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3 13:29
朱剑宇,原名朱建宇,1940年11月生,湖南邵阳人,中共党员,国家退休干部。朱剑宇1959年毕业于湖南邵阳师范。当过小学教师,搞过地、县剧团编剧、导演、演员,下放农村做过农民,到“三线”修铁路,1980年后担任县文化馆、文化局、文联、县委宣传部干部。
朱剑宇,湖南邵阳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湖南邵阳师范。湖南省双峰县文联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娄底地区文联委员、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退休后,朱剑宇更加热心文学创作。他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史、志之类编撰工作;他遍走大江南北,广交朋友,汲取新知识。他深入民间,了解民众,善于捕捉素材,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
朱剑宇先后主编文艺作品选集《翠微集》、《涛声集》等7部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双峰县民间故事、民歌、谚语3个资料本:创作《梅龙山下》、《车奔泉流》、《海防线上》等大小舞台剧本20多个;创作电视连续剧《蔡和森》、《罗盛教》、《衡宝之战》、《话说湖南人》及单本剧《山·水·人》、《田园宰相》、《曾国藩故里行》等多部;发表中篇小说《唱戏的癫子》、《死不了》等多部及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篇。计200余万字。已出版自选散文集《三探集》、《七七八八集》。小说《乡恋》获湖南省文学创作二等奖,电视连续剧《罗盛教》获省“五个一工程”二等奖。事迹被收入《湖南当代作家小传》、《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湖南省政协委员名典》、《中华人物辞海》。主编《憨山世界》,主撰《双峰春秋·文化篇》等。
朱剑宇简历
1940年11月出生湖南邵阳。
1956年考入湖南邵阳师范学校。
1959年8月分配在邵阳市郊燕子岩小学教书。
1960年2月奉调邵阳专区文工团任演员,兼学编剧。
1962年5月因邵专文工团撤销,调双峰县文工团任演员、编剧、导演。
1963年创作大型花鼓戏《荒林河畔》,歌颂党的地下武装斗争。
1964年与人合作大型花鼓戏《梅龙山下“活龙王”》。
1973年重新回到双峰县文工团工作。当年根据一连环画改编成歌剧《海防线上》,数年间创连续上演超千场的记录。
1975年创作大型花鼓戏《涓水新歌》。
1980年调到双峰县文化馆工作。
1981年创作的小说《乡恋》,获当年湖南省职工文学创作奖。
1982年底调到双峰县文化局工作。
1985年,参加双峰县文联筹建工作,并当选为首届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撰写电视连续剧《蔡和森》,后被摄制在中央台及部分省台播放。
1987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花事》。
1990年开始采访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白马事件》,后被迫停止。
1992年撰写电视连续剧《罗盛教》,后被摄制在中央台及部分省台播放。
2000年在中共双峰县委宣传部退休。当年出版散文集《三探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唱戏的癫子》(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撰写长篇纪实文学《王憨山画传》,并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获2007年度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7年长篇小说《花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9年长篇报告文学《白马事件》完成,由民间集资自行出版。
《花事》、《三探集》、《唱戏的癫子》、《王憨山画传》、《白马事件》、《七七八八集》等。
2014年1月出版《七七八八集》。
突出主旋律
