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

更新时间:2024-10-04 15:00

口弦又称口弦琴、口蔑、口簧、响篾、吹篾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很流行,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沿革

“口弦”是一种起源相当早的乐器,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口弦分布较广,据统计在彝族、傈僳族、白族、傣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羌族、锡伯族、独龙族、高山族、黎族、哈尼、苗、柯尔克孜、锡伯、回、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纳西族等众多民族中,都有口弦这一乐器分布流传。云南各少数民族中很多都有口弦这一乐器,只是各地叫法不一,演奏方法上也有些不同,各具特色。现无法考证“口弦”这一乐器是起源于哪个民族。

在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了口弦。当时名“簧”,簧在古代与竽、笙、篪等乐器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据汉魏以来的文献记载,表明簧是—种用竹或铁制成的横在口中演奏、和口弦是同一类的乐器。

甚至在当时还有类似多片弦那样的多片簧存在。从先秦至晋的古籍记载可知,簧是贵族使用的一种“高雅”的乐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据《汉宫阙疏》所载,在汉代皇宫中还建有一座“鼓簧宫”,可见簧在当时统治阶层上流社会已颇盛行。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口弦又被称作“口琴”。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弹口琴”的记载。清代《滇南虞衡志》中很详细地记载了“口琴”的形成和制作。唐、宋时期的“铁叶簧”之类的拔簧乐器就是口弦的前身。

早在晋代,著名道家葛洪所著的《神仙传·王遥》中记述过一个弹奏五片口弦的故事:一次,王遥带着自己的弟子登上一座小山,进入山中的一个石室,石室中有二人。于是王遥让自己的弟子取出所带匣中的三枚“五舌竹簧”,发给石室中二人,自己取了一枚,三人并坐,一起弹奏起了口弦曲。故事带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它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演奏五舌竹簧在当时已很少有人能演奏,是一种秘技。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流行着簧这种乐器,据史籍记载,至少在公元四世纪末,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簧已经非常流行。北宋陈蜴《乐书》中载有竹簧和民间流行的铁叶簧,这是见于文献的最早图像。

元代以后,簧在中原内地逐渐失传。簧的名称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明代以来,口弦以口琴之名见于史册。清乾隆动撰的《清朝通典》在谈到“口琴”时说:“以铁为之,一柄两股,中设一簧,末出股外。横衔于口,鼓簧转舌,嘘吸成音。”《大清会典图》也有详细记述,并载有其图。

中国各少数民族,对口弦都有自己的称呼,如彝族叫“洪洪”或“弄果”,傈僳族叫“玛哥”,白族叫“毕协”,傣族叫“拜”,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锡伯族叫“玛肯”,独龙族叫“芒锅”,高山族称“嘴琴”或“嘎洛波”,黎族则称之为“口弓”。

口弦的品种较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的口弦;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

1980年,在四川凉山州民族民间器乐会演中,有两位布拖县彝族妇女,第一次用多片弦齐奏,她们以五度、八度泛音变化,并通过节奏交错,奏出二声部重奏和持续音衬托的效果,韵味无穷,受到好评。

在中国的傣、哈尼、景颇、佤、拉祜、苗、柯尔克孜、锡伯、回、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和黎等民族,流行的是手指弹拨的口弦;高山族流行的是抻动的口弦;彝、纳西、傈僳和白族,则两种口弦都流行。

分类

口弦本身依其形态差异被分为:簧装于自体者;簧装于体外者。中国口弦乐器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形状及口弦簧数的多少进行分类。主要使用的有木、竹与金属三种材质制做的口弦。不同民族口弦的簧数有所不同,木制与金属制多为单簧口弦,竹制多为多簧口弦。

按口弦簧舌数量可分为单簧口弦与多簧口弦两大类。单簧口弦多为木制口弦与金属口弦,多簧口弦以竹制口弦居多。按口弦演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拉绳弹奏与拨簧弹奏两种,其中拨簧弹奏可分为“拨簧舌尖式”(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口弦“奥孜库姆孜”)与“拨簧舌根式”(凉山彝族)。

音乐特点

音阶特点

口弦音阶是从自然谐音序列中选取的,自然谐音序列就是俗称的音律环境。而不同的民族,其音律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口弦流行于中国的回族、景颇族、傈僳族、彝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回族、景颇族、傈僳族、彝族、高山族的音律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这些民族的自然谐音序列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说口弦的音阶具有多样性。

