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书院

更新时间:2023-07-07 21:43

梅花书院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明嘉靖中建,初名甘泉书院,又名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改为梅花书院。

书院历史

其历史可上溯到嘉靖时,嘉靖六年(1527年)国子监祭酒湛若水扬州考绩讲学,扬州贡生葛涧为其师在广储门外建“甘泉行窝”作讲道之所。后巡盐御史朱廷立改建为“甘泉山书馆”嘉靖三十七年废圮。万历二十年(1592年),扬州知府吴秀浚城河,积土成岭,上植梅花而成梅花岭。雍正十二年(1734年),扬州府同知刘重选与大盐商马日绾之子在原址恢复梅花书院,著名桐城派文学家姚鼐应聘到此任掌院,盐运史朱孝纯亦任教于此。嘉庆年间著名皖派学者洪梧也曾经任掌院。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梅花书院与扬州另一大书院安定书院互用学师,使人才得以交流,影响得以扩大。梅花书院的诸生中有不少学有成就者。如扬州学派知名学者刘文淇凌曙即受业于梅花书院。此外如刘台拱;任大椿汪中段玉裁王念孙孙星衍等名流,今虽未明其肄业书院是安定还是梅花,但就二书院互聘学师的情况来看,梅花书院对他们的学术成就自然有一定的影响。

同治五年(1866年)盐运史丁日昌东关街重建书院,由名书画家吴让之书写“梅花书院”雕成石额。同治七年(1868年)该处让位于安定书院,梅花书院迁至左卫街官房,即今址,距今已123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梅花书院改为尊古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两淮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民国三年五师迁大汪边,原址办小学。解放处废为梅花小学。1972年改为扬州七中,1980年改办扬州职业技术学校。梅花书院的遗迹有楠木厅一座,书楼两座,长廊一条,“梅花书院”石额一块。1990年已将梅花书院的房屋长廊以原貌翻新,并在校门口砌磨砖门楼一座;甚古雅。上嵌同治五年仲者吴让之书“梅花书院”额。

梅花书院的得名确与梅花相关,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扬州知府开浚城壕,掘出的淤泥在空地上堆成了一座土岭,并在上面植梅数百株,又于岭前建偕乐园,作为在扬州停留的州县官吏休憩之所,并将这些建筑作为诸生讲学之所。巡按御史牛应元来到扬州时,将这里改为崇雅书院。明崇祯年间,魏忠贤大禁书院,崇雅书院被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消寂了很长时间后,全国兴建书院之风又起,扬州府同知刘重选与大盐商马曰琯于崇雅书院旧址——梅花岭建起了梅花书院

马曰琯热心文化教育事业,独资在崇雅书院旧址兴修屋舍数间。前列三楹为门舍,又三楹为仪门,另有大堂、讲堂,号舍有六十四间,可见规模之大。书院发展至乾隆初年,曾复名甘泉书院,不久又恢复梅花书院之称。乾隆八年(1743年)并入安定书院,梅花书院的房舍复归马家。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马曰琯的儿子马振伯呈请将梅岭处原梅花书院楼宇归公,运使朱孝纯接受呈请,重新修缮了书院楼宇,亲自书写“梅花书院”匾额镌刻于门楣上,并请著名文学家姚鼐掌院。至此,书院由盐官兴学、盐商助学,名师硕儒频频往来,进入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可惜朱孝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辞官北上归京,姚鼐也辞去梅花书院掌院一职,离扬而去。朱孝纯离开扬州后,盐运使曾燠、盐政额勒布、阿克当阿先后接管梅花书院。阿克当阿对梅花书院极为关心,增加学生学额,招引举人就读,此后来书院就读的外地举人发展至一百余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值礼部试士,阿克当阿给举人们发放路费进京参试,一榜有四人中选,其中洪莹高中状元,梅花书院声名大振。随后,阿克当阿捐廉四千余金,加洪氏所捐两千金,在书院建起文昌楼五楹,作为孝廉课会文之所,同时设状元厅。一时间,梅花书院声名远播,与著名的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白鹿书院齐名。

历经四百余年沧桑的梅花书院,有过辉煌的盐官兴学、盐商助学的鼎盛时期,有过四名状元及第的辉煌教学成果,也经历了焚书被禁、战火兵荒的萧条破败,唯其不变的,是梅花书院流传下来的“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九字教育核心。

