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台

更新时间:2024-04-30 10:52

禹王台,又名古吹台,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城区的东南隅禹王台公园内,最早叫“吹台”,为纪念春秋时晋国音乐家师旷,取名“古吹台”。古时吹台很高,明朝时期有10米高,周长百米,后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仅高出地面约7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沿革

相传春秋时,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故后人称此台为“吹台”。

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次子刘武于大梁,为梁孝王,封疆初都于大梁,后迁睢阳(今商丘)。梁孝王喜好同墨客吟诗吹弹游乐,为此又增筑吹台,并在吹台兴建殿字亭楼,种植名贵花木,修建成一座豪华的园林,称为梁园,又称兔园。梁园后因战乱而荒落。

吹台在晋代曾整修为二层,台的左侧有方圆15里的牧泽,俗称蒲关泽。南北朝时,北魏郦道元曾来开封,他在《水经注

吹台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历史上许多名人到此游览,曹魏时文学家阮籍,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人高适等都曾在这里饮酒作诗,怀古赋词。

宋人在吹台上建了一座二姑庙,仍为都人春游踏青、重九登高的观瞻之地。金元以后,台上建筑渐废。明初,这里成了民庐相接的村庄。

成化十八年(1482年),河南参政吴节选中这处荒台,于台上建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

正德十二年(1517年),挪去元君像,改建三贤祠。

嘉靖二年(1523年),因开封屡遭黄河水患,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台上建禹王庙,故吹台被改称为禹王台。明代改建禹王庙时在东西配殿内配祀古代治水功臣29人,包括战国时期的史起郑国汉代汲黯郑当时、徐伯表、王延世贾让王景王吴宋代曹翰陈尧佐、张巩、张焘司马光张茂则张商英元代尚文、那怀、刘赓、也仙不花、阿鲁脱怜、贾鲁郭守敬脱脱,明代的安然于谦年富、王暹、王亮。此后,明、清两代对台上的建筑物曾多次修葺。

李梦阳何景明并改祠名为五贤祠。清乾隆年间五贤祠迁往大梁书院,又增加明代诗人高叔嗣,改称六贤祠。大梁书院几经搬迁,祠庙颓废。

康熙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去登封朝拜中岳,路过开封,小憩数日,曾登吹台观赏,留诗一首,刻碑留台上,地方官员为碑修建碑亭,称御碑亭。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台前建“古吹台”木牌坊,道光何煟所题。

道光十年(1830年),大梁书院山长刘师陆从废墟中发现废祠,将祠迁回禹王庙大殿东侧,重修祠堂时,其匾额上仍题“三贤祠”,祀唐、明文士六人。祠内尚有明、清碑碣多方,记载祠的经过。同时,在禹王庙大殿西侧重建水德祠,在明代原祀的29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明代宋礼袁应泰清代朱之锡靳辅陈鹏年嵇曾筠雅尔图胡宝瑔,合为37人。同时,将禹王庙原有木主(牌位)引入。二祠于1927年俱废,水德祠木主亦被毁,但二祠格局未改,均为三间平房带出厦,灰瓦顶。

吹台(禹王台)四周原为莲池。清道光年间淤为平地,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道总督乔松年重新疏通,环台修筑水池,将高台及其周围人工修筑成椭圆形,并在南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从台顶至台下修筑6条通道,并相对修了6道小桥,并把疏池的泥土堆积在池北,形成环台绿水和池北高阜相照应,并在阜上建有3间穿堂门,后有六角凉亭。

清末河南法政学堂亦设于此,同时驻有新军一个炮兵营。辛亥革命时,法政学堂是同盟会的一个联络地点,新军亦密谋参加武装起义。

宣统元年(1909年),禹王台曾设立河南农事试验场。1914年分出部分另设森林局。1919年河南省当局将农、棉、蚕、林等六机构合并为河南农林试验总场。

宣统元年(1909年),在禹王台创办河南中等农业学堂,后并入河南大学成立河南大学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