口弦音阶具有双音性,口弦在进行演奏时,基音总是相伴于口弦的旋律音。双音主要包括音量较弱的泛音以及音量稍强的基音,在欣赏口弦乐时如果不留神,很难听到泛音。基音是影响口弦乐曲调式的主要因素,单片式口弦音阶的调式主音主要由其基音决定的,而基因的音高(这里指的是绝对音高)则决定单片口弦的调式,包括羽调式、商调式、宫调式等。基音越低,那么口弦的高次谐音就会相对越多,基音越高,则口弦的高次谐音就会越少。口弦音阶是从自然谐音序列中选取的,由于谐音序列选取的随机性,导致选取的谐音的音程也是不等的,因此口弦的音高也是不平均的。谐音的音程越宽,口弦音阶越靠近低次谐音;音程越窄,口弦音阶越靠近高次谐音。

表现特点

口弦音乐具有模仿性

口弦在演奏时没有显著的音高特点,因此多数口弦曲都是在模仿。口弦音乐的模仿性主要是人们通过对生活场景的重现、想象去表达某种情感。如《廊檐滴水》这首口弦曲主要是模仿水从屋檐留下的滴滴声响,节奏缓慢,这种生活场景式的口弦曲大多曲子都比较平淡。另外还有《月影愁眠》等寄托感情式的口弦曲,均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将人们的愁绪述说在口弦曲中。

口弦音乐具有即兴性

口弦乐器携带方便,因此口弦的演奏具有即兴性,正是这种即兴性的演奏特点赋予了口弦音乐与众不同的魅力。人们说到动情处,会拿起口弦,即兴弹拨,向听者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节奏或明快开朗,或缓慢忧伤,口弦音乐的即兴性给听者带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口弦音乐具有自娱性

口弦的是由古代的“簧”发展演变而来,最原始的口弦音乐只是人们为了自娱自乐而进行演奏的。在口弦流行的地区,人们通过口弦演奏进行相互间的较量,甚至通过口弦诉说自己的爱慕与欣喜,在那个年代,口弦难登大雅之堂,它只是人们用于自娱的乐器。

各民族口弦

彝族

彝族口弦据说有九十三调之多。口弦曾在《边塞烽火》、《达吉和她的父亲》等影片上出现。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姑娘们常常用它来向情人表达爱意。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树林里、小河边或是幽静的夜晚,总会传来阵阵悦耳动听的口弦声,这可是姑娘们在向心上人倾吐她们心中的爱情。

羌族

口弦作为羌族的代表乐器,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不仅是羌族音乐文化的象征,也是羌族人寄托与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和娱乐形式。

景颇族

景颇族“口弦”制作选材一般是竹制,选择当地老得到的金竹,材质较硬。在制作成形的过程中,体积较大一些的“口弦”,声音会低沉一些;体积适中的,声音会呈现柔和中音的感觉;体积较小的,声音较为高亢明亮一些。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口弦属于弹奏乐器,其发声原理为:用口腔做共鸣,依靠口腔与舌的变化改变音色。左手食、大、中指握住琴圆柄部位,琴身顶住牙齿,嘴唇包住琴身尾部,右手食指弯曲,用第二个关节向前后两个方向拨动簧片(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左手握琴右手拨,还是右手握琴左手拨,并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说法,只是个人演奏的习惯问题)。

赫哲族

赫哲族口弦除了能演奏悲调外,也用于表达青年之间的爱情,也能奏出许多欢快的调子。赫哲人将口弦琴称作“空康吉”,由金属材质折成外壳,中间有细长的钢片,含在口里演奏。口弦琴琴盒形似小鱼,形如“丁”字,两端饰彩线,平时放置鱼形木雕琴盒中。

回族

“口弦”,回族最常见的民间器乐之一,回族民间乐器和技艺的音乐符号,烙印着回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个性和基因,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类保护项目。

口弦制作

木制口弦

选择合适的材料晾晒并将其削成应有的厚度;那已有乐器在木板上刻出模型并进行裁剪、打磨;在乐器两端的外沿框上打孔拴线;进行乐器的试音,这样木制口弦的制作就基本完成了。

