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市化

更新时间:2023-03-30 19:29

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也即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人口城镇化是指非城镇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人口城市化有利于集中化生产。

发展途径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

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

农村人口进城

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又称人口迁移

农村人口就地转化

农村人口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就地转化为具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口。

高校毕业生进军城市工作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并落户大城市,且在数年后生育下一代。

特征

差异性

城市化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过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不同,城市化的进程、特征、方式和社会后果必然呈现较大的差异性。

双向循环性

城市化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人类生存与生活环境质量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使得现代城市化过程,在城乡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剪刀差”日益缩小的前提下,具有了双向循环的典型特征。

全球性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从1800—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五倍多,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56倍,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计算标准

对于人口城市化的判断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国际上习惯的判断标准是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人口的划分是从户籍上予以承认的人口数量。

主要影响

积极方面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人口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口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城市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体现,人口城市化在某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素质的提高,城市化势必要加快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但城市化的背后应有农村的机械化发展作基础与支撑,脱离了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城市化的步伐,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差别在哪,其实只是在精神与宣传中,真正的城市化是城市的精神与农村的生活相结合。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与繁荣的生力军

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化要吸纳的主要群体,也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天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凝结着农民工辛勤劳动的汗水。城市中苦、累、脏、险的岗位一般都是农民工在干,他们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奉献。城市环卫、家政、餐饮服务的从业人员主体是农民工。当今中国城市离开农民工就要瘫痪。正如一位市长所言:“城市没有农民工已经玩不转了”。

农民工现象是促进中国城市改革的推动力之一

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就业蕴含着深刻的体制变革因素,是推动改革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区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的机制成为现实,促进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推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同时,由于农民工的存在也推动了城市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冲破城乡壁垒,大规模、大范围跨区域流动,增强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对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中,各级政府的职能地位、管理理念、行为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发生变革。

消极方面

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

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么多好地,原来想通过城市化让留在农村的人口获得较多耕地的初衷如何能兑现?事实上,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我国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而且还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这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

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克服城市病”、“规划减少城市病”、“管理医治城市病”。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能不能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严格到位。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上海一场大风大雨造成严重交通阻塞和大范围停电事故,就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

房地产“泡沫化”

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城市“废墟化”

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人口左右的理想规模。那么今天搞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城市,将来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没有那么多人去居住?

面对挑战

1、资源整合方面

农民工进城会对城市原居民就业带来冲击。农民工进城,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和规模效应,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从而水涨船高地增加城市居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尤其是短期,在同一个劳动力市场上,一部分人就业的增加,会压挤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空间。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经商,对城市居民就业形成替代效应。由于各种户籍制度等因素对农民工歧视的存在,这种冲击的力度还是有限的。但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大趋势下,歧视的程度必将逐渐减小,相应地,这种冲击力度可能会加大。因此,如何应对这种冲击,是城市面临的一大课题。对于农民工带来的就业冲击,一些城市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限制农民工就业:一是“配额”。通过务工证等证件的发放限制农民工就业。二是“征税”。向雇佣农民工的单位或农民工本人收取各种类似税收的费用。三是附加条件。对农民工的资格认证附加某些条件(比如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四是关闭市场。某些行业对农民工实行禁入,关闭某些行业的农民工就业市场 。这些措施是对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是一种短视。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统筹城乡两种资源,对农民工和城市原有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城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2、社会的融合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但由于路径依赖和偏重于对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维护,城乡体制改革没有及时跟进,城乡壁垒依然森严。农民进城就业门槛过高,城市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难以向农村辐射,反而在城市内部又产生了新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新的二元社会结构表现为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户籍居民的明显差别。虽然农民工在职业上已成为城市产业工人,但由于没有改变农民身份,在分配(工资) 、再分配(社会保障) 等各方面仍遭受不公平待遇,成了城市中缺乏保障的弱势群体和介于城乡的边缘人。城市中新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民工与户籍居民难以融合。一方面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对进城后的生活感到满意,对城市社会已经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度,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希望能成为城市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虽然在理智上倾向于接纳农民工,但是有些市民在现实中并不愿真正地与农民工交往,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与农民工子女交往。这说明有些市民在心理上对农民工还是有一定的排斥,个中原因既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问题,也有历史造成的市民固有的优越感以及由于对农民的不了解所导致的隔阂。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大趋势下,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这是城市面临的又一挑战。