朱剑宇是公认的一支“笔杆子”。自1963年从事创作以来,坚持与时俱进,突出主旋律。1963年创作大型花鼓戏《荒林河畔》,歌颂党的地下武装斗争,1964年与人合作大型花鼓戏《梅龙山下“活龙王”》,歌颂全国水利红旗千金水库管理所所长聂炳发,《梅》剧赴长沙会演,受到当时省委主要领导的接见,《新湖南报》辟专版刊发剧评、剧照、创作谈,省电台全部录音播放。“文革”中,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忍辱负重,在湘黔、枝柳铁路工地“劳动改造”期间,他为双峰县铁建民兵宣传队编导了一台又一台的小节目,活跃了工地文化生活,鼓舞了铁建民兵的积极性。其中小戏《送铺板》、表演唱《湘黔线上铁姑娘》、对口剧《安全牌插到哪里》等参加湘、桂、黔三省总指会演获一等奖,该宣传队也因此被邵阳地区铁路工程指挥部作为唯一的“前线”宣传队,派回向全区“后方”人民作汇报。重回县文工团的1973年,他创作的大型歌剧《海防线上》,歌颂福建沿海军民与蒋介石集团的斗争,自1973年至1977年,一直成了双峰县文工团唯一外出的优秀剧目,演出上千场,演遍湖南、江西等省,广西北海市歌剧团、湖南宁乡县花鼓戏剧团还专程赶来双峰观摩学习,要求提供剧本、曲谱。1975年创作的大型花鼓戏《涓水新歌》歌颂了农民战天斗地的豪情。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工作的调动,他的创作转到了小说、电视剧方面,1981年创作的小说《乡恋》以“不要忘记农村,不要忘记农民”为主题,获当年全省职工文学创作奖。以后写的电视连续剧《蔡和森》、《罗盛教》,均是歌颂革命先烈的题材。《罗盛教》还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为娄底电视台写的《衡宝之战》,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摄制组拍摄的《墓碑后的故事》、《走遍中国》摄制组拍摄的《女杰之乡》等三个专题、娄底电视台拍的《青树坪言“败”》,均由他写出初稿,并让他出镜作了介绍。还应省委宣传部之请,撰写了电视专题片《话说湖南人》(四集),也是歌颂湖南人敢做敢为,当得大任的精神的。可以说,他的创作一直贯穿了一根主旋律的红线。此外,他于2004年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王憨山画传》,获2007年度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是本市图书类评奖以来的唯一获奖作品。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花事》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散文集《三探集》、中短小说集《唱戏的癫子》、长篇小说《花事》、长篇传记文学《王憨山画传》、文艺评论集《憨山世界》等,创作累计已达300万字。
发挥主动性
在县文工团工作期间,朱剑宇集编、导、演于一身,工作任务很重,却乐此不疲。他虽不是领导,却以他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吸引、团结了一大批艺术骨干,不但原邵专文工团的同志能安心在双峰工作,把不是邵专文工团的原在长沙、岳阳、邵阳工作的艺术尖子如余公岳(著名作曲)、费琼寒(小提琴手)、刘少华(大提琴手)、郑翔(歌手)等等也吸收到了双峰。他自己本可另攀高枝,山东省淄博市歌剧团曾寄来调函、路费要他去,为了振兴双峰文化事业,他硬是把调函退回去了。他说:“双峰虽然苦点,大家在一起干称心。”因此,双峰县文工团虽是一个小县剧团,艺术上比起地级剧团也不逊色。1980年,朱剑宇调到县文化馆。他本是编剧,搞文学专干,一切又从头学起。他不但自己带头学写小说,为了让全县业余作者有个创作阵地,他请示领导创办了《双峰文化》小报,一月一期,以报养报,在全县发行至一期七千份。既摸清了原来创作队伍的班底,又发现了一大批新作者,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批文学社团。他还担负了全县革命历史调查资料的汇编工作,写出了《双峰县农运史略》、 《双峰县地下党的建立与发展》、《双峰县革命斗争大事记》三部史料,计20余万字。因而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记功一次。1982年底,他又被调至县文化局任文化干事。当时的文化局才5人,人少事杂。他先后组织了双峰历史上第一次全县民间艺术会演与全县民间工艺美术展览,试图把民间艺术引向市场。根据双峰工作的经验与基础,地区文化局的全区民间艺术会演也于1985年放在双峰县的洪山殿镇举行。
