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南巡

更新时间:2024-05-30 12:08

乾隆帝南巡指的是清朝乾隆时期清高宗的六次南下江南地区的历史事件。

历史背景

江南繁华

江南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特指江浙长江以南至钱塘江口,加上扬州一带,江浙两省的核心地区,有时也包含安徽东南部及江西东北部。清代前期与中期最繁华的是江宁府苏州府扬州府,还有杭州府

这里古称吴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浙两省地盘虽然不大,人口也不很多,大约只占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的2%,但它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经济和人文在全国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朝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左右和赋粮总数的30%左右,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左右,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这里出产的丝绸和茶叶历来是宫廷内外的高档必需品,饮食也被认为是明清两朝宫廷菜系的正宗,国宴仍保留相当比例的扬州苏州菜谱。

江浙人文茂盛,是中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学士。

民心状况

早在清兵入关时,江南人民就进行大规模的抵抗,江南地区反清情绪异常高涨。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设立博学鸿词科,征调明朝遗民编修明史等,极力笼络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过六次南巡,并且前两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以浙江杭州为终点,还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而还,意在炫耀国力、安抚江南民心、视察耗费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江苏、浙江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南巡目的

六下江南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乾隆帝期间多次下谕,蠲免江浙、安徽上千万两银。第一次南巡时,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赋银228万两、安徽积欠 30万余两,及浙江应征银30万两。二次南巡,谕免苏、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20余万两。三次南巡,谕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等项27万余两。四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钱粮143万余两及浙江13万余两。五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银130余万两。六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欠银130余万两。总计六次南巡免银在1000万两以上。

但是,另一方面讲究排场,开支巨大,劳民伤财,负面批评不少。每次南巡历时四五个月,随驾当差的军人3000名左右,约需用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还有几千名民工,用掉了上百万银两,还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

以皇祖之心为心的乾隆帝,也像其祖父康熙那样,极其重视河工海防,把它视为六巡江南的一个主要任务。江苏、安徽、浙江经常发生水灾,乾隆七年,黄河、淮河同时涨水,江苏、安徽的海州、徐州等府50余州县“水灾甚重”,灾民多达700~800万人。在乾隆写的御制《万寿重宁寺碑记》和《南巡记》里,他着重讲到,“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六巡江浙,计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临幸江浙,原因厪念河工海塘,亲临阅视”。这些话并非空谈,而是乾隆倾尽全力大兴河工的历史实际的真实概括。河工兴修规模之大,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之巨,兴修时间之长,乾隆可以称之为古今惟一的帝王。以经费而言,每年河工固定的“岁修费”,多达380余万两,约占每年朝廷“岁出”额数1/10强。临时兴修的大工程,又动辄用银几百万两,像蔺阳青龙岗之工,“费帑至二千余万”。

在乾隆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记》里,他对多年大兴河工的情形作了总结,主要是四大工程。第一项大工程是定清口水志,加固高堰大堤,基本上保护了淮安、扬州、泰州、盐城、通州等富庶地区免受水淹。第二项大工程是陶庄引河工程,在陶庄开挖一条引河,宽80~90余丈,长1000余丈,深一丈余,以防止黄河河水倒灌清口。引河开成以后,解决了“倒灌之患”。第三项大工程是在浙江老盐仓一带修建鱼鳞石塘,历时三年,花银数百万两,修建好鱼鳞石塘4100余丈。第四项大工程是将原有范公塘一带的土塘,添筑石塘,修了三年多。这对保护沿海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大作用。五六十年以后,陈文述对比当年海塘利民和海塘失修灾害加剧时,写下有感而作的《议修海塘》诗说:

叹息鱼鳞起石塘,当年纯庙此巡方。

翠华亲莅纾长策,玉简明禋赐御香。

列郡田庐资保障,万家衣食赖农桑。

如何六十年来事,容得三吴骇浪狂。

另外,《南巡记》里还提到将高家堰的三堡、六堡等原来用砖砌的堤一律改为石堤,徐州城外添筑石堤直至山脚。仅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六巡期间,乾隆对黄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苏的海塘,下达了数以百计的上谕,指示治理,动用了几千万两帑银,完成了多项工程,对减少洪灾、保护百姓田园庐舍和生命安全,起了不能抹煞的重大作用。

南巡期间,乾隆对礼遇致仕大臣和“培养士类”做了大量工作。他重新起用或擢用办事实心颇有政绩的大臣,像原任大学士的陈世倌史贻直和大学士管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都是当时的能臣,仅因小过或一时不顺上意,而被降被革被致仕,使其才干无所施展,于国于己皆有损害,借南巡之机,乾隆谕命他们三位都官复原职。原礼部侍郎沈德潜乃江南文坛泰斗、大诗人,原刑部尚书钱陈群诗书皆优,二人皆为乾隆帝所赏识器重,在江南甚至在中国文人士子中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乾隆南巡时,对二人十分优遇,既赐沈德潜御诗,又为沈主持的紫阳书院题额“白鹿遗规”,并亲写长诗相赐,还加沈德潜礼部尚书衔,给俸,谕令钱陈群依其原官刑部尚书给俸。这在缙绅中当然会产生良好影响。

