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8 15:27
王义桅,男,1971年生,江西瑞昌人。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先后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暨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
2000年9月—2001年6月 美国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Fox Fellow)
1998年9月—2000年7月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
1989年7月—1993年7月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工学学士学位
2013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
2011年3月—2012年12月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
2008年4月—2011年2月 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外交部借调)
2001年7月—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任教(2001年7月晋升讲师、2005年5月晋升副教授、2010年5月晋升教授)
2005年3月—12月 韩国延世大学国际学大学院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延世大学访问教授
2004年2月—2004年6月 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室副主任
2002年6月—2002年9月 法国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精英学者”暨巴黎政治科学院访问学者
1993年9月—1995年7月 在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动力部工作(环境助理工程师)
2014年2月— 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课讲授“国际政治的逻辑”、“中国的大欧洲研究”。
2014年2月— 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本科生讲授“欧洲经济政治与外交”课程,研究生讲授“中欧关系专题研究”、“公共外交专题研究”、“一带一路专题研究”课程。
2013—2014学年 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开设并讲授“北约研究”课程(系高校首次开设)。
2013—2014学年 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四年级本科生讲授“公共外交”课程。
2011—12年9月—12月 给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讲授“里约后的欧盟与中欧关系”课程。
2011年9月— 给同济大学本科生讲授“中国与世界”全校公选课。
2010年3月—6月 给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欧洲研究中心研究生讲授“中欧关系”课程(英文授课)。
2007年9月—12月 给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开设“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课程。
2007年9月—12月 给复旦大学外交学第二专业学生开设“美国政治与对外关系”课程。
2006年9月—12月 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复旦大学学生讲授“亚洲的崛起与中美关系”(英文授课,和Lowell Dittmer教授共同授课)。
2005年3月—12月 给韩国延世大学国际大学院研究生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本科生讲授“中国对外关系”、“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英文授课)。
2003年1月—6月 给美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学生讲授“中美关系:机遇与挑战”课(英文授课)。
2002年9月起每学期 给复旦大学全校学生开设并主持“中国与世界”公选课[《文汇报》(2003年10月20日A.6)曾对本课予以报道“课堂上与世界沟通:复旦名牌选修课‘中国与世界’受欢迎”;博客:http://chinaandworld.yculblog.com/]
1996年9月—1997年1月 给国际政治系93级本科生教授“国际贸易”课程
参加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上海外贸学院兼职教授,2013—
—上海市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12—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11—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公共外交季刊》学术编辑,2010—
—中华能源基金会高级研究员,2011—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外聘专家,2012—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5—
—上海国际关系协会、上海美国学会会员,2000—
—美国国际研究协会(ISA)会员,2001—
—英国国际研究协会(BISA)会员,2002—
—亚洲政治与国际研究协会(APISA)会员,2003—
—欧洲政治研究协会(ECPR)会员,2004—
—中美安全对话(SASD)成员,2003—
—美国太平洋论坛—东西方中心青年领导人项目成员,2004
欧洲一体化与中欧关系
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
北约研究
一、率先出版多本、多语种“一带一路”研究专著和文章,全球巡讲“一带一路”,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反响,率先在高校开设“一带一路研究”课程;
二、国内开展公共外交研究最早的学者之一,率先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中国公共外交论文;
三、推动建立中欧学术连线,倡导全球视野下研究中欧关系及大欧洲研究,倡导海洋文明研究,代表作《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引起中欧学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2013年6月18日专门就该书举办学术研讨会;
四、推动中国北约问题研究,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率先在高校开设“北约研究”课程;
五、推动中国梦的国际内涵与世界意义研究,率先提出“中国梦也是世界梦”,引发国内外讨论;
六、最早开展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理论、系统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倡导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之一,相关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专著《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及海外“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教材发表;
七、广泛参加国内外论坛和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倡导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
八、深入参与智库工作,积极为国家献计献策,有关建议获得最高领导人批示。
1、《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一书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一书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5中国好书”;
3、“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一文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4、“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一文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2022年4月14日,入选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23部)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2月版。(合著)
《“一带一路”的灯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5月版。
1、《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版,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2、《大变局下的中国角色》,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
3、《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中国联通世界:如何看“一带一路”》,外文出版社,2019版。
5、An Interconnected World:China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9.
