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兰

更新时间:2024-09-06 15:46

夏文兰(1965年1月-2015年8月16日),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中国内地相声女演员,政协盐都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南京秦淮区文化馆研究员、曲艺家协会副会长,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秘书长,师承相声名家姜昆

人物生平

在丈夫倪明的影响下,走上相声创作表演之路的。自1985年起,夏文兰就悉心研究男女相声的创作表演,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倪明夏文兰相声作品集》;2000年12月,江苏卫视隆重推了《倪明、夏文兰相声专辑》。中国昆鹏网络公司和湖南电视台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专题片《中国相声》中,介绍了倪明、夏文兰的男女相声。2002年8月,江苏音像出版社推出了《倪明、夏文兰相声VCD专辑(上下集)》。2005年全国首届相声小品汇演,他们创作表演的《永远是朋友》荣获金奖。同时,他们创作了《五彩缤纷》、《悄悄话》、《家乡美》等上百个相声段子,其中许多段子,他俩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综艺大观》、《艺苑风景线》等栏目中演播,还在一些省市电视台的晚会中亮相。中国曲协的《曲艺》杂志2002年8月号,刊登“倪明夏文兰男女相声”专辑,当期的封面封底均为彩照《夫妻笑星五彩缤纷——倪明夏文兰舞台艺术集锦》。夏文兰还是盐城工学院、东南大学等高校特聘聘教授。

2015年8月16日14:30分因肝癌晚期治愈无效在江苏肿瘤医院病逝。

演艺经历

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

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是由江苏相声演员自发成立而言,成立于2008年,被誉为“北侯南张”中“南张”的国宝级相声表演艺术家张永熙为名誉顾问,梁尚义为名誉主席,被誉为“柳活大王”吕少明为主席,李国先倪明夏文兰为副主席。创立至今已有5年,俱乐部创立了全国首家公益惠民小剧场,每个周六的晚上,为市民免费上演相声演出。

呼吁相声演员“嘴下留德”

作为从事文化工作30年,说相声也有30年的倪明、夏文兰,由于个人的喜好,两口子一直在相声舞台孜孜不倦的追求、打拼。迄今为止,他们已创作、表演了上百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和相声作品。尽管他们不是职业相声演员,但在他们的创作、表演当中,始终坚持一条理念,那就是品味和格调,而这一点,正被一些演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相声演员在淡化甚至忽视了。深受广大观众喜欢的夫妻笑星倪明、夏文兰日前对记者说,自古以来,中国相声界就有“君子口下,留有三分”的说法,即使在旧社会那么贫穷的情况下,演员卖艺抖包袱也要选择对象和场合,绝不是逮什么说什么。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从学艺起就定下了“立德、立言、立功”的标准,把立德还放在了首位。天津的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更有“三不说”的标准,那就是:丑化歧视残疾人、轻视侮辱女性形象的不说;违背伦理道德的不说;庸俗低级无聊、没有文化品味的不说。

苏先生就是以这“三不说”,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功夫到家,成为了德高望重、卓尔不群的相声艺术大家。

倪明直言:在世风浮躁的今天,演艺界的一些演员为媚悦某些观众需求,放弃自尊、原则和艺德,胡编乱造,污染舞台,制造出一批缺乏文化素养与积累的所谓“快餐”节目,严重违反了曲艺表演的自身规律。不少相声、小品、二人转,当然包括某些电影电视剧和电视栏目,丑化嘲讽残疾人、农民的情节和“噱头”随处可见,相声表演中动辄称搭档为自己的儿子,随口利用男女性别,占人便宜更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拿政治当笑话说。相声当然需要笑,但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倪明介绍说,他曾经看过一场晚会,其中的语言节目充斥着油腔滑调、尖酸刻薄和自我丑化,更不乏当众嘲弄孕妇和盲人、聋哑人、口吃的举止体态,挖苦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情节,别说观众感到不满意。自己都感到脸红。

对此,倪明、夏文兰呼吁:艺术不是用来丑化和泄愤的,作为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演员,一定会自觉不自觉的担当起引领和引导的作用,演员的表演要更讲文明,笑料要更趋文雅,语言要更具文采,我们要学会尊重一切人,特别是尊重某些弱势群体。尊重别人才能让别人尊重自己,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艺术家的良知。这是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人性关怀。一句话,演员嘴下要“留有口德”!