1985年8月,双峰县成立文联,朱剑宇参加筹建工作,并当选为首届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在此后的文联工作中,虽然他前十余年是副职,但他一直把绝大部分工作挑在自己肩上,热情地为繁荣双峰文艺创作奔忙。如遍访全县重点作者为其看稿改稿,联系在外工作的双峰籍文艺界人士,举办各种创作笔会与展览,编辑各种文艺创作文集和《双峰文艺》小报,创建全省第一个县级文艺创作基金会等等。他始终牢记文联“三抓(队伍、阵地、活动)两出(作品、人才)”的工作宗旨,立足于“服务”二字。如我县画家王憨山,从王的1987年第一次在长沙个展,到每次在国内展览,他都亲自到场参与筹划、展出、宣传与总结工作,前后十余年,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成了全国知名的大画家。此外,书画家曾彩初、曹明求,文学作者朱惠芳、阳剑,书法作者欧阳梦轲、朱鹏飞,剪纸艺术家李希特,摄影艺术家龚向阳等人的出山,都倾注了他的心血。朱剑宇利用文联很少的经费与文艺创作基金的利息,先后主编了内部出版的文艺综合集与作者个人专集十余种,《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双峰三个资料本。对《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双峰三个资料本,中国社科院祁连休教授特地专门来信大加赞赏,朱剑宇也受到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嘉奖,颁发了荣誉证书。在他的努力下,双峰县第一次有作者在中央、省级以上报刊、电视台发表正式的文艺作品,获得国家部级、省级奖项。双峰县文联成为全省九个先进文联之一。
在宣传部工作,除了日常工作,县内一些重大的文艺晚会,如文化局的“一乡一品”文艺会演、国土局的宣传《国土法》的文艺晚会、全县职工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全县希望工程募捐义演晚会,都由他任总导演,搞得有声有色、效果显著。
只要主义真
朱剑宇继承了中华民族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良传统,他把县内书画家曾彩初老先生送给他的“天地正气”四字悬挂客厅,经常以此警省自己。他以清正廉洁自律,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文联经费少,他不得不精打细算,每有上级文联领导或在外地工作的双峰籍文艺界人士来访,他总是在自己家里设便饭招待,既融洽了感情,又节省了公款开支。有一次一位台湾同胞回乡,得知《双峰文艺》刊载了他父亲的遗诗,来文联会他。言谈中,了解文联正在筹建文艺创作基金会,便有捐款意向。朱剑宇不卑不亢,对那位先生说:“先生热心家乡文艺事业,我们十分感谢。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目前却只有清茶一杯招待。”那位先生对朱剑宇的坦诚十分赞赏,说:“如果你大请其客,说不定我顶多表示点意思。因为你们大手大脚,钱捐给你们我还不放心呢。”结果,他罄其所有,把身上带的18000元现金全部捐出。朱剑宇把有限的资金全用在正途,办笔会,办展览,出报纸文集,还资助一些作者出个人专集。他自己本也可以出集子,却从未想用基金利息为自己出书。经济上清清白白,生活中从不拉拉扯扯,对同志对朋友敢讲真话,敢提意见,并能顾全大局,以工作为重。他当了十二年的文联副主席,文联工作实际都是他干的,但他从没想过求领导把他扶正。他当主席前,换过两届主席,他都服从领导安排,一如既往干好自己的工作。文联并入宣传部后,部里有人劝他找领导要求挂个“副部长”的名,好开展工作。他却从未找任何领导论过此事,认为领导有全盘考虑,伸手要官是可耻的。一直到他当了两年主席就退下来在宣传部任主任科员,一直非常平静,安之若素。他的思想作风甚至有点“保守”,谁能相信:一个在剧团干了20年编导演的人,连交谊舞也不会跳。他大概认为把时间花在歌厅舞厅不值得,人生百年,来去匆匆,有好多正事要他去做。他办事效率很高,经常有一种紧迫感。
朱剑宇是1985年入党的共产党员,退居二线前是双峰县政协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还一直兼任政协文史委的工作)。作为党员,他常用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作为政协委员,他经常热心提出自己的提案。他多次被评为政协“三个一”先进个人与优秀党员,还在下乡参加整党工作与社教工作中表现突出,《湖南日报》、省文联《文坛艺苑》杂志、《湖南作家》及县社教工作报告文学集,均有他的先进事迹介绍。
浙南采风题英川:
一湾英川千山树,常邀来卖力客,劳心客,笑谈人生事;
万里天凉好个秋,不管是东南风,西北风,都是我的歌。
——朱剑宇
题景宁鹤溪廊桥联
其一
云涌一虹出;
山驱众水来。
其二
白鸟鹤鹤,翻舞敕木朝云,惠明夜月;
碧流悠悠,低吟畲城风雨,石印沧桑。
——朱剑宇
作品介绍
《三探集》是朱剑宇出版较早,也是最初的散文集。内有三辑:史海探真是读史扎记;人海探善是写亲情与友人;艺海探美是文艺评论。故美其名曰“三探”。该文章由浅入深。封面是双峰县花鸟画家王憨山设计的。以“劳蛛缀破网”之创意。很有意思。他说:朱氏先民曾以蜘蛛作为氏族图腾(古篆朱字就像蜘蛛),那么这只蜘蛛就代表朱剑宇你,我想无论你的家族,还是历史,文明之网大都残破,你写文章无非是想把它们补起来,你能补起来么?
