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11:20
关于文林村地名的由来,不同的书籍以及碑记有着不一样的记载。
1994年版《茂名市地名志》里面提到,文林,又名门楼,因驻地文风盛行、林木苍郁,故名。
1999年版《广东省志 · 地名志》也同样是如此介绍,文林,又名门楼。明代东莞移民建村。文林由门楼谐音而来。
1888年版《茂名县志》,对文林村陈氏祠堂介绍时写到:陈氏宗祠在文林村祀始祖明处士陈志安。
文林陈氏1991年族谱和油甘窝宗支族谱记载:正德十四年(1519年)陈氏族人由东莞迁来,卜地文林而居。
1997年版的《茂名市志》和2006年版的《高州县志》的大事记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民国十二年(1923年),茂名县金塘文楼村200多户设炉铸铜币,流通广西、湖南、贵州等省,群众称此钱为“丑钱”。
该村竹菴公房二世东崖公祖坟碑记,碑记的题头是:文林陈氏碑。碑记左下有一行字记载:大清同治四年岁次乙丑仲夏月下浣吉旦合族重修立。祖坟重修的年代是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也就是说在1865年时都已经自称是文林陈氏,从而可以肯定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存在文林的说法。
文林陈氏博白沙河宗支保留着一本旧族谱,是福相公(陈琳公十二世孙)于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的族谱,族谱内容是以七世进达乾隆年间所修的版本为基础修撰而成。该旧族谱显示所写的村名为文楼。
并且迁居传说中,村民口头相传,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明朝时,文林陈氏始祖从东莞县南栅村初迁高州府茂名县,对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之后,选地文林(当时名字还不叫文林,风水学上称之为蟹地,后世村民称该地为文林大村)。那时荔枝园一带已有几户人家居住,其中有:邓姓、张姓、邹姓等,陈氏族人第一落脚点就在荔枝园。
之后,开基始祖和二世几个兄弟按所选之地,在大塘边附近平整场地修建房屋。
陈氏一族繁衍壮大,人丁增多,除了开垦新的土地之外,还买下了原来村民的土地。之前那几户人家,人丁不旺,生活为艰。在后来,陆续将地卖与陈氏老祖之后,先后搬离了荔枝园,到别的地方谋生,与文林陈氏再也没联系。
而那几户人家在后来陆续地将他们的土地卖与陈氏族人之后,先后搬离了荔枝园,到别的地方谋生,与文林陈氏族人再也没联系。
按照这个传说,陈氏开基老祖们迁来的时候,当时已经是有人居住在文林一带,并形成了小村落。有村落就会有村名,这个村名原本就是叫文楼。
文林陈氏族谱记载:“正德十四年,带子携族,前来高凉,择地居而得文林焉。即于嘉靖元年,立籍在茂名县延五都。”立籍这个事情,牵涉到两样东西,鱼鳞图册和黄册。
当年陈氏开基老祖们,来到荔枝园一带时,附近已经有村落,按照明朝的户籍和土地管理制度,就一定会有村名。刚来之时,附近村落一带的乡正、保长、甲长之类的职务,是当地或者附近村民担任。官府来征收赋税徭役之时会询问新迁来之人相关信息,乡正上报的地名必然是沿用当时荔枝园一带原村民所叫的村名,即文楼村。
明朝,无籍之民不许参加科举。开基老祖们在这一带安定下来之后,为了子孙长远的发展,准备登记户籍。老祖们开基之地是原来是有村落的,所以立籍时的村名是原来的村名。又或者存在另一种可能,开基老祖们,迁来到茂名县这一带建立村落,申报户籍之时,有可能想用村名,新村名新气象,以示和原来村民的村子不同。然而很可惜的是,最终没有成功,文楼村名一直登记在官府的黄册中。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族谱中会记载迁居至文楼村的原因。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东野公带领着兄弟子侄创立族谱。三世文川公在其后隆庆二年(1568年)续修族谱,并在族谱中记录了文楼这个名字。
清朝乾隆年间,文楼村大光公大任公建造了两栋很有名的高楼大屋,形似门楼,声名远播,成为文楼村的地标。墟镇乡间,说起文楼村,都说那里有门楼,久而久之,文楼村又有了俗称门楼。
外迁到博白沙河的宗亲后裔,在乾隆年间回茂名县文楼村抄录族谱,族谱内容显示当时的村名仍然为文楼。
同治四年,文林陈氏合族重修过二世东崖公的坟墓,二世东崖公的坟墓碑记显示碑记题头写的就是文林陈氏碑。
自同治年间开始,采用了文林村的说法,族谱上所有文楼字眼都被替换成文林。因为博白族人抄录族谱的年份是乾隆年间,已经是一百年前的事情,文楼地名得以在博白沙河旧谱保留,而文林村这边因为替换了地名,在后续的修谱上都是称作文林陈氏,文楼地名反而在文林陈氏族谱消失了。
清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版的《茂名县志》在卷二建置宗祠部分,记录了文林村祠堂,说明,这个时候,文林村的名字已经正式进入官方收录。1890年版的《高州府志》也是这样记录,这是被官方认可和记载的村名。
直至到新中国,政府认可登记的村名都是文林村,文林村是政府公文所使用的法定名字。
