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甘窝村

更新时间:2023-12-23 20:25

广东省茂名市公馆镇油甘窝村,是茂南区公馆镇油甘窝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

油甘窝自然村

本词条介绍的是油甘窝自然村。油甘窝村作为行政村(大队/管理区)的介绍,详见另一词条。

油甘窝如今是政府机关认可的名字,而油柑窝则成为了地理历史名词。

油甘窝村自然村,位于公馆镇的东北面,距离公馆镇政府直线距离约4.2公里,位于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的南侧,离茂名市红北旗路约2.5公里。

按族谱记载,该村是金塘镇文林村竹庵公之子东崖公后裔,六世祖士炳公迁居而建立。

全村有人口1500人左右,分成6个村民小组。种植农业、养殖农业、乡村观光旅游业以及外出工作是该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该村年例是二月十五。

地名之辨

在地图上和各种新闻报道,常常可以看到油柑窝和油甘窝,一字之差,同一个地点,出现了两种写法。那到底是油柑窝村还是油甘窝村呢?

实际上,公安部门(村民的身份证上显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机构代码)、和镇政府工作报告,如今都是统一使用油甘窝村这一名字。

作为正式官方场合,无论是行政村还是自然村,都统一使用油甘窝村,而油柑窝作为地名已被弃用,成为地理历史名词。这种情况开始于何时,暂时无相应的资料参考。

不过,油甘窝村村路口的门楼牌坊,仍然保留使用油柑窝村,该门楼牌坊于2018年3月中旬已被拆除。

地名来由

油柑窝村,茂名市区西北5.1公里,露天矿山南面。属公馆镇。这坡地上原种有油柑树,初名油柑坡, 后谐音改为油柑窝村。1958年国家开采油页岩,该村迁往矿山之南,距原址0.5公里。原址,早已被挖成坑,如今还变成了湖。

相传,在满清时期,村庄里的牧童们在山坡上放牛,由于当时缺少粮食,在饥寒交迫之际,在坡地里或刨或偷,弄来一些番薯、花生之类的食物,在坡地里垒砌起用于煨番薯和煨花生(是煨不是烩)的泥块窑(当地方言称之为鹩,也作燎,第一声调),也称压窑。

有几次把垒窑的小石块烧出火来了!”油柑坡“的石头能够点燃,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庄里传开了。当大人们把那些挖出来的硬邦邦、浅褐色的石块细细察看,用火去点燃,果然真如孩子们所说的那样,能够像煤矿那样慢慢燃烧,还冒出煤油气味的青烟。

从那以后,每当村民们找不到柴草生火的时候,就到坡上挖一些这种石头回来做生火、煮饭之用。油柑坡也因此在当地出了名。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之下,有”油水“的”窝“用作村名远远要比那满地油柑子的”坡“作为村名更为形象,于是”油柑窝村“这个村名就逐渐约定俗成。

根据纪录片《广东地名故事·茂名篇》。1905年,有几个日本人知道油柑窝村平头岭一带埋藏着油母页岩,为此就来到这一带勘察调查。此后,陆陆续续有人知道此地埋藏很多油页岩,为此解放前就有人在油柑窝一带投资开发煤矿。1958年,新中国政府正式开发油柑窝村的油母页岩,并将该村往南迁0.5公里。

由于原油柑窝村地下独特的地质构造,在地质学上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油柑窝组

暂不清楚,何时开始油甘窝代替了油柑窝作为地名使用。

地属沿革

于满清年间建村时,名油柑坡村,属高州府茂名县公馆乡;

民国30年(1941年),村名已改成油柑窝村,属茂名县三区卫安乡;

1950年属茂名县3区,1953年属茂名县9区;

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矿区市,1959年茂名市(县级)成立,属茂名市公馆人民公社;

1983年公馆公社改区,属茂名市公馆区;

1985年茂名市茂南区成立,公馆划归茂南区管辖,属茂名市茂南区公馆区;

1987年公馆改镇,属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

地理近邻

油甘窝村,经纬度位置:位于北纬N21°42′14.05″,东经E110°52′11.87″。

位于公馆镇的东北面,,与公馆镇政府直线距离约4.2公里。

该村东北临茂名市采矿路89号和83号大院,东临书房岭村和白银镜村,东南临采矿路101号和123号大院,南临华德岭村和茂名市露天煤矿砖厂,西临禾塘岭村和姓柏村以及油甘窝小学,北临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

该村拥有农田300多亩。

由于社会城市的发展和露天矿生态公园的建设,油甘窝村正在变成茂名市市区城乡结合部之地。

气候特征

油甘窝村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短夏长,阳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小时),热量丰富,年均气温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涝(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风、台风、干旱等气象。

