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禅踪

更新时间:2024-11-06 21:21

灵隐禅踪为三评西湖十景之一。

发展历史

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及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第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堂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清康熙南巡时,登寺后的北高峰揽胜后,即兴为灵隐寺题匾,灵字繁体为上面一雨字,中间横排三个口字,最下面一个巫字,他欢喜之余,把上面的雨字写得太大,差点就下不了台。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时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有云有林,显得十分幽静,于是灵机一动,顺势在雨字下加一云字,赐灵隐寺名为“云林禅寺”。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四字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在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针下,由木鱼方丈住持,监院觉乘法师引领,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东南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灵隐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道济禅师殿、联灯阁、大悲楼、方丈室、东西藏堂、东西碑室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五十多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棒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脉早已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使灵隐寺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序已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它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主要景点

天王殿

灵隐寺山门内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殿门正上方挂有上下二个巨匾。上匾“云林禅寺”,乃是清高宗康熙皇帝所赐,灵隐寺曾经又名云林禅寺,即是根据于此。下匾“灵鹫飞来”,乃是黄元秀先生所书。因为本寺对面有飞来峰,相传此峰是从印度灵鹫峰飞来。东晋慧理和尚认为:此峰乃是仙灵所隐,灵隐寺之得名即是缘由于此。因为本殿供有四大天王,故本殿名为天王殿。

本殿正中,则供奉着是弥勒菩萨,它腆着大肚,咧着笑口。有对子曰: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开怀大笑,笑人间可笑之人。弥勒,梵文的音译,意译作慈氏,也就是慈悲之意。谒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知。”

弥勒菩萨像两旁,有护世四天王。手拿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手臂缠绕一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他们四位所拿的法器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其象征的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弥勒菩萨像的背后是韦驮菩萨。他手执降魔杵,威严无比,象征着降伏世间一切邪恶势力。 韦驮,梵文音译为私建陀,又称韦天将军,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名的护法神。他曾发愿,护持佛法,永为众生服务。灵隐寺韦驮雕像是南宋初期遗物,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尊韦驮像高2.5米,是用一根香樟木雕刻而成,为灵隐寺中现存历史较早的佛像之一。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诵经共修的场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具有降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大魔的智慧与力量,叫做“大雄”,也即一切无畏的大力士的意思,后来就把它作为释迦牟尼的“德号”。该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它采用古代建筑单层三重歇山顶传统手法,加上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使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殿字的瓦饰、窗花斗栱、飞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云龙绘图,均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殿高33.6米,面宽七间,进宽四问,气势轩昂,雄伟壮观,在国内其它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

本殿正中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的这尊佛像,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尊佛像是l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而成。并曾经得到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佛像加莲花座共高有24.8米,像高19.6米,为我国最大的香棒木雕坐像。佛像造形体态丰满,慈祥和蔼,庄严肃穆。端坐莲台左手上抬,作吉祥姿态说法相,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视。当你进殿抬头瞻仰时,与佛像视线刚好相接,以示佛祖对众生的呵护。

殿内东西两侧站立二十诸天,他们是掌管日、月、地、水、电、火、雨、风、富等天神。东边十尊是:婆竭罗龙王、增长天王坚牢地神鬼子母神、韦驮尊天、摩醯首罗天、多阔天王、大功德天、日宫天子,大梵天王。西边十尊是:阎罗天子摩利支天、广吕天王、菩提树神散脂大将金刚密迹持国天王、大辨才天、月宫天子帝释尊天。出自《金光明经》,他们个个手执法器和兵器都象征着神通广大。

趺坐后面东西两侧坐像是“十二圆觉”,圆觉意为“圆满觉悟”,他们是佛祖的十二位大弟子。从东面排列分别是:文殊、普眼、贤首、光音、弥勒、净音;从西面排列分别是:普贤妙觉、善慧、善见、金刚藏、威音。

