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

更新时间:2024-08-09 16:15

比拟,又名比体,是一种修辞手法,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简介

释义: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

1.增添特有的情味。

2.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3.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类型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

会思想,会劳动,会创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质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把动物拟人:

(1)……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看不见的云雀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弯腿的小羊在它们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着的母亲身边跳跃;……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简析】列文处在失恋的苦闷中,可是,春风给他带来了安慰、希望和信心。上述文字具体地、有层次地描写了春天给动物带来的变化。作者将动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品格。蜜蜂在“探险”,云雀在“歌唱”,田凫在“哀鸣”,鹤和鸿雁发出“叫喊”,小羊在“母亲”身边跳跃。作者将这些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画面洋溢着春天到来的蓬勃生机。

把植物拟人:

(2)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简析】诗人满怀激情,以拟人符合的方式描绘了团泊洼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动人秋景:高粱在“悄悄”“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着,“年高”的垂柳“抚摸”着庄稼,芦苇“细心地护卫”着“偷偷开放的野花”。如此拟人,使画面上的这些自然景物静谧美好,多情和谐,栩栩如生,使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满腔情怀形象化了。

把无生物拟人:

(3)枪口对准星星,星星大吃一惊!看它呀,躲躲闪闪,看它呀,跳跳蹦蹦。星星,不要害怕,战士的眼睛最清!我们揍的是空中强盗,瞄你,只是练功。星星笑了,笑着跳上了准星。眼睛——星星,一条线,牵来了多少黎明! ——(石祥《瞄星星》

【简析】星星,怎么会“大吃一惊”?怎么能“躲躲闪闪”“跳跳蹦蹦”?又怎么会“笑”?怎么会“跳上准星”?因为战士在用枪口瞄准它,然后作者又解释这是练功。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是因为作者展开想象之翼,根据星星的形象特征,让其人格化,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和情态。

以事理拟人:

(4)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简析】“教条主义”是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实行起来,害人不浅。许多反对教条主义的同志要它罢休,有的同志却偏要推之以出。作者将教条主义人格化,形象地说明:它躺着休息,便安然无事;若是活动起来,害人至深。

拟物

各类事物无不具有自己的“个性”。如鸟会飞,虫会鸣,树会开花,水会奔流,太阳会发出光和热,真理会被传播……拟物常常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拟物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某些特征。

人拟为动物:

(5)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阿不都热西提《女拖拉机手》)

【简析】翅膀是属于鸟类的。作者却赋予维吾尔族姑娘以翅膀,并热情地讴歌:维吾尔族女拖拉机手驾驶铁牛,在肥沃的田野上自由地飞驰。

人拟为植物:

(6)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孙犁《荷花淀》)

【简析】几个妇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见荷叶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美丽、可爱。

二是将物拟为物。包括以生物拟为无生物,以无生物拟为生物,以物拟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拟为物。

拟无生物为动物:

(7)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简析】“衔”与“吞”都是动词,可以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根据文意,作者是将“洞庭一湖”拟为动物。巍巍群山,能“衔”住,滚滚长江,能吞吐,可见洞庭湖之阔大,气势之宏伟。

拟抽象事理为物:

(8)三百年过去了,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和煦。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郑文光《火刑》)

【简析】“翱翔”是鸟特有的本领,“思想”不是鸟,是个抽象的概念,可以在人民中迅速传播。作者抓住这一点,运用比拟手法,赋予布鲁诺的思想以雄健的翅膀,把“思想”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力量。

作用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比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

比拟句: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喻: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拟人包括在比拟之中。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构成方法

比拟是以人的联想为基础,通过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不同属性转嫁的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方式。构成比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感情性格的转嫁,把人的感情性格转用于物上。

比如:

(9)井冈山上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袁鹰《井冈翠竹》)

第二,动作,行为的转嫁。有两种情况:

A 由人到物的转嫁:

(10)“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解说词

(11)她在呢喃低语中朦胧睡去,窗口的两支红烛滴落着一滴一滴红色的泪。——(刘绍棠《两草一心》)

B 由物到人的转嫁:

(12)“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社会主义好》歌词)

第三,呼唤的转嫁,把适应于人的呼唤转用于物上。

比如:

(13)英雄的纪念碑啊,你可曾看见,此刻,在北京,在全国,在全世界,为失去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在哭泣,在沉思,在焦灼不宁。——(韩瀚《写在祖国的江河和土地上》)

第四,称谓的转嫁,把适用于人的称谓转用于物上。

比如:

(14)看,榕树老人捋着长髯,木瓜弟兄睁着大眼,候着出海的渔民哪,披风戴露满载鱼虾回家园。——(郭小川《厦门风姿》)

第五,人称的转嫁,用指代人的代词指物

比如:

(15)是的,外面有和风,丽日,可小白杨,你是否知道什么叫严霜,冬雪,风雨霜雪中,你会结结实实地生长起来。——(韩作荣《小白杨》)

第六,抽象转嫁于具体,使抽象事物具体化。

比如:

(16)他们……挥动竹枝扫把,在默默地扫着,默默地扫着。好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接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古华《芙蓉镇》)

(17)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构成比拟的手段绝不止以上几种,人们在运用中总是不断创新,使比拟方式不断发展变化。

比如:

(18)民政干部回到区政府,从头到脚都是笑眯眯的。——(古华《芙蓉镇》)

拟人一般是使人之外的事物具有人的属性,可是上面的例子却反把拟人方式用在人身上,让人从头到脚都具有笑眯眯的人的情态,这就使拟人方式出新,别致,语言也显得格外生气勃勃了。

效果

第一,比拟的主要效果是使表达形象生动。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客观事物经过人们合理的属性转移和合乎规律的创造性想象,而变得富有艺术魅力

比如:

(19)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红旗歌谣

将植物“沙果”“西瓜”“花儿”“豌豆”等都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

第二,通过比拟,还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比如:

(20)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胆的哭声。——(张天明《按照人民的命令》)

用拟人方法描写了中国人民失去总理的悲哀,连江河湖泊也发出了悲哀的哭声,表达出了人民对周恩来同志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

比如:

(21)速胜论者则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一定的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就想提前达到解放之路,也是没有根据的。其意见实行起来,一定不免于碰壁。或者只是空谈快意,并不准备真正去做。最后则是事实先生跑将出来,给这些空谈家一瓢冷水,证明他们不过是一些贪便宜,想少费力多得收成的空谈主义者。——(毛泽东《论持久战》)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一个道理: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

运用

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点:

修辞效果

比拟的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事物的鲜明的印象。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

1.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运用比拟表现讨厌的事物,可以使之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厌恶感。

2.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

3.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注意问题

1.比拟要与情境相协调。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进表达者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

2.比拟的拟体要符合本体的特点。

运用比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3.比拟要避免褒贬不当。

比拟,不管是拟人还是拟物,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比拟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协调一致,避免褒贬不当。

4.比拟要注意语体。

运用比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一般而言,文艺语体中使用比拟手法较多一些,科技语体公文语体一般要慎用,否则会削弱公文的严肃性和科技文章的严谨性。

第一,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可拟性,符合事物的特点,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如歌声可以传向四面八方,这与鸟会飞的特点近似。因此可以说“歌声在飞翔”,倘若说“歌声在飞奔”就不恰当了。如“五洲向我们歌唱,四海向我们招手”,“五洲”和“歌唱”,“四海”和“招手”没有什么可以联系的地方,这样的比拟不符合事物的特点。

第二,要注意言语环境。比拟修辞在文艺性作品中用得较多,如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中便较多地运用,其他文体中则少见;书面语中用得多,口语中则少见。

第三,要注意感情色彩。比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因此比拟的感情色彩必须鲜明。说“侵略者夹着尾巴逃跑了”,感情是基于对侵略者的憎恨;说“人民用乳汁哺育了我”,感情是基于对人民的敬爱。

比拟确实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用得不当,还不如不用。比如,我们在叶圣陶的《前途》一文中看到原句运用了拟人格,当再版时,作者将拟人手法舍弃了:

原句:(22)嫁时的几件衣裳……略为体面一点,藏在一只不充实的箱子里头,逢到天气好太阳老的时候,便取出来晒着,算是温温旧日的情谊,等一会,重又请它们回入箱子里。——《叶圣陶集

改句:(22′)嫁时的几件衣裳……略为体面一点,藏在一只不充实的箱子里头,逢到天气好太阳老的时候,便取出来晒着,算是温温旧日的情谊,等一会,重又塞进箱子里。——《叶圣陶文集

改句去掉拟人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她”那种沉重的心情;用了拟人格反而使沉重的心情显得轻松和悠闲了。

例句

1.例如:“她似乎衣袋里全装着天真,一掏出来就可以用。”——(韩少功《火宅》)

“天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个例中被比拟成一个有形的事物,十分形象。

2.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中去。——(马克思《给海涅的信》 )

在这个例句中,马克思将海涅当作行李一样来处理,是拟物的手法,显得十分风趣。

发展区别

比拟同比喻的区别

郑业健《修辞学》:“盖必在观念上有联络处,想象上有变通处,始可以互相比拟。故比拟亦可谓为比喻之一种。但比喻为就其相似处着笔,比拟乃就其可变处着笔。”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比拟,向来是一个独立的辞格。但是,如果从本质上看,比拟其实就是比喻,比喻中的一种。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把人当作物,把物当作人。为什么要把,为什么可以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混淆起来,把甲当作乙呢?因为这两种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说写者主观心理上的一种情绪。”

两位专家都认为,从本质上讲,比拟确实可以看成是比喻的一种。因此,比拟和比喻的界限有时确实不好划分。这是因为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时,甲乙两物往往存在某种相似之处。如“青山起舞河欢笑”不能改为“青山欢笑河起舞”因为这里暗含着比喻。

但比喻还是不同于比拟,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比拟是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拟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也就是说,可以把人当作物也可以把物当作人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合,相融关系,彼此是混同的。因此,当物被拟作人或此物被拟作彼物时,我们很难确切地说出“人”是什么样的人,“彼物”是什么样的东西。比如“青山起舞河欢笑”中的“山”“河”,我们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人,至于是天真的小姑娘,还是活泼的小伙子,无法回答。“阳光洒在海面上”中的“阳光”,也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可以洒的东西,至于是闪光的金子还是发亮的珍珠,也无法回答。比喻是借喻体表现或说明本体,本体同喻体的关系是类似关系,彼此不能混同。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引喻,喻体都是比较确定的。

第二,两者的性质和表达效果不同。比喻通过事物的相似点使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重在“喻”,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而比拟则是借助事物的不同特征,重在“拟”,用模拟的方法刻画人或事物的情状,使一个事物具有它本来不具有的另一种事物的特征。即拿甲物特征描写乙物,从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第三,句法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无论哪一种比喻,都可以成为“主-谓-宾”式,这种主宾都全的句子,主宾之间是靠“像、是”等词连接的。一般说来,不用表示动作形为的动词作谓语,而在比拟的句子中,一般都是“主-谓”式。这种主谓句,主语若是由表示动植物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人的行动,感情的动词充当;主语若是由表示人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动植物行为(情状)的动词(形容词)充当。

第四,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省去本体,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以拟体的某些特性赋予本体,拟体一般不出现,而本体必然出现。

第五,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比拟所描摹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现象。比如本文中的例(6)中所描写的人的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变成了荷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