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6 11:06
王永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4),耶鲁大学博士后(2008-2010),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2016-2017),现任复旦-绿庭新兴金融业态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985平台副主任。
王永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学权威期刊发表(其中有多篇为卷首文章)如Journal of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 篇), 《经济研究》(9篇)、《管理世界》(2 篇)、《金融研究》(5篇)、《世界经济》(7 篇)和核心期刊等发表四十多篇;并已出版中英文著作8 部。关于中国发展制度基础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引发了很多后续的研究。最近的研究兴趣为金融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应用微观。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并获得了上海市第七、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浦江人才”(2011)和2012-2013年度上海“社科新人”。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研究获《金融研究》“年度最佳论文奖”(2014)。
2004年6月,复旦大学国外学术访问。
2006年1月18-2006年4月24,加拿大女王大学“校长基金”访问学者。
2006年10月1日-10月31日,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法国政府奖学金高级访问学者。
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7年5月13-16日/2008年1月18-20日,日本早稻田大学,亚洲五校联合课程。
2010年 耶鲁大学经济系/管理学院公派留学(CSC)(导师:John Geanakoplos教授/陈志武教授)
2016-2017, 哈佛大学经济系“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导师:2016年诺奖得主Oliver Hart教授)
教授 2014.1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 2007.11-2014.1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讲师: 2004.8-2007.1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Reputation,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中文版《声誉、承诺与组织形式》2005年9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济理论、金融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应用微观
1.《声誉、承诺与组织形式:一个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2.《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与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3.《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与陆铭等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4月
4.《大转型:互联的关系型合约理论与中国奇迹》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2009年11月(245页)
5.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Miracle, Routledge, 2013.8.9
6.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dward Elgar,(合著) 2013.5.29
7. 《东亚模式是如何“脱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1
8.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济学:效率、风险与最优政策》,格致出版社, 2014.6
《软预算约束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来自金融市场的证据》(与陈映 辉、杜巨澜),《经济研究》2016年第11期.
《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债券设计:不同发行方式与最优信息准确度》(与戴芸、包特),《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信任品市场的竞争效应与传染效应: 理论和基于中国食品行业的事件研究》(与刘思远、杜巨澜),《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制度、税负与资源禀赋》(与杜巨澜、王凯),《经济研究》2014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报》2015.6全文转载)
《担保网络是如何影响信贷市场的:来自中国的证据》(与米晋宏等),《金融研究》2014第10期
《金融发展、资产泡沫与实体经济:一个文献综述》,《金融研究》2016.5(与高鑫、袁志刚、杜巨澜)
《存款保险制度如何影响公众对不同银行的信心:来自中国的证据》,《金融研究》,2018.6(与陈映辉、熊雅文)
《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互联合约的视角》(与李明),《管理世界》2008.10首篇
《识别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活动:来自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实证》,《管理世界》 2015.12:24-40.(与刘紫寒、李嫦、杜巨澜)
《社会异质性、公私互动与公共品提供的最优所有权安排》(与许海波), 《世界经济》 2010第4期
《住房市场数量型干预下最优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动态均衡分析》(与包特),《世界经济》2012.11,141-160
《异质交易者、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政策》,《世界经济》2011.11,84-102.
《公共服务部门的所有权安排及其绩效:我们知道了什么》, 《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3期(与包特)
《大学中的薪酬-学费决定与竞争模式:一个双边市场的视角》,《世界经济文汇》2009年第2期,(与王学斌等)
《政策性歧视、隐性税负与中小企业发展》,《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0期转载)
《互联合约的理论:我们站在哪里了》(与包特合作),《世界经济文汇》2009年第6期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经济改革的“此岸”与“彼岸”》,《经济学季刊》,2011年4月
《市场、政府与适宜的制度:对经济转型和制度变革的理论反思》,《学习与探索》2010.5
《东亚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学术月刊》2015.4,《新华文摘》2015.13封面文章并全文转发
“Sex Imbalance, Marital Matching Pattern and Intra-household Bargaining: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Julan Du and Yan Zhang), China Economic Review (SSCI), 2015, vol.35: 197-21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hadow Banking Activities of Non-financial Firm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with Julan Du and Chang Li), China Economic Review (SSCI), forthcoming.
“Incomplete Contract, Bargaining and Optimal Divisional Structure”, September 2012, Volume 107, issue 1, pp 81-96, Journal of Economics (SSCI).
“Costs and Benefits of Relational Contracting in China’s Transition”, 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 (Springer), 2009
“East Asian Model Reconsidered”一章,载于Though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一书,Routledge出版社。
1. “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with Haibo Xu),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Springer),No. 3: 201-217, 2007.
2. “Interlinking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Vol.39, No.1: 161-187, June, 2007.
3.“Unbundling the Chinese Miracle: A Perspective of Interlinked Relational Contract”, (with Ming Li), forthcoming,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Springer),No.3, 2008.
4.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with Yan Zhang, Yuan Zhang, Zhao Chen and Ming Lu), ChinaEconomists,Dec., 2007.
