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5 13:55
南汇新城是上海2021年提出建设的五大新城之一,也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是临港新片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的核心承载区。南汇新城四至范围为大治河以南,上海绕城高速(G1503)—瓦洪公路—两港大道—中港以东,规划面积343.3平方公里。
“十四五”期间,南汇新城规划形成“一核一带四区”的空间结构。
一核——滴水湖核心。打造具有人口高度集聚、空间多元复合、湖海特色鲜明、城市核心功能完备特点的城市核心区。围绕新型贸易、跨境金融、总部经济、研发孵化、航运服务等功能,营造世界级商业商务环境。服务国际多元化人群,展现海纳百川的文化魅力,发展文化博览、休闲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激发24小时持续活力。构建滴水涟漪、蓝绿交汇、湖海交辉的城市肌理,建设生态公共绿地和滨海生态湿地,突出城林相依、季相丰富的景观空间特色,形成城市与水绿交融、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格局。构建开放的路网格局,提升客运枢纽能级,增强地区对外联系功能,探索智慧出行服务体系,形成精细化交通管理示范。
一带——沿海发展带。依托两港大道、两港快线、万水路等沿海大交通走廊,强化交通快速通达与经济联动功能,串联滴水湖核心和四区,促进要素资源高效流通,加快一核和四区全面融入上海城市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国际市场,形成产城融合、开放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芦潮港区域)、前沿科技产业区、综合产业区、新兴产业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芦潮港区域)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显著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和聚焦国际物流、国际航运、国际研发、国际制造、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等国际业务,探索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进产业链集群发展。前沿科技产业区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嵌入式布局科技研发功能,实现产研一体高效发展;打造集研发、生产、测试、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布局生产生活服务配套,打造服务生产的国际化品质环境。综合产业区打造以生产性科技研发功能为主导,融合生活居住功能的产研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片区。持续建设环境宜人、充满持续活力的“科创森林”,促进地区活力提升。新兴产业区推进空间拓展和工业用地转型升级,积极引入重大产业项目,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探索TOD导向下的集约高效开发模式,提升高品质公共交通服务功能。探索在线互联的田园研发办公新模式和绿色创新驱动的制造新模式,打造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试验功能。
(一)国际创新协同区
国际创新协同区东至南港大道、南至海洋七路、西至芦潮港引河、北至海港大道,面积约6.41平方公里。
围绕科创总部湾、顶尖科学家社区和临港科技城,以创新策源功能为核心,完善专业化科创研发配套和国际化、定制化的高端生产生活服务配套,建设创新涌动、活力迸发、开放包容、低碳韧性的“智慧数字城市示范区”。
重点建设科创总部湾,突出“临湖面、科创带、公共廊”结构,形成宜人尺度的滨水城市客厅,加快研发总部、科创总部等资源要素集聚与功能塑造,成为企业功能性总部集聚地;发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品牌效应,启动建设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科学公园、科学大道和10个以上顶尖科学家实验室,围绕顶尖科学家工作与生活需求,集聚科创资源、提升科创服务、优化科创环境,打造顶尖科学家和科创人才向往的高端社区;全面提升临港科技城发展能级,依托“信息飞鱼”实现数字经济创新要素高度聚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建设安全高效的跨境数据流动体系,打造信息服务业开放合作的国内外“连接器”,建设“数字丝路”的国际枢纽口岸。依托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发展多元场景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为顶尖科学家和科技创新人才、国际人士提供定制化、多样化精品住宅和精准的生活服务配套,建设科创服务的地区中心;积极促进线上线下智能社区级服务设施融合,加快推进5G、综合能源站、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设施集约高效美观,引入数字智能管理。
强化绿脉与水脉结合,将自然引入国际创新协同区,将协同区融入自然,营造“看得见、进得去、可体验”生态空间,为科创人才等提供良好的绿色体验。营造从海上看城市的新视角,重点打造以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为顶科地区中心地标,“鲲鹏之门”与WLA全球总部基地为区域地标的城市景观形象,形成以地标节点为核心的簇群错落、起伏有致的总体空间形态,进一步提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运营管理水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标识度的科技创新区域。
(二)现代服务业开放区
现代服务业开放区东至开发边界、南至滴水湖、西至杉青路、北至北护城河规划支路,面积约12.04平方公里。
围绕一环带总部湾区(含金融总部湾及扩区、104一环区域)、中央活动区城市航站楼枢纽地区、科技产业总部集聚区,以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为目标,发挥新城中心核心功能,打造以金融、贸易为主,商业、文化、生活多功能复合的国际化城区,建设站城一体、空间融合、功能复合、政策创新的“活力立体城市示范区”。