又因为文楼村之名一直长期使用,文楼村的金属铸造手工艺非常出名,石鼓墟又是高州的大墟之一,文林陈氏族人经常拿着金属铸造手工艺品到石鼓墟出售,所以石鼓一带的村落,一直沿用文林村的旧名都是说文楼村,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这样称呼。甚至在1997年的《茂名市志》和2006年的《高州县志》中,提及文林村在民国年间的铸铜事件时仍然采用文楼村的说法,说明文楼村的名字在民国年间还有极其巨大的影响力。
故,文楼村是最早的村名,是文林陈氏开基老祖迁来之前那些村民所用的村名,并且也在后续的两百多年里,被文林陈氏接着使用;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门楼的俗称;再后来在同治年间,文林陈氏的先辈们更改了村名,将文楼改为文林。
1519年(明朝正德十四年)建村时,以及满清初年至同治时期,属于高州府茂名县延五都;
满清咸丰年间,文林村属高州府茂名县文田分局金塘乡;光绪年间至满清末年,属茂名县茂南局金塘团;
民国元年(1912年),撤高州府,文林村属高州绥靖处(后改名高雷道、南路绥靖专员公署等)茂名县文田乡;
1936年,广东省第七区茂名县文田乡与金塘乡并存,文林村属金塘乡;
1941年,属广东省第七区茂名县二区文田乡(乡公所在金塘墟);
新中国成立初期,茂名县先后属南路专区、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专区,属茂名县二区文田乡;
1950年5月,属茂名县三区(区府设在公馆墟)文田乡;
1953年茂名县农村划为21区261乡,文林村属茂名县十区(金塘墟);
1957年12月,茂名县改设34乡1镇,文林村属茂名县金塘乡;
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矿区市,1959年茂名市(县级)成立,茂名市与高州县并立,期间,文林村属茂名市金塘人民公社;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茂名市由省直管,辖信宜、高州、电白、化州四县,金塘人民公社改为金塘区,文林村属茂名市金塘区;
1985年茂名市茂南区成立,文林村属茂名市茂南区金塘区。
1987年金塘区改为金塘镇,文林村属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
文林村,经纬度位置:位于北纬N21°45′42.76″,东经E110°51′18.11″。
东有山塘背水库(也称文林水库),东北临智深塘村、大塘尾村,东南临洪山村,南临是坡心村,西南临大路尾村和板坡村,西临林屋村、黎屋村、陈屋村,西北临南塘村,北临柏岭村。
627县道贯穿整条文林村,交通便利,该县道西南向连接金塘圩镇(2公里),东北向连接高水公路以及汕湛高速公路高州南出入口收费站(4公里)。
627县道自圩镇进入文林村村口处,有一个约为45度的大斜坡,骑自行车很难骑上去,一般人都是推车上坡。
在该斜坡的南侧,有个牌坊:百岁牌坊。
文林村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短夏长,阳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小时,热量丰富,年均气温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涝(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风、台风、干旱等气象。
土地
按文林村委会所提供的信息,文林行政村的总面积为11.5平方公里,村委会认为这个数据是包含有各处山头面积(11.5平方公里的说法有待商榷,整个金塘镇的面积113平方公里,文林村面积占了十分一?金塘镇有22条行政村!);
村委会还提供了农田和果林面积的信息,农田面积1570亩(而《茂名市地名志》所提到的数据是2000多亩),果园面积800亩。
另,从地图上大约测量,得出数据:村场面积约1255亩,山塘背水库面积345亩,谷塘水库29亩。
文林村的山林地,地上载种有果林,主要种植荔枝和龙眼;地表覆盖的是砂土和高岭土。
水库
文林村的水库有山塘背水库和谷塘水库。另外,还有两张池塘。
文林村东部有座水库,山塘背水库,金塘镇农村的居民一般都称之为文林水库,是文林村全部农田,以及附近村庄林屋村、大路尾村、板坡村部分农田的农业用水来源;水域面积达23.01公顷(约345亩),库容200万立方米。水库里养殖的主要鱼种有罗非鱼、大头鱼等。
在文林村和柏岭村之间,还一座水库,谷塘水库,水域被人为分割成四部分,四部分的总水域面积约为19360平方米(29亩)。
村中还有张大池塘,村民称之为大塘边(方言塘边就是池塘的意思),是块风水宝塘,在文林村没有修公路之前,如果下雨,文林村的地面水大部分都会汇集归流到大塘边,水域面积约5433平方米(8.15亩)。
村内下辖:文林大村、大厅下、塘霖、禾塘岭、田头公、茂东坡、荔枝园、大学塘、山塘背、马岭忽、水口岭等,这些都是村内的地名。
因村民都源于同一祖先,发祥于文林村,出于对血缘、人文历史的认同与自豪,在村民观念中大家都是文林村人士,每当外地人问起村名或外出与人交谈时,村民习惯性地说是文林村。只有在村内交流时才会详说地名。
全村有人口3500人左右,分成18个村民小组。
除了嫁进该村的女姓村民外,全村姓氏单一,皆为陈姓,村民全部是汉族,广府民系,母语为粤语。