6、《回应:关于“一带一路”的十种声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7、《王义桅讲一带一路故事》,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9、China Connects the World:What Behind The Belt & Road Initiative,New World Press,April,2017.
10、《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1、《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版。
12、《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6月版。
13、《天命:一个新的领导型国家的诞生》(与程亚文合著),群言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14、The Belt & Road Initiative:What China Will Offer the World in Its Rise,New World Press,Feb,2016.
15、《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版。
16、《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版。
17、Wang Yiwei,Haishang:Revelations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Horizon Media Co.,Ltd,2014
18、《超越均势:全球治理与大国合作》,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
19、《被神话的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20、《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1、《世界是椭圆的:未来国际秩序展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2、《世界围绕美国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3、《战魂:从历史透视未来战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
(1) 《转型的北约与变动的世界》(王义桅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1月版);
(2)《北约是什么—北约重要历史文献选编I:冷战后部分》(王义桅等编译,25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4月版。
(3)《北约是什么—北约重要历史文献选编IV:1949—1959》(许海云等编译,25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6月版;
(4)《北约是什么—北约重要历史文献选编II:1960—1970》(刘得手等编译,25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4月版;
(5)《北约是什么—北约重要历史文献选编III:1971—1991》(李海东等编译,25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4月版;
(6)《转型中的北约》((美)伊万·迪内夫·伊万诺夫著、赵文亮译,27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3月版;
(7)《北约概览》(布莱恩·柯林斯著、唐永胜、李志君译,17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3月版;
(8)《挑战与应战:新世纪的北约》(许海云编著,23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1月版;
(9)《透视新北约:从军事联盟走向安全—政治联盟》(高华著,55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10)《北约与恐怖主义》(罗天虹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2、《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4月版)(主编)。
3、《中美国家利益比较研究》(时事出版社2004年6月版)(与倪世雄共同主编)。
4、《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第7—10章(10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5、《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
中文论文
《求是》杂志
王义桅,“新殖民主义论”可以休矣[J],求是,2018(18).
王义桅,“一带一路”开创包容联动共享的新型全球化[J],求是,2017(10).
王义桅,“一带一路”绝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J],求是,2015(12).
2023年
王义桅.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 [J]. 探索与争鸣, 2023, (12): 105-115+194.
任晓,门洪华,刘雪莲,等. 国际共生理论的理论贡献、现实回应和未来展望 [J]. 国际观察, 2023, (06): 59-89.
王义桅,陈超. “一带一路”研究十周年: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性飞跃 [J]. 拉丁美洲研究, 2023, 45 (03): 26-46+154-155.
王义桅,段悯农. 欧洲安全秩序重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的历史启示 [J]. 俄罗斯研究, 2023, (02): 73-101.
2022年
陈然,王义桅. 印太战略框架下美印数字合作的诉求与矛盾 [J]. 南亚研究, 2022, (04): 68-87+156-157. DOI:10.16608/j.cnki.nyyj.2022.04.04.
王义桅. 全球公共产品的中国方案 [J]. 前线, 2022, (12): 59-60.
王义桅. 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悖论” [J]. 学术界, 2022, (09): 64-74.
王义桅.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迷思 [J]. 美国研究, 2022, 36 (04): 9-29+5.
王义桅. 美国遏制思维的历史演变与理论逻辑 [J]. 人民论坛, 2022, (14): 102-105.
王义桅.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基础 [J]. 现代国际关系, 2022, (07): 14-17.
陈超,王义桅. 双转型下的欧盟“全球门户”战略 [J]. 现代国际关系, 2022, (06): 42-50+62.
王义桅. 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三个维度 [J]. 当代亚太, 2022, (03): 4-25+149-150.
宋晓梧 ,王义桅,张怡恬,等.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治理”笔谈 [J]. 社会保障评论, 2022, 6 (03): 3-20.
王义桅,江洋. 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通“三统”? [J]. 拉丁美洲研究, 2022, 44 (01): 1-14+154.
王义桅,江洋. 西方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维分析:利益、体系与思维——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道 [J]. 东南学术, 2022, (03): 44-52. DOI:10.13658/j.cnki.sar.2022.03.003.
王义桅,廖欢. 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双循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 (05): 35-46+2. 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220330.001.
王义桅,江洋. 论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 [J]. 前线, 2022, (02): 9-13.
