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

更新时间:2024-07-26 15:46

孙奇逢(1584年—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明末清初理学大家。

人物生平

在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笔下,孙奇逢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在当代学者的著述中,以孙奇逢的“北学”与黄宗羲的“南学”相提,也屡见不鲜。传统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而历检孙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亦足以当此“三不朽”。

容城属直隶保定府,孙奇逢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为官清正,为乡人所称。孙奇逢在少年时就志向非凡,十四岁入邑庠,谒杨尚宝,被问道“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之何?”孙奇逢朗声答道“效死勿去”,杨尚宝料定此子日后必有大成。十七岁登万历庚子年京兆榜,与定兴鹿善继相识,一见如故。论学之余,彼此“以圣贤相期勉”。

二十二岁,孙奇逢赴京应试,途中闻父亲过世,随即弃考归乡。一准古制,服丧服,筑室墓旁,为父亲守丧三年。偏偏祸不单行,三年期过又遭母丧,孙奇逢心伤之余,一仍父礼,为母亲服丧三年。孙奇逢的“倚庐六载”,乡里提及,每每称颂不已。

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政。天启四年(1624年),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人先后下狱。孙奇逢与鹿正(鹿善继父)、张果中等人倡义醵金营救,安顿诸人子弟,并函请督师山海关蓟辽总督孙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对魏忠贤施以威慑。一时义声震动儒林,誉为“范阳三烈士”。那时,鹿善继以主事身份辅助大学士孙承宗军事。奇逢就给孙承宗上书,以大义相责问,请求孙承宗紧急上疏搭救。孙承宗,准备借入朝觐见皇帝当面陈说求情,计谋未成而光斗等已经死于东厂监狱中。魏忠贤诬陷光斗等贪污巨大,严格追查他们的家属。奇逢与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筹集士民捐助代为上缴。光斗等最终因此被归还骸骨,世人称道他们的行为,赞誉他们为范阳三烈士。台垣及巡抚交替上奏章推举他,推辞不起就职。孙承宗准备上疏请奇逢以职方来辅助军事,后来尚书范景文想聘为辅助筹画,都推辞不去。当时,京城附近盗贼横行,奇逢率领家人到易州的五峰山,他的门生亲友跟从相互保护的有数百家。奇逢部署防守抵御,此时教书育人也未曾停息。顺治二年,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问品行可以相比元代的许衡吴澄,推荐他执掌国子监,奇逢以有病推辞。七年,向南迁徙到河南辉县苏门,九年,工部侍郎马光裕以夏峰田庐相奉送,于是率领子弟躬耕于此,四方来学习的人,也给其授于田地来耕种,他们居住的地方形成村落。居住在夏峰二十五年,屡屡征召都不起来应召。

顺治元年(1644年)明亡后,由于故园被清军圈占,孙奇逢举家南迁至河南辉县。夏峰村位于辉县苏门山下,紧靠名泉百泉,山清水秀,地僻清幽。工部侍郎马光裕赠以田庐,孙奇逢从此隐居夏峰。此间清廷多次征诏,甚至以国子监祭酒之职相聘,均遭拒绝,时人尊称其为“征君”。

孙奇逢的著述多成于晚年隐居苏门期间,讲学之余,兼及著述。亲自定稿的著作有《理学宗传》《四书近指》《晚年批定四书近指》《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都是他居夏峰时所作。《理学宗传》是孙奇逢的倾力之作,是先于黄宗羲明儒学案》的一部学术史著。全书二十六卷,三易其稿,几乎倾注了毕生心血。该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理学观点,特别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所持的态度。