祖先源自河南颍川郡,由于人口发展、升官发财、被贬谪官迁居,或者为了躲避战燹兵乱和灾荒等各种原因,迁徙各地。三世文川公在族谱序文中用猜测的语气写道“尝闻”唐朝时,吾族有先祖进士自汴梁(今河南开封)到南雄讲学授业,于是定居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因为是猜测语气所以唐朝一说有待考证)
三世祖陈文川公版本族谱序文记载,宋朝度宗登基继位后,宰相贾似道权势日增,咸淳九年(1273年),珠玑巷发生癸酉岁乱,民众被迫离开四处逃生。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始祖陈迪公(公,乃尊称,不是名字)携家眷乔迁至广州府东莞县南栅村,开基传嗣数代,子孙亦农亦工、为士为商。
也有另一说法,迪公非避战乱,是在广州游宦(当官)之后,搬迁至东莞南栅村。1863年版、1902年版、1942年版族谱序文均有记载。
兴祥分支迁居于东莞龙眼村,本族分支居于南栅村。南栅陈氏一脉子嗣偏少,族亲增长缓慢,直到九世人口才变多。南栅濒海田地湫隘,非子孙长久繁衍之地,陈帅养(即陈翠菴,1462-1527)和陈帅保(即陈竹菴,1471-1549)遂与族人商量搬迁。
二世东野公学得堪舆术后,与叔父一世竹菴公商量后一起到高州府茂名县一带寻找新的居住环境,在考察田畴宽广之地时,对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后,选择风水宝地文林作为迁居地点。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陈帅养、陈帅保兄弟二人变卖所有家产田地和出售旧有祀田佛子凹,带子携侄离开东莞,前往高州府茂名县延五都,是为文林陈氏肇基;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在茂名县延五都(延五都是明清时的行政区划地名)。自此,陈氏族人在文林村这一片热土上开荒垦殖、开枝散叶。
另,陈琳公(翠菴公的堂兄弟)跟随族人搬迁到文林村之后,有一名后裔名陈本立,迁回东莞万家灶。
因宗族的发祥地为茂名市金塘镇文林村,故称“文林陈氏”,其后裔分布于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个自然村落,甚至有族人远迁阳江市、韶关市,乃至迁至广西、海南、香港、台湾、美国。文林陈氏在粤西大地的繁衍生息五百多年,族人的迁徙遍布五湖四海,但彼此间依然保持着联络。文林陈氏族谱由翠菴公长子陈士忠(东野)公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始创,经历数次重修。
从文林村迁出的族裔子孙,迁至地有如下地点:
金塘镇文林村、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洪山姚屋䆔村、金塘镇陈屋村、金塘勒角塘村(立角塘)、金塘山溪湴村(山溪𡌶村)、金塘镇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新龙村(大山䆔)、
公馆镇油甘窝村、公馆佛子岭村、公馆河之口张屋村、公馆黑泥塘村、公馆大塘坡村、公馆石车村、公馆横山村、公馆垌心村、公馆垌心墩村、公馆油甘窝书房岭村、公馆林底村、公馆坡积岭村、
山阁镇竹山村(上竹山和下竹山)、山阁镇鸡山村(现名佳山村)、新坡镇狐狸埇村(现名桥东村)、鳌头镇车仔村、鳌头镇西沟村、
高州市石鼓镇低村、石鼓密山村、石鼓塘表村、石鼓屋昌村、石鼓大坣村、石鼓门前坡村、石鼓低坡村、石鼓林保岭村、镇江镇低山村、镇江镇柑村(镇江镇陈屋村)、
电白区马踏镇凤门党村、化州南盛银山村、化州市市区飞马街、遂溪县遂城镇后坑村、遂溪县岭北镇调楼村、吴川市梅菉圩(街)、吴川市梅菉头、吴川市黄坡镇、吴川市梅菉镇下菜园村、
湛江市雷州国营收获农场、阳江市阳春县八甲圩、
海南省海口市居仁坊、
广西博白沙河镇莪子林村、广西博白沙河镇陈屋村、广西博白沙河镇大肚田村、广西博白沙河镇坡禾地村、广西防城港市牛长藤村、广西灵山(具体地点不详)、广西横县(具体地点不详)、
其它年代有迁居佛山、湖南长沙的后裔。
还有迁徙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甚至迁徙到美国等外国地区。
据宗亲考证,羊角镇来龙村委会牛屎堆村,西埇陈氏,从东莞龙眼园村迁来,乃东莞南栅村时代的四世祖志安公之子陈曾子公后裔(兴祥分支),与文林陈氏是同宗异支。
堂联:颍川世泽,文范家风。
文林村最早的祠堂,不在田头公。按村中长者根据留传下来的故事介绍,文林村的祠堂,在历史上,如下地方建有祠堂。
大厅下祠堂
明朝时,该村始祖先落脚荔枝园,曾在荔枝园居住了一段时间,在蟹地修建好房屋之后,陈氏族人移居于蟹地,就是如今的文林大村。
始祖立居大村开基后,为了建祠敬祖、缅怀祖恩、不忘祖德、传承后人,就在大村择一处吉地修建一座简单的祠堂,祠堂建造年份不详,为青砖加泥砖的砖木结构,名曰“厅下”。
厅下,就是敬奉祖宗的地方,对于家庭来说是屋厅,对于宗族来说是祠堂。因该祠堂对陈氏族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后人称为:大厅下,慢慢地大厅下也演变成地名。科举时代,大厅下祠堂附近,曾修建有私塾,是文林村以及附近村庄小孩识字习文的地方。
因日晒雨淋、年久失修,大厅下祠堂残破不堪乃至倒塌。在筹集得善款后,该祠堂在旧址上重建,为砖瓦结构,于2016年农历十二月廿六进祖入祠。
