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汉服雅集会

更新时间:2024-10-04 14:59

兰州汉服雅集会志愿服务队是由兰州市意向复兴华夏汉文化的青少年群体以汉服为媒介而组成的社会团体,为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兰州市青年交友公益联盟成员单位,团支部荣获甘肃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是西北地区首个合法登记注册的汉文化类社会团体(二级协会),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服组织之一。

建会背景

西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清政府颁布剃发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使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服几近消失。在西元1912年岁次壬子清朝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中山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华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汉服从沉睡中惊醒,各地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扬我华夏华裳,而汉服运动也随之展开。

组织简介

组织标志

1、会标

2、会徽

由会标、嫩枝、羽翼和十二章纹之黻纹组成,代表了青春、梦想、团结和信仰。

3、会旗

呈长方形,以会徽为中心图案,雅集黛条纹修饰四周。同时会徽的圆形和会旗的方形代表了“天圆地方”,体现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4、精白色象征神圣、纯洁及正义,雅集黛则象征青春、活力和希望。

5、该标志被用于兰州汉服雅集会的活动场合。

组织宗旨

弘扬华夏汉文化

组织会训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着我华裳、兴我国邦。

组织性质

社会团体(二级协会)

组织领导

组织成员

汉服运动是由民间发起的爱国复兴运动,本组织主体参与人群以95后居多。中坚力量是在校大学、初中、高中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少不更事的儿童及成熟、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确切的说,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传统文化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试图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

兰州汉服雅集会的当前重要网上基地主要是兰州汉服雅集会官方微博、兰州汉服微信公众号等。

组织章程

兰州汉服雅集会组织章程》是兰州汉服雅集会的指导纲领,拥有最高指导效力,先后经历了不断修改完善。

原则

坚守“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爱国主义立场,严格遵守“不涉及政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

宗旨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二)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强汉文化组织的知识储备,服务成员成长成才为根本宗旨。

(三)以全体成员对汉文化的复兴意向为基础,以文化会友,以友促学,以学致用。

(四)营造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大众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弘扬汉文化,提高大众的人文素养。

活动范围

(一)汉文化礼仪展示。

(二)举办汉文化讲座。

(三)宣传普及汉文化知识。

(四)与其他汉文化组织展开联谊。

(五)其他与之有关的,符合规定的活动。

章程作用

(一)章程促进了本组织的民主建设。

(二)章程推动了本组织的非营利性制度建设。

(三)章程促进了本组织事业和各项活动的发展。

管理委员会

主持工作部门、区县事业部与专门工作委员会全面工作。

工作部门

统筹部

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日常工作,负责活动前期的组织、策划和准备,编制《年鉴》等工作。

宣教部

负责组织文化建设,研究拟定传统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引导成员的学习工作。

办公室

负责起草相关文字材料,纳新工作,外联事务,对各部门印发的文件审核把关。

新媒体中心

负责活动全程的宣发内容的制定和推广,后期相关新闻报道的收集整理及各种新媒体工作。

事业部群

兰州汉服雅集会红古事业部,立足于红古区,团结当地同袍进一步加强汉服普及,积累经验,创造各种条件,为红古汉服复兴而努力。

兰州汉服雅集会永登事业部,由永登地区同袍所创建,青龙山下、庄浪河畔、娇艳的玫瑰吐露着芬芳,让我们共同推进永登地区汉服运动的发展。

兰州汉服雅集会兰州新区皋兰事业部,皋兰是太平鼓的故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县”。兰州新区皋兰事业部的宗旨是以召集更多兰州新区、皋兰同袍加入。

兰州汉服雅集会榆中事业部,召集榆中地区的同袍加入。主要面向广大同袍以及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不定期举办雅集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更多人能关注汉服。

专门工作委员会

文化建设委员会

研究制定组织文化建设方针。

发展改革委员会

研究制定组织发展改革方针。

生态链组织

汉服雅集会生态链组织是兰州汉服雅集会提出概念并发起倡导,旨在为汉服雅集会之间提供支持或在还未建立汉服组织的地区及高校中帮助为其建立独立运营的汉服组织,故汉服雅集会生态链组织与兰州汉服雅集会非子协会、分协会的关系,但是兰州汉服雅集会对生态链组织输出价值观,提供全方位支持,汉服雅集会生态链组织的组织文化,组织定位,都有兰州汉服雅集会的深度参与或者完全把控。