康熙十四年,去世,年九十二。河南河北学者在百泉书院祭祀他。道光八年,从祀文庙。奇逢弟子甚多,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跟从游历最早。到家门问答,一鼇为最多。睢州汤斌、登封耿介都是做官到监司后去接受教育的,汤斌自己有传记。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他在明史研究中,著有《取节录》《乙丙记事》《甲申大难录》等,详记明清之际反对阉党、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他在地方史志的研究中,著有《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二书等。后人编有《夏峰集》《孙夏峰先生全集》等。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方苞写孙奇逢传,人家看了不满意,认为孙奇逢的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他的讲学宗旨比较突出,主张身体力行;二是他的义侠之迹,在明末乱世,他能够率领几百家据守险要,保全乡里;三是他的门墙广大,教育了很多人才。”

孙奇逢的学术,本来以陆象山王阳明为根本,以慎独为宗旨,以体察认识天理为要务,以日常所用伦常为实际。他修身苛刻严厉。人不论贤愚,如果问学,必定用与他性格相近的道理开导他,使他能够自力于平时行动。对人不作态,即使是武夫悍卒,必定以诚意相待他。因此,名在天下而没有人嫉妒。著有《易大旨》五卷。他学《易》于雄县李崶,年老以后,挑拣要旨以示与门人。阐发解释道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他生平学问,以实用为主,因此所说的都有关法戒。又著作《理学传心纂要》八卷,记录了周子(即周敦颐)、二程子(程颐程灏)、张子(张栻)、邵子(即邵雍)、朱子(朱熹)、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作为直接道统的传人。

哲学思想

孙奇逢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孙奇逢将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为一。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穷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这是殊途同归,并无矛盾之处,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其次,提出了“顿从渐来”的顿渐合一说。再次,将“道问学”与“尊德性 ” 合二为一。最后,他提出了“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认为做学问的,不应是空谈家,应注重实践,重视经世致用。

史料记载

清史文载:

孙奇逢,字启泰,又字锺元,容城人。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年十七,举明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连丁父母忧,庐墓六年,旌表孝行。与定兴鹿善继讲学,一室默对,以圣贤相期。天启时,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以党祸被逮。奇逢、善继故与三人友善。是时善继以主事赞大学士孙承宗军事。奇逢上书承宗,责以大义,请急疏救。承宗欲假入觐面陈,谋未就而光斗等已死厂狱。逆阉诬坐光斗等赃钜万,严追家属。奇逢与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集士民醵金代输。光斗等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台垣及巡抚交章论荐,不起。孙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其后尚书范景文聘为赞画,俱辞不就。时畿内贼盗纵横,奇逢携家入易州五峰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部署守御,弦歌不辍。顺治二年,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行可比元许衡吴澄,荐长成均,奇逢以病辞。七年,南徙辉县之苏门。九年,工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遂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屡徵不起。

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其治身务自刻厉。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捍卒、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著《读易大旨》五卷。奇逢学《易》于雄县李崶,至年老,乃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其生平之学,主于实用,故所言皆关法戒。又著《理学传心纂要》八卷,录周子、二程子、张子、邵子朱子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十一人,以为直接道统之传。

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河南北学者祀之百泉书院。道光八年,从祀文庙。奇逢弟子甚众,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从游最早。及门问答,一鼇为多。睢州汤斌登封耿介皆仕至监司后往受业,斌自有传。

又,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其学初宗陆(九渊)王(守仁),晚慕朱熹理学,立说调和两派观点。所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四书近旨》《道一录》《北学编》等。

出版图书

代表诗作

【读许鲁斋集】

我读公遗书,知公心最苦。乾坤值元运,民彝已无主。

公等二三辈,得君为之辅。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

不陈伐宋谋,天日昭肺腑。题墓有遗言,公意有所取。

众以此诮公,未免儒而腐。道行与道尊,两义各千古。

【书感】

我来千余里,思见英雄人。胸中罗今古,万物待其新。

人也而天游,钓渭与耕莘。不然隐君子,山水乐相邻。

丘壑适吾意,皎洁不染尘。二者俱悠邈,斯道竟沈沦。

乃知古人出,尧舜其君民。退处林泉下,坐使风俗淳。

仁可覆天下,亦可善此身。此字不分明,痛痒总不亲。

庸众是非泯,英雄好恶真。此是经纶手,千古无等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