祖棚
大厅下祠堂修建之后数年,族人又择得一处吉地来建庙,名为:文武庙。由于族中人丁兴旺,大厅下那里地方狭窄,无法扩大。于是,族人从大厅下那里引线出到文武庙的旁边(即是文武庙的左旁)的空地上,建立一间小屋,接老祖的香火出那里安放,自此就成了文林宗祠,村民们称为祖棚。
该祖棚于2004年三帝庙重建时已被拆除。
田头公祠堂
田头公祠堂,即是文林陈氏宗祠,位于金塘墟东北2公里的X627县道南侧文林村委会田头公村内,座东北向西南。是如今文林村最大的祠堂,也是族谱上有明确记载的祠堂。文林陈氏宗祠碑记上写着始建于乾隆六年,是仅指位于田头公的这间祠堂修建年代,并非文林村陈氏祠堂的最早年代。
明末清初,有族人移居田头公,居住数代。传说田头公一带煞气重、非命硬命好之人不宜居住,风水学上认为,需要修建一座祠堂或者庙宇或者宝塔来镇住煞气。因此,村民于满清乾隆六年(1741年)修建了一座祠堂,为一座二进祠堂,名为:文林陈氏宗祠。
文林陈氏宗祠,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毁,改革开放后有所修复,后于2004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开工重建,200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竣工,修成三进祠堂。2005年农历正月十九日进祖入祠。祠堂重修资金主要是陈伟德先生捐资和村民集资,整座祠堂共耗资一百六十八万元。
祠堂里面所祭祀的祖先,陈壬康公是东莞南栅八世祖。(陈翠菴公、陈竹菴公是东莞南栅的九世,文林村的一世)
1888年版《茂名县志》里面所提到的陈志安公是文林村陈氏在东莞南栅时代的四世祖,在重新修建的祠堂里面,没有看到有志安公的牌位或者画像。
祠堂内的祭祀设施并没有完善,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幅壬康公的画像。神龛、历代祖先牌位的供奉,相承相传世系图表等设施并没有看到。
三帝庙,位于文林村禾塘岭西北侧,座东向西,于2004年由村民集资在原址的基础上重修。
大厅下祠堂修建完毕后,相隔数年,村民择得一处吉地修建庙宇(所择之地是否禾塘岭西北侧有待考证),供奉的是文武二帝,当时名为文武庙。后来村中族人从事铸铜手工艺、戏班、舞狮等从艺行业,便又供奉了百艺之祖的华光大帝,从此文武庙就更名为三帝庙。
三帝庙碑记记载着该庙始建于乾隆年间,这个说法是否错误,有待考究。文林陈氏在1519年至乾隆(1736-1796年)年间这两百多年间没有神庙?又或者说三帝庙碑记是仅以这个地址的庙宇修建时间为起点?
在破四旧的时候,三帝庙遭到严重的破坏。后经村民的热心捐款和大力的支持下,1981年重修,建成一座二进砖木结构的庙宇。饱受风吹日晒雨淋之后,于2004年,善者陈伟德捐款数十万,以及社民、社会的爱心人士的捐赠下,三帝庙重建,改为三进结构,建筑面积达500多平方米。
三帝庙是一座以民间道教为主的寺庙,三帝庙中供奉有六个神祗,除了“三帝”(文帝即文昌帝君、武帝即关圣帝君、华光大帝)之外,还有观世音、铁拐李、以及该村的三世祖“陈三阁老”。
三世祖陈溢川曾于万历年间在地方任军职郎,明朝天启七年(1627)正月二十三日,地方反政兵乱,他以 88 岁的高龄率众参战, 因体力不支, 战死在文林村头的马岭忽上。陈溢川与其兄陈前川一起开创铜工艺惠及村民和后人,且英雄勇武,护一方百姓平安,并以身报国战死沙场,成为文林村的守护神,是为文林陈氏的精神图腾。后人纪念他称之阁老。每逢农历十二月十六日“阁老诞”,家家户户都会来此祭祀。
三帝庙里陈三阁老,还有个传说。为了纪念陈三阁老,村民伐樟木雕神像,樟木一分为三,雕刻出三尊神像,留在文林村供奉的神像被称为一公伯,请到金塘镇谭屋村供奉的神像被称为二公伯,请到公馆镇油甘窝村供奉的神像被称为三公伯。
实际上,公伯不是指神像,一公伯和三公伯都是指文林村三世祖溢川公陈三阁老,二公伯是指谭屋陈氏的四世祖蓝田公陈上才。这一二三的排序是怎么来的,暂时没有找到相关传说,有待考究。
大戏台
三帝庙内的大戏台,还是村民“做福”习俗的主要地点,每到相关的做福日子,就会有村中做福头的村民来三帝庙这里分猪肉。
文林村大戏台,如今位于三帝庙内,面向三帝庙,座西朝东。
原址位于现村委会办公地点旁,在627县道旁边北侧,座北朝南。以前每年年例以及华光诞之时,会有粤剧表演,或者请歌舞团来表演。
在三帝庙重建之时,戏台重新规划,改建到三帝庙,与三帝庙连为一体,原址废弃改作他用。
在三帝庙旁有一座土庙,村民称为公庙,也是村中贺丁灯(点灯)的灯棚所在地,座东向西,位于三帝庙旁,两者之间相隔了一条村道,该公庙于2009年在原址基础上由村民集资重建。
因文林村村场较大,实际上该村有五间公庙,分布在村的五个地点,所以文林村的土地神,有五境土主,其中新安进福境主供奉在三帝庙的旁边,是境主之首;山塘仔境主供奉放在荔枝园;秋林境主供奉放在塘霖;田头公境主供奉在田头公;飘竹境主供奉在山塘背水库的闸口旁边。每处土主都是土地公与土地婆同时存在。
新安进福境主庙同时也是文林灯棚。为庆贺上一年村里新生的新丁社民,每年的正月十二村民举行摆宗台接神仪式,将其余四境主接到新安进福境主庙(灯棚),共庆新丁,同赏花灯。正月十二接神,正月十三出花灯游村巷,五土主喜庆共处;年例之时,土主与三帝庙众神一起游神,到年例结束之后,才又送神归庙。