《白马事件》一书,是朱剑宇写于80年代,成于90年代的长篇报告文学。书中以不应发生而发生的意外为背景,以应该圆满而圆满的结局为主轴,整部作品,既具回顾历史的真实性、又具警示今天的思想性,同时,先生凭借深厚的笔力,巧用各种文学体裁,诸如小说、诗联、新闻报告等,将整个事件的过程,脉络清晰、真实生动地回放在我们面前,充满着强烈的文学艺术的感染力量,让人读之如临其境,如历其险,思绪翻腾,情绪激荡。全书分(引子、涟湘贺氏与白马祠堂的“进士坊” 、初次协议,求得双赢、节外生枝,祸起萧墙之内、“猛虎洗睑”、群众啊,群众、针锋相对、贺洵美出山、省局发奇文,疑义相与析、接连两次上访受挫、第三次上访,有得有失、舌战群官、县委内部的分歧、逼上北京、人质交换的尴尬、“文化部长也姓贺”、一场虚惊、“事件”余波、尾声)十九部分内容。该书原经中央文史出版社已审定出版,因人为干涉未成,后经民间人士网上录取,出版了多种版本流传。媒体评价:网友“一米幸福”曾发表评论文章《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读上官先生《白马事件》有感
《疤子》,用一种采访记录的方式,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我”对疤子二十年前后的显著变化以及“最近”所发生的一个带点荤段子味道的新闻所产生的好奇与关注为诱因,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口述,写出疤子跌宕起伏的人生。读完它,我很自然地想起作者上官先生留在个人空间的一句话:是非审之于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我“窃”为己有并在很长一段时间用作QQ签名,自勉?自省?或者兼而有之。而《疤子》的创作本意,作者是否寄寓于此?这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母亲的眼睛》一文,讲述朱剑宇从童年、学生年代直到参加工作,由于家庭成分高,父亲在外地工作,作者刚刚考入师范学校,即离开父母一别整五年。母亲年仅53岁就匆匆走完了她的人生,自己身陷“造反派”的牢笼,未能赶去见最后一面。家境贫寒多难,孤独一人历尽艰辛,对待母亲从怨恨、责备到理解、感悟,到愧对母亲……全书情真意切。也许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母亲的形象总是那样的光辉和伟大!文章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他母亲生活奋斗的年代,让我们亲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将母亲的形象更加生动的展现出来。
《七七八八集》一书,由团结出版社于2014年1月出版,字数1693千字,版次2014年1月第一版,开本145 210毫米 1/32 印张67。书中有《母亲的眼睛》、《外公》、《狗三爷》、《悼老戚》、《忆惠芳》、《老班长》、《“戏子”与泥巴、石头》等篇章,该书以白话,文言,扎记,随笔等,古老的墓表,时髦的网语,真是红尘滚滚,世界花花,形形色色,七七八八,全书有二十万字。
对联作品1
(选1)
1、贺双峰县楹联学会成立
双峰英烈源三户;联语风华动九歌。
2、贺双峰县文工团建团45周年
昔日跋山涉水,与工农共苦同甘,不为袖手旁观客;
今天迎老纳新,从文艺真心实意,岂是逢场作戏人?
3、贺谢乔生老先生百岁寿诞
父期颐,子古稀,中寿拜上寿;
少尽孝,老有养,家荣亦国荣。
4、贺陈玉老法师九秩寿诞
开蟠桃花, 祝无量寿, 四座同参老活佛;
修观音殿, 度万众生, 十方都是有缘人。
5、贺老县委书记姜远腾八十寿诞
载道颂声高,为国为民,年届八旬犹赤子;
登堂春意满,传忠传孝,天留二老看玄孙。
6、贺赵鹤立先生八十寿诞
风雨已过,生正逢时,十月耘春春不小[注];
桑榆未晚,老当益壮,八旬追日日方中。
[注]赵老先生农历十月生。曾被划为“右派”。
7、贺前县政协副主席石爽溪七十寿诞
仰陶令风,耕心田而得真乐;
慕庄子道,远凡声以颐永年。
对联作品2
(选2)
1、挽花鸟画家王憨山
聚首曾多时, 忆初展星沙, 再展京华, 三展羊城,四展深圳, 廿年相慰相扶, 几度春风几度雨;
伤心难自已,叹画集未梓, 总览未举, 场馆未立, 后学未成, 毕世苦扒苦撑, 谁怜此意谁怜君?