南京相声前景不容乐观

夏文兰——是我国80年代时期从事相声艺术比较早的一位女笑星,作为相声大师姜昆先生的一名女弟子,她的许多代表作如《悄悄话》、《怎么了》、《五彩缤纷》等,一直被当今走红的80后贾玲等学习模仿,作为南京市白下区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的秘书长,前不久,夏文兰参加了中国首次相声小剧场论坛,作为全国的一支公益相声团队,夏文兰和他的丈夫倪明为这个团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面对全国的同行,夏文兰有话要说。

夏文兰坦言:在南京说相声其实很不容易,因为江苏有自己的三大曲种,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政府文化部门也把主要投入和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品牌生产上,曲艺家协会也是全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江苏如果不推自己的产品,拼命推相声那到奇怪了。南京相声有过他闪亮的过去,但发展到了今天,前景不容乐观,相声在南京的生存状态,说个不好听的话,如同鸡肋。不仅没有好的演出场所,也没有很好的市场,有些人虽说喜欢相声,也只是一种爱好,不会拿这个当职业。我们就参加过好几回年轻人的拜师仪式,但仪式之后几乎没有一个会专门来说相声,基本上都干别的去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都得养家糊口啊。说相声不挣钱谁还会来说啊。青黄不接也是南京相声的软肋之一。

夏文兰介绍说:南京相声俱乐部成立四年,就换了四个地方,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好的一年是2012年,在江苏省文化馆小剧场,因为紧靠闹市区,人员稠密,观众进出也方便,如果没有很好的市场和人气,说相声要想在南京靠卖票养活自己恐怕很难。

夏文兰说:我们说是公益演出,但演员是有补贴的,一般在小剧场演出每人200元。如果到外地慰问,相对会再高一点。老少一样,童叟无欺。按照这个标准,政府部门的那点补贴根本就不够用,因为只要演出,演员是不管你的,没补贴可能根本就不会来了,所以,我们找到了江苏华恒昌集团的董事长朱华先生,朱总因为是我们的好朋友,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他二话没说,当场拍板决定支持我们做公益善事,这才有了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的长足发展,应该说是企业家掏钱,老百姓得实惠,南京的相声人卖了个好名声。也正是由于企业的支持,我们才能放心大胆的走进基层,走进社区。才能到西安、天津、重庆、上海等地进行学习交流。同时,还把一些相声名家请到南京来献艺送宝。

怀念师爷马季先生

近几年,中国相声界走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很让喜欢相声的粉丝们伤感,特别是相声界里程碑式的人物马季先生的离世,更让相声艺术受到了重创。马先生走了,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微笑走了,他带走了微笑,带走了欢乐,似乎也带走了相声。

有一个网友曾经排出了一个已故相声大师们在天堂演出的节目单,看完之后确实让人感到痛心,眼看着这些国宝级的人物一个个的远离我们而去,相声界的同仁们恐怕就不能仅仅沉浸在悲痛之中了吧?因为我师从姜昆先生,而姜先生又是马季先生的大徒弟,所以我们理应尊称他为师爷!

我第一次认识他老人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的相声艺术可以说是十分“火爆”,那真是无相声不成晚会,无相声难言快乐。1987年冬天,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徐州组织了一个相声邀请赛,马师爷应邀担任评委主任,我当时的搭档叫马季江,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就把马季江介绍给师爷,没想到师爷非常幽默的说,“我叫马季,你还将了我一军,你连我都能将,你肯定能获奖”。果然不出马师爷所料,马季江获得了优秀演员奖,也就在那次邀请赛上,徐州的韩兰成幸运的成了马师爷的弟子,当时真让我们好生羡慕。

我和我爱人夏文兰刚开始从事男女相声的创作表演时,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生存压力还是特别大的,那时候既有行内人不看好,(仍然还有不少人瞧不上男女相声)也有舆论上的不关注,我们又生活在南方,这条路能走通吗?

