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君

更新时间:2024-04-08 13:07

刘献君,男,1945年3月10日出生,湖南宁乡人,中共党员,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华学院副董事长、院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院长、教科院院长,《高等教育研究》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等职。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大学德育、个性化教育。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应邀到国内外近500所大学作学术报告。

个人作品

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50余篇,代表作有

著作

《中国传统道德》

《大学德育论》

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

《人生的关键瞬间》

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论文

《学校德育与社会大系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

《没有的学科就没有的大学》(《求是》)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高等教育研究》)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中国高等教育》)

《论高等学校定位》(《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高等教育研究》)。

著作教材

刘献君著,《大学德育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刘献君著,《文化素质教育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刘献君著,《个性化教育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

刘献君著,《院校研究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

刘献君著,《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

刘献君著,《大学之思与大学之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

刘献君著,《高校战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年。

刘献君著,《大学之道-刘献君教育论丛》,人民出版社,2015年。

刘献君著,《强国必先强教》,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刘献君著,《人生的关键瞬间》,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

刘献君、李培根主编,《教育理念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刘献君主编,《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刘献君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献君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2010年。

刘献君主编,《200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刘献君主编,《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

刘献君主编,《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管理的视角》,科学出版社,2009年。

刘献君主编,《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刘献君、陈敏主编,《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献君主编,《跨世纪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刘献君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华中理工中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刘献君主编,青年社会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

刘献君、谢圣明合著,《社会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

刘献君主编,《校研究案例:第一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刘献君主编,《中国高等教育50年(大学德育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出版图书

获奖及专利

1991年6月,获全国优秀党员教育工作者称号,受到中宣部表彰。

1997年9月、2001年5月,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

1997年9月、2005年10月、2013年3月,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共三次。

1999年6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001年5月,获全国第二届教育图书一等奖。

2006年9月,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9年5月,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度我最喜爱的导师”。

2013年3月,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6月,获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称号。

2020年6月,入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

个人基本情况

个人主要经历

1952年9月-1958年7月,湖南宁乡官山小学学习。

1958年9月-1964年7月,湖南宁乡三中学习。

1964年9月-1970年7月,华中工学院发配电专业学习。

1970年7月-1975年5月,华中工学院电机系硅元件厂工人、辅导员、系临时党委副书记。

1975年5月-1983年4月,华中工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组织部副部长、青年工作部副部长(期间于1977年3月-1978年1月到襄樊市南漳县,任湖北省委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农村工作队工作组组长)。

1983年4月-1985年4月,湖北襄樊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1984年8月当选襄樊市市委委员。

1985年5月-1987年4月,中南政法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1987年5月-1992年6月,华中理工大学党校副校长、德育教研室主任(首任)、人文学部党总支书记、党委宣传部长。

1992年6月-1996年6月,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学院院长、政教系系主任。

1996年6月-2000年4月,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0年4月-2005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主编,教科院院长。

2005年6月-2015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主编。期间2003年起兼任文华学院副董事长,2010年起兼任文华学院院长。

学术兼职

1989年5月,当选湖北省思政课程研究会会长。

1998年8月,聘为教育部第一届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长;(2004年2月,聘为第二届副主任委员)。

2000年8月,聘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1月,聘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

2002年10月,当选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200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聘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制定专家。

2004年3月,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04年6月,当选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5月,聘为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6年11月,聘为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

2008年7月,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

2012年8月,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7年8月,聘为山东省高等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另先后聘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华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顾问教授、兼职教授

人物成果

在国内较早对大学德育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特征、大学生发展阶段性规律、社会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规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对推动大学德育学的学科建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较系统地对大学办学理念,战略管理,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等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教学、学术研究情况

结合工作和研究实际,在大学德育、文化素质教育、院校研究、个性化教育等四个方面,沿着“从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由”的路径,研究实践相互推进,在研究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创建的实践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德育研究方面。从1980年开始,参与全国性的大学德育研究,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建思政学科和思政职称体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参与我国第一本大学德育学的撰写。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提出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观点。(主要观点见《大学德育论》一书。)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看了《大学德育论》后撰文:“该书始终贯彻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没有洋八股,也没有党八股。这种学风和文风,当今太难得了”。

二、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全国高校首先倡导并组织举办“人文讲座”,推动出版“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创建首个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教育部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开展“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受到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的肯定和表扬。(主要观点见《文化素质教育论》一书。)

三、院校研究方面。在全国高校中首先倡导、组织开展院校研究,通过20年的努力,中国院校研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在本校建立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创建院校研究学会,组织起来推动院校研究的开展。(主要观点见《院校研究论》一书。)

四、个性化教育方面。自2003年兼任文华学院副董事长、院长以来,努力探索、推进个性化教育,创建“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主要观点见《个性化教育论》一书。)

学习、生活感悟摘选

在教学、工作中反思、感悟,并“以悟导悟”,引导同事和学生共同感悟。

主要的感悟有:

世界上很多事情别人都可以代替,唯有读书学习谁也替代不了。

知识学习从理解开始,行为学习从模仿开始,思想学习从问题开始。

不要把“学问”变成了“学答”。

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

不能用无知去研究未知。

有多少资料做多少东西。

学问的最高境界是“通”。

和西方人比,中国人忽视概念思维;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无限的。

人生要读“理论、实践、自己”三本书,读“自己这本书”,尤其重要。

教育研究中要抓住问题、理论、资料、方法四个基本要素。研究中普通存在的问题是:问题偏大、理论偏多、资料偏少、方法偏乱。

现象是复杂的,规律是简单的。

偶然、必然、自由——工作和研究的基本路径。

共性生存,特性发展。

会想不等于会说,会说不等于会做。

多数人是好的,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因而,我们做事不要左顾右盼,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只需把握自己,果断行事。

人一生要做应该而又能够做的事,分清应该和能够的关系。

做一件事要产生多种功能。

眼前不等于永远,暂时不等于永恒。

人生要勇于放弃。人的一生有做不完的事,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能影响自己一生的事。

人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要背着“埋怨”两个字走完自己的一生。

一年可能做不成任何事,十年可能做成任何事。

忙于紧急事而忽视重要事,是管理的大忌。

一天太长,一生太短。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一个人要心善、心动、心平、心定。

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升,在辛勤耕耘中回报社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