大殿后壁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有大小佛像150尊,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充分表现了佛教《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游遍参五十三位名师而后才得正果的典故。就是所谓的“五十三参”。布局分天、地、海三层。最上层那尊形容枯槁、庭骨鳞峭的雕像,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形态。中层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菩萨,最下层中间这尊手执净水瓶的是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他脚踩鳌鱼,独占鳌头。观音菩萨右侧,有一尊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童子,他便是善财,左侧是龙女,民间所传说的“金童玉女”,指了他们这两位。

这组涌壁群塑是佛教艺术的上乘之作,充分体现了宗教艺术家们的神工技巧。

药师殿

药师殿是第三重殿,正门上方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的“药师殿”三字,字体端庄,道劲有力。殿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左边站立的是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的是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他们合称为“东方三圣”。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为“大医王佛”。因为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他曾经在行菩萨道时,发过十二大愿,每愿都是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

东方净琉璃世界,殊胜庄严,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明,没有五浊恶世,也没有三恶道,是佛教徒所向往的清净国土。

大殿两边的十二尊塑像,是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号称“药童”,又称药叉神将,顶盔贯甲,神态威武。手下各有七千神兵,供他调遣,他们按十二个时辰轮流值班,教化众生,保护众生。

法堂

第四重殿是直指堂。意为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堂,也就相当于其它寺院的法堂,在寺院中它主要是用于讲经说法,寺院许多大型的讲经法会,都是在这里举行。

法堂中间设讲台,精美异常。上面放有一把狮子座,是法师讲经说法时的法座。寻因法师宣讲如来正法,能摧破外道邪魔,犹如狮子一吼,百兽皆服,故名狮子座。座位背面悬挂着雕刻精致的大法轮,它是法堂的主要特征。所谓法轮,是指佛陀说法,不止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展转相续,故名法轮。

文物展厅

法堂下面是灵隐寺文物展厅,厅展面积为638平方米,内设防水、防火、防潮、电子监控和空调系统。厅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四、五十个展柜,内藏有灵隐寺历代珍藏的文物,其藏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灵隐寺历代方丈所用过的法器,如拂尘、如意等;二是纯粹的文物,如南宋的瓷瓶;三是佛教方面的文物,如贝叶经、唐人写经以及出土的佛像等;最后就是丰富异常的书画珍品,如吴昌硕篆写条幅,任伯年的所画的扇面,沙孟海手书对联、清代竹禅和尚所画的济公活佛等。其中部分文物极其珍贵,经过杭州市文物局审定,分别被评为一、二、三级保护文物。文物展厅可以说是灵隐寺历史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座真正的宝库。

华严殿

华严殿是最后一重殿。从华严殿往下观望,五个大殿贯穿在一个中轴线上,层层递进,殿门上挂有原国家人大委员长乔石同志的亲笔题字“华严殿”。

华严殿内供奉有三尊庄严雄伟的佛像,中间手结毗卢印的是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左边手持如意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手持莲花的是大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仅用一根珍贵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佛像雕工精致,线条优美,为了和楠木本色相协调,只用金箔勾画了一些细细的花边,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组佛像高达13米。据记载:三者都是华严世界里的圣人,所以又称为“华严三圣”,华严殿即是依此而得名。

五百罗汉堂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自明代就有,后废。清初重建罗汉殿影响甚大,名播海内外,罗汉堂是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总面积为3116平方米,中央高度为25米,其平面呈“卍”字形,“卍”字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万缘俱息之意。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罗汉堂。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之简称,华言译为杀贼、无生、应供三义,为佛教声闻圣人。五百罗汉是佛陀身边五百位常随弟子。

罗汉堂内供奉的500尊青铜罗汉像,每尊高为1.7米,底座宽1.3米,重1吨,其形象各异,表情丰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罗汉堂中央是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铜殿,分别供奉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在佛教中,此四大菩萨分别象征大智、大行、大悲、大愿。

道济禅师殿

道济禅师殿,其中供奉有一尊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的济公像,他就是民间家喻户晓的“济公活佛”。

