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彭春

更新时间:2024-09-11 17:03

张彭春(1892年4月22日~1957年7月19日)(Peng-chun Chang),字仲述,出生于天津,中国近代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导演、外交家,张伯苓的胞弟。

人物生平

1892年,张彭春生于天津。

1904年入天津敬业中学(即天津南开中学前身),1908年毕业。同年,考入保定高等学堂

1910年考取北京游美预备学务处(清华学堂前身),名列第十,同榜有胡适、钱崇树、竺可桢赵元任等。9月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任学生辩论队队长,练就了极佳口才。

1912年12月,张彭春代表克拉克大学费城举行的世界大同会年会上发表演说,引人瞩目。

1913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5年获得了文学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6年回国。1916年至1918年任南开学校专门部主任兼代理校长。

1919年赴美攻读哲学,192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7月至同年12月间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赴欧考察各国教育制度

1923年至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1926年任南开中学主任、南开大学教授。

1929年赴美为南开学校募捐。

1931年先后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1935年担任梅兰芳访苏团总指导,并与曹禺林徽因等人举办话剧《财狂》演出。

1936年前往英国进学。

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国民外交活动。

1938年代表天津出席第一届国民参政会。1940年起,正式担任国民政府外交官。1946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代表。1947年7月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代表。1948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1952年初退休。1957年7月19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终年65岁。

主要事迹

中国近代话剧奠基人之一

张彭春在国外求学期间,对欧美戏剧产生了极大兴趣,用大量时间学习研究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并用英文写下了《灰衣人》《外侮》《醒》3个剧本。寓意剧《灰衣人》发表于北美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1915年3月版《留美青年》杂志,表达了一位热血青年对中国命运的关注,对世界和平的呼唤。关于《外侮》,胡适在1915年2月的一篇日记中评价道:此剧“结构甚精,而用心亦可取,不可谓非佳作。吾读剧甚多,而未尝敢自为之,遂令仲述先我为之”。

1916年夏,张彭春回国来到南开中学工作,并很快被选为南开新剧团副团长。他废除了剧团原先的编演程序,引进了西方戏剧编导演体制,并用新的方式方法导演了自己编写的独幕剧《醒》,该剧于1916年10月南开建校12周年纪念会上演出,该剧对中国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进行了揭露,使观众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张彭春、周恩来、冯毓坤都扮演了角色。张彭春还导演了这出戏的英文版。

1918年10月,由张彭春主稿南开新剧团师生共同编演了话剧《新村正》,为南开中学建校14周年献礼,剧本发表在1919年的《春柳》杂志上。15年后,张彭春与曹禺共同将剧本进行了修改,使其情节更加紧凑,更加引人入胜。该剧以土地是否能够出租给外国公司经营为线索展开剧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意识。学者对其评道:“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看,《新村正》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过渡时期南开新剧的最后一个高峰之作,也标志着我国新兴话剧一个新阶段的开端。”该剧的演出轰动全国。

1919年夏,张彭春再次赴美国深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中国北方发生大水灾,洪深邀请他编写剧本《木兰》,1921年2月,由洪深执导后搬上纽约百老汇的克尔特戏院演出,将中国话剧推向美国舞台,为国内灾民募集捐款。该剧本被收藏到美国国会图书馆

1926年2月,张彭春返回南开学校任职,并在南开大学兼课。他继续在南开新剧团里编导中国剧目,还推出了一批外国名剧,如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演出时更名为《刚愎的医生》),果戈理的《巡按》(又名《钦差大臣》),高尔斯华绥的《争强》,莫里哀的《财狂》等,提升了剧团的话剧艺术水平。

1929年,为纪念南开建校25周年,张彭春改编导演了《争强》(曹禺主演),大获成功。黄佐临写文章说:“观摩得我大为欣赏,写了一篇三千字左右的观后感,分三次刊登在天津《大公报》上。”一个学校业余剧团演出出现这样的盛况,一方面是张彭春首次采用了女生饰演剧中女性,另一方面与张彭春导戏的“两个艺术原则,一种工作精神”不无关系。他还主张“这原则和精神不只应用到艺术上,也是我们剧团里为人做事、研究学问的基本”。

1929年12月,张彭春赴美国为南开学校募捐。当时的美国人视中国戏曲为笑料,美国的百老汇不知道梅兰芳,而梅兰芳也不知道美国的百老汇。在张彭春的安排下,次年春季,梅兰芳带领的京剧访问团抵达美国华盛顿。虽然梅兰芳带去的都是他的经典剧目,但由于文化及语言的不同,美国观众无法顺畅地欣赏首次登上美国舞台的中国京剧。因此,梅兰芳紧急邀请张彭春出任梅剧团导演,重新选择剧目安排演出。张彭春对选定的剧目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他为控制演出时间,让演员、乐队反复演练,美国观众对京剧的兴趣迅速提高,三天后,他们在美国两个星期的演出戏票全部售罄。梅兰芳在洛杉矶荣获波姆纳和南加州两所大学的名誉博士,也多赖于张彭春的斡旋。