汉服雅集会生态链组织之间价值观一致、建构利益一致。保持生态链组织的独立性与发展空间、对生态链组织“扶上马,送一程”,但帮忙不添乱。目前汉服雅集会生态链组织以甘肃地区汉服组织为主,未来发展方向为覆盖全省、辐射更广地域目标。

嘉峪关汉服雅集会志愿服务队是由嘉峪关市意向复兴华夏汉文化的青少年群体以汉服为媒介而组成的社会团体,为嘉峪关市慈善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是西北地区第二家合法登记注册的汉文化类社会团体(二级协会),已发展成为甘肃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汉服组织之一。

白银汉服雅集会是由白银市意向复兴华夏汉文化的青少年群体以汉服为媒介而组成的社会团体,为白银市义工联合会下属机构,是白银市首个合法登记注册的汉文化类社会团体,已发展成为白银市内具有代表性的汉服组织之一。

天水汉服雅集会志愿服务队,是由天水市意向复兴华夏汉文化的青少年群体以汉服为媒介而组成,由天水市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领导下的志愿团体。

武威汉服雅集会志愿服务队是由武威市意向复兴华夏汉文化的青少年群体以汉服为媒介而组成的社会团体,为武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

平凉汉服雅集会是由平凉市意向复兴华夏汉文化的青少年群体以汉服为媒介而组成的社会团体,为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下属机构,是平凉市首个合法登记注册的汉文化类社会团体,已发展成为甘肃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汉服组织之一。

兰州西北中学汉服雅集会,前身为“兰州西北中学蔽芾甘棠汉服社”,创社于乙未年十月,因发展考虑于丁酉年五月正式更名为“兰州西北中学汉服雅集会”。

是在兰州西北中学校团委的指导下,校内由校团委直属管理;校外依托兰州汉服雅集会独立发展,学生自主发起,由学校各年级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组织。

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兰州五十九中学汉服雅集会,协会对校内称为“兰州五十九中学北冥汉服社”,创立于丙甲年六月。

本协会是在兰州五十九中学指导下,学生自主创办的一个活跃团体。本会以复兴汉服为理想,致力汉服的普及和推广。成员包括学校高一、高二年级的所有汉服复兴者。北冥二字取自《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千里也。”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汉服雅集会,前身为“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念恋惜华汉服社”,于庚子年九月正式更名为“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汉服雅集会”。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汉服雅集会是在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校团委的指导下,校内由校团委直属管理;校外依托兰州汉服雅集会独立发展,学生自主发起,由学校各年级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组织。

恩玲高级中学汉服雅集会,又名华韵汉服雅集会,是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学校内一支社团,主要有四个部门,分别为:文编部、策划部、束装部、外联部。成员包括学校高一高二年级的所有汉服爱好者和复兴者。

合作交流

兰州汉服雅集会曾多次受邀或接待各大高校如:兰州大学、兰州工业学院、东华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等参与公益性质汉服活动,并于2019年受邀参与共青团中央发起的第二届“中国华服日”活动

志愿服务

作为活动协办方,兰州汉服雅集会志愿服务队参与了第五届兰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2021年1月23日下午,由共青团兰州市委主办、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兰州汉服雅集会志愿服务队承办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课堂在青年之家如期举行。

媒体报道

兰州汉服雅集会多次受到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凤凰网、腾讯网、搜狐网、网易网、中国时报(台湾)、兰州晚报、中国青年报、兰州电视台、中国甘肃网、甘肃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并入选兰州城市百科。

传承理念

君子之道

君子四不:

君子五常:礼、义、仁、智、信

君子五德 :温、良、恭、俭、让

君子五格:忠、孝、勇、恭、廉

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君子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礼仪文化

汉服是汉族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冠礼

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士大夫三加,三公诸侯四加。

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昏礼

婚娶之礼。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古代昏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射礼

