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

更新时间:2024-04-18 14:11

朱小蔓(1947年12月—2020年8月10日),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教育学家,教育家,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47年12月,朱小蔓出生。

1960年—1966年,就读于南京市第九中学。

197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职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教研室。

1978年—1985年,任职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

1985年—1988年,就读于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2年—1993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专攻道德哲学。

1996年—2002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2002年6月—2007年9月,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2005年,当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3月,作为为团长率团赴俄罗斯访问。

2008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

2020年8月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小蔓主要研究领域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哲学、农村教育等。

朱小蔓秉持“千教万教教人做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认为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推崇“生命教育”,指出教育培养的是活的生命,应该引导孩子对生命有一个美好的期望,不能压抑孩子活泼的天性;认为教师应该主动表达、积极进取,用真诚的、不伪装的交流来感染孩子的身心,善待知识、善待生命;研究“教师教育”,认为教师应该“俯下身来看见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问题意识,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关注心灵发育成长”,主张把人的本性中的情感发育起来,推动了教育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践行陶行知“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的理论,提倡让读书支撑生命,追寻文化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朱小蔓开始情感教育研究。

在应试教育初露端倪的时候,朱小蔓开始了情感性素质教育研究,提出情感教育是关怀并指向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1994年,提出“情感性德育范式”。1995年。提出“情感性道德教育”,包括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机制、方法与评价等要素,体现出以“情感”之眼观教育、道德教育的整体思想。

1995年—1997年,朱小蔓提出从发展人的情感入手,建立以发展情感品质为基础,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导向的情感性素质教育模式,如“情境教育”“小主人教育”“和谐教育”“立美臻人”“乐学教育”“生活基础教育”等,这些实践中探索出的素质教育形态具有积极情感特征。诸如,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成功感,情境学习中真善美合一的“通感”,学校生活中自主独立的主人翁精神,在人的培养目标上追求身心协调、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平衡、智德一体等意义上的和谐感与美感等。朱小蔓将这些优秀典型概括为情感性素质教育模式,认为这是一种从情感教育的视角观察素质教育形态的认识框架,称其为中介性理论,两端分别连接着教育的观念理性和经验理性,同时,它也属于一种扎根性理论,是研究者扎根于具体的教育时空和实践中提炼和生成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朱小蔓在进行道德情感和情感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对认知性道德教育范式存在的不足进行批评、分析。她指出,必须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并把强调以情动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系统为核心、以情感与认识相互影响、促进而发展为过程,从情感素质层面保证人的德性构成的道德教育理念、取向及其实践操作样式称之为“情感道德教育范式”。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强调人的情感性素质是个人道德性的深刻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现实化的重要保证,是人类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基石。任何道德教育的过程也都是对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生影响的过程,其运行过程中必然始终伴随着人的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作用。这也意味着道德教育过程也必然伴随着对人的情绪情感的合理适应和对人的情感需求的引导、提升。该范式在实际操作中应有三个最为敏感的指标,即教育者是否有情感—人格资质与技能,是否形成情感交往关系或“情感场”,受教育者是否有情感经验的积累和改组。

朱小蔓从道德教育视角指出各科教材中的情感资源,比如语文学科中的伦理、正义、同情、人际敏感、人道主义;历史学科中的正义、宽容、理解;数学学科中的严谨、理性、坚韧、审美等。分析在日常交往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有榜样、伙伴、聆听者和欣赏者、提问者、引导者、关怀者和照顾者、赞助者和激励者等,这些角色分别包含的道德价值有真诚、平等、尊重、公正、宽容、同情、关爱等。

朱小蔓编著的著作有《情感教育论纲》《反思与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情感德育论》《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等。

人才培养

1997年,受国家教委师范司委托,朱小蔓与时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开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论证工作。在朱小蔓推动下,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成立,同年9月招收首届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生,开创了中国师范教育“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历史。

朱小蔓作为总主编参与编写了义务教育教材《道德与法治》;2006年,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作为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组织专家团队对2003年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作为总主编参与编写初中示范性教材《思想品德》。

朱小蔓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了“教育哲学专题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德育专题研究”“农村教育专题”等理论课程。

截至2018年5月,自1993年以来,朱小蔓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培养硕士生5人,博士生40人,博士后17人,访问学者40余人,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朱曦、易晓明,南通大学教授丁锦宏,时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等都是她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朱小蔓的父亲是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朱启銮,朱小蔓的母亲是学校的语文教师,她的弟弟是美籍华裔作家朱小棣

朱小蔓的丈夫的名字是吴志明,其女儿的名字是吴姗。

人物评价

“朱小蔓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朱小蔓毕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朱小蔓品行高洁、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在工作中深受同事的尊敬和学生的爱戴,为中国的教育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后辈学者、学生为人治学的典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评)

“朱小蔓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她学养深厚,道德纯粹,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工作执着奉献的精神令人尊敬、让人感动。”(时任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王湛评)

“她(朱小蔓)是为教育而生的,为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服务了一辈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评)

“朱小蔓是一位很有思想、非常勤奋的教育学家。”(时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评)

“朱小蔓是我最尊敬的研究者之一。”(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评)

“朱小蔓就是‘行走的课程’,她是一个纯粹的人。”(时任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校长陈永兵评)

“朱小蔓先生是中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带有中国本土特色、具有个人鲜明学术特征的原创性理论并付诸实践,为丰富中国教育学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任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宇民评)

“朱小蔓是一个在学问上孜孜以求,不断创新,自我超越的人。”(时任南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丁锦宏评)

“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广博,是对中国教育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对中国情感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任南通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朱全中评)

“朱小蔓不仅善于创新,而且她的勤奋与执着也超乎常人。她是一个只顾耕耘、不计收获,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高尚的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萑评)

“朱小蔓为人坦诚、直言不讳、为人正直、从不虚假。她的学术成就卓越,她关于情感教育系列研究和学术思想是开拓性的、划时代的,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任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钱进评)

“朱小蔓‘用探究高尚道德、纯真情感之教育实践’,诠释出‘人生道德至尊严,生命情感最珍贵’的教育真谛。并为中国‘三科’教材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教育新闻网评)

“她(朱小蔓)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评)

“她(朱小蔓)学养深厚、品格高尚,为人真诚善良,做事严谨执着,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学术发展倾注了巨大心血,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评)

“她(朱小蔓)凡事都用心、尽心,把心放进去。她的工作、学术、讲学都带着人情味。”(时任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荣安评)

“她(朱小蔓)在道德教育研究特别是情感教育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与贡献,为这个时代的教育学术增添了厚重砖瓦。”(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评)

“她(朱小蔓)乐观生活,积极工作,努力奉献,在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是中国当代教育学者的楷模和骄傲。”(时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评)

“朱小蔓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吴安春评)

“对于年轻的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来说,她(朱小蔓)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年轻的学者们。她是一位严肃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优秀的共产党员,她是一位好老师,她是一位自主创新的好学者,走出了一条学术界少有的学术创新之路。”(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评)

“她(朱小蔓)是教育理论家,也是教育实践家。情感教育是中国发展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她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课程建设,德育教材的建设,都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她改变了中国的道德课堂的现状,引导到一个新的方向去了,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评价)

“朱小蔓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专家。”(《光明日报》评)

“朱小蔓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和道德教育实践变革的探索者。”(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评)

“她手捧一颗赤诚之心,却从未带走半株花草;她视教育为空气,满育天下桃李。她是教育者,用知识浇筑青春;她是研究者,用学术探索青春;她是缠绕在三尺讲台上的藤蔓,纤细却又坚韧,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笔耕不辍,研读不止。她,就是朱小蔓。”(安徽师范大学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