90年代初,在首届江苏省相声、小品大奖赛上,马师爷看了我和夏文兰创作、表演的《百花盛开》后,大为赞赏,他当时就对我们说,这种既有文学色彩,又比较清新雅致,还不失女性幽默的作品,你们就应该多演,这就是你们的出路。师爷的一番话,让我和夏文兰很受鼓舞,从此坚定了我们说好男女相声的信心。那几年,我们一下子就拿出了好几个作品参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我们的男女相声表示欣赏和支持的还有刘梓钰、薛宝琨、钟艺兵、戴宏森等一批专家学者。然而,现实情况是男女相声依然生存艰难,我很纳闷,难道那些专家、学者的学问和审美观念存在误区,难道马师爷对我们的支持也只是安慰我们的?

后来我才知道,马师爷对安徽的卢小红,广州的邢瑛瑛等不少女相声演员都表示了非常大的关注和支持,这些女演员也确实在一定阶段推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文艺兵》、《悄悄话》、《男兵女兵》等。直到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一点,那就是马师爷提倡的什么叫继承下的创新,什么叫创新下的发展,无论是他的《宇宙牌香烟》、还是《五官争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创新和突破。

我有一个搞文学创作的同事,过去,他对相声艺术似乎一直不屑一顾,可是当他在当年的《人民文学》上读到《五官争功》这篇相声时,他立马改变了对相声的看法,甚至有一段时间成为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

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在一次学术讲座中坦言:“马季先生是学者型的相声大家,他不仅让人们改变了对相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奠定和提高了相声艺术本身和从业人员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在这一点上,他确实继承和发展了侯宝林大师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主张。”

我不知道相声界的同行们听了这番话会作何感想?君不见老先生们都弃之不用的东西,今天有人又当作“法宝”似的耍弄开了。陈佩斯有句名言,从事喜剧的人一定要懂得被别人俯视,但千万别把自己不当人看,否则就什么也不是了……

马师爷,您放心,您老虽远离我们而去,但您的艺术还在,您的魅力永存,我相信,即使在天堂里也有您那令人回味的笑声!

艺术风格

表演原则

女性表演相声的要诀,夏文兰总结有三条,第一就是一定要表现出女性美。诙谐而不滑稽,即使自嘲,也注意不要损害自己的形象;第二是要围绕女性话题,不是用男性化的动作语言来娱乐观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表演的时候让大家过度关注个人的外貌和身材,而是要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

表演风格

舞台上,夏文兰倾情演绎、升华作品的内涵和品味,或说或唱,或逗或噱,举手投足,活泼而不泼辣;谈事论理,文雅而不沉闷;细语浅笑,诙谐而不滑稽;状人抒情,机智而不狡猾;即使相声中需要必不可少的自嘲时,夏文兰也十分注意庄谐有度,不影响自己的端庄韵致和柔美形象,不耍贫嘴,不哗众取宠,而是着力靠对语言材料的准确把握来旁逸斜出,酿造出温文尔雅的幽默效果;贬损自身形象的包袱即使再响再叫座,夏文兰也绝不使用;万不得已需要演员出乖露丑时,也是由担当捧哏角色的倪明自告奋勇地抢过去,达到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效果。他俩还善用子母哏,文兰惯于脱口而出简洁对仗的语句,用女性特有的机智优雅,把倪明“装进语言的陷阱里去”,由之爆出相声特有的艺术效果。

表演成就

自1985年起,夏文兰悉心研究男女相声的创作表演和发展路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87年,她表演的《百花盛开》在江苏曲艺大赛中一举获得二等奖。1991年,在全国青年业余相声比赛中,她表演的《五彩缤纷》获得逗哏二等奖。这是建国以来,女相声演员在同类比赛当中获得的最高奖次。1993年,在首届“火花杯”女子相声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同年,在“马三立杯”中国业余相声邀请赛上,她表演的《悄悄话》获得二等奖。1995年,在全国首届“侯宝林金像奖”电视相声大赛中,她创作表演的《怎么了》获优秀作品奖,个人获“荧屏奖”。1996年,夏文兰和倪明共同推出了我国第一部男女相声专辑《夏文兰、倪明相声作品选》,该书系江苏省建国5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丛书之一。同年,夏文兰获得盐城市“八五期间建设标兵”、“新长征突击手”、“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等称号。1997年,夏文兰、倪明在故乡镇江举办了两场个人相声专场,全部收入捐赠给希望工程。《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扬子晚报》、《今晚报》、《曲艺》等报刊介绍了夏文兰和她的男女相声。夏文兰表演的相声,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以及江苏、山东、上海、河北、湖南等电视台播出。在创作表演之余,夏文兰还发表了《男女相声琐议》、《谈相声表演中的女性美》等文章。姜昆称她的表演清新别致、富有个性、机智幽默、雅谐共赏。