2021年
王义桅. 中欧多边主义比较:从外交实践到外交哲学 [J]. 德国研究, 2021, 36 (04): 4-23+156.
王义桅,张鹏飞.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变革[J],审计观察,2021(11):60—65.
王义桅,中美叙事之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J],美国研究,2021,35(04):24—44+5—6.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引领中国外交?[J],东南学术,2021(03):64—71.
王义桅,龙泰格.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与对外传播路径[J],对外传播,2021(04):4—6.
王义桅,栾文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使命与内涵[J],拉丁美洲研究,2021,43(02):1—23+154.
孙誉伦,王义桅,公共外交的宗教话语与世俗话语之争[J],公共外交季刊,2021(01):48—58+121.
王义桅,和平崛起的中国要给世界提供中国方案[J],人民论坛,2021(02):106—109.
2020年
王义桅,习近平外交思想如何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J],现代国际关系,2020(11):1—8+64.
吴昕泽,王义桅,北约再转型悖论及中国与北约关系[J],太平洋学报,2020,28(10):26—39.
汪圣钧,王义桅,从疫情下欧美涉华舆论动员的异同看“西方化叙事”的危机[J],德国研究,2020,35(03):4—22+160.
王义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6):20—27.
王义桅,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J],人民论坛,2020(Z2):36—39.
王义桅,西方的“双重标准”:根源与根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03):12—18.
王义桅,张鹏飞.论“中国之治”的内涵、特点及进路[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9
2019年
王义桅,精英没落:西方没落的深刻写照[J],人民论坛,2019(25):108—109.
王义桅,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威胁论[J],领导科学论坛,2019(14):78—96.
王义桅,探索“公共外交”的中国化路径—评《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J],公共外交季刊,2019(02):112—115+128.
王义桅,为何西方开始拥抱“一带一路”?[J],中国金融家,2019(05):70—71.
王义桅,刘雪君,“一带一路”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J],前线,2019(02):39—42.
王义桅,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领导科学论坛,2019(04):26—53.
王义桅,汪圣钧.如何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4):59—67.
王义桅,中美贸易战的美方逻辑、本质及中方应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1):72—80+2.
2018年
王义桅,西方真的关心“债务陷阱”吗?[J],小康,2018(35):85.
王义桅,“一带一路”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J],太平洋学报,2018,26(09):1—12.
王义桅,让中非合作插上“一带一路”的翅膀[J],人民论坛,2018(25):42—43.
王义桅,崔白露.日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变化及其参与的可行性[J],东北亚论坛,2018,27(04):95—111+128.
王义桅,古明明.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3):4—14.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中国两难[J],公共外交季刊,2018(02):44—50+129.
庄怡蓝,王义桅,发展“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的初步思考[J],大陆桥视野,2018(05):61—63.
王义桅,程亚文,丁一凡.跨越各色“陷阱”的陷阱[J],领导科学,2018(13):20.
崔白露,王义桅,“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北极国际合作:逻辑与模式[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02):48—58+102.
王义桅,论习近平一带一路思想[J],学术界,2018(04):26—34.
王义桅,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J],大陆桥视野,2018(04):63—72.
王义桅,“陷阱说”背后的双重逻辑[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3(04):55—57+95.
庄怡蓝,王义桅,发展“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的初步思考[J],中国信息安全,2018(03):35—38.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引发世界共鸣?[J],中国报道,2018(Z1):18—19.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共逻辑[J],当代世界,2018(03):8—11.
王义桅,“一带一路”如何克服创新悖论?[J],产业创新研究,2018(02):1—3.
王义桅,欧美种族主义何去何从[J],人民论坛,2018(05):22—24.
王义桅,西方质疑“一带一路”的三维分析:心理·利益·体系[J],东南学术,2018(01):167—174+248
2017年
王义桅,论社会主义中国化及其文明使命[J],探索,2017(06):5—8+2.
王义桅,中国新时代 世界新机遇[J],前线,2017(12):159.
王义桅,一带一路:开创包容性全球化人类新文明[J],科技中国,2017(11):38—40.
王义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J],前线,2017(11):118—121.
王义桅,全球治理的中国思维[J],人民论坛,2017(30):40—41.
王义桅,怀古今中外 系东西南北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大气魄[J],人民论坛,2017(28):40—41.
