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来晃去的人

更新时间:2024-07-03 21:25

《晃来晃去的人》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创作的作品。该日记体小说描绘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犹太美国人的生存状况,主人公约瑟夫试图追寻自我和人生的意义,历经心灵的流浪却始终可遇而不可求,在荒诞世界中进退维谷,处境艰难。《晃来晃去的人》写于1944年。

内容简介

《晃来晃去的人》文本以日记形式展开。故事叙述了二战期间犹太主人公——约瑟夫辞职后等待入伍的复杂心理。入伍通知迟迟不来,约瑟夫本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放松、享受自由后再去参军。约瑟夫的内心不能平静,终日足不出户、沉浸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约瑟夫透过封闭的房间窥探世界,把感情宣泄在日记里,同时记录情绪的变化及对世界、人性的思考。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找不到社会中的位置,逐渐成为一个被家人排斥、朋友抛弃的孤独患者。约瑟夫只能与另一个自我——“替身精灵”谈心。

约瑟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晃来晃去,孤独和迷惘不断向他袭来,甚至对家庭、婚姻、友谊、前途也开始持怀疑态度,最终成为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晃来晃去的人”。

创作背景

人文背景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流行的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的丹麦,一战后在德国得以发展。存在主义是对现代西方文学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这一影响明显作用于贝娄的创作之中,贝娄接受存在主义思想与当时的大环境、犹太身份和人道主义情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陷入普遍的精神危机;与此同时,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加剧着人类的异化。

作品背景

当代美国的社会现实构成了贝娄的存在主义思想形成。作为一名犹太裔作家,受犹太传统文化影响,其作品深深印上了“犹太性”的标记,具有特定历史境遇和身份探寻意识的犹太文化与存在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契合之处,造就了贝娄作品中存在主义的潜在因素。贝娄是一位拥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道主义者,他通过主人公诠释存在主义。该小说既描绘了荒诞阴暗的外部世界,又精准地刻画出现代人焦虑恐惧的内心世界。

人物介绍

约瑟夫

约瑟夫是个聪明博学、多愁善感的知识分子,却始终处于被动境地。约瑟夫是一个既没有经济收入也没有工作的男人,日常开支都靠老婆来支撑。虽然生活不尽如人意,但他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几次找工作的打击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开始埋怨起这个社会。约瑟夫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他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房间狭小沉闷,非常压抑,他不爱与人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企图与外界隔绝。约瑟夫每天在房间里冥想,用日记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呼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晃来晃去的人》故事发生在阴冷寒冬的芝加哥,贝娄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冷酷阴暗的外部世界和一个飘忽不定的内心世界,双重压力使约瑟夫成了一个没有立足点“晃来晃去的人”,小说的标题是一个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现代人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和孤独空虚的心理状态。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约瑟夫似乎总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作为犹太道德传统的捍卫者,社会的裂变与世人的麻木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始终游离在美国主流文化边缘,不愿在现实中自我麻痹。这正是美国高度繁荣的现代都市文化造成的后果,在物质力量极度挤压下,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严重扭曲,人的处境是悲惨的,危机四伏。

该小说主人公约瑟夫代表了一群思潮的受害者。主人公所经历的苦恼,正是20世纪文学中普遍存在的边缘性的表现。晃来晃去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过度阶段,他们或者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何物,或者不知道生活将在何处转折。在他生活的社会里,他在他人眼中是一个生活在边缘的人,同时他自己又觉得自己如同被监禁,而记日记是唯一可以释放他的挫败感的方法。在任何一个社会,人们都需要经常互相沟通以便最终融入群体。但是,在所有贝娄的小说中,孤立和沮丧都是主人公的常态,这些主人公往往与现实世界相隔离。《晃来晃去的人》中的约瑟夫被认为是当时全美国青少年的代表——摇晃在行动和毫无行动,参与和孤立,爱和憎恨,原来的自己和新生的自己,接受传统和否定传统之间。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约瑟夫将自己沉溺在各种文学作品之中,从而孤立地生活在一个房租便宜的出租屋里,穷困潦倒,不切实际,等待被征召入伍。

约瑟夫只能与自己交谈,从未希望别人能真正理解他。晃来晃去的约瑟夫觉得自己仿佛被囚禁在一个房间里:“我,在这个屋子里,孤立地,与人疏远地,不相信他人,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而是一个封闭的,毫无希望的监牢。”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动力消失了,仿佛只剩下他的灵魂和影子与他如影随行。他自己臆想出一个温暖而令人激动的伊甸园,而想象自己现在是远离家园。他与他的妻子伊娃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实际上完全依赖伊娃的收入,但是他与她很少交流。事实上,约瑟夫与任何人都极少交流。约瑟夫对他那成功的哥哥非常不满,因此与他哥哥及其势力的家人很疏远。约瑟夫经常行事与众不同,连他自己都承认自己“有点可笑”。他非常害怕遇见熟人,害怕回答他们的问题,所以他尽量不去上街。约瑟夫对自己说:“柏拉图告诉我们如果一切都顺其自然,人们应该避免担任重要职务,而不是争夺权势。”