按村里流传下来的习俗,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村民会到公庙和三帝庙里拜祭;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外出工作,村民中只有少部分村民会在这些时节去烧香拜神祈福,他们把这个当作一种传统习俗在承传。
关于祖坟的传说,先要说说陈东野公。
族谱序文上的《处事东野公传》(事是错别字,正确的是士,处士是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和石车村东野祠堂碑记上均有东野公事迹记载。
东野公,名士忠,字汝信,号东野,乃翠菴祖之长子。自幼聪颖、博览群籍,曾两次到江西拜师学艺,几经艰辛,习得地理风水学学问。在迁居高州府茂名县之后,名扬茂名、化州、电白等地,是为当时有名的风水学大师。
话说,东野公随父、叔等族人迁居茂名县,卜得吉地”蟹地“居住而起名门留。
安定之后,出于职业习惯,考虑寻找开基祖墓地,以庇荫儿孙之福祥发迹。壬康祖之墓早已葬在东莞,而文林开基祖有二人,故而先后寻得两处风水宝地。
第一个墓址,在文林村龙祖分龙之处,其龙脉绵延数里,高低错落起伏,有迎有送,带仓带库,神口开扬,局貌堂堂,案真朝伏,其形如一条在飞天的蜈蚣。墓地边有一张白水塘,故地名白水塘。其墓的穴眼在蜈蚣口中之牙上,故名:“白宿葬牙”[白宿(百足)为粤语发音,其为蜈蚣之意],整个堂局有如九条白宿聚会,因此也有”九宿翰林“之称(能荫生翰林之地)。此口坟主要是发迹于文人学仕,出朝中之师,当官之人。但在发迹人丁方面就较为薄弱,文林山林葱郁,地大物博,族群若然不大,难以守护文林土地的完整。
第二个墓址,在白水塘东南方向六七里之处枫木塘岭(后改称犁古路岭),东野又寻得一处龙脉吉地。墓地所在之处岭高耸然,后平缓伸出一大皮倒三角形长砂。有数座雄壮白虎砂交错回顾面前;左边五六排纵向重重叠叠青龙砂。经犁头犁过的田可便是一排排翻转的坭坯高低起伏,青龙砂正是这种情形,故而命名犁古路。墓址位于龙脉穴眼之处,神口开扬,虾须蟹眼具备,其形状似一把用来耕种翻地的犁头,故而得名:“犁头坟”。此乃发迹人丁的最佳墓穴,此墓虽靓,但官场气象微弱。
九宿翰林变谷爆龙
因听信其他风水师的说法:有交椅不坐,坐交椅手?后辈子孙把翠菴祖之坟起棺移葬,从白宿牙移入白宿喉,白宿无法呼吸,憋气谷爆了龙身(谷爆,广东话,加大气压或水压到爆裂之意),在来龙处谷爆断裂,子孙得知后,马上开仓担谷去填,断裂之处太深,无法填满,子孙后悔莫及,那时已成定局,无力回天,后终得名:谷爆龙。谷爆龙之叫法远传四方,无人不知。
传说因迁坟破坏了龙气,翠菴祖的子孙不断出现突发的事情,无法继续在文林居住,大部分迁出文林地界。
神话传说
文林村有棵古榕树,位于文林村土地庙旁边,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并伴有一个历史悠长的神话传说。
文林村的榕树传说有两个版本。
传说(一)
村民流传着一个传说,“三脚马,大厅下”。在三四百年前,茂名大地有叛军作乱滋扰百姓,朝廷派兵镇压,与叛军发生了激烈的鏖战。朝廷军队与叛军大战三天三夜后,败下阵来。朝廷军队的将领带着残余的部队往文林村的方向撤退,在撤退至大桥头(文林大垌里面的一个地名)时,被叛军中的术士变出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已达八十八岁高龄的三世祖公陈溢川率领附近的民众前往营救,在赶至大桥头之时,只见三世祖公口中念念有词,用战刀割下头上的一束长发,紧接着从身后抽出一支箭,将头发缠绕箭上三圈后搭箭拉弓往河中射去,眨眼间河面上生出一座大桥。就在朝廷众将士渡桥之时,叛军突施箭雨,三世祖公陈溢川带领民众前去救护,并在朝廷将士身后与追赶而至的叛军发生激战。
那场战争的最后,叛军败退,饮恨文林大桥头。可惜,三世祖公终因体力不支壮烈牺牲。
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三世祖公的坐骑白马也被叛军砍断了一条腿。剩下三条腿的白马,吐着白沫驮着主人返回到文林村大厅下(地名)之后倒下。村民感概白马的忠义,将白马埋葬。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埋葬白马之地,不久就长出了一棵榕树,榕树三条树干,根相连、茎相近,酷似白马的三条腿。
这棵古榕树自那以后,成为文林村一景,白马、榕树与三世祖公的神话传说被村民世世代代传颂。榕树呈三条主干生长象征着陈三阁老和三脚战马的化身,在村民中眼中,三脚马古榕树就是先辈们顽强拼搏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传说(二)
据历史传说,在明朝天启七年(1627),时任地方安保统领的文林陈氏三世祖陈溢川为平定地方山贼流寇作乱,率领士兵及民众在高州城附近一带与贼寇鏖战。当时的战斗异常激烈,持续了数日夜的战火蔓延至高州城三十里外,彼时已达八十八岁高龄的陈溢川终因体力不支,阵亡于战场的马背上。通晓人性的老马驮着主人的遗体回到家乡文林村大厅下后也跪地而亡,这时文林陈氏族人竟发现,原来老马的一条腿早已被打断。后来,陈氏族人将老马葬于村边的田地旁,不久后,老马的墓地上长出了一株榕树。
这个神话传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根据茂名地方志记载,陈溢川曾于明朝万历年间在地方任军职郎,天启七年(1627)正月二十三日,地方反政兵乱,他以 88 岁的高龄率众参战, 因体力不支, 战死在文林村村头的马岭忽上。
