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5 12:36
满清中期至同治时期,板坡村属高州府茂名县延五都;满清咸丰年间,板坡村属高州府茂名县文田分局金塘乡;光绪年间至满清末年,属茂名县茂南局金塘团;
民国元年(1912年),撤高州府,板坡村属高州绥靖处(后改名高雷道、南路绥靖专员公署等)茂名县文田乡;
1936年,广东省第七区茂名县文田乡与金塘乡并存,板坡村属金塘乡;
1941年,属广东省第七区茂名县二区文田乡(乡公所在金塘墟);
新中国成立初期,茂名县先后属南路专区、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专区,板坡村属茂名县二区文田乡;
1950年5月,属茂名县三区(区府设在公馆墟)文田乡;
1953年茂名县农村划为21区261乡,板坡村属茂名县十区(金塘墟);
1957年12月,茂名县改设34乡1镇,板坡村属茂名县金塘乡;
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矿区市,1959年茂名市(县级)成立,茂名市与高州县并立,期间,板坡村属茂名市金塘人民公社;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茂名市由省直管,辖信宜、高州、电白、化州四县,金塘人民公社改为金塘区,板坡村属茂名市金塘区;
1985年茂名市茂南区成立,板坡村属茂名市茂南区金塘区;
1987年金塘区改为金塘镇,板坡村属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
经纬度位置:位于北纬21°45′09″,东经110°50′54″。
该村位于106乡道北侧,东临大路尾村,南临光松林村,西临金塘圩,北临南塘村。
板坡村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短夏长,阳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小时),热量丰富,年均气温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涝(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风、台风、干旱等气象。
祖先源自河南颍川郡,由于人口发展、升官发财、被贬谪官迁居,或者为了躲避战燹兵乱和灾荒等各种原因,迁徙各地。三世文川公在族谱序文中用猜测的语气写道“尝闻”唐朝时,吾族有先祖进士自汴梁(今河南开封)到南雄讲学授业,于是定居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因为是猜测语气所以唐朝一说有待考证)
三世祖陈文川公版本族谱序文记载,宋朝度宗登基继位后,宰相贾似道权势日增,咸淳九年(1273年),珠玑巷发生癸酉岁乱,民众被迫离开四处逃生。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始祖陈迪公(公,乃尊称,不是名字)携家眷乔迁至广州府东莞县南栅村,开基传嗣数代,子孙亦农亦工、为士为商。
也有另一说法,迪公非避战乱,是在广州游宦(当官)之后,搬迁至东莞南栅村。1863年版、1902年版、1942年版族谱序文均有记载。
兴祥分支迁居于东莞龙眼村,本族分支居于南栅村。南栅陈氏一脉子嗣偏少,族亲增长缓慢,直到九世人口才变多。南栅濒海田地湫隘,非子孙长久繁衍之地,陈帅养(即陈翠庵,1462-1527)和陈帅保(即陈竹庵,1471-1549)遂与族人商量搬迁。
二世东野公学得堪舆术后,与叔父一世竹菴公商量后一起到高州府茂名县一带寻找新的居住环境,在考察田畴宽广之地时,对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后,选择风水宝地文林作为迁居地点。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陈帅养、陈帅保兄弟二人变卖所有家产田地和出售旧有祀田佛子凹,带子携侄离开东莞,前往高州府茂名县延五都,是为文林陈氏肇基;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在茂名县延五都(延五都是明清时的行政区划地名)。自此,陈氏族人在文林村这一片热土上开荒垦殖、开枝散叶。
另,陈琳公(翠庵公的堂兄弟)跟随族人搬迁到文林村之后,有一名后裔名陈本立,迁回东莞万家灶。
因宗族的发祥地为茂名市金塘镇文林村,故称“文林陈氏”,其后裔分布于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个自然村落,据说甚至有族人远迁阳江市、韶关市,乃至迁至广西、海南、香港、美国。