更重要的是“培植士类”。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增加生员名额。六次南巡,大约增加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生员名额5664名。也就是说,每次南巡增录的生员,相当于每三年一次录取的名额1/4左右。二是考试敬献诗赋的士子。试题均由乾隆亲出。第一次考试江苏、安徽、浙江进献诗赋的士子时,江南(江苏、安徽)取了一等5名,依名次顺序是蒋雍植钱大昕吴烺褚寅亮、吴志鸿。浙江取中一等3名,即谢墉陈鸿宝、王右曾,均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以后五次南巡,每次取中的士子,名额又多了一些。

通过这六次的考试,清政府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他们之中的一部分,有的成为政界能臣,有的学界泰斗,有的诗文书画大家。先以第一次取中的八位士子来看,江南一等第二名的钱大昕,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学政、少詹事,精研经史,诗文特优,著作等身,撰《南巡盛典·金山》。

写了《唐石经考》、《二十二史考异》(100卷)、《元史艺文志》、《潜揅堂文集》(50卷)、《诗集》(20卷)等几十种著作,被公认为有清一代经史权威、学界泰斗、文坛大家、诗词巨匠。谢墉,浙江一等第一名,历任编修、内阁学士、殿试读卷官、吏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国史馆副总裁、四库全书馆总阅。另外,褚寅亮、王右曾等人也是著述甚多,成就很大。

以后第二、三、四、五、六次取中的士子,也是人才济济。像孙士毅,历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云南巡抚、两广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王昶,历任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考取的士子中,不少人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有些人还是重要人物,对编纂《四库全书》做出了突出贡献。仅据初步统计,名列四库全书馆任事官员的便有十六七位,他们是副总裁沈初,总阅官谢墉,总纂官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翰林院提调官冯应榴,武英殿提调官韦谦恒,总目协勘官程晋芳,纂修官、分校官金榜、王念孙、张培、鲍之钟沈叔埏、杨揆、赵怀玉等。

南巡期间,乾隆还在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多次阅兵,检阅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员予以考核奖惩升降。另外,他还游遍江南名胜,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看过关于乾隆时期的电影的观众都知道,雍正帝曾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也就是说乾隆帝实际上就是海宁陈氏之子。从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看得出,乾隆帝六次南巡,四次亲临陈家,详问家世。这可以说明此时的乾隆已然对于自己的身世有所怀疑,并想去搞清楚。

南巡历程

第一次南巡

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准备工作早一年就着手进行,由一位亲王督办此事,勘察路线,整修名胜,兴建行宫。南巡前还装模作样地告诫地方:“力屏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南巡路线确定为:渡黄河后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至杭州。过嘉兴时指名要上烟雨楼。 正月十三,首次南巡由京师出发,同行的有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后嫔妃,还有随从大臣、侍卫人员,达2000余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沿途地方官吏深知乾隆讲究排场玩乐,争相逢迎,布置行宫,陈设古玩,采办各种名肴特产,更乘机向百姓敲诈勒索,大饱私囊,搞得民间怨声载道,叫苦连天。乾隆对地方官吏的奉承献媚,不仅不加阻止,反而重金奖励,凡建有行宫的,各“赏银二万两充用”。二月,乾隆抵达苏州吴江,嘉兴知府早—日就率领地方官员出境迎驾,不敢怠慢。

第二次南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到了无锡以后召见了无锡学者顾栋高金廷标乘乾隆南巡之季,以献《白描罗汉图》册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旋入宫供职。同年二月五日到达天妃闸,阅龙木;二月十三日,到达范仲淹高义园;二月二十日,到达苏州,又奉皇太后临视织造机房,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二月二十七日,奉皇太后到达杭州;三月十八日,到江宁府,祭明太祖陵;四月四日,到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又将积欠的种子、口粮全部免去;四月五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四月六日。到荆山桥韩庄闸巡视;四月十日,到达曲阜,拜谒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圆明园

同年,乾隆命人编著《南巡盛典》所未辑录者,该书较详细地记录了乾隆帝第二次出巡前及南巡途中所发布的谕旨。对其南巡的主要活动亦逐日有所记载。

第三次南巡

古代钱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三个口门。如果海潮趋向北大门,则海宁一带的海潮首当其冲;趋向南大门,则绍兴一带的海塘坐当其险;唯有主流走中小门,南北两岸才少有海潮之灾。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信告急。一旦海宁一带的大堤被冲毁,那么临近的苏州、杭州、嘉兴、湖州,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乾隆皇帝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