济公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心远,法名济公,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在他的一生行径中,被民间渲染得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据记载,济公性格狂放不羁,饮酒食肉,行若疯狂,与一般寺僧格格不入,以致到了监寺不能相容的地步,当时住持灵隐寺和尚是瞎堂慧远禅师。有人就把济公的这种怪诞行为上呈予瞎堂慧远,慧远禅师不但不开除他,反而批复道:“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大家这才不再议论。

瞎堂慧远禅师圆寂后,济公不久就离开灵隐寺而到了净慈寺。他在净慈寺度过了余生,一直到端坐而逝。

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衣衫不整,寝食无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排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诵。

济公像的左右两侧是十八罗汉,以其为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故又称十八应真。据经典记载,他们也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照壁

在灵隐与天竺分道处,黄墙黛瓦、古色古香。照壁上题有擘窠大字“咫尺西天”,为清代遗存建筑,点示此处旁有灵鹫,前有天竺,都是古印度佛祖坐禅说法之处,即“西天佛国”,古人称:“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咫尺西天”为清人留下的点睛之笔。

理公塔

该塔又名灵鹫塔,位于灵隐龙泓洞口之理公岩,为经念开山祖师慧理的建筑物,塔内有慧理骨灰。宋陆游曾撰《二寺记》。记述当年慧理曾晏息岩下,后有僧人在其四周镌刻罗汉像,并有“天削芙蓉”、“八面玲珑”等题刻。

飞来峰摩崖造像

飞来峰造像位于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岩壁。峰高209米。据唐代陆羽《灵隐寺记》称:“有僧于岩上周围镌罗汉佛菩萨。”可见,飞来峰石刻唐时即有,现可计数的有五代、宋、元石刻造像470多尊,保存完整和较完整的有115龛345尊,分布在峰顶伏犀泉上,金光洞(即射旭洞)、玉乳洞、龙泓洞内外和沿溪崖壁上,直至呼猿洞以西。

飞来峰造像以元代造像著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国内之最,也为汉族地区最多的喇嘛密宗造像群。这些佛像袒胸露肩,威武奇突,其中以无量佛母准提像量为精致,龛呈喇嘛塔形,旁有供养天女飞翔,佛母三头八臂,端庄安详,两侧供养质丽虔诚,衣着轻柔,四个金刚威武有力,位于呼猿洞口的造像与刻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363年)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菩萨,容相端庄,衣饰富有质感,以元代造像手法并继承了宋代造像风格。1982年,国务院公布飞来峰造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淙亭

飞来峰理公塔对面的回龙桥上,吴越时名清绕桥,桥亭跨龙泓涧面建。其下流水淙淙。旧时亭为木结构,取苏文忠‘两涧春淙一灵鹫’之句。

周诗《灵隐寺》诗

灵隐何年寺,青山向此开。涧流原不断,峰石自飞来。

树覆空王苑,花藏大士台。探冥有玄度,莫遣夕阳催。

玉乳洞

在玉乳洞深处有一石径可通往龙泓洞,又名通天洞,洞内壁上有一尊天冠观音,是观音造像中难得见到的一尊。西过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线天,举首可在石隙中见到一线天光,因名一线天,一线天前即为冷泉。过冷泉,为杭州第四名泉。 往北高峰半山腰有韬光金莲池。

冷泉亭

在灵隐寺前,面向天王殿,后临冷泉。苏东坡有诗“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诗得名。冷泉亭上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写得很有意趣。

湖山便览》卷六:“唐刺史元藇建,白居易为记,刻石亭上,吴越宝大元年,重建,亭匾‘冷泉’二字白公书,‘亭’字苏公续书,久不存,明旴江左赞,华亭董其昌先后补书,今匾乃董书也……。明弘治时,岸摧闸废,水面隘塞;万历时,乃移亭堤上。”