从文林村迁出的族裔子孙,迁至地有如下地点:
金塘镇文林村、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镇陈屋村、金塘勒角塘村(立角塘)、金塘山溪湴村(山溪𡌶村)、金塘镇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新龙村(大山龙)、
公馆镇油甘窝村、公馆佛子岭村、公馆河之口张屋村、公馆黑泥塘村、公馆大塘坡村、公馆石车村、公馆横山村、公馆垌心村、公馆垌心墩村、公馆油甘窝书房岭村、公馆林底村、公馆坡积岭村、
山阁镇竹山村(上竹山和下竹山)、山阁镇鸡山村(现名佳山村)、新坡镇狐狸埇村(现名桥东村)、鳌头镇车仔村、鳌头镇西沟村、
高州市石鼓镇低村、石鼓密山村、石鼓塘表村、石鼓屋昌村、石鼓大坣村、石鼓门前坡村、石鼓低坡村、石鼓林保岭村、镇江镇低山村、镇江镇柑村(镇江镇陈屋村)、
电白区马踏镇凤门党村、化州南盛银山村、化州市市区飞马街、遂溪县遂城镇后坑村、遂溪县岭北镇调楼村、吴川市梅菉圩(街)、吴川市梅菉头、吴川市黄坡镇、吴川市梅菉镇下菜园村、
湛江市雷州国营收获农场、阳江市阳春县八甲圩、
海南省海口市居仁坊、
广西博白沙河镇莪子林村、广西博白沙河镇陈屋村、广西博白沙河镇大肚田村、广西博白沙河镇坡禾地村、广西防城港市牛长藤村、广西灵山(具体地点不详)、广西横县(具体地点不详)、
传说三世祖时有一支远迁至韶关。其它年代有迁居佛山、湖南长沙的后裔。
还有迁徙到香港、台湾、美国等地。
据族谱显示,板坡村陈氏族人是从茂名市金塘镇文林村迁徙而来;与石鼓镇低村、密山村、塘表村、大坣村、屋昌村等村,同为文林村开基祖翠庵公次子东园公后裔。
根据该村村民的口头传说,板坡村、大路尾村、光松林村,都是陈氏族人为“守田”而迁居繁衍出的村落。
堂联:颍川世泽,文范家风。
天后娘娘庙,村民也称为阿妈(读音马)庙,位于板坡村村内。原土坯房天后庙年久残破,2013年由板坡村和大路尾村村民集资以及热心人士捐资,在原址重新建造,并在当年重新进神拜祭。
每当大节日庆典时,比如二月初二起天神、腊月廿十还天神、三月廿三小年例、八月初三灶君诞等,大路尾村的村民才会过板坡村拜祭天后娘娘。
土庙,位于106乡道南侧,大路尾村的高村之内,是大路尾村、板坡村的共同土庙,社境为鸦山境,村民称鸦山境主为公王,土地庙也被称为公庙。土坯房公庙建造之时,庙门前的边上曾经栽有榕树,可惜榕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毁。
1994年原土坯房公庙被台风吹塌,1995年村民集资重建,也同时聘请民间工匠为土主重新雕刻木身,同年开光拜祭。
除了嫁进该村的女姓村民外,全村姓氏单一,皆姓陈,村民全部是汉族,广府民系。户籍人口在300左右。母语为粤语。
板坡村村位于平原地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主要以耕种水稻为主,辅以栽种经济作物,有甘蔗、香蕉、花生、小麦、玉米、圆椒、玉豆、木薯等等。 由于平原地带,水田为主,栽种荔枝均收成较差,以致村民根本不栽种荔枝。
每年的正月十五为该村的大年例,三月廿三为小年例(也叫翻秋年例)。年例大过年,是指年例的隆重。
迁徙到粤西,陈氏族人也随乡入俗,有了自己的年例,文林村定正月二十为年例,而板坡村定正月十五为年例,确定年例的时间侧不清楚起于何年,但已经约定成俗。
板坡村供奉拜祭妈祖建有天后庙,三月廿三翻秋年例就是为了庆祝妈祖诞从而演变成年例。板坡村与大路尾村的土地庙相同,大路尾村也就一起做三月廿三的翻秋年例。
做福,俗称分猪肉。
每年的年初一,在公庙门口,把全村(包括大路尾村)每家每户的户主名称写在签条上,按照一年十二个月加上特殊节日抽取等量名额,定为福头,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几个福头凑钱买整头猪或大量的猪肉,拜祭完了公王之后,按户分,每户一份,全年的分量都相差不大。
这个方式曾经一度存在,随着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做福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做福之时,猪肉全村每户都分,如今是轮到哪几户,那几户就凑钱买猪肉拜土主求福,然后就这几户人分。
籺,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籺过年,一般是糯米籺。
如果有哪家哪户在来年正月十三要点灯,那么,在正月初三过后,十三之前,点灯的那户人家,就要做糯米籺或者煎堆籺(有的地方称油鼓籺)来分给所有的村民(大部分时候也分到大路尾村)。
文林村大众山扫墓拜祭开基祖日期:每年春分之前的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