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

更新时间:2023-07-16 06:57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是2016年1月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图书,作者徐贲。本书收入了徐贲先生的文化批评文章,在2005年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更加切中当下的公共生活。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徐贲先生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与公共生活作为主题。当正义和伦理原则遭遇现实时,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在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中寻觅自由与理性的支点。徐贲先生在本书中针对中国当下面临的多种现实困境,探讨作为知识分子当何去何从。

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这种价值的反抗,它的意义并不体现在以一种现成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或自由民主)来反对另一种意识形态(如极权或威权),而是体现在,它拒绝以任何现成的政治正确信条来限制和束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判断,拒绝以此来阻塞任何形式的公共群体交流。把个人(“我”)的思想和集体(“我们”)的行为及行动联系在一起,把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联系在一起,既为了表明知识分子介入社会问题的责任,也为了主张,无论是谁,若要有效地介入公众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尽可能地尊重知识学理,借助理性分析和实行独立判断。一旦理性思考与公共关怀合为一体,那些原本似乎只属于知识分子的精英特征也就会获得普遍的公民社会意义,成为现代社会普通成员都可具备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媒体评论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写作领域为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等,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图书目录

序 言

政治和伦理现代性

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

宪法爱国主义和民主政治文化

秩序、道义和国际人权

“平庸的邪恶”

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

自由主义和公民共和

知识分子和公民政治

科学知识分子和知识政治

知识分子和民主社群:50年后说杜威

教育场域和公民学堂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知识分子

道德罪过和公民责任

价值认同和群体意识

“后”学和价值相对论

宽容的困惑

宽容、权利和法制

90年代中国学术争论和国族认同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

冷漠和不参与

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

假面大众社会的犬儒主义

弱者的抵抗

平反、道歉和现代道德政治

东欧知识分子政治

文化经济中的福楼拜

文化批评的记忆和遗忘

注 释

再版后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