翠微亭

飞来峰山腰下,面对灵隐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蕲王韩出忠为怀念岳飞而建。旧时亭下右侧崖壁嵌有韩彦直题记刻石。(现残存)记文云:“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形胜,得旧基,建新亭,榜曰翠微。以为游息之所,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

因岳鄂王有《登池川翠微亭》诗,用以名亭,盖隐痛之也。

诗云: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地导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灵隐寺经幢

两座经幢分别位于灵隐寺天王殿的东西侧。东幢高7.17米,西幢高11米,为多层八面形,基座为两层须弥座,幢身刻佛经,右幢刻有《尊胜陀罗尼经》,故称“尊者塔”;右幢刻有《大自在陀罗尼咒》,故称“大自在塔”。幢身上部叠置华盖、腰檐、联珠、仰莲、伞盖、流云,覆莲以及盘石等,盘石上雕刻迦陵嫔伽,双手合十,背有翅膀,形象生动。

古人赞灵隐寺经幢云:

高幢垂五代,瑞拱寺门雄;地涌虬蟠角,天成神鬼工。

莲花开仰覆,佛顶峙西东;卓出灵峰北,招摇云雾中。

灵隐寺石塔

位于灵隐寺大雄宝殿前露台两侧,建于北宋隆元年,均为八面九层楼阁式塔,高约12米,第一层边长97厘米,用石料雕刻砌筑而成,为仿木楼阁式塔,每层四面辟壶门,线条和顺流畅,每层有柱子、栏额、枓栱、出檐平座,脊饰上刻有仙人像,下刻佛顶首陀罗尼经,塔身下为一层须弥座,更下为九山八海基石,是典型的宋式建筑。

御碑亭

位于天王殿前东侧。碑的正反面均为乾隆御书灵隐寺题咏;碑边均为康熙御书韵诗,其中清晰可读:

清圣祖玄烨御笔题诗:灵是西方鹫,飞来住岌峨;名山观不少,此地比宁多。

法苑开龙象,清径沲蔚萝,诸天应栏护,御辇昔曾过。

丁丑春日御笔

清高宗弘历按康熙诗韵御笔题诗:

飞来峰畔路,法相嵯峨;宛识只园地,已闻梵呗多。

法云开月宇,山籁下烟萝;到处瞻光被,羹墙竺是过。

再依皇祖灵隐寺诗韵,壬午暮春月御笔。

蘸笔池

位于寺中大悲阁下。相传一线天石室上有一小圆洞漏天光,悬岩上刻有“佛国”二字,为上天竺僧人道行所书。唐时有丁飞(字瀚之)曾住石室学养生术,年八十六而壮;丁飞善书小楷,其蘸笔池建于寺中。

呼猿洞

由灵隐寺往西沿飞来峰之麓,杂草丛生,遗有一洞名呼猿洞。相传古时灵隐山“白猿可呼,仁虎不食”。东晋慧理为证实飞来峰来自天竺灵鹫,曾呼猿而出。六朝刘宋时,灵隐僧人智一曾蓄猿于山间,他还善啸,有“哀松之韵”,每当他临涧长啸,则众猿毕集,时人称其为“猿父”,并设有饭猿之台。唐时李绅至灵隐看到“寺多猿猱,谓之孙团弥”,并诗云:“时有猿猱扰钟磬,老僧无复得安禅”。无数文人均留有猿猱诗句。该洞遗迹尚存,难以进入。

韬光

位于灵隐寺右之半山巢枸坞。唐代诗僧韬光开山创建,清帝弘历访灵隐时曾为韬光御书“法安堂”、“云澄日观”额。

韬光,原系四川僧人,唐长庆年间辞师出游,师嘱:“遇天可留,逢巢即止。”他游至灵隐巢枸坞,恰值白乐天守杭,认为师命已成,就在此卓锡结庵,说法修行。与白乐天结为法友,题其堂名为“法安”。长庆四年正旦,邀韬光入城,诗云: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韬光以《因白太守见招有答》拒招,诗云: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转翠楼前。