全面建设金融总部湾及东扩区域,重点导入面向国际的离岸金融、离岸贸易、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产业集群,集聚落地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本土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建设总部型和功能性机构、资产管理机构、金融科技集聚地,营造世界级商业商务环境;深化研究环滴水湖一环带功能差异化,研究滴水湖北岛文化艺术功能集聚区功能定位和布局形态,推进一环带区域整体城市设计与规划编制,推进一环带商办功能圈全面建设;以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加快建设中央活动区城市航站楼枢纽,依托两港快线和市区线换乘站点,形成集国际中转服务、免税购物消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功能枢纽;结合站点整体性开发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强调地上地下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层利用、互联互通,统筹考虑地下交通、市政、公共活动、防灾四大类功能系统,提高成片开发区域联通度,通过地上建筑和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和功能界面的完整连续,形成功能复合、富有活力的地下城市,建成地下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发展示范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航站楼枢纽周边的国际化社区,积极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医疗、文旅等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园体系与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提升蓝绿空间的生态性、可达性、开放性和功能复合性,融合城市各类功能,大力拓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品质建设活力街区和人性化空间,塑造城区多样性与活力,突出全时段空间利用和功能引导,打造便利高效的24小时活力城区。
充分延续一环带建筑及城市风貌特色,综合保护与利用滨水岸线资源与生态空间资源,形成沿滴水湖协调有序的天际轮廓线和开放亲水的公共空间、连续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升环滴水湖吸引力,打造滴水湖世界级滨水会客厅;结合视线景观通廊设置“荣耀之环”等地标建筑和功能节点,重点打造彰显国际风范、滨海特色的主要城市窗口,塑造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形成簇群错落、气势磅礴的未来都市风貌。
(三)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芦潮港区域)东至芦潮港引河、南至东港区陆域—城市开发边界和环南一路—二号河、西至层林路、北至万水路—临港海铁联运专用线南港站和胜利塘—顺翔路,面积约11.62平方公里(包括国务院确定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7.99平方公里,重点预留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芦潮港区域)东西两侧之间3.63平方公里扩区空间)。
依托特色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构建充满活力的制度创新高地、高能级国际化的产业体系、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资源高效整合的空间布局,打造“特殊政策先试先行区”。
重点推动国际中转集拼、跨境电子商务、高端航运服务发展,建成总部经济、离岸贸易、离岸金融、航运服务、物流服务、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等多功能集成的跨境贸易融合发展区;建设高端检测维修和绿色再制造中心、国际高端保税研发和制造中心、融资租赁产业服务基地,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全球高端研发和制造企业集聚高地;深化完善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推进传统监管模式向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为特征的大数据监管模式转变;打造高效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多式联运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衔接,形成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缓解东海大桥交通压力,提升水水中转比重;优化围网内外交通组织,完善市政基础保障,为更开放制度的落地提供充足的物理空间。
科学组织人、机活动路径和空间,以物流、生产空间为主导,展现围网内特殊政策功能的规模化、模块化、科技感空间格局,以高产高效的现代产业建筑为主,塑造现代化高效率物流与产业园区风貌特色。
(四)前沿科技产业区
前沿科技产业区东至南芦公路、南至规划海岸线、西至中港、北至平霄路—开发边界—两港大道—云水路—正茂路—新元南路—长空路,面积约45.79平方公里。
在继续深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引导一批头部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向新城集聚,优选增量、优化存量、增效流量、做大总量,打造产业聚核、宜居宜业、低碳绿色、空间复合的“产业突围产城融合区”。
聚焦“东方芯港”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成具备国内最先进工艺制程、拥有最齐全装备材料、集聚最有活力设计企业、构建最开放合作平台、形成最完善产业生态、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创新发展高地。聚焦“生命蓝湾”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吸引生物医药产业头部企业入驻,优先发展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强化精准医疗先行示范放大、推进临床转化平台建设等,全力打造集“研发、生产、测试、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进新增开发边界区域的规划编制与土地出让,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持续高水平推进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建设,带动周边汽车产业链提升,服务临港新片区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通产业基地内部和与周边地区的断头路,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基地内公共服务补缺提升,并与周边居住、公共服务、生态等功能有机融合,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住宅,满足就业人口多元需求,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空间。推进产业混合用地政策落地试点。