1935年2月,梅兰芳到苏联演出,这次访苏团以梅兰芳为团长,总指导为张彭春,副指导为余上沅。经过精心策划与安排,计划演出8场,实际演出了15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梅兰芳评价张彭春说:“干话剧的朋友很少真正懂京剧,可是张彭春却也是京戏的大行家。”

1935年春,张彭春与曹禺合译了莫里哀的五幕话剧《吝啬鬼》,并将原剧本改编成三幕话剧,重新定名为《财狂》。张彭春任导演,林徽因设计布景,由南开新剧团在学校礼堂演出。该剧融人了京剧艺术的内涵,为话剧舞台注人了新的活力。舞台设计也有所创新,张彭春主张舞台不用幕布,改用灯光替代。开幕时,灯光一明一暗,布景时现时隐,观众看起来,确是别有一番情趣。文化名人郑振铎李健吾等专程从北京来津观看演出。关于《财狂》的演出,《大公报》将其誉为“华北文艺界的盛事”。《益世报》也整版刊登萧乾、李健吾等人的评介,并连续报道近半个月。

由于张彭春专业的培养、精心的教导,南开新剧团的骨干曹禺、鲁韧、黄宗江等均成为了一代戏剧大师。1936年,曹禺在其剧作《雷雨》的自序中虔诚地写道:“我将这本戏献给我的导师张彭春先生,他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半个多世纪后,曹禺在为《话剧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张彭春》一书做的序言中,仍然深情地写道:“彭春老师通过导演、演出、不断地指导,教给我认识国内外许多戏剧大师。我时常怀念他在南开中学礼堂后台和校长会议室排戏的情景。在那几间宽大、亮堂的房间里,为我们专心排练,那样认真,甚至有一种严肃的战斗气息。我将永远不能忘记张彭春先生的恩情。”

1936年,张彭春去英国讲学。5月,在英国伦敦戏剧学馆和老维克剧院作“京剧艺术与技巧”的学术报告,把京剧艺术从理论到表演都做了详细的宣讲与推广。为张彭春搭桥促成这次演讲的黄佐临说:“报告既生动又理论化,而且还与西方戏剧紧密联系,引起全馆师生以及当时英国戏剧界红人的热烈反响。”他还进一步说:“看来当前欧美‘京剧热’·戏剧热’,与那次的学术报告不无关系。”

张彭春与《世界人权宣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7月30日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张彭春连夜化装逃离天津。或许是因为南开新剧团所演出的话剧的反日情绪的影响,张彭春被国民政府委派到英美宣传抗日,争取外援。9月29日开始在伦敦宣传抗战,揭露日军暴行。1938年6月21日张彭春当选为天津唯一一名代表(第一届参政员)出席7月6日至15日举行的国民参政会。1939年1月19日张彭春在美国成立了“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并成功游说美国国会,促使其通过了《对日经济制裁案》。6月他被美国克拉克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其后任土耳其全权公使(1940一1942年)和智利大使(1942一1945年),在任土耳其全权公使期间曾在伊拉克巴格达发表重要讲话(1942年3月),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联合国大会第一届会议在伦敦召开,张彭春作为中国四位正式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大会期间被任命为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简称经社理事会)常任代表(1946一1952年)。1947一1948年张彭春担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和起草委员会副主席。

《世界人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文献,作为世界各国和各族人民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并且为联合国、区域性乃至国家层面的人权立法奠定了基础。

中国代表张彭春自始至终参与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工作,他在起草过程中的杰出贡献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他也因此而成为享誉全世界的人权活动家。

张彭春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上就当选为副主席,并参与和领导了《宣言》的起草工作,在其后近两年的起草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宣言》的主要起草者,中国代表张彭春对建构国际人权保护体系所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国际人权领域享有崇高的威望,是国际社会众多人权和法律学者争相称颂的人权专家,堪称国际人权运动的领军人物,其贡献和成就被标注史册。他的人权观念仍被国际人权领域广泛引用,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人权理念的重要途径。

家庭成员

父亲:张久庵

哥哥:张伯苓

妻子:蔡秀珠

长女:张明珉

次女:张新月

长子:张辰中

幼子:张远峰

轶事典故

1923年9月,张彭春受清华学堂诚聘,携带妻女迁居北平,任清华教务长。11月,他的次女诞生。张彭春一向崇拜印度诗歌泰斗泰戈尔,热爱他的诗歌。因泰戈尔著有诗集《新月集》,所以张彭春为二女儿取名“新月”。恰值与胡适等人组织文学社,便即以“新月”命名,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新月社”。后外界均认为先有“新月社”后有女名“新月”,此乃误传。

人物评价

哈佛大学法学教授、美国前驻梵蒂冈大使玛丽·安·葛兰顿在《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中写道:张彭春不仅是《宣言》起草工作的关键参与者,还在促使这一文件被联合国大会接受的团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禺评价其为“话剧在北方奠基人之一”。

相关纪念

2017年6月8日,为纪念《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者之一、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张彭春先生,他的全身雕像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揭幕。张彭春先生雕像坐落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