人物评价

冯巩盛赞夏文兰倪明新作《我这30年》

新华网南京12月11日电 (刘涛)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13全国优秀相声、小品新作品展演活动日前在北京结束。著名夫妻笑星夏文兰、倪明表演的新作品《我这30年》受到高度赞誉。

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坦言,夏文兰、倪明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夫妻搭档,30年来坚持不懈的写相声、演相声,几乎把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给别人带来欢笑但私下里自己却不知道要吃多少苦的职业。

夏文兰、倪明是中国相声界屈指可数的夫妻搭档,从艺30年来创作、表演了一百多段优秀的相声作品,深受相声观众的热捧,被誉为“文明搭档”。《我这30年》是著名相声作家孙晨为夏文兰、倪明量身定做的段子,里面既有小夫妻俩在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更折射出一代相声人不懈的追求和时代的变迁。

倪明夏文兰再访新加坡

应新加坡华族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中国相声艺术家代表团,将于元月5日至11号在新加坡进行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并连演三场相声专场晚会。著名“夫妻笑星”倪明、夏文兰作为中国男女相声的代表人物再次受到邀请。此前,倪明、夏文兰曾随中国广播艺术团大型相声剧《明春曲》剧组两次访问新加坡,得到很高评价,并受到新加坡总理 李显龙先生的接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访问,倪明、夏文兰除了精心准备了几段相声节目之外,还将在新加坡专门上演为南京青奥会创作的新南京说唱《南京欢迎您》。据介绍,早在第一届青奥会在新加坡举行的时候,新加坡华语广播电台就通过互联网,重点推出了这个颇具南京特色的说唱,这次能够在新加坡现场展示,不能不说是南京人的骄傲。倪明、夏文兰夫妇表示,能以曲艺的形式,关注、宣传南京和青奥会,是文艺工作者责任和使命。

倪明、夏文兰是中国相声界男女搭档的佼佼者,被誉为“中国相声第一夫妻档”。这段“新南京说唱”是为宣传南京青奥会推出的实际举措之一,也充分体现了江苏曲艺家的社会公益责任。倪明介绍说,新南京说唱指主要用南京话来表演的说唱节目,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曾经风靡网络的《挤公交》、《喝馄饨》、《房的一米》都是这种表演形式。但与那些市井特色浓郁的说唱相比,《南京欢迎您》更多的是赞美南京的面貌、南京的文化和南京的明天。它融入了众多南京的元素,像发源于南京地区的民歌《茉莉花》就被拿来作为背景音乐,秦淮河、中山陵、新街口等耳熟能详的地名景点,秦淮八绝、黄烧饼等南京小吃,都是里面描述的景观。倪明称,尽管他们夫妻都不是地道的南京人,但他们从心里一直热爱着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南京欢迎您》就是他们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随着青奥会的临近,《南京欢迎您》还将拍成MTV,让更多的朋友喜欢南京。他们这次特意在新加坡上演这个节目,就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南京。

在前两次华族文化节开幕式上,倪明、夏文兰作为唯一受邀参加演出的江苏演员出演了“小饺子”和“春姑”两角,在新加坡大会堂剧场连演两场相声剧《明春曲》,与此同时,倪明、夏文兰还和姜昆、戴志诚、李建华等相声名家同台表演了相声《笑语欢歌》、《智力测验》等节目,演出场场爆满,现场观众反响十分热烈。

倪明夏文兰欢乐送新疆

由国家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主办,江苏省文化厅承办的“春雨工程”江苏省文化志愿者赴新疆慰问演出活动,昨天早上在南京禄口机场启动,著名夫妻笑星倪明、夏文兰刚刚结束了“美好江苏”的基层巡演,就又踏上了远赴新疆慰问的征途,这是倪明、夏文兰第二次到新疆慰问演出。他们除了要担任演出的主持人之外,还根据新疆观众的欣赏习惯,创作了《放歌伊利》、《新疆亚克西》两个新段子,里面不仅糅合了众多的新疆元素,如新疆民歌、维吾尔族舞蹈等,还将即兴的穿插一些新疆方言。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原味的演唱,一定会让难得见到相声表演的新疆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倪明、夏文兰夫妇觉得:两次到新疆慰问,必将在两地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社会活动

