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

更新时间:2021-12-03 00:34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所研究的劳动社会又称产业社会。它是劳动者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要素的综合体。

学科起源

劳动社会学从普通社会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动社会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1959年被法国一家社会学杂志用作刊名,促进了这一名称的流传。

学科地位

劳动社会有其特殊的地位──角色结构,如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等;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特殊文化,如企业文化等;特定的产业界限,包括工业服务业中的一切劳动者与劳动组织,而把农业劳动者与农业劳动组织排除在外。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农业劳动者居住在乡村社会,以家庭为活动中心,在乡村社会中,家庭组织与劳动组织经常合而为一,劳动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难分难解,尚无可能将农业劳动组织、农业劳动者业缘关系单独分离出来。唐海在《中国劳动问题》(1927)一书中曾使用过“劳动社会”的概念。日本社会学家万成博、杉政孝主编的《产业社会学》(1967)也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产业社会”的概念。

学科发展

劳动社会学的前史,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劳动社会问题的研究。为这门学科做出过奠基性贡献的学者有K.马克思和F.恩格斯,德国的M.韦伯,法国的É.迪尔凯姆,美国的T.B.凡勃伦、F.W.泰勒和G.E.梅奥等。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1893)、韦伯的《经济与社会》(1921~1922)、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1899)、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梅奥的《工业社会中人的问题》(1939)和《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1945)等,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劳动社会学在西欧、美国和日本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在大多数欧美国家,这门学科往往与“工业社会学”、“企业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等名称混用。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美国社会学家W.E.穆尔的《劳资关系与社会秩序》(1946)、D.C.米勒与W.H.福姆的《工业社会学》(1951)、E.V.施奈德的《工业社会学,工业及其群体中的社会关系》(1957)、T.卡普洛的《职业社会学》(1954)、联邦德国R.达伦多夫的《工业—经营社会学》(1956)、法国G.弗里德曼与P.纳维尔60年初主编的《劳动社会学文集》、日本万成博、杉政孝主编的《产业社会学》(1967)。

70、80年代,苏联、东欧也相继出版了一批劳动社会学著作,影响较大的有:民主德国R.施托伯格的《劳动社会学》(1978)、苏联瓦·彼·马赫纳雷洛夫的《劳动社会学》、南斯拉夫M.马尔科维奇的《劳动社会学》(1981)。

对劳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在中国早已开始。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李剑华的《劳动问题与劳动法》(1928),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1929)等一系列专门著作。8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社会学研究又逐步活跃起来。1984年,出版了赵履宽、王子平合著的《劳动社会学概论》。

研究内容

劳动社会学对劳动社会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内容:①劳动者。包括工业劳动者、服务业劳动者。②劳动者行为。即劳动者在劳动领域中发生的社会行为,如择业就业生产管理怠工罢工,等等。③劳动关系。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如主雇关系、劳资关系、师徒关系、同事或工友关系,等等。④劳动组织。包括工业劳动组织、服务业劳动组织等。⑤劳动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证劳动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奖惩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各种岗位责任制等。⑥劳动社会过程。指劳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如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协作、顺应、同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等。

学科功能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劳动社会中的权力—地位结构,把握劳动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发现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发展与变迁的规律。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劳动管理的科学性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认识与处理经常发生的一系列劳动社会问题,如劳资纠纷问题、女工问题、白领犯罪问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学科

劳动社会学与普通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存在具体与一般的关系。普通社会学研究一般社会人,研究各类人的一般社会行为;劳动社会学则把人当做劳动者来研究,只研究劳动者行为。普通社会学研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研究一般社会组织、一般社会制度和社会过程;劳动社会学只研究劳动关系,研究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以及劳动社会过程。

劳动社会学与经济学,尤其是与劳动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都研究劳动者行为、劳动组织、劳动制度,但两者观察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劳动社会学把人当作劳动者来研究,关心的是劳动行为的社会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职业声望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应用劳动社会学的知识,有助于获得劳动社会的最佳运行效果。劳动经济学则把人当作劳动力来研究,侧重于劳动行为的经济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力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劳动力配置与流动的规律,劳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可以指导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产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