5.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with with Yan Zhang, Yuan Zhang, Zhao Chen and Ming Lu), in Arthur Sweetman and Jun Zhang (eds), forthcoming, Trans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after Thirty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6. 《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与张晏、章元、陈钊、陆铭) 《经济研究》 2007年第1期首篇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收入张军、周黎安主编《为增长而竞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7. 《市场互联性、关系型合约与经济转型》 《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0期首篇全文转载)
8. 《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 (与廖国民) 《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9. 《评拉丰、梯若尔教授<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 《经济学季刊》2004第3卷第3期
10.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 (与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首篇 (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首篇全文转载; 主要思想被《高校文科科研文摘》2006年第6期以《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条件和社会基础》为题首篇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期以《中国经济的“大国难题》为题转载)。
11.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之咒吗?——基于市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世界经济》2007年第9期
12. 《千年史的经济学:一个包含市场范围、经济增长和合约形式的理论》(与陆铭)《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13. 《公共部门内部的激励机制:一个文献述评》,《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1期, 81-96页
14. 《互联的关系型合约、内生的制度与经济发展》《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15. 《声誉租金、社会信任与家族制企业》 《学术月刊》2004年第9期
16. 《代理人有限承诺下的规制合约设计》 《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1期
17.《论日本的融资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 《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6期
18.《声誉、认同与组织动态》, 《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19.《职业选择、人力资本流动与地区发展差异》《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20.《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新挑战与大智慧》(与章元) 《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5期
21.《身份认同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22.《分流与聚合——用合约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来解释中国历史》(与陆铭、陈钊)《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6月卷(总第15辑)
23.《斯蒂格利茨与中国经济转型》 《文景》2006年第2期
24.《缘何“淮南为桔,淮北为枳”》 《学术前沿》2006年第1期
25.《如何判断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学术前沿》,2006年第2期
26.《理解东亚模式:从关系型社会到规则型社会的动态学》,2007年,《亚洲研究集刊》第3辑 (同时收录到Shanghai Forum 2007 Anthology)
1.《共享学术的喜悦与激情:复旦的一个青年经济学人群体》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23辑,2006年4月
2.《合作的剩余》 《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1辑
3.《从合约角度解读传统社会文化》 《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6月7日
4.《哈佛大学为什么不设分校》 《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3月26日
5.《解读规制理论》 《中华读书报》 2004年1月
6.《李安的启示》 《经济学消息报》2006年3月31日
7.《小资情调与上海经济学家》 《经济学消息报》2006年10月13日
8. 《制度与“内部人-外部人”的分野》 《经济学消息报》2007年2月9日
9.《超越“华盛顿共识”》, 《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6月2日
10.《制度变迁的三个层次》 《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12月出
11.《 第三种变革》,《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11月10日B7版12.《制度密集型产业》,《经济学茶座》即出
12.《制度密集型产业》, 《经济学茶座》32辑
13.《钱为什么多了》, 《经济学家茶座》第36辑
14.《谁动了中国的奶酪》, 《经济学家茶座》第38辑
15.《为什么民营企业在危机面前如此脆弱》,《东方早报》
16.《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故事”》,《经济学家茶座》第42辑
17..《为什么中国人特别讲“关系”》,《经济学家茶座》第45辑
18.《市场社会、伦理社会与中间社会》,《经济学家茶座》第49辑,2010年第5期
19.《没有泡沫的增长》,《经济学家茶座》
20. 《下一步改革的经济战略路径》,《东方早报》2012.12.24
21. 《如何达到彼岸》,《光明 日报》2014年12月13日04版
胡适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有着兰花一样高洁、美好心灵的思想家。思想独立而宽容,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性情平和而内心炽热,是一位真正的赤子。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胡适先生尤其是我们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中国当前面对的问题,需要理性的分析,需要独立的思考,需要真诚的声音。同时,知识分子还应该承担起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西方世界的兴起曾经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思想洗礼,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在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价值层面的变革没有跟上。当今的中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精神,未来的中国需要一种怎样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理想,这些都是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应该参与思考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思维在形而下(技术层面)的层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形而上的层面,人类的文明已经形成了一些普世的价值如机会平等、公正、法治等(其实,这些不仅仅是价值,也是社会长治久安之道),已经有灯塔了,不需要摸石头,社会理想和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的是政府、知识分子、社会大众的真诚互动和积极作为,否则一个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灵魂和前进的路向。当前的中国尤其要强调平等、公正、权利等观念,并且将其落实在社会规则当中。
1.《公共品提供的所有权安排及其绩效:一个理论述评》 (与包特)
2.《理解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互联的关系型合约理论》
3.《软预算约束、流动性创造与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分权角度的分析》
4. 互联合约的理论:我们站在哪里了(与包特)
5. Dual Governance (with Ming Li)
6. Unbundling the Chinese Miracle: A Perspective of Interlinked Relational Contract(with Ming Li)
进展中的研究
1. “A Theory of Divisional Structure in Organizations” (with Julan Du)
2. “Inside Information, Outside Information and Modes of Democracy”
3. “A Non-Hayekian Theory of Elitism”
4. “A Model of Excess Capacity”(with Xi Zhang)
5. A Theory of Pitfalls of Partial Reform
6.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1.《银行监管》 (Dewatripont and Tirole) 2002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
