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儿童救亡剧团

更新时间:2023-06-28 16:41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与厦门一海之隔的金门被日寇霸占,中共厦门工委立即倡导成立并领导了多个抗日救亡团体。“厦儿团”就是其中最亮丽的一个,她隶属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的第九工作队。因为,成立初期最小的团员才7岁,最大的为17岁,由30多位小朋友组成。所以,对外称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

厦儿团团史

创建原因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是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适应抗日救亡的新形势,在中共厦门工委的领导下,以“鸽翼剧社”的部分小演员和中华小学的“绿苗文艺社”为基础,又吸收了部分爱国儿童,于1937年9月3日正式成立的。

全团老师有4人,团员有34人,最小的七岁,最大的十七岁,一般多在十二、三岁之间。“厦儿团”团长兼导演洪凌同志是中共厦门工委特意派去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厦儿团”团部设在厦门市安定路的保生堂。

在厦门活动

“厦儿团”一成立,就显示了他们特有的活力,首次在鼓浪屿的鹭江戏院演出《在炮火中》时,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接着,又在厦门的南星戏院公演了《古庙钟声》和《小英雄》、《小瘪三》、《打回老家去》、《少年先锋队歌》、《打长江》等戏剧和歌曲。不久,又走上街头,开展了为前方抗日将士募集寒衣和发动群众为抗日献金等活动,以及配合厦门其它抗日救亡团体,深入到厦门郊区的禾山胡里山等地向驻军和参加挖战壕的市民进行了慰问演出,很快就成了厦门抗日救亡运动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厦儿团”的演出及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同胞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厦门驻军的斗志。然而,也引起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恐惧和仇视。他们指使其喉舌《厦门大报》,以《列宁的子孙》为题发表文章,对“厦儿团”进行恶毒的攻击和谩骂,甚至派少数流氓学生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扼杀这支新生的抗日宣传队。在反动势力鼓噪一时的关头,我党及时地通过《星光日报》的副刊,组织团员写文章,给予了有力的反击,刹住了国民党亲日派的反动逆流。

1938年5月,日寇从禾山登陆,向厦门展开进攻,“厦儿团”和各抗日救亡团体一道,一边募捐慰劳前方将士,一边监视汉奸,防止他们给日军放信号,小小年纪的他们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但由于战争不断失利,“厦儿团”不得不撤出市区,深入到新垵、港尾、同安石码漳浦、平和等地,继续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

远离家乡抗日义演

厦门失守后,为了争取海外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派“厦儿团”到南洋各地开展募捐活动。

5月下旬,“厦儿团”在洪凌团长、陈轻絮队长等同志的率领下,从漳州徒步奔赴广州。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尽管生活十分艰苦,每到一处,稍加安顿之后,总是不顾疲劳地投入紧张的宣传活动。有的写标语,有的到街头讲演,有的到学校去教唱抗日歌曲。给许多平静的山村,带来了抗日的活力。群众都称他们是“炮火中的小英雄”。

“厦儿团”于6月中到达汕头时,正式建立了党支部,整顿了组织,设立了宣传出版、总务生活、戏剧歌咏、体育卫生等部门,并决定恢复出版团内小报——《小钢炮》。

“厦儿团”8月初到达广州。此时,广州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如火如荼,“厦儿团”一住下,立即投入了街头宣传,团员们当天演出的《流亡三部曲》、《游击队之歌》等抗日歌曲,晚上电台就向全市人民做了广播。

“厦儿团”8月底,在出国前夕,邓颖超同志在广州方便医院接见了全体团员和老师。邓颖超同志说:“你们小小年纪,就那么热心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她还勉励大家要好好学习、工作,并亲切嘱咐大家到海外要保重身体,临别时还和大家合影留念。

在香港义演募捐

9月下旬,“厦儿团”到达香港,港九同胞得知后立即轰动起来。为了支持“厦儿团”为抗日救亡义演,每张票价高达十元至几百港元,大家仍竞相购买,场场满座。尽管港英当局百般限制,演出结束时,台下观众总是不时的暴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滚出去!”等革命口号。“厦儿团”在港活动近两个月,募款达15,000余港元。