相传古时吕岩曾在此炼丹,故旧有“吕岩祠”、炼丹台、金莲池、烹茗进。宋时苏轼赵抃等守杭,均曾来此题壁,并遗有骆宾王隐居韬光与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续诗遗事,成为千古佳话。

灵隐图书馆

灵隐图书馆是灵隐寺储藏历代所收集书籍的场所,坐落于药师殿西面,灵隐学堂楼下,与灵隐学堂结为一体,共同成为灵隐常住僧众修学的最佳集聚地。

早在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阮元就曾在灵隐寺创建了公立图书馆“灵隐书藏”,让对佛教有心学习的大众在来到灵隐寺的时候,可以得到佛法的洗礼,智慧的灌顶,让其对佛教有一个真正的认知。

灵隐图书馆的建立,为培养现代化的合格僧材己作好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重要人物

开山祖师

慧理,西印度人,东晋威和三年(公元328年)初来武林(即今杭州),见飞来峰而叹曰:“此为天竺灵鹫峰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人咸不信。理公曰:“此峰向有黑白二猿在洞修行,必相随至此”。理公即于洞口呼之二猿立出。有此因缘,故而建灵隐寺于飞来峰前。并又建灵隐、灵山、灵峰等寺。后其余寺字或更或废,唯灵隐寺历久不衰。其晏坐处号理公岩,又名晏寂岩。其塔在今回龙桥东。

中兴延寿禅师

师俗姓王,余杭人。七岁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常以官钱放生,亏累巨万,被举判以死刑,临刑神色怡然不惧,钱文穆王奇而赦之,听其出家为僧。初住天台智者岩习定,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后参德韶国师闻堕薪而悟。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钱忠懿王请重创灵隐寺,灵隐之兴由此故,后称住持灵隐者以为第一代也。继主永明道场(即净慈寺),以心为宗,以悟为旨,著《宗镜录》、《自行录》等书。每日行一百八善,弟子二千余人,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得舍利无数,立塔于净慈寺右侧。赐号智觉禅师,阅世七十二,僧夏四十二。

重兴具德和尚

具德又名弘礼会稽张氏子,幼从父兄住杭州经商,不喜章句时文,而好与黄冠道士者游,既而悟其非,至普陀山出家。听三峰宗法藏禅师说法于金粟寺,并随他人入三峰请益,历时很久,方蒙印可。为三峰法藏禅师之嫡嗣,天童密云禅师之法孙。以临济正宗传承而论,具和尚乃为临济第三十二代祖。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由灵隐二十四房敦请来山住持。师慨然曰:“夫所谓道场者?上以荘严尊象,敬礼三宝,使人得以瞻仰;下以键锤衲子,传佛祖慧命。外以接待宰官居士,内以安置诸执事,一应僧众寮屋,缺一不可”。即率大众躬亲秉持,斩棘除壤,凡事先之,不辞劳苦。乃子庚寅年(公元1650年)集料兴工,大殿、法堂、方丈寮、客舍、钟鼓楼等次第而成。使几尽颓废之灵隐焕然一新,实可谓“非和尚不能鼎建”。和尚重兴灵隐后,常以自家独特禅法,广引学人,道风所被,僧俗俱摄。时人赞曰:慈明、杨岐、戒演、妙喜之后,一人而已。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十月十九日示寂,年六十八。有《十会语录》三十余卷传世。

交通线路

公交

灵隐(公交站):

7(灵隐——城站火车站

7W(灵隐——吴山广场

278(灵隐——西溪湿地北门)

324(灵隐——地铁枫华路站(B·C))

505(灵隐——朝晖五区

公交数字旅游1号线(灵隐——火车东站西)

灵隐东(公交站):

103(六公园——九溪)

121(蒋村公交中心站——云栖小镇

324(地铁枫华路站(B·C)——灵隐)

508H(龙井茶室——九溪)

1314(一公园——宋城景区

地理位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