笑坛并蒂莲

古人云:“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今日看来,这话值得推敲。不过,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有相当的普遍性。既然是“相当的普遍性”,那就意味着有例外的情形存。比如:相声这一地地道道的北方曲种,在南方的江苏,却绽放了一朵娇艳的鲜花。这就是倪明、夏文兰的男女的相声。在我的见闻中,男女同台说相声的不多, 夫妻同台说相声的更少,而出相声作品专集的伉俪,那就少而又少堪称凤毛麟角了。

夏文兰成为相声演员,纯属偶然。1984年6月,盐城市组织庆“七一”文艺晚会,特邀倪明表演相声。但就在即将登台表演他创作的《颂歌献给党》之际,不料在这节骨眼上,与他搭档的同伴因故无法参加演出,这下可急坏了倪明。俗话说“救场如救火”。找谁呢?时间紧,任务重。这时,有人提出让夏文兰顶替。18岁的小夏是盐城工艺品总厂的绣花女工,因为她的歌唱得特别好,故是出了名的“金嗓子”。听说邀请小夏说相声,不但她父母坚决反对,就连小夏也把头摇得像货郎鼓,他们一致认为,一个大姑娘说相声,像啥?!

小倪经过多次软泡硬磨,小夏就是无动于衷。见此情形,头脑活络的倪明灵机一动,对着夏文兰唱起了当时流行的歌曲《十八的姑娘一枝花》,不过是改了歌词:“十八的文兰一枝花,一枝花,高挑的身材秀丽的嘴巴,俊俏的脸蛋似红霞……”小倪的声情并茂逗乐了小夏,她也不甘示弱地回敬起来:“姑娘十八人人夸,你这个小伙乱点将可像个大傻瓜……”小倪看小夏的那股生动表情和良好唱功,认为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一拍大腿道:“就是你了,这不是配合得挺好吗?”见小夏还在犹豫,他就趁热打铁:“《颂歌献给党》这段相声是以唱为主,只要求你按内容唱就行了。”凭着小倪的真诚,小夏终于答应上台试一试,但是认定只此一回,下不为例。

出乎意料,这“一试”的合作却非常成功。一男一女配合的表演,由于形式新,表演正,“笑果”佳,立刻引起轰动,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那时全国的相声演员中要找个女的还真难,而夏文兰在相声界可谓是开了先河。打这以后,电视台、各式各样晚会,特别点他俩的相声。形势“逼迫”他们不但经常在一起演出,还经常在一起研究相声创作及表演技巧。小夏也从观众的掌声和鲜花中受到了鼓舞与褒奖,与她父母一样改变了大姑娘不说相声的偏见,开始迷上了相声,从此一发不可收。

姜昆慧眼识珠收高徒

1990年“九九”重阳节之际,姜昆随中国广播艺术团来到苏北盐城演出。为了表示欢迎,盐城市特地挑选两个节目参加演出。前者是国家顶尖水平,后者是苏北地区档次。后者要和前者共同表演,似有“关公面前耍大刀”之嫌。但倪明他们不管这些,而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与艺术大腕一起登台献艺。

孰料,姜昆看了倪明夏文兰的表演,好像发现赵本山而发现了“新大陆”。他惊叹,没有想到在这贫乡僻壤之地,还有这样的优秀人才,大加赞赏,觉得两人的表演与他心目中的男女相声全然不同,特别是小夏潇洒的台风,俊美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更使他感到男女相声前途无量,可喜可贺。