2.《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Laffont and Tirole) 2004年3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货币和金融机构理论》(第1、2卷)(Martin Shubik),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王永钦4.《产业组织》(Stigler),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5.《演化博弈论》(Weibull),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6.《选择的智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演讲集1996-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
7. 《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Tullock),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8.《宏观经济学》(Hubbard),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2007年5月
9.《公司金融理论》(Tirol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月即出
10.《守规的代理人:良治的政治经济学》(Timothy Besley),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11.《货币银行学》(Hubbard),英文影印版(精编)
12. 《实证政治经济学》 (Alt and Shepsle),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7
13.《承诺的策略》,(Thomas Schelling),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1.2005年8月15日受邀出席在浦东国家干部管理学院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组织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国际资本流动高层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嘉宾有前IMF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Rogoff教授等学者。
2.2005年9月10-11日在首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双年会”上宣读论文“Relational Contract and Governance Dynamics of Transition”, 并担任“法与经济学”一个小组的评论人。
3.2005年9月24-25日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参加第五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报告了论文“关系型合约与经济转型的微观机制”,并且担任“微观经济学”组的评论人。
4.005年11月7日受邀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Overseas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并担任经济学组的评论人
5.2005年12月1日在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市场化和民营企业竞争力”专题学术交流活动,宣讲论文“关系型合约与经济转型的微观机制”。
6.2005年12月3日参加上海社会科学界年会经济管理专场,并担任评论人。
7.2005年11月5日到6日参加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Relational Contract and Governance Dynamics of Transition”.
8.2005年12月10日在复旦参加早稻田大学等亚洲五校联合召开的“亚洲共存”学术会议,并主持下午的panel discussion并发表演说。
9.2005年12月20日与陆铭、章元、张晏一起主讲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之“China at the Crossroad: Great Challenges and Issues”.
10.2006年4月4日在加拿大女王大学的China Research Forum上发表“Whither China’s Economic Reform”的主题演讲。
11, 2006年6月28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举办的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上宣讲论文“A Theory of Interlinked Relational Contract”。
12, 2006年9月,参加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会议Strateg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Germany,担任一个session的主席和评论人。
13.论文“社会异质性、公私互动与公共品提供的最优所有权安排”(与许海波合作)入选第六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2006年9月,山东威海),并在会议上报告。
14.论文 “Optimal Collusion-proof Procurement Mechanism Design” (与孟大文合作)入选“第三届泛太平洋博弈论大会”(2006年10月20-22日,北京),并在会议上宣讲。
15 “沪杭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上报告论文“社会异质性、公私互动与公共品提供的最优所有权安排”,并担任一个议程的主席(2006年11月8日)。
16.2006年11月20日在山东大学报告论文“社会异质性、公私互动与公共品提供的最优所有权安排”。
17.2006年11月21日在上海社科院作学术报告“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互联的关系型合约理论”。
18.2006年11月25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关系学术研讨会”上报告论文“职业选择、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并担任一个议程的评论人。
19. 2006年11月28日在首届国际Annual Conference on Working on Market Economy上作学术报告“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of Unraveling Institutions”。
20.2007年5月13-16访问早稻田大学,代表复旦大学讲授亚洲五校联合课程之 “China’s FTA Policy: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Ahead”。
22. 2007年5月26日在上海论坛上宣讲 “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of Unraveling Institutions: Understanding the East Asian Model”.
23.2007年6月20日在上海大学演讲“Whither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24.2007年9月15-16日参加第二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双年会上作点评人。
25.2007年11月6日在复旦大学“现代经济学讲座”报告“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机制设计的视角”。
26.2007年11月24-25日参加第二届全国计量经济学高级学术研讨会,并报告“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27.2007年12月7日在上海大学报告论文“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28.2007年11月28-12月1日访问韩国全南大学,参加该校与CCES的年度学术研讨会“Problems in Market Economy”, 报告论文“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29.2007年12月22日参加复旦大学召开的“社会资本与中国发展”研讨会。
30.2008年1月12-13日参加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改革2007:公共政策的变革学术研讨会”。
31. 2008年1月18-20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Toward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研讨会。
1.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律、金融与家族企业:中国经济绩效悖论的一个微观机制解释”(批准号05CJL014)
2. 2006年“上海论坛”课题“理解东亚模式:从关系型社会到规则型社会的动态学”
3.2007年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产业政策的互联市场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 (批准号:07JJD790130)。
4.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
1.博弈论(数理经济班,本科生),英文授课,2007/2011/2012/2013/2014/2015
2.Information Economics(全英文授课),本科生,
3.激励理论,硕士研究生(与陈钊等),2006年春
4.高级微观经济学(II)(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部分),硕士和博士生2004-2014
5.产业组织(规制理论部分),硕士生,2005年秋
6.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转型、增长与发展,博士研究生(与张军教授等),2006年秋
7.Development Economics(与加州教授合开,全英文授课,复旦-加州大学联合项目),本科生,从2006年起每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