2、挽书画名家曾彩初联
学为我师,道为我师,双峰县唯有夫子;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三家村”还剩两人。
[注]此“三家村”非北京“三家村”,纯指双峰本地(曾彩初、罗德培及我)三人。
3、挽起义将领吴嵩岳
救亡举义志方酬,不我为功,竟我为罪,有真理长怀,死也何愁作鬼;
平反洗冤魂己杳,前车之覆,后车之师,荐心香一瓣,在乎警省有人!
4、挽前双峰县文联名誉主席熊树德
羡君才,总县志;仰君德,主文联。毕世辛劳未已,休戚与同忝知己;
识我面,在梅龙;和我声,于涓水。卅年文字相扶,疑难再又问何人?
5、挽双峰县文化馆老馆长蔡慕松
君病未及知,君殁未及知,君遗言仍未及知,枉称廿载同志;
为人多少苦,为事多少苦,为学问又多少苦,销尽六旬天年。
6、挽邓绩熙[注]
堕泪读新论,廿万言三毁三续,呕心沥胆倡人道;
遗型立故国,八十载几沉几浮,薄利淡名待旦评。
[注]邓老先生为所著《中国人道新论》曾划成“右派”、“ 文革”中下放劳改,书两次被没收烧毁,仍又顽强坚持续写,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三稿才由我经手编辑,自费出版。
7、挽凌超凡[注]
救亡未竟,事党未竟,从教育又未竟。未竟竟全公身:两袖清风生死以;
策反有功,资史有功,治方言更有功。有功功在何处?一缕忠魂天地间。
[注]凌老先生抗日战争期间考入黄埔军校,因不满当局被校方开除,未能投身抗日战场,回乡后加入地下党,策动地方武装起义加入我党领导的“湘乡地方兵团”,任兵团参谋长,解放后整党中党籍不予登记,连做教师的资格亦被取消,至晚年始恢复党籍、教籍,享受离休待遇。但他博闻强记,为以后书写双峰历史提供了大量素材,北大教授王福堂研究双峰方言,向他请教十余年,来访、书信他不厌其烦,有问必答,书中许多材料都是他的,成书后他却坚决不愿署名,使王教授十分感动。
8、挽陈宝兴
亦和亦介亦诙谐,任他苦辣酸咸,大觉大醒,黄泉一路会旧友;
能酒能诗能对句,读彼之乎者也,既哀既叹,白纸半张吊先生。
9、挽欧阳翰仙[注]
厄其遇,老其才,曲径蓬蒿,终通大道;
诵其诗,读其画,丹心铁骨,自有千秋。
[注]欧阳老先生是双峰二中美术教师,善画梅,曾被打成“右派”。
10、挽朱氏长老香阶
情关两代,教泽吾心,相信人类相信爱;
德劭平生,望重族众,痛思历史痛思君。
11、挽文友朱惠芳[注]
遇可塞名不可湮, 庸中钩沉才子泪;
少相识长尤相惜, 噩耗遽传暑天寒。
[注]惠芳君不幸身患绝症,英年早逝。其生前所著27篇短篇小说集为《庸中钩沉》,由我协助整理交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终于在君逝世前数天,让其看到样书。
大漈赤子,环保为先,急公好义,毁誉不足萦怀,风风雨雨九三年,返璞归无疾;
百姓情肠,人文是重,鉴往观来,忧乐长存于思,暮暮朝朝一筑里,寸心性见痴。
【注】梅林(1918—2010),浙江景宁大漈乡西一村人。梅林早年追求进步,曾任大漈小学校长兼大漈乡长。1970年再返乡,为家乡建设不懈努力,为古树“柳杉王”保护尽力。大漈风景区“雪花漈”、“时思寺”等景点在他的主持下得到开发定型,成为浙江绿谷之景点。他还为来大漈游客作景点解说,为普及和传承大漈历史人文作贡献。梅林德艺双馨,自小与书画结缘,一生情系丹青,其画作在浙江省内外享有盛誉,多次参展,部份画作被收藏。梅林于2010年5月27日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