竹制口弦

竹制口弦的制作。主要工具,锯、刀子、铅笔、尺子、锥子、砂布等。制作程序:选择材料、加工材料、裁割、画线、挑簧、打磨、修饰这七个步骤。

金属口弦

制作主要工具。锯、各种刀子、剪子、尖锥、小铁锤、小枕墩、砂布、铅笔、固定板等。制作程序。准备材料、加工材料、打制口弦柄、画线、制簧片、抛光修饰这六个步骤。

演奏方法

口弦的演奏方法有用手指拨动和抻动两种,分别流行于不同的地区。

演奏口弦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弦柄,多片弦则使其呈扇形,将簧舌部分置于两唇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口弦尖端,引起簧舌振动,便发出明亮的叮咚之音。

另外的一种抻动口弦,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有一条丝线,演奏时将线头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牵线使簧片振动发音。演奏者利用双唇向前突出是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交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熟练的演奏者,能表达出较复杂的节奏和较多的音色,并能使每片弦发出它的纯五度泛音来。在一副三片弦上,往往能奏出6个不同的音。运用不同的奏法,既能发出余音袅袅的音色,也能发出较粗犷的音响。

流行歌曲

歌曲歌词

演唱者:妙子

如果有谁拣到我的口弦请你还给我

我错了灯红酒绿

不该将你放弃

如果有谁见到我的爱人请你告诉他

我累了茫茫人海

爱的原来还是你

如果有谁见到我的家人请你告诉他

我醉了 不该不想 不愿让他们伤心

如果有谁路过我的故乡请你停一停

我走了 山冈上是否还有人在歌唱

如果山不再高 不再隔 不再远

如果水不再深 不再急 不再缠

如果爱还有梦 还有真 还有纯

如果心不再伤 不再冷 不再疼

如果有谁见到我的家人请你告诉他

我醉了 不该不想 不愿让他们伤心

如果有谁路过我的故乡请你停一停

我走了 山冈上是否还有人在歌唱

如果山不再高 不再隔 不再远

如果水不再深 不再急 不再缠

如果爱还有梦 还有真 还有纯

如果心不再伤 不再冷 不再疼

如果山不再高 不再隔 不再远

如果水不再深 不再急 不再缠

如果爱还有梦 还有真 还有纯

如果心不再伤 不再冷 不再疼

如果有谁见到我的口弦请你还给我

我累了茫茫人海

爱的还是你

口弦弦

演唱:王二妮/马希尔

作词:路勇

作曲:路勇

编曲:方辉

混缩:洪源

口弦弦 弹在我的手上

尕妹妹(情哥哥) 心在你的身上

花儿呦 唱在我的口中

尕妹妹(情哥哥) 哥哥(妹妹)的心疼者哩

哦高高的山坡坡

挡住我望向你的眼

挡不住尕妹妹(阿哥哥)

无尽的思念

哦长长的羊肠路

断了我飞向你的脚步

哦断不了我每夜

梦见你微笑的样子

哦心中的妹妹(哥哥)呦

尕妹妹(情哥哥)

传承保护

2022年2月,口弦(羌族口弦)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民间传说

关于口弦的来历,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明朝统治纳西族和傈僳族的丽江木土司,欺压民众,作恶多端,使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木土司深怕人民群众聚议他的罪恶,反抗他的统治,于是他制订了一条违背人情常理的法规:不准人们接触谈话,就连父子、夫妻也不例外,如有违反者轻则受到鞭刑,重则杀头示众。木土司的暴政使得民众更加愤怒,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反抗他。聪明的傈僳族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创制了一种乐器——口弦,他们用口弦来代替自己说话,表达心声,使得木土司的诡计失败。云南的口弦是用一种长约三寸,宽约五分的竹片,中间刻成浅槽,槽底的竹片拉成簧牙(有的簧牙是用薄铜片或银片制成的)。吹奏时左手握住竹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同时右手指配合轻轻弹动竹片,随着气流的变化和指头的弹动,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 口弦通常是男青年用金竹制成的,小伙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将作好的口弦装在一个精制的小竹筒里,筒面上雕刻了各种花纹图案,系上红色或黄色的缨穗,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爱情的信物。姑娘收到心爱小伙的礼物便会把它挂在胸前,既可作为装饰,又可随时取出吹奏娱兴。口弦曲调丰富,有表现爱情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还有舞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