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5 15:38
刘世传(1893.3.26—1964.3.4),字书铭,山东蓬莱县人,1914年毕业于广文大学,1919 年从齐鲁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美国霍士德学院(College of Wooster)获学士学位,后于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5—1943 年任齐鲁大学校长,是齐大历史上任职最长的一位校长。著有《国际公法大全》等专著。
刘世传,字书铭,1893年3月26日生于蓬莱县村里镇温石汤村一个教师的家庭。其父刘常德不曾“入学”,却当上了私塾先生,一家老少靠他的“束脩”生存。不幸他年纪轻轻就患了肺病,死时才30岁。当时10岁的刘世传是长子,不得不肩负起生活的重担,早起种地,夜里苦读。其母是位精明强干的农村妇女,不知如何结识了美国耶稣教长老会的传教士狄考文夫妇,与他们达成了“协议”——以自己一生献身义务传教为条件,换取教会供养刘世传及其兄弟和四位姐姐入学读书的优惠。就这样,刘世传兄弟姊妹六人都先后到蓬莱城里文会中学读书。刘世传的学业最好,高中毕业考试,名列第一,由学校保送到潍县广文大学政治系读书。后随校并入济南齐鲁大学,1914年冬毕业。转年到济南青年会任总干事。1919年考取公费留美,先入沃士特大学神学院学习“神学”,不久他就感到,学“神学”不能救中国,于是,经过艰难地交涉,转入哈佛大学政治系,攻读国际公法。1924年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后,到沃士特女子大学教书一年,赚得一笔路费,1925年赴德国、法国留学三年,这期间他在国外完成了重要著作——《国际公法》,奠定了学术研究基础,1930年回国。
刘世传回国后,应聘到东北大学任政治系教授,与章士钊、梁漱溟、刘仙洲、梁思成、罗文干等学者共事论学,心情愉快。1933年长女贞模毕业于东北大学附小,因毕业证将籍贯蓬莱错写为“逢来”,性格耿直的刘世传办事求真,更有点执着,找附小校长理论。校长是张学良的亲信,指责其小题大做,双方弄得不欢而散。此后,刘世传便产生了离去的念头。
北平一些大学得知刘世传的情况后,不久,北平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民国大学、辅仁大学等七所大学纷纷发来聘书。正在他不知何去何从的当儿,民国大学校长鲁荡平先生亲自到刘家来送聘书,其情意感动了刘世传,于是他决定到民国大学任政法学教授。
1934年暑假中,齐鲁大学董事会的代表、美国人David先后四次从济南来北平,请刘世传回他的母校任校长。刘世传就任齐鲁大学校长后,首先抓好三件事:亲赴美国到各地演说募捐,带回一笔办学资金;还清拖欠教工的工资和债务;多次跑到南京教育部说服了部长为齐大备案,齐大从此进入名牌大学之林。
“七七”抗战爆发,国民党政府看到刘世传精通五门外语(英、德、法、俄、西班牙语)的专长,命令他以民间使者的身份,到美、欧、非、中亚21个国家去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他遗留下的照片得知,当年他不仅到过美、英、法、俄、意大利等几个大国,也到过埃及、土耳其、约旦、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等地区与国家。他所到之处,就用英、德、法、俄文写文章发表于各地的报刊上,宣传抗日,在国际上造成影响。回国后,受到日本侵略军的通缉,汉奸更是对他怀恨在心,济南大街小巷贴满了“活抓刘世传者奖给大洋两万元”的招贴。他将大姐贞模送到青岛教会中学,让妻子带儿子和小女儿回到烟台避难,他则一人去国外。
半年后,刘世传回国,即与齐大董事会开会研究,筹划齐大内迁成都的工作。他竭尽全力组织齐大教工转移的有关事宜,并将图书、仪器先运到上海,再乘船到香港转越南经昆明到达成都,齐大终于在华西坝复校了!这时的齐大,名教授荟萃一堂,钱穆、顾颉刚、孙伏园、胡厚宜、高亨、马彦祥、朱东润、王献堂、张维华、严耕望等名教授都在齐大执过教。
1942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齐大经费拮据,向财政部请求经费,孔祥熙以自己要当齐大董事长、并让他的女婿吴克明当齐大校长相胁迫。刘世传为了保全齐大及为学生的前途着想,辞去校长职务,到四川大学当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世传被分配到成都中苏友好协会作翻译并兼任干部俄语班的教学工作,业余翻译一些列宁的著作。1951年,被误判为反革命罪,判刑一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1958年再次被剥夺政治权利。1964年3月4日,刘世传病故,享年71岁。1985年,成都人民法院为其平反,给他恢复名誉。
出奇招治乱校
1929—1930 年间,齐鲁大学学潮、工友潮此起彼伏,要求从洋人手中收回教育权, 中西方教员享受平等待遇等, 迫使齐鲁大学开始积极筹备立案事宜。1931 年年底齐鲁大学通过了核准立案,成为私立齐鲁大学。1935 年刘世传接任校长。但在刘世传校长到任的前三年时间里,齐鲁大学的校务基本处于无权力中心的状况,潜伏着很多重大问题不得解决。一方面医学院从上到下比较跋扈不驯,不管是谁来做校长,只要不是医药界的名流,医学院的师生即以轻视的态度对待,只以院方的需求为重而不顾全学校的大局。他们甚至觉得齐鲁大学只做好齐鲁医学院就行了,文学院压根儿就没有必要存在,理学院只配做医学院的预科,只保留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就足够了。
到任后的刘校长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颇为棘手的乱摊子。再加上当时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拨付并不积极,人心极不稳定,报考者也未有信心。但刘校长个性很强,而且擅长法学和行政管理,此前又有在东北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服务的良好业绩,山东省政府、教育厅的人都刘世传不敢轻视他,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他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人。于是抱定“既来之则干之”的信念,在担任齐大校长后,大刀阔斧地克服各种困难,使学校发展突飞猛进。1936 年秋季的注册学生达到 567 名,为前所未有。同时,在校任教的中国教师阵容也大大扩增,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两年可说是齐鲁大学的黄金时代。不仅将齐鲁大学从一片颓势中挽回并将之提升至再度繁盛,足见刘校长的治校能力之强。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世传校长坚定服从当时“中央政府”的抗战政策,率领学校的重要教学、行政人员远迁大西南,并在艰苦条件下尽心竭力为学校延揽人才,使文理医各学院实力均得以壮大,并因地制宜,增设了药学系、寄生虫研究所等,大大增加齐鲁大学在后方社会的重要性,使全校师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提振。
父亲刘常德,曾为私塾先生。
儿子刘贞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