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旧唐书》记载,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因该地曲突入海,形状如嘴,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根据《上海市政区类地名保护名录》,南汇属于“第一保护等级”的地名。按照《保护名录》的规定,还在使用的地名不得随意撤销或更名,对属于第一保护等级的地名,尤其要加强保护。
上海南汇新城的开发始于2002年,为配套洋山深水港的开发于滩涂上筑堤而建,毗邻上海临港产业区和洋山保税港区。2005年12月洋山深水港开港、东海大桥通车,南汇新城也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4月,原临港新城更名为南汇新城,并成立南汇新城镇2019年8月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同时揭晓。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也挂牌成立。同一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
自2002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经历了10年的努力、拼搏、奋战,南汇新城已初见城市雏形。截至2011年底,南汇新城共完成投资271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54亿元,公益性项目总投资94亿元,社会(经营性)投资项目总投资31亿元,住宅项目总投资92亿元。主城区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商业配套、社会事业、旅游休闲等功能逐渐完备,城市雏形已现,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并举的重要转型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南汇新城管委会将着力建设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人气、培育文化、营造氛围,大力推进南汇新城建设,将南汇新城建成为上海市东南端的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集中体现21世纪新型都市魅力和活力、兼具一定产业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滨海新城,努力建设绿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
南汇新城由德国GMP公司规划设计:在平静的湖面上,一滴甘露落下,泛起一道道同心涟漪。这个美丽的比喻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整个新城的结构逻辑。城市的各个功能设施围绕中心的滴水湖扩散式地分布开来:密度相对较高的商务区,500米宽的环形城市公园,以可供13 000人居住的块状街区为单位组成的居住群呈放射状排开。位于环湖大道和绿化环带之间的商务区构成了城市生活的中心。这里集写字楼,店铺,购物商廊,步行区以及高密度的住宅小区为一体。并且这个中央型的城市结构与放射型结构共以海湾为中心相互重叠。这种主导的射线形结构,也为城市创造出一个放射型的结构秩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理想的城市网络,建起的环形路又将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楔形的绿地景观向城市内部延伸到第二道内环处。河流以及小型的湖泊贯穿点缀着所有的住宅街区,诠释了形式变化多样的“亲水居住”主题。环线上的公共交通为公有轨电车路网。滴水湖,周边有7条放射状的河流与之相连,联想到太阳光的7种色彩,7条河流以赤橙黄绿青蓝紫开头,并配以风和日丽祥云飞7个字,同时考虑到当地有将河称为“港”的习俗,将7条河流分别命名为赤风港、橙和港、黄日港、绿丽港、青祥港、蓝云港和紫飞港。7条河流上的7座桥梁则以河流名来命名,如赤风港上桥为赤风桥、紫飞港上的桥为紫飞桥。环绕滴水湖的3条环状河流,由内向外分别命名为春涟河、夏涟河、秋涟河。滴水湖中的南北2个岛屿,被命名为南岛和北岛。
管理机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内设机构:办公室(审计室)、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发展改革处、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产业和科技创新处、金融贸易处、商业和文体旅游处、财政处、特殊综合保税区处(航运处)、规划和自然资源处、建设和交通管理处、生态和市容管理处、应急管理处、综合治理处、社会发展处。
南汇新城位于浦东东南,气候潮湿多风,30%的规划面积是新城规划后围垦成陆。以围垦前海岸线为基准,规划区全部位于距离海岸线10km范围内,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属于典型生态过渡特点的海岸带地域系统。同时位于上海市域主导风向东南沿海前沿的区位还决定了南汇新城是台风、风暴潮经常的登陆点。这两重属性决定该区域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特征,既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也具有易受扰动的生态敏感性。
申港1路、申港2路。申港3路、1009路。1043路。1077路。1078路、洋山专线等。
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起点为龙阳路站,终点为滴水湖站,是连接南汇新城与上海市中心的一条市域快速线。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南汇新城到罗山路段于2013年12月29日载客试运营。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在南汇新城内设有临港大道站和滴水湖站。临港大道站位于南汇新城临港大道与沪城环路路口东南,为地下二层一岛一侧式折返站。滴水湖站位于临港大道的环湖西一路和环湖西二路之间(滴水湖西北侧),为地下两层双岛式车站。
南汇新城已投入使用的学校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上海中学东校和南汇一中临港分校、工商附小临港分校、海音幼儿园和滴水湖幼儿园、华师大二附中临港分校等。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位于南汇新城古棕路和环湖西三路路口,于2012年10月26日开业并试运行。2021年2月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整建制正式并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为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开启了两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中国航海博物馆、滴水湖、南汇嘴观海公园、上海鲜花港、滨海森林公园、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