如今,这里的学校已经迁址别处,梅花书院重新修缮为扬州书院博物馆,书院内的仁字碑、礼字碑均已复原。观照刻在书院进门照壁上的“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再看如今名牌大学自主招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育素质,可见,四百年前梅花书院推广的儒家教学的道德范畴,一直有着深远的意义,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授业特点

扬州书院教育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儒学大师曹宪在家乡扬州以《文选》“聚徒教学”,弟子李善承其师说,开创了书院教育的先河。到了宋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嘉靖年间,扬州书院迅速发展。至清代,康熙南巡在扬州给书院颁赐御书“给术造士”,并被制成匾额悬挂讲堂之上,给了师儒士子以极大的鼓舞,自此,扬州书院如同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尤以招收举人就读的“梅花”书院,安定书院名声最大,梅花书院开始只有生员30人,后增加到100多人。书院授课分“官课”和“院课”两种。“官课”由地方官吏到书院授课,梅花书院自扬州府同知刘重远亲来授课外,先后有两淮盐政使朱续晫、扬州知府蒋嘉年、高士钥,江都县令朱辉、甘泉县令龚鉴等前往讲课。“院课”由书院“掌院”(又称“山长”)讲授。梅花书院的“掌院”多是当时的名师硕儒,自姚鼐始,迄蒋宗海计5人,都是进士出身、知名学者,时有“海内文士,丰集维扬”之说。姚鼐主讲梅花书院时,以古文义法教授弟子,曾编《古文辞类纂》作为教学古文的教科书,著《惜抱轩文集》,世称“桐城文派”。书院还常常邀请名流学者讲学,活跃学术空气,开阔生徒视野,因而“四方来肄业者甚多”,“一时群才蔚兴”,有“照耀江淮之盛”。

培育名士

仅就《明清进士位名录》统计,明清两代,扬州通过科举考上进士的就有650人,其中明代245人,清代405人。梅花书院先后考中状元4人,包括兴化人李春芳、宝应人王式丹、仪征人陈俨等。清嘉庆十四年(1809),梅花书院一次送考就有4人被选中,其中洪莹殿试第一,中了状元。当年10月,扬州盐政使阿克当阿进京参加嘉庆五十大寿庆典,嘉庆皇帝亲自询问洪莹家世,评价洪莹有“真才实学”。阿克当阿回扬州后特创构文昌楼五楹于梅花书院之后,作为孝廉课会文之所,同时设状元厅,“使与试者皆观感而兴起焉。”一时间,梅花书院声名远播,时与著名的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白鹿书院齐名。

书院现状

梅花书院现存旧屋还有楠木大厅,厅前三面回廊。厅后接二进二层木楼,皆面阔三间,前后主房三进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中庸规整。功能上,各进明间后檐墙原来都设置中门,使之前后贯通,按需分合,二进楼宅前后对峙,又相互串接,现原来开的门已用砖石封闭。构筑上,厅堂楠木构架,粗梁实柱,宏敞精丽。后面的二进楼,高耸挺拔,左右高墙夹崎,突出其森严庄穆之势。二进厅东有大门楼一座,门北接长廊十七间,直北修廊六十余米长,扬城少见。在长廊西壁门上首,今还嵌有清同治五年书法家吴让之书写的浅刻“梅花书院”石额,另外,两座六角小门上首嵌砖额浅刻篆写“文苑”、“馨庭”。穿过六角小门可抵二楼之间天井。1990年,扬州市文管会和市教育局联合对“梅花书院”进行全面修缮,据当年参与施工的古建专家赵立昌介绍,梅花书院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几乎全部采用了旧材料。在墩接楠木柱脚时,采用旧楠木,色泽相似;屋面仍采用旧小青瓦、旧旺砖、旧的猫头、滴水,看上去屋面整修过,而不是新盖的屋面;墙体砌筑仍用旧青乱砖、青灰丝缝;门楼做细清水墙,院墙檐口挂“超五层”砖;窗盘、门贴等均采用旧青砖、方砖、油灰嵌缝砌筑。

书院地址

梅花书院位于广陵路248号,记者昨站在书院大门前看到,与原先杂乱无章、油漆斑驳的场景相比,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梅花书院修缮后焕然一新。