1955年,辟为禹王台公园

1957年,由于省会西迁,农学院及试验总场从禹王台迁走。

1981年,禹王台重新修葺。

建筑布局

禹王台古建筑群是1981年重新修葺的,经过修葺后主要建筑有牌坊、御书楼、禹王庙、三贤祠、水德饲和御碑亭等。

“古吹台”牌坊

禹王台南台阶下面入口处是一座门楼式木牌坊,该牌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为四柱三楼式,悬山顶,灰瓦,素脊,檐下置五翘斗拱;总高4米许,横额中书“古吹台”三个大字,为乾隆时期河南巡抚何煟题写;牌坊东西植苍柏两株,古藤虬盘,向北循台阶20级至禹王台上。

御书楼

沿牌坊下台阶拾级而上,迎面的是御书楼。该建筑座北朝南,建在高台上,面阔三间,上下两层。康熙

一楼屋内东墙壁上嵌有康有为游汴时所作的《游禹王台诗》石刻10块。民国十二年(1923年)3月康有为应河南督理张子衡、吴佩孚、省长张凤台

禹王殿

御书楼后为二进院的禹王庙,以小巧的庭院和三面外围回廊连为一体,殿门为一砖牌楼,覆以灰瓦,檐下置一至三升斗拱,万字椽头,壁上雕花卉和龙,两侧砌花墙,中间开月亮门,门前卧4只石雕小狮,上书“禹王庙”三字。

过月亮门即为大殿(禹王殿)和东西配殿。禹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琉璃瓦覆盖。前半部接硬山卷棚,也是五间,上覆以绿色琉璃瓦,后檐下置五彩斗拱,栏额上有高浮雕双凤朝阳,仙鹤牡丹等,前檐下有18扇格扇门。殿内原供奉大禹王铜像一尊,高8尺,毁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1981年7月浙江美院师生按照大禹陵的塑像复制,重塑了殿内的大禹塑像,该像高五米,为古膏所制。东西山墙有砖雕壁画“治水图”和“庆功图”有汉画风格,亦是浙江美院师生1981年所作。殿北壁嵌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抚刘树堂摹刻的岣嵝碑。碑文据传在湖南衡山岣嵝峰,碑文77字,文字怪异,众家辨释不一。昆明、绍兴、长沙、成都、南京、西安、安阳羑里等地,凡与大禹有关之处,无不摹刻。

大殿前两侧为东西配殿,皆面阔三间,硬山顶,灰瓦素脊,檐下无斗拱,雀替上施高浮雕龙、凤。东配殿中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泥塑,西配殿中有复制的古代治水工具,后墙有岣嵝碑的拓牌及释文。

三贤祠

三贤祠位于禹王殿的东侧院中,三间平房带出厦,灰瓦顶。明初有三龛塑碧霞元君像,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按察御史毛伯温挪去元君像,改祀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以传颂唐天宝梁园吟》、杜甫的《遣怀》和高适的《古大梁行》三篇传颂千古的名篇。毛伯温曾亲撰碑文以记其事。碑今无存。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继增诗人李梦阳何景明道光十年(1830年),大梁书院山长刘师陆从废墟中发现废祠,将祠迁回禹王庙大殿东侧,重修祠堂时,其匾额上仍题“三贤祠”,祀唐、明文士六人。现祠内壁上还有嘉靖二年(1523年)修禹王庙碑,嘉靖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禹王庙碑,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禹王庙碑,道光麟庆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贤祠废,1981年重新修葺。

1997年开封市园林处禹王台公园,依据史书记载投资,在禹王殿后的吹台下方又新建了三贤展馆四合院,正房南向三间,东西偏房各为三间。馆内新增“三贤相聚”、“吹台赋诗”、“千金买壁”、“借诗述怀”、“十载客梁园”五组塑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感人生动。四合院北为一月亮门,出门即为一四亭桥。