古榕树龄
按照这些传说,此榕树乃明朝天启七年(1627),文林陈氏族人所载种,截至2018年古榕树已达三百九十一年。
2018年4月15日,文林古榕树在微风细雨中翻倒在地,古榕树的寿命也在这一天终止。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乃是村民口头相传。
竹菴公曾孙陈达道(号喜素),族谱记载乃是千牛巨富。传说达道其人乃是当时牛贩中的响当当人物,无论病牛、崴脚牛,什么牛,到了达道祖手上,都变好牛。
曾与人打赌买光附近三个圩日的牛,而牛就全部赶回文林村后的狗头岭圈养。狗头岭上因牛多,屙了太多牛屎,故而狗头岭后来被称作:牛屎岭。
行政村设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有党员5名。党支部和村委属金塘镇党委和金塘镇人民政府管辖。
村委会办公地点位于文林村禾塘岭,627县道北侧。
截至2017年年底,文林村村委党支部书记:陈威,村委会主任:陈亚和。
根据河长责任制,2017年10月,金塘大排河文林段河长,由村委会主任陈亚和兼任。
文林村内有一所小学,茂南区金塘镇陈伟德小学。该小学是陈伟德先生在2008年捐资五百多万元,2009年在原文林小学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同年改名陈伟德小学。
文林村,祖祖辈辈崇文尚武,历代村民勤读苦攻,人才辈出。
在科举时代,文林村出了不少功名之士,村中族人出了不少的秀才、举人,然,族谱无进士记载。
恢复高考后,村中莘莘学子,有不少人考上了省重点中学和国内名牌大学。
文林村1975年通电,1995年通电话,2005年通有线电视,2010年通网络。
2013年,茂名市茂南区开始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13年,文林村装上了自来水。
村中道路已经有70%已经实现水泥道路硬底化,村中道路已有部分装上路灯。
村委会旁,设有邮政服务点、公交站点,在县道边上建有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文化活动室,还建有独立的篮球运动场。
村中建有设施齐全规划时尚的文林敬老院,位于村场外的东北部、627县道边上,该敬老院2005年外出乡亲陈伟德捐资六十万元兴建,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于2006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村庄依山傍水,山上果树成林,水库下有良田万亩;村人民风淳朴、勤劳善作。种植农业和外出打工、经商,是该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田,主要以耕种水稻为主,辅以栽种经济作物,有甘蔗、香蕉、花生、小麦、玉米、圆椒、玉豆、木薯、番薯、芋头等等。
山,主要种植荔枝、龙眼、黄皮等,村里还种植树菠萝(菠萝蜜)、芒果等。
文林垌平原就是以文林村命名的小型平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每年秋收过后,开展冬种甜玉米,以文林垌平原为基地,金塘镇文林村创建了全省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管理水平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国家级万亩甜玉米创高产示范基地。
村民于2014年1月18日在该村三帝庙内的大戏台成立了公益慈善会,该公益会致力于为村民服务,受到广泛的肯定和好评。
公益会成立以来,丰富村中的娱乐文化生活;
举办村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其他公益团队来村中表演、带动村中的大妈广场舞、进行村中篮球比赛等;
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关爱村中五保老人、重阳节敬老等;
募捐设立奖学金制度,对勤奋好学的优秀学子进行实质的奖励;
加强宗亲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宗亲春节联欢晚会、宗亲敬老活动、宗亲植树活动等;
改善村容村貌,村中卫生大扫除、村巷路灯建设、年例交通秩序维持等。
还有为村中祈福的诵经、阁老公墓地维权、组织改革扫众山事宜等等……
自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该村的慈善公益春节晚会。
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与密山村、塘表村等宗亲一起举行重阳敬老活动,慰问和探访各自村中的老人。
因考虑到筹集资金经费来源困难和成员自身发展的问题,2019年10月10日上午10时,公益慈善会在文林村召开成员会议并宣布:文林陈氏公益慈善会决定解散。即日起该组织只存在于历史中,不再以该组织的名义举办任何活动,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相关公告。
除了农业和外出打工、经商以外,手工铸造金属品和醒狮表演,也是该村村民的收入来源。