由于深陷于自身的边缘性特征,他对公共生活并不感兴趣,而且没有真正的归属感。被生活折磨得筋疲力尽,他通常只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约瑟夫从11岁开始,经常梦到自己饿着肚子,倾听房间里的各种声响:关门声,水龙头里睡滴出来的声音,暖气片冒出热气时的声音,楼下缝纫机的嗡嗡声,所有这些声音都在年轻的约瑟夫孤独的心灵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约瑟夫想寻求真正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他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完全格格不入。该部小说自始至终,约瑟夫都在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和追寻自我。他辞掉了在美国旅游公司的职位,待在家里等待应征入伍。但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和移民身份,他入伍的申请一再被拖延。起初,他把这段时间当作是一段假期,因此将时间花在了读书上。但日复一日,生活没有任何改变。他无所事事,只能晃来晃去地等待。接下来的等待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些事情,这些事使他觉得备受侮辱。当他岳父因感冒生病时,他过去照顾。但他岳母的话引起了他的怒气,她说:“伊娃的老公约瑟夫在这儿帮忙。他现在没有工作,在等待入伍,所以他现在总有时间。”这些话仿佛提醒约瑟夫:自己没有工作,要靠妻子来养活。在同阿德勒一起工作期间,一天约瑟夫碰到了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他向朋友点头,可朋友竟没认出他。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变得异常生气,几乎要打那个朋友。这很好地解释了约瑟夫想从其他人那里得到身份的认同,同时也说明了他时刻感到自己的迷失。在他有钱哥哥家的圣诞晚会上,约瑟夫和他的侄女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这位侄女讥讽他是一个没有地位的穷人。约瑟夫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想过出去工作,但‘我’不知道如何使用‘我’的自由,如果‘我’去工作,就不得不欣然接受一些势利小人。”

约瑟夫边缘性特征的另一表现就是他的自我憎恨,这正是他痛苦的原因。他的痛苦是由于他本身道德的高尚性。他的痛苦,使他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不与外界交流,但对他自己来说这种隔离是一种更高尚特性的表现。只有在阅读和欣赏音乐时,他才能体会到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总之,通过远离他人,甚至远离整个世界,约瑟夫根本没有发现真正的自己。相反,他感到他的自我存在感土崩瓦解,他的身份感也逐渐消失。尽管没有工作从表面上看意味着纯粹的自由,实际上约瑟夫发现这是一个矛盾:他是自由的,但他无法拜托命运。自由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座炼狱。最后他发现,真正的自我和真正的自由,不能在极端的情况下获得。一个人必须真正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去才能体现自己真正的自我和自由,否则,他的身上一定会体现出明显的边缘性。

艺术特色

叙述手法

《晃来晃去的人》是贝娄发表的第一部正式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因此它是用“展示”的手法进行描述。主人公约瑟夫是日记的作者和“反映者”人物。日记体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称,以日记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方式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约瑟夫把自己锁在封闭的房子里,躲避人群,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成天单独一人呆在屋里胡思乱想,这说明“日记题材的小说形式非常适合一位孤独者”。日记体裁情节设计无关紧要,除了日记作者本人以外,也不需要任何可有可无的人物,这与约瑟夫的无事可做和近似与世隔绝的思考相符。《晃来晃去的人》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很少,人物都围绕在约瑟夫附近较小的范围内,且这些人物的行为都不能左右约瑟夫的思想,因此这些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都很朦胧,此外,日记题材只允许包括“相关的轶事”简单和带有偏见的风景、回忆、片断的沉思和推理、现实的和超现实的态度和意见的流露、说明的观点、抒情祈祷的赞歌。

《晃来晃去的人》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非常有限,人物都局限于约瑟夫周围很小的一个圈子,而且这些人物在书中的形象都非常模糊,因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都不能影响日记作者的意识。此外,日记题材只允许包括“相关的轶事、简单和带有偏见的风景、回忆、片断的沉思和推理、现实的和超现实的态度和意见的流露、说明的观点、抒情祈祷的赞歌——事实上,日记题材易于记录作者在清醒或迷糊中所想到的任何事情”。约瑟夫用孤独作为盾牌来保护他的尊严和内心追求,独自一人沉思着。日记题材是一个随意的题材,只服从于机械的时间顺序安排,允许作者随意记录和选择,突然开始和停顿,作者可以自由记录他心里所想的,因此,日记题材能够很好地表现约瑟夫断断续续、缺乏逻辑的意识流。除了约瑟夫的沉思,日记也偶尔夹杂一些他的童年回忆。1月5日约瑟夫把橱内的鞋子全拿出来,坐在地板上擦皮鞋时,他感到十分满意,令他想起了童年的蒙特利尔:圣多明哥街和“那狭窄街巷里的阵阵微风”,他已意识到这是他可以认识现实的惟一地方,约瑟夫在抽象的思维活动中晃得太久、太深了,这令他越来越绝望。

由于小说只描述了约瑟夫倍受折磨的内心深处所经历的挣扎,缺乏任何戏剧性冲突,该小说令人感到窒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幽闭的气氛对贝娄将约瑟夫领出异化的命运这一努力来说是致命的。而且,用日记题材写的《晃来晃去的人》除了无所不知的作者本人,不需要任何干扰性人物,约瑟夫只有记载没人可读的日记而无他人可以交流,最终约瑟夫不知该怎样处理他的极端自由,他不得不放弃自我追求,结束他的日记——一段寻求独立自我和自由的痛苦心路历程。

作品评论

《晃来晃去的人》的主要内容是约瑟夫对自我追求的沉思,约瑟夫性格中这种念念不忘自我的内心焦虑,不可变更地决定了该小说是一个幽闭恐怖的封闭世界。

——赵霞(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被称为美国当代文学发言人。他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郊的拉辛镇,父母是来自俄国圣彼得堡的犹太移民。1924年,全家迁往美国芝加哥定居。1933年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学到西北大学,1937年在该校毕业,获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除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编辑、记者及在商船上短期服役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学里执教。

主要作品有:《两个早晨的独白》、《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汉德森》、《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等。1976年,他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