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更新时间:2022-08-05 10:57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12月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简介

徽州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徽州文化是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丰富遗存的特色地域文化,以宗族、徽商、理学为三大支撑,涉及徽州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典型意义和标本价值。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古徽州一府六县)。这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第一个跨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历史沿革

2008年1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

2019年12月,实验区通过文旅部验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保护情况

安徽省

截至2020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4项,省级项目10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5人,省级传承人213人;省级以上非遗传习基地(所)4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1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中国传统村落297个。

根据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安徽将持续推动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在非遗保护方面,《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提出,应对保护区内非遗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制定落实分类保护政策措施。对于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采取记录建档、保存实物、修缮场所、培养学员等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

安徽注重非遗与当下社会生活的融合。支持鼓励一批传承人投资建设非遗展示馆,如徽派雕刻博物馆、新安国医博物馆等。培养非遗特色人才,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在中小学校开设非遗教学课程。同时,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建立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整合各类资金近60亿元人民币,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举办四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扶持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活动。

此外,安徽将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相衔接,促进产业发展和民众增收。

江西省

婺源县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管理机制,制定颁布了《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婺源县文化生态保护小区管理规定》,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小区建设管理;组织开展了“非遗保护、你我同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及技艺大赛活动;《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专题片在江西电视台《赣风》栏目播出,《婺源徽剧研究丛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第三十四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公示;婺源菠萝漆制作技艺、朱子家训、晒秋习俗等9个非遗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全县市级以上非遗项目总量达到25个;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3人,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总量位居全市第一;新增县级非遗项目6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79人。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工作,做好非遗馆免费开放平台,年接待参观1万余人次;组织非遗网店参加电商平台非遗购物节推广活动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