木构架撑起古代书院

梅花书院的门楼由各式古砖砌成,大门为朱红色,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书写着“梅花书院”四个字。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门已经油漆过,“梅花书院”四个字也重新上色,蓝色的文字十分醒目。大门西侧的房子也已经整修,面对着广陵路开出一扇小门,连通楠木大厅。

走进梅花书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长廊,长廊的西侧,就是这次修缮的一长串房屋。从写有“梅花书院”的小门进入,迎面是上楼的楼梯,楼梯南侧,则是最前面的房屋——楠木大厅。记者看到,经过整修,楠木大厅内的一根根木柱高高屹立,在扬州传统木构架的支撑下,楠木厅十分气派,富丽堂皇。厅前三面回廊,曲折迂回。北侧的天井里,铺着青砖和条石,加上周边花格窗等扬州传统建筑元素,整个庭院古色古香。

楠木大厅的北侧,则是三组二层小楼,这些原先破旧的楼房经整修后,同样是焕然一新。经过施工人员的努力,梅花书院的往日风采充分显现。

三进小楼风格一致

记者注意到,原先后面的三进小楼是各自独立,每一幢小楼都是各自有小门进出,东侧设有楼梯上下,二楼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特别是最后一进建筑,还是一个三层现代建筑风格的小楼。但这次修缮后,三进小楼都变成了二楼,风格一致,并且三进小楼的二楼已经有楼梯和过道相连,浑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老的梅花书院建筑最南端在广陵路上,后因拓宽道路需要,部分建筑被拆除。梅花书院现存旧屋包括楠木大厅,厅前三面回廊,厅后接二进二层木楼,皆面阔三间,前后主房三进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各进明间后檐墙原来都设置中门,使之前后贯通,按需分合,二进楼宅前后对峙,又相互串接。厅堂楠木构架,粗梁实柱。后面的二进楼,高耸挺拔,左右是高墙,突出其森严之势。二进厅东有大门楼一座,门北接长廊十七间,直北修廊六十余米长。

此次将最后一进三层现代混凝土楼房恢复为原来模样,最大限度地将书院原貌进行原汁原味修缮。前三进建筑以修缮为主,保留前厅、前楼及后楼并进行局部修缮,拆除了后楼与前楼之间的东侧楼梯,增建了两层连廊,前楼与前厅之间东侧增建楼梯,从而使前三进建筑之间连贯一体,方便客人参观。同时保留了19间连廊,并进行了局部修缮。对最后一进现代建筑进行翻建,拆除了原三层楼房及前面楼梯,保留东、西、北三面外墙,在原址增建两层与前面原有建筑相协调的楼房。经过修缮,从后面的楼房新建楼梯上去,几进小楼的二层房屋全部相连,一直可以走到楠木厅后面的楼房。

唯一书院遗迹再现

据专家介绍,梅花书院有400多年的历史,曾经三易其址。梅花书院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其历史可上溯到明嘉靖年间。这一石额是同治五年(1866)盐运史丁日昌在东关街重建书院时,由名书法家吴让之书写“梅花书院”而雕成石额的。梅花书院为国内唯一专课举人的书院,也是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遗迹。这一古迹修复后,扬州唯一尚存书院遗迹再放光彩。

古时扬州虽然有很多书院,但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最有名,办学经费全部从两淮盐运中开支。在梅花书院,成绩优异的还有优奖银。据记载,每位正课生每月最高可获银7.2两。由于梅花书院的名声在全国较响,因此这里人才济济。据扬州书院博物馆筹建处有关人士介绍,梅花书院的出名,关键是有一批名师硕儒在此任教。著名桐城派文学家姚鼐曾应聘到此任掌院,盐运史朱孝纯亦任教于此,嘉庆年间著名皖派学者洪桐也曾经任掌院。据统计,明清两代,梅花书院先后考中状元4人,包括兴化人李春芳、宝应人王式丹、仪征人陈俨等。清嘉庆十四年(1809),梅花书院一次送考就有4人被选中,其中洪莹殿试第一,中了状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根据梅花书院的特点和历史,用不了多久这里将建成扬州书院博物馆。先期启动的史料搜集等准备工作已基本到位,书院博物馆修缮结束后,相关部门将进行布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