在《茂名市地名志》中,有这样一句话描述文林村:文林以铸铜工艺著称,其所生产的十二生肖铜工艺品和铜制首饰盒配件,远销世界各地。
在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几百年间,文林村一直都是以手工铸造金属日常用具为主的工艺村,是南方最早的工艺村之一。文林村当时所铸造的铜锁、铜像、铜钱、锑勺、杆枰、农作用具等等金属工具、工艺产品畅销中国南方大地和港台、东南亚,成为了一个久负盛名的铸造之乡。
后来,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到来,大量制造业转移到了珠三角以及铸造金属用具的机械工厂化,文林村的家庭作坊式工业慢慢淡出市场。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村中有人以村中承传已久的金属手工业工艺为基础,引进设备,建立了新式的金属工艺品加工厂。
醒狮,也称为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由彩布条制作而成。每头狮子有两个或三个人合作表演。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文林村创立时,附近的环境非常不安稳,除了有各种野兽(传说有华南虎出现过)出没,还时不时有小偷大盗光临村中,为了保护村民安全,自二世东野公开始,文林村村民在农闲之余,开始强化锻炼身体和学习武艺。
而醒狮队可追溯的历史,到民国年间才有,至于更早的年代是否存在仍需考证确认。
大约在民国时期,文林聘请鳌头镇飞马村的功夫教练,在大村设立功夫馆,进行武术套路教练和醒狮教学。从而成立“文林少群英”醒狮班。
文林村醒狮队,除了在本村年例期表演外,还受邀请参与其他村或者企业的传统节日、庆祝典礼等重大喜庆活动,在金塘镇和茂南区,甚至整个茂名地区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文林村一直有练武强身的传统,村民不但将之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更是参与武术竞技比赛中。
2017年11月18日-19日,茂名市举行第十三届市运会竞技体育组传统武术比赛,文林村醒狮队有成员参赛,获得传统拳项目二等奖。
随着茂名市城乡建设的加速进行,2012年4月份,茂名市公交总公司在文林村开公交线,方便村民出行。2018年1月止,文林村现有两条公交线。文林村公交站设在文林村村委旁边。
茂名210路公交车B线
沿途设立41个站,全程21公里
运行时间:茂名火车站6:22-18:00 金塘公交站7:28-18:06 文林村7:00-18:00
票价信息:上车1.5元,分两段收费,全程3元。
全程线路如下:茂名火车站-文光路-新福二路-人民广场-国际大酒店-市公交公司(华侨城)-老干中心-市府大院-市中心广场-光华中路北-光华北路-石油化工学院东-羊角路口-粤西明珠-钟鼓桥-新坡国土所-莲塘-黄塘小学-新圩-新圩温泉路口-关车路口-黄塘路口-黄塘村-银华白泥厂-急滩(汉车候车亭)-急滩村-黎山东-黎山双边塘-黎山村-陂洞-牙象水库-牙象旧村-牙象村委-牙象新村-木头塘-木头塘泥粉厂-长椪候车亭-长椪村-木村路口-谭屋砖厂-谭屋候车亭-谭屋西-椰子树村-羊咩埇-河山头-金塘镇一小-猪乸桥-(B线)书房仔路口-金塘市场-金塘公交站-金塘镇政府-镇中心小学-市七中-文林村委会。
茂名212路公交车路线
沿途设立23个站,全程14公里
运行时间:坡塘路口7:30-17:40 文林村委会8:20-16:50
票价信息:上车2元
坡塘路口-南埜砖厂-南埜路西-姚村村委-姚村新塘北-黄岭村-锡塘岭-南站-锡塘村委-务水山-桥头岭路口-簕角园-垭塘村-高魁村-宋村加油站-黄坭塘-金塘市场-金塘公交站-金塘镇政府-镇中心小学-市七中-洪山北-文林村委会
年例是盛行于粤西地区(茂名、湛江为主)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年例大过年,是指年例的隆重。2012年,茂名年例正式上榜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迁徙到粤西,陈氏族人也随乡入俗,有了自己的年例,文林村定正月二十为年例,确定年例的时间侧不清楚起于何年,但已经约定成俗。每年的正月二十为该村的大年例,九月廿八为小年例(华光诞)。
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文林村都会进行游神,在传统里面,游神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会保佑四方百姓。年例只有一天,但是文林村的游神却有三天,因村民户数较多,年例来临时的前一天就开始游神,年例过后的一天才全部游行完毕。游神的过程中,村民会摆宗台来进行祭拜,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
年例项目有游神、摆宗台、舞狮,而放鞭炮、放云铳(云炮)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还有做大戏,请粤剧团来表演,露天放电影等;据说曾经有请过歌舞团来表演,有多热闹就搞多热闹,图个开心、喜庆、吉利!