射礼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射礼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宾主拜揖行礼,司射放好壶、中、算,宣布投壶之令,主要有:必须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等等。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座射”宾行揖礼还。

祭礼

祭祀的礼,是华夏的最高礼仪,古代祭祀或祭奠的仪式。《礼记·檀弓上》:“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汉服不是指汉代衣服,而是万古“汉民族”、“汉文化”承传下来的服饰,以“礼”为总代表,以“龙”为基本符号标志,而国之四维的“礼、义、廉、耻”就是汉服的基本精神。所以,所谓的汉服就是指中华将近万年的文化思想。

汉服样式

汉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深衣

深衣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服装,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一直沿革到明代。

深衣从制作到穿着都有一定的制度。古代圣贤之人都喜欢穿着深衣,据汉代《礼记·深衣》记载:深衣长度齐脚裸,以不露体肤和不拖地为宜。下裳要续衽钩边,用12幅布制作,与一年12月相对应。衣袖圆如圆规,背缝直如垂线。父母、祖父母均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都健在,深衣就镶白边。

“朱子深衣”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直领,而穿为交领,裳4幅,皆梯形,不续衽。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装都是在朱子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襦裙

襦裙(rúqún)。襦: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为上襦下裙式的一种套装。短上衣,一般长不过膝。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魏晋南北朝时只是重新兴起而已。

襦裙的分类: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按是否夹里: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

襦裙为中国古代妇女着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袄裙

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它是汉族民族服饰襦裙的一种,藩属国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韩服常见的韩式袄裙样式。

半臂

半臂是唐代前期女装中极为常见的流行衣着。

这是一种短袖的对襟上衣,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半臂的衣领宽大,胸部几乎都可以袒露出来。唐代妇女们穿用半臂时,一般里面都是穿交领襦裙的,而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风衣一样。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解释说:“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半臂最初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逐渐传至民间。

半臂最兴盛的时期是在唐代前期,中期以后便有了显著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唐代前期的女装与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女装大多窄小细瘦,紧贴身体,袖子也细窄紧口,适合在外面套上半臂。

曲裾

曲裾实际是深衣的一种。深衣根据衣裾是否绕襟而分为直裾与曲裾。属曲裾的深衣则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形,经过背后再绕至身前,然后在腰部用大带约束,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显得较为庄重合礼了。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褙子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是从隋唐时期的“半臂”演变来的。是宋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追求质朴,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

短打

短打就是“裋(shù)褐”,又称“竖褐”、“短褐”,是汉服的一种。

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地位卑下的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

唐·司马贞《索隐》:“裋,一音竖。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短音竖。竖褐,谓褐衣而竖裁之,以其省而便事也。”唐·颜师古注:“裋者,谓童竖所著布长襦也;褐,毛布之衣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而士不得短褐。”《汉书·贡禹传》:“家赀不满万贯,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史记·秦始皇纪·论》引贾谊句:“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集解》引徐广句:“‘裋’一作‘短’,小襦也,音竖。”

“短褐”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作训服)穿着,但不宜在礼仪场合穿着。短打(“短褐”)属于干净利落的休闲服装。

相关问答

问:为什么你们要复兴汉服?

答:各民族的民族传统服装都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这正是民族性与传统性的体现。民族服装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从功利的“穿了又能怎样”的角度去定夺。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汉族服装又是汉族的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汉服,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现代恢复汉服十分必要。

问:汉服运动是否会引发大汉族主义?又会不会影响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处?

答:对此表示乐观。汉服运动是汉族内部进行的文化运动,并非针对其他少数民族。汉族穿汉服的同时,满族可以穿旗装,藏族可以穿藏袍等等,少数民族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变化。而且是非官方的文化运动,跟三百多年前清朝推行的“剃发易服”完全不同。

问:你们穿的汉服是哪里来的,你们是卖衣服的吗?

答:同袍们的汉服都是通过网购或自己制作而得到的,卖衣服是一个产业链,凭我们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问:怎么参加你们的活动?

答:我们每次的活动都会通过官方网站和百度“甘肃兰州汉服吧“发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不管你是否是我们的成员,我们都非常欢迎。

社会意义

重要历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