王义桅,用爱因斯坦公式在欧洲讲明白“一带一路”[J],商业观察,2017(09):85—87.
王义桅,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担当[J],领导科学,2017(24):21.
王义桅,当前西方制度危机的三重解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3):19—24.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J],领导科学论坛,2017(12):3—19.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21世纪新文明[J],理论导报,2017(06):7—8.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十大愿景[J],国外测井技术,2017,38(03):77—78.
王义桅,“一带一路”:再造中国与世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3):11—18.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使命[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2):6—12.
王义桅,“一带一路”顺应当今世界大势[J],党史文苑,2017(11):42.
王义桅,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J],公共外交季刊,2017(02):15—21+172.
王义桅,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带一路”逻辑[J],中国税务,2017(06):14—16.
王义桅,“一带一路”中的传统中国智慧[J],智库时代,2017(03):50.
王义桅,“一带一路”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J],智库时代,2017(01):1.
王义桅,“一带一路”2.0引领新型全球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4):387—395.
王义桅,中美就“一带一路”开展合作是否可能?[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8):44—50.
王义桅,“一带一路”能否开创“中式全球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5):7—13.
王义桅,脱离民众、脱离现实、脱离世界,西方怎么了[J],人民论坛,2017(09):102—103.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三解[J],理论导报,2017(02):16—17.
王义桅,硬实力与软实力二分法会误导认识[J],党政视野,2017(01):68.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01):41—51+156.
200篇,CSSCI 70篇,SSCI 5篇,发表于中、美、英、法、德、荷、西、意、日、韩、印、印尼、土耳其、智利等国学术期刊,其中英文36篇,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印尼语与土耳其语各1篇,60余篇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摘》等转载。
1,OBOR and Sino—EU Relations,WorldTrends — the foreign policy journal,No,2,2016.
2,“One Belt One Road:Opportunities for Europe—China Cooperation”,Europe’s World May 13 2015,
3,“China’s “New Silk Road”:A Case Study in EU—China Relations”,in Alessia Amighini and Axel Berkofsky (eds),Xi’s Policy Gambles:Bumpy Road Ahead,ISPI,Edizioni Epoké2015.
4,“Economic Interests Attract China to Russia,Not Edgy Policies”,Yale Global 2015,02.04
5,“Why China—European Union Relations Are not So Strategic:Ten Hypothesis”,in Fredrik Erixon & Krishnan Srinivasan (ed.),EUROPE in EMERGING ASIA,Rowman Littlefield 2015.
6,“Chinese Drea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 Zhang Yongjin (ed.),The Chinese School(s) of IR and Its Critics,Routledge 2015.
7,Why Do Latinos Misunderstand China? Ten Sources of Misunderstandings of Latin America towards China,Boletín Prospectiva Internacional del Centro de Estudios de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CERI),n° 6,Diciembre – enero de 2014 – 2015
8,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Global Commons,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November 10,2014.
9,“The Myth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the Mission of Chinese Dream”,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Oct,2013.
10,“Making China—EU Relations Geniunely Strategic?” Europe’s World,Summer,2013.
11,“When Chinese Dream Meets European Dream”,Clingendael Asia Forum ,July 16,2013.
12,“Chinaand NATO:One from Venus,One from Mars?” NATO Research Online 3 (2013)
13,“Relational Dimensions of a Chinese Model of Public Diplomacy?” in R.S,Zaharna (ed.) Relational,Network and Collaborative in Public Diplomacy,Routledge,2013.
14,“The Domestic Constrains of the Rise of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 7 (2012) 1—14.
15,“Between Culture for Diplomacy and Diplomacy for Culture:Chinese View of Cultural Diplomacy”,IP–Journal,DGAP — 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12.
16,“Chinaand the EU in Global Governance:Seeking Harmony in Identities”,in Jan Wouters,Tanguy de Wilde,Pierre Defraigne eds,China,the EU and Global Governanc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12.
17,“Clash of Identities:The Real Challenge for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Future”,The hyperGlobal 100,July 2011.
18,“Seven lessons forAmerica”,America Review (cover story),September,2011.
19,“Die Bedeutung des Lebens verstehen”,Kulturaustausch,July,2011,in German.
20,“Is Chinese—European Cultural G 2 Possible? A Comparison of the Concepts of ‘Harmonious World’ and ‘Global Governance’”,Acque e Terre (Marco Polo Magazine),No.1,2011,in English/Italian.