3、管理调适方面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按城乡分割的方式实施管理,城市政府管理体系主要按城市户籍人口的规模和分布进行设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特别是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东部发达地区一些城市劳动力和居民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流入农民工人数甚至超过了原户籍人口。进城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同样为城市创造了大量财富、提供了大量税收,却因不具备城市户口而不能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民待遇”,出现“一城两制”的格局。这表明,城市政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不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为农民工做了大量工作,进城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有了改善。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输入地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要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仅推动了人口的流动转移。 根据我国官方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一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为城镇化率,即该地区常住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率。1980年以前,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2%,而1995年为30.3%,已有近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人口比重定义上,中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称的城市化并无实质区别。鉴于中国人口众多等国情,1999年通过的“十五规划”建议稿中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与此同时,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1978年来最大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33个农民的收入方能等同1个城镇居民的收入。未来5年,对于中国城乡关系的调整,关键并充满变数。“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将首次超过50%,而农业总产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史无前例降至10%以下。

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城市化进程缓慢。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但部分城市出现了虚假城市化

艰巨和复杂性

我国的城市化,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给子孙后代带来伤害。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不仅关系到今天,而且关系到明天,关系到后代。城市建了,是不能轻易拆掉的;城市化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是难以恢复的。我们的步伐应该稳健,做好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化的利好,尽量避免或减少因为不慎和盲目可能带来的弊端。应该循序渐进,而不是一窝蜂式的。

作用

好处

1:对城市:两代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特点不同,其具体作用也会有差异。

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较第一代农民工高(普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那么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城市相对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城市中接受进一步更深层次教育的机会更多,因此,他们也更加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80后农民工都已成为“月光”族,他们很少考虑把大部分工资寄给家人,甚至还会啃老,这使他们成为城市中正在逐渐成长壮大的消费群,这种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农业生产生活的陌生以及对对城市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以及其平均年龄较低造成。

2 :对农村:大量农民工进城,大大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第一代农民工进城观念务工的目的仅仅是赚钱,养活家乡的亲人,是为了找一条出路,因此,但他们拿到那微薄的工资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攒起来带回家,连邮寄都嫌贵,赚到足够钱之后往往回到家乡,城市对他们大部分来说永远都只是暂时的工作地点,可见,第一代农民工即使是离开了农村,但他们仍然与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大大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大量的财富由城市流向农村,大量的乡镇企业,农民企业家出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蓬勃发展!

而80后的农民工离开家乡的目的就很多了,比如“长长世面”,“在家没意思,出来看看”,等到他们来到繁华热闹的城市,长了世面后就是对自己人生观的一次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造,他们不再留恋乡村的宁静——那只是城里人的消遣,而非生活,他们希望在城市住下来,希望得到更多的工资与基本的人格尊严,当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被城市所同化,这些变化与他们的年龄、理性成熟度及儿时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坏处

1:对城市: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必然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引发各种问题,如阶层分化严重,犯罪等等,但这些问题不在我们讨论的重点之内。

2:对农村: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出现了,也带走一大批农村建设的能人骨干;但是,当留守儿童长大成为80后新一代农民工时,这群饱受留守之苦的孩子来到城市这个五彩的世界时,他们志向并不是去找条万不得已的活路来养活家乡的亲人,而是要留在城市生活得更好,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使他们与农村格格不入,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90后,00后的农民工的大致轮廓,到那时,农村再也得不到“衣锦还乡”带来的那一份光荣与财富,留下的的是一个衰败、无人理睬的农村,而如今,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空心化,青壮劳动力不足,抛荒严重,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这不正是一种可怕的预兆么。