人口语言

全村有人口1500人左右,分成6个村民小组。

除了嫁入该村的女性外,全村姓氏单一,皆姓陈,村民全部是汉族,广府民系,母语为粤语

历史源流

祖先足迹

祖先源自河南颍川郡,由于人口发展、升官发财、被贬谪官迁居,或者为了躲避战燹兵乱和灾荒等各种原因,迁徙各地。三世文川公在族谱序文中用猜测的语气写道“尝闻”唐朝时,吾族有先祖进士自汴梁(今河南开封)到南雄讲学授业,于是定居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因为是猜测语气所以唐朝一说有待考证)

三世祖陈文川公版本族谱序文记载,宋朝度宗登基继位后,宰相贾似道权势日增,咸淳九年(1273年),珠玑巷发生癸酉岁乱,民众被迫离开四处逃生。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始祖陈迪公(公,乃尊称,不是名字)携家眷乔迁至广州府东莞县南栅村,开基传嗣数代,子孙亦农亦工、为士为商。

也有另一说法,迪公非避战乱,是在广州游宦(当官)之后,搬迁至东莞南栅村。1863年版、1902年版、1942年版族谱序文均有记载。

兴祥分支迁居于东莞龙眼村,本族分支居于南栅村。南栅陈氏一脉子嗣偏少,族亲增长缓慢,直到九世人口才变多。南栅濒海田地湫隘,非子孙长久繁衍之地,陈帅养(即陈翠庵,1462-1527)和陈帅保(即陈竹庵,1471-1549)遂与族人商量搬迁。

二世东野公学得堪舆术后,与叔父一世竹菴公商量后一起到高州府茂名县一带寻找新的居住环境,在考察田畴宽广之地时,对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后,选择风水宝地文林作为迁居地点。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陈帅养、陈帅保兄弟二人变卖所有家产田地和出售旧有祀田佛子凹,带子携侄离开东莞,前往高州府茂名县延五都,是为文林陈氏肇基;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在茂名县延五都(延五都是明清时的行政区划地名)。自此,陈氏族人在文林村这一片热土上开荒垦殖、开枝散叶。

另,陈琳公(翠庵公的堂兄弟)跟随族人搬迁到文林村之后,有一名后裔名陈本立,迁回东莞万家灶。

文林陈氏

因宗族的发祥地为茂名市金塘镇文林村,故称“文林陈氏”,其后裔分布于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个自然村落,甚至有族人远迁阳江市、韶关市,乃至迁至广西、海南、香港、台湾、美国。文林陈氏在粤西大地的繁衍生息五百多年,族人的迁徙遍布五湖四海,但彼此间依然保持着联络。文林陈氏族谱由翠庵公长子陈士忠(东野)公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始创,经历数次重修。

从文林村迁出的族裔子孙,迁至地有如下地点:

金塘镇文林村、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镇陈屋村、金塘勒角塘村(立角塘)、金塘山溪湴村(山溪𡌶村)、金塘镇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新龙村(大山龙)、

公馆镇油甘窝村、公馆佛子岭村、公馆河之口张屋村、公馆黑泥塘村、公馆大塘坡村、公馆石车村、公馆横山村、公馆垌心村、公馆垌心墩村、公馆油甘窝书房岭村、公馆林底村、公馆坡积岭村、

山阁镇竹山村(上竹山和下竹山)、山阁镇鸡山村(现名佳山村)、新坡镇狐狸埇村(现名桥东村)、鳌头镇车仔村、鳌头镇西沟村、

高州市石鼓镇低村、石鼓密山村、石鼓塘表村、石鼓屋昌村、石鼓大坣村、石鼓门前坡村、石鼓低坡村、石鼓林保岭村、镇江镇低山村、镇江镇柑村(镇江镇陈屋村)、

电白区马踏镇凤门党村、化州南盛银山村、化州市市区飞马街、遂溪县遂城镇后坑村、遂溪县岭北镇调楼村、吴川市梅菉圩(街)、吴川市梅菉头、吴川市黄坡镇、吴川市梅菉镇下菜园村、

湛江市雷州国营收获农场、阳江市阳春县八甲圩、

海南省海口市居仁坊、

广西博白沙河镇莪子林村、广西博白沙河镇陈屋村、广西博白沙河镇大肚田村、广西博白沙河镇坡禾地村、广西防城港市牛长藤村、广西灵山(具体地点不详)、广西横县(具体地点不详)、

传说三世祖时有一支远迁至韶关。其它年代有迁居佛山、湖南长沙的后裔。

还有迁徙到香港、台湾、美国等地。

油甘窝建村

陈氏族人在文林定居后,子孙后裔开始兴旺起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口增多,陆陆续续地有族人外迁。文林村很多后裔外迁都是为了找到更多的可耕之田,然而油甘窝村的建立,则是与一口祖坟有关。