21,“Clash of Identities:WhyChinaand the EU are Inharmonious in Global Governance”,UNISCI Discussion Papers,nº 24 (October 2010).
22,“The Identity Dilemmas of EU Normative Power:Observation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n André Gerrits eds.,Normative Power Europe in Global Politics,chapter 6,Clingendael European Papers,December,2009.
23,From Complement to Convergence:How U.S.—China Relations Cope with the Reversible Globalization? Freeman Report at CSIS,October 2008 — vol.6,no.10.
24,Between Copying and Constructing:China Is Seeking Its IR Theory,in Arlene B,Tickner and Ole Wæver,ed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hip Around the World (ISBN:978—0—415—77236—5),chapter 6,Routledge 2008,
25,Seeking Chinese New Identity:the Myth of Chinese Nationalism,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10,No,4,2008.
26,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Soft Power,The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SSCI),March 2008 616:257—273.
27,Back to the Common Sense:Book review on Bounding Power:Republican Security Theory from the Polis to the Global Village,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No,3,2007.
28,Between Science and Art:Questionabl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No,2,2007.
29,On National Ident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A Chinese Perspective, ICFAI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o1,2007.
30,China’s Rise:An Unlikely Pillar of US Hegemony,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Spring 2007.
31,Rethink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A Perspective of Sino—U.S,Relations,Pacific Focus (SSCI),No.1,2006.
32,China’s Role in Dealing with the North KoreanNuclear Issue,Korea Observer (SSCI),Volume 36:3 (September 2005).
33,Between Enterprise and Compromise: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s Diplomacy after the Iraq War,Asia Perspective,Vol,28,No.3,2004.
34,“新型国际关系的时代使命与中国担当”,《人民日报》理论版2016年5月23日。
35,修昔底德陷阱并不必然存在,《人民日报》理论版2016年4月17日(马克思主义文摘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36,“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一带一路’契机”,《红旗文稿》2016年第2期。
37,“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探析”,《求索》2016年第2期。
38,“一带一路给欧洲带来第二次复兴的机遇”,载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
39,“一带一路的三五效应”,载金立群、林毅夫编《“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
40,“一带一路的投资风险”,载陈元、钱颖一主编:《“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
41,“如何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载《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集》,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42,“一带一路的文明解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43,“一带一路带给中欧合作的机遇”,丹麦JAP杂志,2015年第6期。
44,“为什么说中国梦对美国梦是机遇而非威胁”,《人民论坛》2015年第20期。
45,“讲好中国故事要实现三超越”,《对外传播》2015年第9期。
46,“表达中国应如何表达?表达什么?”《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年9月1日。
47,“国之交为何民不亲:中德相互认知悖论解析”,《德国研究》2015年第4期(与博士生李燕燕合写,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8,“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4期(头篇)。
49,“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首家泛欧洲性智库的崛起之路”,《光明日报》2015年8月12日。
50,“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分析”,《改革》2015年第8期。
51,“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当代世界》2015年第8期。
52,“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三大担当与使命”,《前线》2015年第7期。
53,“一带一路的道德风险”,《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4期(与硕士生郑栋合写)。
55,“‘一带一路’的三五效应”,《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5月。
56,“中欧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合作”,《对外援助》2015年第4期。
57,“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红旗文稿》2015年第4期。
58,“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当代中国正在形成的新话语体系”,《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年1月21日(《红旗文摘》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59,“改革的自信与自觉:重新认识中国改革的世界意义”,《当代世界》2014年第12期。
60,“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需破除几大悖论”,《人民论坛》2014年12月下。
61,“TTIP的战略与经济效应”,《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6期(合写,第二作者)。62,中国模式既发展中国又造福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年11月11日(《红旗文摘》2015年第1期摘编)。63,“文明复兴与领袖力量”,《人民论坛》2014年10月上。
64,“反欧势力将欧洲引向何方”,《当代世界》2014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65,“丝绸之路公共外交的使命”,《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
66,“孔子学院与公共外交的三步走”,《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第3期。67,“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中国的安全文明及其对西方的超越”,《学术前沿》2014年第6月上。
68,“全球公域:思想渊源、概念谱系与学术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与博士生合写)。(“世界经济统计学2014年最佳中文论文TOP10文章)
69,“现实主义是西方基督教内部理论”,《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
70,“乌克兰危机是运筹大国关系的契机”,《当代世界》201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71,“如何克服中国公共外交的悖论”,《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
72,“第五个现代化与东西互鉴”,《人民论坛》2014年4月下。
73,“周边公共外交的文明担当”,《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第1期。
74,“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战略界》2014年第2期。75,“中国梦也是社会主义梦”,《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76,“TTIP对华战略挤压效应值得关注”,《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14年第1期。
77,“打造国际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对外传播》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
78,“中国特色的全球公域观散见”,《战略研究》2013年第6期。
79,“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巧霸权?”《学术前沿》2013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
80,“智库使公共外交更灵巧”,《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秋季号。