在文林村,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八都会举办“华光诞”来祭祀华光,这是村里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和做年例差不多,热闹非凡,也被称为小年例。
华光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等,系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故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五显灵宫大帝华光天王传》中描述马灵宫善于要火,身上藏有金砖火丹,随时用火降伏魔怪,所以后来民间又把他视作“火神”,常在八、九月间举行“华光酷”,祈求免除火灾,长年康顺。无论是炼铜、冶铁还是烧陶,都需要火,而华光的神通正是用火降魔;并且华光在岭南民间的化身是表演艺人(比如粤剧艺人),所有岭南表演艺人均拜华光为祖师爷,在华光诞之日拜华光帝。
文林村自三世祖开始以铜工艺闻名,并且有醒狮表演文化,所以三帝庙中供奉百艺之祖“火神”华光。
籺,茂名地区过年时的应节食品。
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籺过年,一般是糯米籺。如果有哪家哪户在来年正月十三要点灯,那么,在正月初三过后,十三之前,点灯的那户人家,还要再做糯米籺或者煎堆籺(有的地方称油鼓籺)。
文林村大众山扫墓祭拜开基祖日期:每年春分之前的星期六。
一般情况下,会在春分前的两个星期之内,由文林村大众山扫墓理事会发出公告,通知宗亲前来拜山祭祖。按照传统,集合时间为早上九点,集合地点在文林村陈氏祠堂,十点在各开基始祖墓地开祭。拜大众山需要一天时间,原则上每个参与拜山的宗亲须自带干粮和水。得益于文林村族人生活改善,2018年拜大众山,文林村出资统一组织宗亲食一餐猪杂粥。
长房翠菴祖后裔、二房竹菴祖后裔在当日会祭拜各自的始祖及始祖夫人之墓;然后分流去祭拜二世祖、三世祖的坟墓。
按族谱记载,开基祖翠菴公、竹菴公两兄弟的夫人皆是梁孺人(孺人,是对妇人的尊称,族谱上写成儒人),都姓梁,非常巧合。
无论是长房还是二房,都有统一的祭拜礼规流程。按照老祖传下的老流程,有通、有引、有行祭成员、有狮子班、有锣鼓班。
至于行祭人员的服饰,有些年采用的是民国时期的服装长衫圆帽,据说在以前行祭人员是没有统一服饰的,因族人宗亲捐赠,所以采用。相对来说,拜祭开基祖,采用汉族的民族服装汉服会更好,比如玄端、深衣,就适合拜祭场合穿着。
按族谱和村民世代相传的口头资料,一至三世祖的墓地如下:
长房始祖翠菴公墓在文林白水塘,墓名为九宿翰林(谷爆龙),一世梁氏祖婆及二世三个祖婆同葬在分界镇黄岭头,墓名为走马抛鞍。二世东野公葬在文林相思岭大塘尾。东园公祖葬在白土大队温屋头,相传,在古时,该地每逢天阴阴或下雨天都能听到类似琵琶弹奏的琴弦声,故墓地得名琵琶坟。东陵公祖葬文林白水塘,墓名为回龙顾祖。
二房始祖竹菴公墓名为:犁头坟,竹菴祖夫妇合葬于该坟,位于佳华山村与山阁镇竹山村交界处附近,地名为黎古路(该地名按旧族谱记载又称为风木山)。二世长房东岩公墓名为:丝线吊芙蓉,位于篙竹径岭;其夫人梁氏葬于长山尾,另一夫人莫氏与东岩公合葬于同一墓地;因2015年广东省政府修建汕湛高速公路需征地,坟墓已迁到文林村一座名叫耕头场的山岭上。二世次房东崖公墓名为:牛眠地(也有寒牛不出栏之说),其夫人丁氏与东崖公合葬于同一墓地,位于山阁镇竹山村竹山岭。
(东崖公支系)三世长房前川公墓名为:南蛇赶“拐”(青蛙的茂名音),其大夫人车氏与前川公合葬于金塘镇白土门前陂头朗上腾蛇岭,二夫人黄氏葬其左旁。(东崖公支系)三世二房:盈川公外迁别处开基(传说迁往韶关),族谱无记载。(东崖公支系)三世三房溢川公墓名为:孩儿坐篮,其夫人干(简体字为干)氏与溢川公合葬于金塘镇智深塘村委会大塘尾村大塘尾岭墓地。
凤祖、琳祖的坟墓名称资料暂时欠缺,待将来补全。
“做福”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所谓做福就是分享福气的活动,猪肉是福的象征,用分享猪肉的方式把福气分享给村民,正所谓有福同享,共饮一方水、同吃一块肉,其主旨是维持亲情、团结族人、共同劳动,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传递着族人团结友爱的信念。
做福是一种求福活动,所以分猪肉前,都会先祭拜祖先或者土地神。做福的地点,一般是土地庙或者祠堂。
分猪肉的方式是均等分配,有的村是按成年男丁,有的村是按户来分,领取名单则会用红纸黑字写上,然后采用抽签的方式领取。有的村是分生猪肉,有的村是分熟猪肉,甚至有的村在分猪肉的时候还会分发米饭。
文林村和周边的不少自然村,依然存在着这种习俗,这是文林村五百多年前先祖建村就开始进行的传统活动,不过如今已经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以前每个月都会举行的做福,如今只有在特殊节庆日才会有。文林村做福的福头,是由上一年村中的灯头担任。
分猪肉流程,做福的那天,敲锣过后(有的村则是在分猪肉开始之时才敲锣),村民到公庙记名做福;福头负责记账、收钱,采购生猪、请人杀猪,然后拜神、分猪肉,并对福份钱进行多还少补的结算。
文林村做福的日期一共6个,由于生活好转,村民工作繁忙,只有3个日期还存在做福,其他3个已经接近消失。
二月初二,是汉人传统的节日龙抬头,传说是尧帝的诞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区等,是土地公土地婆的生日,称“土地诞”,文林村村民称之为土主诞,这一天,村民起平安,会有做福,称为头季福。
春分前的一个星期六,是文林村拜大众山扫一二三世始祖墓的日子,需要做福。
十二月廿十,村民还平安,杀猪分福。
另外,以前三月三十、八月初十是文林村陈氏族人的春秋二祭,在祠堂祭祀老太祖,以往的时候,这两天会做福;十二月十六文林村阁老诞,以往也会做福。
2019年10月02日,文林陈氏一族举办了开基五百周年庆典活动。
祖上开基只有某个年份,具体日期无记载,为了方便宗亲族人相聚,考虑到国庆节期间大家都放假,便将举办日期定于10月02日。这次纪念开基五百周年庆典,有三千多族人参与,场面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