如今油甘窝村村民都是陈帅保(号竹庵)之子陈士聪(号东崖)公长子陈矶(号前川)的后裔。族谱记载四世祖陈达道(号喜素)被称为千牛巨富,是姚屋村(陈姓)、光松林村大路尾村(二队)的共祖。

五世祖从金塘镇文林村大厅下迁居至姚屋村(原址位于牙象村南侧约1公里处,早已被挖成坑,如今变成湖),从四世祖那里分到不少牛,喜欢将牛赶到油柑坡附近放养。传说,五世祖死后,六世祖士炳公将其安葬到油柑坡附近的山岭,其墓地风水格局羡煞旁人,六世祖怕别人破坏父坟,从姚屋村迁至油柑坡附近守坟。岂知这一守,就守了一辈子,再也没有搬回姚屋村。子孙后裔都在油柑坡,繁衍出几千人,分布于数条村庄。

1958年,新中国政府正式开发油柑窝村的油母页岩,该村迁往矿山之南,距原址0.5公里。

油甘窝村附近的公馆镇油甘窝书房岭村、公馆垌心村、公馆垌心墎村、新坡镇狐狸埇村(现名桥东村)、金塘镇垌尾村,都是由油甘窝村族人迁居所创建。

这些村大部份都是分布于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附近一带。

堂号堂联

堂号颍川堂

堂联:颍川世泽,文范家风。

祠堂社庙

祠堂,油甘窝村并没有看到祠堂的踪迹和遗址,不知是被毁后没重建还是根本就没建过。

社庙,油甘窝村,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社庙,候王庙。里面供奉有,白脸罗大人为文神,红脸罗大王为武神;文昌帝、关武帝;以及文林村的三世祖三公白。

为纪念文林村三世祖陈琚(号溢川),文林村村民伐樟木雕神像,一颗樟树一分为三,留在文林村的神像称为一公伯,供奉在金塘镇谭屋村的神像称为二公伯,油甘窝村所供奉的神像称为三公伯。

公伯不是指神像,公伯的含义是代表陈三阁老的化身,代表着引香火供奉的顺序。

油甘窝村的社境为葵洞境,土地公是葵洞境主。

文化教育

该村的西侧,建有公馆镇油甘窝小学和幼儿园。

村民沿着一堵围墙,画了300米长的文化长廊。

公共事业

该村由于靠近露天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已经通电,1994年通电话,2002年通有线电视,2010年通网络。

2013年,茂名市茂南区开始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14年,油甘窝村装上了自来水。

村外已建成高标农田机耕路,村中道路已经全部实现水泥道路硬底化,村中道路都已装上路灯。

村中建有油甘窝文化广场。

交通出行

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环湖公路的修建给该村的出行带来离极大的方便。

距离该村南侧1公里的露天矿南排土场公路在2018年即将投入建设,历史上曾经出行难的油甘窝村将又多一条路出行。

经济发展

养殖业

油甘窝村是公馆镇罗非鱼的重要养殖基地。以前道路不通,罗非鱼出产时要通过小车拉出去置换到村外的收购大车上,产量多时,要来回几经置换,人力、物力成本俱增。产量相对少时,也因此会影响收购价。2017年道路修通,大车能直接进来收购,罗非鱼的收购价格也相对稳定,养殖户也增收了。

乡村旅游业

以前,由于人多地少,平均每户村民只有一亩多地,还缺水灌溉,只能种些花生、番薯等农作物,收入微薄,营生困难。曾经,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经商,成为大多数村民的选择甚至是惟一选择。

如今得益于露天矿生态公园的改造,农家乐旅游业也成为该村的收入来源。

借助毗邻好心湖的地理优势,全力推动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建成的就有油甘窝农庄、果缤纷生态采摘园等。特别是在2017年,油甘窝村引入的首期投资3000多万元的500亩集旅游、餐饮、农业、科普、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世外桃源”项目也已启动建设。

借助毗邻好心湖的地理优势,农业对接旅游业,全力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油甘窝村建成农业观光基地。

风景名胜

油甘窝花海

借助毗邻好心湖的地理优势,村民在露天矿生态公园环湖路旁,栽种了500亩的油菜花基地。花开时节,满目皆是金黄,蝴蝶成群飞舞,与露天矿生态公园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习俗庆典

年例

年例是盛行于粤西地区(茂名、湛江为主)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12年,茂名年例正式上榜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油甘窝建村后,也确立了本村的年例,起于何年则不清楚,年例日期定为二月十五,已约定成俗。庆典活动十分隆重,锣鼓喧天、摆宗台、舞狮、游神游船供神佛。

过年做籺

籺,粤西地区过年时的应节食品。

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籺过年,一般是糯米籺。

拜山祭祖

文林村大众山扫墓拜祭开基祖日期:每年春分之前的星期六。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