总结

从两代农民工对城市作用的比较,我们会发现,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赚到钱回到家乡,必然会给农村带去城市的新理念,给衰败的农村带去先进的发展理念,出现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这也给风雨漂泊中的小农个体经济指明的一条发展道路,那就是进一步走向农业的产业化与专业化。但是,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让我堪忧,他们普遍不愿意回到家乡,希望永远留在大城市扎根,因为回到家乡他们也无事可做,他们是不会种地的农民!但这会导致农村劳动力逐渐缺失,或许在我国“人口红利”时期,此问题暂时不会太严重,但是如果第三代,第四代农民工都不再回家时,城乡差别将不可挽回的极端加大。

同时,人口持续性向大城市的单向流动也会造成城市人口爆炸,而我国发达城市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因此,这种单向性的流动会加剧我国东西发展的差距,这让我想起很多拉美国家,墨西哥总人口一亿,但其首都墨西哥城就有2000万人口,是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巴西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是拥有1000万以上的人口特大城市,其总人口为1亿 600万,阿根廷总人口3800万,而其首都却集中了近千万人口,在我们谨防拉美化的同时,这种可怕的相似性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么?我不敢说我国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是由于人口流向单独造成,但绝对是重要的原因。

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劳动力的单向流动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无意阻止农民工进城,更无意要求80后农民工一定要积极参与家乡农村建设,因为这是人口城市化的必然后果、最直接后果,而人口城市化则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面对规律,我们无意改变,但是,结合我国实情与其他国家经验,发现农业只有走科技化与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在劳动力极少的情况下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而城镇化道路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选择。

1“农村是片广阔的天地”,我们天之骄子大学生或许可以积极地参与农村的建设和小城镇的建设,当然,其间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绝对的前提,政府的大力引导必然会带来小城镇,农村基础建设的繁荣,这也可以缓解大城市结构性失业的困境,同时,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村生产模式的现代化与产业化,进一步与城市自身建设相适应,而不与农村争夺劳动力,若能这样,城市与农村各取所需,共创繁荣。

2与上一条相适应对策是适当放缓特大城市扩张,不要单纯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要追求质量上的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某些方面。某些特大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是我国迅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但是要紧记韬光养晦的精要,切莫追求一时成就重蹈拉美覆辙,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的覆辙,笑到最后才是美啊!

形成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城市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计,没有办法才到城里去去打拼挣钱;还有就是有人到大城市寻找自己的目标,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就会喜欢上城市里比较高档的生活,然后,在回到农村后炫耀,人都是又攀比的心理,所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去城市,这是造成人口城市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城市”不是“农村”的对立面

城市化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述。或者说在一个物质文明发展很高的阶段,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只有个人体验上的不同,没有价值观上优劣的判断。相对于农村来说,无论东方和西方,大城市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但是仅此而已。收入上的鸿沟不是城乡之间差别的正常表现。如果大家为了更高的收入只有到大城市去,那么这样的城市化是不健康的。比如东京大学毕业的学生肯定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他们更愿意到大城市的金融机构、报社等去上班,在这里收获的可能更是主流价值观认可的个人价值实现上的满足。不过在工资上他们还不一定比在所谓中小城市甚至是所谓的农村工作的人高。

“城市化”更是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

土地问题是城市的根本问题。土地的供不应求诱致地价上涨,这本是供求规律的一般反映。

城市化的另一个前提是要发展好农村的问题,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实际上这也许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一些流动性的人口只会有很少的比例转化为城市化人口。实际上随着城乡均衡化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口会重新回到农村。所以,城市化过程是农村城市均衡化发展的过程。

高房价制约城市化进程

房价的过高定位不仅会因“透支需求”而造成今后需求增长的明显放慢,损害当地经济,更重要的是房价过高将降低一个地方的经济竞争力,一是因商业用房将会抬高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导致外部资本流入速度放慢;二是房价过高,将会抑制第三产业发展,像餐饮、小商业和其他服务业主要的成本是店面租金,高房价将会阻碍这些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就业增长,最终影响消费增长。

高房价不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也不是一个城市生活水平的必须反映,努力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城市,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这种职责包括防止房价的过度上升而增加城市社会成本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但同时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中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这种衰退在城市的“内城区”(inner city)显得特别明显,而乡村地区人口却比以前增加。 如:英国 美国 加拿大等国。

逆城市化是人口大量增加以及工业发展的结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