81,“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8期(合写),第一作者,《红旗文摘》2013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12期头条全文转载:
82,“实现中国梦呼唤海洋文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30日。
83,“以和合共生实现三重超越—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基石”,《学术前沿》201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84,“北约研究大有可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85,“外交自信·外交自觉·外交自尊—中国外交新政刍议”,《中国与世界观察》2013年第2期。
86,“中国梦:破解后崛起时代的道统性难题”,《学术前沿》2013年第2期。
87,“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声境界”,《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春季号。
88,“欧债危机也是欧洲文明危机”,《学术前沿》2012年第12期(《红旗文摘》2013年第2期转载)。
89,“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学术前沿》2012年第10期上(《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转载 )。
90,“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入选《上海市社科界第十届学术年优秀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1,“美国重返亚洲的理论基础:以全球公域论为例”,《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92,“全球公域与美国巧霸权”,《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93,“欧债危机的战略影响”,《德国研究》2012年第1期。
94,“欧洲一体化经验的时空局限性”,载《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周弘、刘作奎主编,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95,“超越和平崛—中国实施包容性崛起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8期。
96,“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目标、进展与挑战”《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合写,第二作者)。
97,“中国公共外交的三重考验”,《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秋季号。
98,“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夏季号。
99,“公共外交的目标及其实现”,《公共外交》2011年春季号。
100,“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第4期。
101,“公共外交:美国之可学与中国之可为”,《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第3期。
102,“中国公共外交的三重使命”,《公共外交通讯》2010年创刊号。
103,“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报》摘要)。
104,“国际关系理论的人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
105,“中印共同崛起的国际政治意义”,《国际观察》2007年第4期。
106,“国际关系的理论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
107,“和谐世界的三重内涵”,《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108,“探询中国新的身份:民族主义的神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109,“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合写,第二作者)。
110,“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解韩国外交”,《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摘要转载)。
111,“自由主义的美国根源与表现形式”,《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秋季号。
112,“‘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复旦学报》2004年增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113,“中国的国际文明观与中国政治文明的国际化”,《东南学术》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头条全文转载)
114,“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环球时报》2004年2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亚洲时报》、《中国日报》、《大国》、《和平崛起研究》等国内外媒体、书刊全文转载)。
115,“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116,“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此文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社联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并被摘要收录《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
117,“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18,“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合写,第二作者)
119,“战争原因的‘生命力假说’—大战过时论及其它”,《国际观察》2003年第5期(特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120,“美国进攻型现实主义的中国威胁论”,《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6期。
121,“国际关系理论系谱中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学术随笔)。
122,“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合写,第二作者)
123,“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学术界》2003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124,“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合写,第二作者)
125,“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合写,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
126,“论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127,“试析美国文化从欧洲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合写,第二作者)
128,“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129,“三角和平与国际关系的三维世界”,《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期[《国际关系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转载]。
130,“论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31,“国会研究:美国研究的新支点”,《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合写,第二作者)
132,“均势与国际秩序:后冷战时代的思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论点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133,“妇女问题:历史、现状与未来”,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34,“从霸权稳定论到单极稳定论:冷战后现实主义的回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年第9期。(合写,第一作者)
135,“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6,“国家安全的时代变迁与研究困境”,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
137,“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
138,“东盟的安全政策及其实施”,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2期。
139,“国家主权的‘生命力假说’”,《欧洲》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40,“科技进步与全球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与成就》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41,“全球化时代的妇女问题”,《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1998年第4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42,“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的南中国海问题”,《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
等
2020年4月2日,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了王义桅等100名中国学者联名《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并回应了欧美舆论中甩锅中国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