日益高涨。学校又增加一批从平津、京沪等地转来的学生参加学习,尚钺、宋之的两位知名教授也先后到校。学校在转移过程中,不但坚持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得到发展和提高。尚铖教授主讲中国历史,宋之的教授在文艺系主讲文艺理论。他们在讲课中联系现实的革命斗争,深入浅出,使学生大开眼界,大受教益。宋之的教授是剧作家,他突击写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讽刺剧《群猴》,文艺系赶排公演,久演不衰,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46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依恃其军事上的暂时优势,妄图在短期内取得战争的胜利,山东解放区已成为主要战场。学校根据战局的发展,由汀水沿临青公路再行北上,转移到日照县坪上,继续坚持教学工作。本科各系仍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加强基础课的同时,做到以专业教学为主,力争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随时可以走上工作岗位。预科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把半年的学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以利实施。第一阶段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约三个月左右;第二阶段以社会调查为主,约一个月左右;第三阶段以思想教育为主,约两个月左右。学生结业后除少数进入本科各系学习外,大部分分配到地方或担任支援前线的工作。同时学校研究决定,结束专科部的财会、合作、邮电、文化四个训练班的学习,学员回原地区或原单位工作,不再续办。在此期间由于战争紧张,前线和后方急需有文化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干部。学校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陆续抽调政治觉悟较高的本科学生252人、预科学生76人参加支援前线工作。至此全校尚有本科学生474人,预科学生286人,虽然处于战争环境,而又不断行军,但教学工作却从未中断。
学校在坪上时,国民党反动派已从江苏北部沿运河线进窥鲁南,山东正处于大战的前夜。学校为了能够在战争环境中坚持办学,输送各部门急需的干部,对学生来源和教育计划作了缜密研究,决定本科政治、经济、教育三系主要招收在职干部,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文艺系招收新解放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为部队和地方培养文艺骨干。预科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经过政治思想教育树立革命人生观,结业后参加工作。据此学校对教学组织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加强,政治系下设行政科,经济系下设农林、合作、会计三个科,教育系与艺术系合并为文教系,下设教育、文史、数理、艺术四个科,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并拟订了《山东大学教学方针和实施要点》,后因学校又向胶东转移,未能全部付诸实施。
1947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鲁南兰陵地区一举歼灭前来进犯的国民党快速纵队,接着又在陇海路东段消灭敌军徐州绥署司令部郝鹏举部队,两役共俘敌军官兵近二万人。上级指示学校选派一批文化水平高、富有工作经验的学员参加被俘官兵的甄别和教育工作,学校即从本科抽调符合条件的学员前去。当时广大学生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又受到胜利的鼓舞,纷纷要求参战支前,为解放战争作出贡献。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保卫了学校,学校也把支援战争当成已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办学方针从实际出发,坚持为政治服务,为战争服务,是党所领导的革命大学最鲜明的特色。
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回它的失败残局,竟孤注一掷,对我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采取重点进攻。鲁中南已是剑拔弩张,急风骤雨的大战迫在眉睫。学校为了避开正面战场,决定向胶东后方转移,二月底到达日照县的两城镇,在此进行轻装简从,抽调一部分干部奔赴前线,老弱及家属先去胶东,全部图书及不便携带的器材分别寄存在两城镇周围的村庄内。当时我军正在准备进行莱芜战役,以消灭由胶济铁路南犯的李仙洲兵团。前线的政工和后勤部门都需充实力量。学校经过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将预科学生全部、本科学生大部提前结业,支援战争。学生对此欢欣鼓舞,都兴高采烈地走上了工作岗位。此时学校决定继续兴办,招收在职干部和新解放区的青年学生,实行在坪上制订的以提高在职干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计划。
1947年3月底,学校从胶县附近穿过胶济铁路,4月初到达海阳的徽村。这时秘书长王众音调走,由丁梦荪继任。学校本拟在胶东地区招生和开展教学工作,但因从苏北、鲁南等地撤到胶东的人员甚多,压力较大,又有华东建设大学已在海阳县磐石店进行了招生,且青岛反动派正纠集兵力有蠢蠢欲动之势,故学校不得久留,决定再向渤海地区转移。四月底沿莱(阳)潍(县)公路西行,经平度、昌邑、广饶等县,由博兴县道旭镇渡过黄河,五月底到达渤海地区阳信县钦风镇,稍事休整安排后,立即进行招生工作。这一期共招收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300余人。他们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要求进步,生活朴素,肯于吃苦。他们入学后,分编为预科四个队,开始以政治思想为内容的教学工作。这一期的各项工作都顺利。学生结业后,本计划在稳定的环境中继续招生,殊料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竟然纠集残余兵力封锁胶济路,再作垂死挣扎。上级为了保证当时解放区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安全,决定把教授及其家属和少数老弱干部乘船渡海送去大连暂避。学生则提前结业分配支前工作。干部就地组成土改工作队,由姚耐教育长率领参加土改运动。剩余人员同田佩之副校长转移到无棣县新华书店待命。五个多月以后,到1948年初夏,我军打通了胶济铁路,解放了敌人长期盘据的设有巩固工事的潍县城。临沂山东大学留守人员奉命赴至潍县,和华东局派来的干部一起筹办建立华东大学,不久去大连的教师(包括华中建大的教师)也渡海返回。以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中建大为基础的华东大学在1948年6月宣告正式建立。
1944年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旰眙县新埔,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设民政、财政、文艺三系和一个高干班。1945年5月4日,正式开学。8月份,首届学生结业,学校迁清江市。1946年初,校长彭康率领部分干部教师和学员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校长由李亚农继任,解放区知名人士贺希明、张劲夫、张茜、夏征农、戴白韬、阿英、孙冶方、范长江、车载、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执教。学校拟办成一所正规大学,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
1948年夏,中共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同年9月4日开学。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济南解放后,于11月迁入济南。迁济后成立文学、社会科学、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另设附属中学。
1949年5月,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彭康接任校长,学校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1月,教育学院划出,后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改为实验中学。
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1950年冬奉命迁青岛,1951年在青岛与国立山东大学合校。
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华东大学,都是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