演出一结束,姜昆主动与他们夫妇二人交流情况。谁知一交流,姜昆不仅对夏文兰有全新的认识,而且对倪明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原来倪明把姜昆当作心中的偶像,故在这之前三五年间,倪明对相声大家姜昆作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一是有关他的从艺之路,二是有关他的相声作品,三是有关他的新闻报道。倪明搜集这三方面的资料有100多篇约数十万字,对姜昆的一切了如指掌。姜昆闻之极为惊讶,觉得这对夫妇对相声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令人钦佩。同时,他对倪夏夫妇二人进行了“零距离”的考核与答辩,认为功底扎实,甚为满意,可圈可点。于是,当下决定收他们为徒。结果在“九九”重阳节正式举行拜师仪式,倪明夏文兰成了姜昆所收的一对夫妻弟子。在隆重而热烈的拜师仪式上,姜昆“现挂”:“你们想不想当明星?”倪明“戏说”:“不想当明星的演员不是好演员。”名师高徒的问答获得满堂彩。姜昆是国内第一位收夫妻为徒的相声艺术家。姜昆收徒要求极为严格,至今已收20多位弟子,其中夏文兰是一位女弟子。

姜昆自豪地说:“我有两个比较特别的徒弟,一个是大山,一个是文兰,大山成了国际相声的传播者,而文兰则成了国内女相声演员的代表人物之一。”此话不虚。因为全国有100多位女相声演员,但有影响的实为凤毛麟角。至于有影响的夫妻相声演员更是“独一有二”。所谓“独一”,就是在地方只有倪明夏文兰这对夫妻相声演员;所谓“有二”,就是在部队广州军区文工团还有一对夫妻相声演员。由此可见,获得成功的夫妻相声演员难能可贵。难怪相声艺术家侯耀文在评价夏文兰时称道:“南方人说北方人的相声不容易,南方的女人说北方男人说的相声更不容易。”

被收入《相声大辞典》

由南开大学文学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等人编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部关于相声艺术的工具书《相声大词典》日前在天津举行了首发式。著名夫妻笑星夏文兰、倪明以及儿子倪夏宇均被收入了该词典,一家三口同时被收入词典,这在中国相声界还是个案。《相声大词典》对于夏文兰、倪明、倪夏宇及南京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长期坚持公益演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两口子在培养新人,扶持后生方面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声界立规矩

“请各位弟子向倪明、夏文兰老师献花、行鞠躬礼……”随着主持人的话音出口,朱军、刘亚伟、李义、童辉等12位业余相声演员,一个个手捧献花一字排开,向“夫妻笑星”行拜师礼。就在这时,台上出现了拜师议程中没有的一幕:有的弟子突然跪倒,按相声界老的拜师传统行“跪拜礼”。倪明、夏文兰面对这一幕,赶忙弯腰伸手拉起众弟子,“咱们今儿是‘好事新办’,不兴这个,快快请起。”

“夫妻笑星”昨天上午在南京龙江宾馆举办收徒仪式,程序上是按改良后的传统方式进行的。国内相声界泰斗、87岁高龄的张永熙先生坐镇现场,省内曲艺界芦明、梁尚义、吕少明、李国先来了,北京的相声名家孙晨、邓小林、白桦等也专程赶到,分别担当“引、保、代”三个角色。在相声界,引师是指将徒弟引荐给师父者;保师就是要向观众及师父保证徒弟的人品;代师是由于某种原因师父无法继续传授技艺给徒弟时,可由代师来代替师父。

或许是相声界难得一见的“五代同堂”,现场气氛庄重但不失热烈,众弟子一时受到感染,所以自作主张行起“跪拜礼”。目睹这一切,张永熙先生心情有些复杂,他一方面为有这么多喜爱相声艺术的年轻人拜师学艺感到高兴,但同时,他又不赞成拜师当中行“跪拜礼”。

张永熙登台致词时动情地说:“倪明、夏文兰这些年推广相声艺术,每年演出都在150场以上,吃了不少苦。他们原先并没有收徒的打算,还是我给他们下的‘命令’:既然有这么多才艺出众的‘粉丝’喜欢你们,干嘛不收啊!不过呢,我不赞成‘跪拜礼’这种旧时代的方式。咱今儿就立个不成文的规矩:从今往后拜师,绝不再行‘跪拜礼’。”

张永熙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个人。在一片掌声中,老爷子幽默地跟上一句:“大家鼓掌通过,这规矩就算是定下了!”

个人作品

相声作品

倪明、夏文兰表演相声《如此村长》

相声《永远是朋友》

相声《五彩缤纷》

相声《家乡美》

相声《学唱歌》

相声《我的老师》

相声《如此开发》

相声《悄悄话》

相声《舞台趣闻》

相声《爸爸的故事》

相声《四字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