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6 16:04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是从事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生物技术、种质资源、栽培生理、品质分析以及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等应用科学研究的专业性研究机构。
1987年建所起,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产业化专项及安徽省水稻攻关项目等重点科研开发项目267项(省级以上233项)(包括延续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5项,市(厅)级等奖项5项,其它奖项5项,其中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另外建所前有9项,其中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一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3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2项);通过审定的水稻新品种85个,其中国审6个,省审79,(另外建所前有3个省审);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的水稻不育系27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专利授权10 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23个,获授权10个;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项,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14项。1996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位居第8位;2004年被科技部评为省属所级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百强所,位居第7位;同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在2007年农业部“十五”期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综合实力评估中,位居1077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第46位;同年被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成立的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列入首批安徽省“115”水稻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单位(皖人才办[2007]5号)。 至2009年12月,全所在职职工7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人(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20人);博士8人,硕士1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3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全所拥有固定资产15140.78万元(取自2009年终会计报表,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购置的仪器未列入),其中办公用房1040 ㎡,实验室2000 ㎡,考种楼200 ㎡,高标准种子仓库560 ㎡(附属工作房100 ㎡,水泥晒场2000 ㎡),大型网室2800 ㎡,短日照处理室200 ㎡,抗病圃484 ㎡,抗虫圃100 ㎡,耐旱圃175 ㎡,引种隔离检验室90 ㎡。合肥地区试验用地10 h㎡,试验田围栏2000 m,排灌系统完善。实验室设备较为齐全,拥有万元以上仪器200多台。海南南繁基地试验田4.8 h㎡,试验楼综合用房873.87 ㎡,水泥晒场1240 ㎡。
“七五”(1986~1990年)期间,共承担国家攻关、省攻关、省重点研究项目12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获市(厅)级奖项4项。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7个,通过省技术鉴定的水稻不育系1个。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1项。其间育成的优质常规中籼新品种E164累计示范推广20万公顷以上。发表学术论文29篇。参与编撰《中国水稻区划》和《作物育种》2部专著。“八五”(1991~1995年)期间,共承担国家“863”攻关计划和“863”重大成果转化、省攻关等项目24项(省攻关以上19项)。获省级以上奖励共11 项,其中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 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 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国家星火科技奖三等奖1项,省星火科技奖二等奖2项,其它奖项2项。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14个,通过省技术鉴定的水稻不育系2个。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2项。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8篇。主编、副主编《水稻新品种与制种技术》、《生物工程进展》2部专著,参与编写《中国水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稻种资源》等专著6部。“九五”期间(1996~2000年),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49项(省攻关以上43项),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越计划、国家“948”项目、省攻关、省重点等。取得各类科研成果6项,其中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它奖项1项。通过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12个,其中协优57通过国审,通过省技术鉴定的水稻不育系5个。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141篇。其间水稻所承担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项目“水稻改良及其在安徽贫困地区的应用”在安徽全面实施。筹建了“省部共建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被农业部授予“八五”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称号。“十五”期间(2001~2005年),承担各类科技项目77项(省攻关以上6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项目6项,欧盟便捷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专项3项。其间,参与编写《农药科学使用手册》《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等专著4部。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其它奖项1项;通过审定的水稻新品种26个,其中国审3个;通过省技术鉴定不育系10个;制定地方标准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获新品种保护授权6个;发表论文173 篇。主编、副主编《两系杂交稻理论与技术》、《优质水稻产业关键技术百问百答》2部专著,参与《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等4部专著编写。“十一五”的前3年(2006~2008年)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专项等研究项目81项(省攻关以上79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农业部神农中华科技奖1项,获市(厅)级奖项1项,其它奖项1项;通过审定新品种25个,其中国审2个;通过省技术鉴定不育系8个;制定国家标准1项、安徽省地方标准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授权4个。发表论文121篇;主编《安徽稻作学》、《水稻优质高效栽培答疑》、《水稻优质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等专著3部,参与《中国杂交粳稻》等专著编写。其间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二期项目以及安徽省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批准建设和实施。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通过认证。列入首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