水德祠

水德祠位于禹王殿西侧院中,也有灰瓦顶平房三间带出厦,为道光

水德祠初建时的29人包括战国时期的史起郑国汉代汲黯郑当时、徐伯表、王延世贾让王景王吴宋代曹翰陈尧佐、张巩、张焘司马光张茂则张商英元代尚文、那怀、刘赓、也仙不花、阿鲁脱怜、贾鲁郭守敬脱脱,明代的安然于谦年富、王暹、王亮。道光十年(1830年)重建时,在明代原祀的29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明代宋礼袁应泰清代朱之锡靳辅陈鹏年嵇曾筠雅尔图胡宝瑔,合为37人。水德祠初建时将原木主(牌位)移入,1927年废祠,木主亦被毁。1981年修复,恢复了原有的37个木主(牌位),又将林则徐列入,共计38位。改建后的水德祠内新增雕塑三尊,中间这位即是战国时魏国的史起,东面是元代贾鲁,西面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他在开封城北张湾处治黄河堵口,那一段大堤仍被人称为林公堤,林则徐不仅禁烟名垂青史,而且一生治水功勋卓著,江苏、陕西都有他的专祠。

御碑亭

御碑亭在古吹台上禹王殿后,亭为八角形,朱柱,内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南巡谒拜嵩岳时跸汴,登吹台游玩时,写下的五言律诗一首,后人刻碑勒石,以传流。

京国探遗迹,苔碑率隐埋。

何期得古最,果足畅今来。

胜日停銮跸,凌晨陟吹台。

传踪思颉旷,作赋羡邹枚。

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难。

寻廊揽郊郭,俯植极崔巍。

杜子真豪矣,梁王安在哉?

无须命长留,为恐豫云开。

成书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豫乘识小彖》对乾隆这次巡幸中州更有比较详细的纪述:“乾隆十五年秋八月,乾隆自北京启跸,渡漳河中经安阳、汤阴、淇县、辉县,从孟津渡黄河抵达洛阳,游香山寺、少林寺,登嵩山华盖峰,后又来汴。驻跸开封,有示巡抚鄂容安诗,阅兵登吹台,在城东今禹王台,古名吹台,晋师旷吹律处也有诗”。

禹王台藏碑

除了御书楼内康有为和张凤台诗碑刻、御碑亭内的乾隆御诗碑外,古吹台建筑群内外的碑刻堪称一绝,碑刻从明代至民国,真草隶篆,蔚为壮观。

禹王庙大殿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抚刘树堂摹刻的岣嵝碑。原碑在南岳衡山岣嵝峰上,字迹奇古,人不能识,后人摹刻,经多人识读认为是夏禹时称颂禹功的赞歌,其文字识读多采用明代文字学家杨慎的说法。明代之后大禹足迹所到之处几乎都有岣嵝碑,此碑摹刻精到,四方碑石,极为醒目。

大殿东侧三贤祠立有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禹庙记碑,为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撰文、名书法家左国玑书。此碑两面书写。左书师法颜真卿,浑厚庄重,与李文珠联璧合,是禹王台碑刻中的珍品。三贤祠东西墙上尚有两块碑记,一为时雨亭记,为彭泽所立;一为抚安亭记,为邓璋所立。两碑均为正德九年(1514年)河南巡抚陈珂所撰,开封知府贺锐立。

禹王台东侧的朵廊上有康熙

禹王台上还有记载其本身历史发展的碑记。除上述嘉靖二年(1523年)禹庙记外,尚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吹台五贤祠记,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禹庙记碑,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禹王台碑,道光十年(1830年)修复吹台三贤祠记碑,民国5年(1916年)森林局拓地碑,民国18年(1929年)河南农林试验总场记略等碑,大致勾勒出禹王台的历史变迁。

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位于四亭桥北,修建于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开封临近黄河边,古代经常闹水患天灾,人们在这里修碧霞元君祠,以求她的神灵,赐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男育女,人丁兴旺,碧霞元君又名太山老母,他是在太山上修道成仙的女神,被天神封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弦济真人。

文物价值

禹王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存着上自汉代、下止民国的各类石刻珍品,是研究历史、科学技术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文物保护

保护级别

1986年11月21日,禹王台被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措施

1955年,被开辟为禹王台公园,后增设了樱花园、牡丹园、儿童乐园等景点。

198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将南关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迁葬于禹王台公园,并将孙中山铜像移至墓园内,并命名为河南辛亥革命纪念园。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陵园也迁移到此。

1981年,禹王台重新修葺,经过修葺后主要建筑有禹王庙、三贤祠、水德饲和御书楼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