第四次南巡

乾隆第四次南巡正月十六日,乾隆奉皇太后从北京启程,行至山东德州府时,赏给前来接驾献诗者各大小荷包一对,小荷包二对。二月初八,乾隆由山东入江苏境,在宿迁顺河集减去部分扈驾兵丁和大部分随行车辆,然后在徐家集渡过黄河。乾隆在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从此开始乘船沿运河行驶船队由京口渡过长江,二月二十五日,乾隆驻跸苏州府,赏给六班拉纤河兵(每班600人)各一月钱粮。乾隆在苏州游览各处园林,又陆行至灵岩山游玩,前后八天。

闰二月初三,乾隆由苏州出发,继续沿运河前行,至嘉兴右门镇后,乾隆舍舟骑马前往海宁阅视海塘,而后重新登船。初七日,乾隆到达此行的终点杭州。乾隆在杭州登观潮楼检阅福建水师,游览西湖美景,题诗作赋,好不快活,竟一住12天。闰二月十九日,乾隆奉太后回銮。二月二十三日至苏州府,乾隆十分喜爱苏州风光,又游玩六天,才依依不舍的离去。乾隆至镇江后,两次奉太后渡江,游览长江中的名胜金山和焦山

三月初三,乾隆从长江登陆至江宁府(今南京)驻跸,并亲诣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奠酒致祭,还参观织造机房。三月初十,乾隆离开江宁,由七里港奉太后渡过长江,然后由江浙运河回返 。三月十九日,乾隆至黄、淮、运三河交界的清口,查看洪泽湖高堰大坝后渡过黄河。

以往至顺河集时,乾隆就舍舟登陆了,但这一次他仍然同皇太后一道继续乘船,由济宁、临清至德州。 四月十三日,乾隆由德州上岸,皇太后则走水路回京。四月二十一日,乾隆先到北京,四天后皇太后也回到北京.此次南巡从正月十六日出发,至四月二十五日太后返京,共计四月有余(其中二月为闰月),总数126天,为六次南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

第五次南巡

第五次南巡时乾隆已70岁,据传出发前他盘算着烟雨楼顶多只能再来—次了,因为千里劳顿,体力已吃不消。有个重要原因,康熙也只有六次南巡,晚辈是不能超过祖宗的。

第六次南巡

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的老人了,他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和好大喜功、奢侈浪费都叠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迹中。

艺术作品

康熙朝,由王翚主笔绘制记录康熙帝南巡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帝南巡,则由宫廷画家徐扬照其体例绘制了《乾隆南巡图》。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进量绢本十二卷;六年后,再进纸本十二卷。在此之前,徐扬还创作了《南巡纪道图》,与《南巡图》不同之处在于只画山川风物,不画人物。

野史传说

南巡的目地为探望亲生父母陈世倌夫妇。六次南巡,乾隆帝四次住于陈家安澜园和父母相聚。

根据《清实录》等官方书籍档案的记载,乾隆皇帝弘历的父亲是雍正帝胤禛,母亲是四品典仪凌柱之女钮祜禄氏。但是,很早以来,尤其是清亡之后的一段时间,野史、文人评述和民间传说,不少是说乾隆并非雍正帝妃的儿子,而是汉人汉女之子。最为流行的一种传说是雍和宫法轮殿说,弘历是汉官陈阁老陈世倌的儿子。陈世倌是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家常有来往。有一年,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雍亲王让陈阁老家把夫人生的男孩抱进王府看看。陈家把男孩送去,当天王府把孩子送出来,陈阁老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来的那个男孩已经变成了女孩,陈阁老知道事关身家性命,不敢声张。那个抱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弘历即位为帝以后,知道了真相,便六下江南,探望亲生父母,并且六次南巡之时,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以便和父母相聚。

评价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乾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事功之一。他六下江南,开支浩繁,成为乾隆中叶国势渐衰的原因之一。

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通过六巡,乾隆帝相当清楚地了解江南的官风民情,又大兴河工,广蠲赋税,礼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扬了圣恩,对争取缙绅士民,安定江浙,保护百姓的身家性命财产,发展生产,丰富文化,创造和延续“大清全盛之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开支确实十分巨大,每次南巡,历时四五个月,随驾当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约需用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还有几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万银两,还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乾隆对此也很了解,他在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记》里,既讲述了“西师”、“南巡”两件大事成功的原因,又明确指出,不具备君主之“无欲”、扈驾人员之“守法”、官员之“奉公”、民人之“瞻觐亲切”这四个条件,不可言南巡。过了十几年,他对南巡的劳民伤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