在越南义演募捐

11月中旬,“厦儿团”团员们带着简单的行李,登上“大中华”号客轮,经过4天的海上生活,抵达越南的西贡。客轮未靠码头,许多迎接“厦儿团”的爱国侨胞早已等候在那里。一上岸,他们就用小汽车把“厦儿团”团员们送到与西贡毗连的西堤,住进了华侨创办的暨南中学。此间,在越侨共产党的领导下,募捐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会越南分会”举行的十多场筹赈义演中,场场座无虚席。演出之余,他们还天天深入西堤各华侨学校、工厂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和教唱革命歌曲。不久,侨胞中也组织起“旅越华侨儿童歌咏团”和“铁的剧社”等宣传团体,和“厦儿团”并肩战斗。他们还配合华侨学生上街卖花,广大爱国侨胞无不踊跃购买,慷慨捐献。不少华侨学生都把父母给的零用钱献出来,做成慰劳袋,里面装上毛币、香皂、牙刷、牙膏等日用品,绣着“向中国抗日将士致敬!”等字样,请“厦儿团”带回祖国。一位年轻的华侨妇女会会长,竟把自己准备结婚用的大部分贵重嫁妆、首饰捐献出来,支援祖国抗战。

在柬埔寨义演募捐

1939年元旦前后,“厦儿团”又前往柬埔寨金边,做了十几天的巡回演出,同样受到了当地侨胞的盛情接待,并募得了不少捐款和物质。离开越南西堤前夕,不少华侨家长亲自送子女要求参加“厦儿团”,并提出生活费由家长逐月邮寄。但因种种原因,只好婉言谢绝。

凯旋回国

因为抗战前线急需药品,于1939年6月,“厦儿团”改变巡演募捐计划,带着爱国华侨的深情厚意,和他们捐献的五卡车药品、慰劳袋、慰问信、慰问金等,挥泪离开越南西堤,乘火车抵岘港,后经顺化、南定到达河内。在越南河内市活动几天后,又经谅山回到了祖国的广西南宁。下旬来到广西省(当时省称)的临时省会——桂林市。

在桂林抗战

到达桂林后,“厦儿团”领导人及时向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汇报了在国外募捐活动情况。李克农同志和徐特立同志,还在李家村接见了全体团员。

之后,剧团就以桂林为中心,先后到机场、医院、学校去开展慰问、演出活动。组织“伤兵之友队”,帮助伤兵写信,缝洗衣服,教他们唱抗日歌曲,读书识字,座谈时事等,使伤兵们很受感动。许多人都当场表示,伤愈后一定马上回到前线去打日寇。日军从广西钦州登陆直逼柳州时,剧团又组成西路工作队,深入前沿阵地,和战士们用日语向日军喊话,瓦解敌人士气。昆仑关战役后,他们又和新安旅行团、抗宣七队等到武鸣宾阳等收复区,动员群众回城重建家园。

解散原因

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国统区内的白色恐怖日趋严重。“厦儿团”根据党的白区工作精神,为了隐蔽,决定与福建同乡会会长、第四战区参谋长吴石将军,合办黄花岗纪念学校,大部分团员送进学校读书。“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形势更加紧张,“厦儿团”的安全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厦儿团”开始分散,几位领导人,有的送到了海外,有的进了工厂,大部分团员由大龄团员带领小团员入了学,或转到了其它戏剧团体。“厦儿团”活动也就完全停止了,这是1941年的往事了。

解放后

“厦儿团”的团员们,在中国革命的烘炉中受到了锻炼和考验,迅速地成长为一代新人,解放后“厦儿团”团员分布在北京、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不少团员成为我国电影、戏剧、音乐界的著名演员和导演,有的还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的领导岗位上的骨干人员了。

厦儿团名单

党支部成员

张兆汉书记(后期的书记)、林云涛副书记(林环岛林东山)洪凌组织委员(成立初期时的书记,洪学禹)、陈轻絮宣传委员(陈敬思)

团长兼导演

洪凌(洪学禹)

领队老师

林云涛副书记(林环岛林东山)、洪凌(洪学禹)、陈轻絮(陈敬思)

正式团员

许岱君(许谫)、林平风、沈永时、林莹聪、林硕(林炎)、颜萌(颜锦英)、宋英华、宋哲杰、宋哲仁陈秀英(陈之坚)、陈惠英、陈友志、陈天福、陈天送(陈田颂)、陈衷(罗太)、何妨(何送金)、赖雪清(何送银)、施明显、施明新、吴南山、梁开明、洪志民(洪志明、洪宗芬)、洪宗溪(洪风)、洪宗泼(洪宗波)、洪宗思、洪绍堡、洪文敏、许英淮(肖林)、冯毓祺、胡碧华、叶耀来(叶芃)、王憨生、周定南、徐宏志。

前期团员

许文辛、胡 冰(胡镜冰)、黄祖荫、张善青、陈焯媛、曾谷风、陈玉燕、林仪贞、曹聪明、李美玉、林铿、郑竟辉(没有出国的团员)。

健在厦儿团员

定居厦门

洪智民宋哲仁

定居桂林

宋哲杰

定居西安

宋英华

定居重庆

陈友志

定居台北

洪绍堡

定居美国

林平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