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

更新时间:2024-03-16 14:34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为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系统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性质、语言过程和语言的共同特点等根本性问题,而且探讨语言学的应用问题。

基本概念

英文论点如下:

Systemic Gramma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linguistic theor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Secondly, i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doing rather than a form of knowing. It distinguishes linguistic behaviour potential from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

Thirdly, it gives a relatively high priority to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and particular varieties of languages.

Fourthly, it explains a number of aspects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clines (i.e. ungrammatical →more unusual →less unusual →less usual→ grammatical).

Fifthly, it seeks verification of its hypotheses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from texts and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

Lastly, it has as its central category the category of the system.

中文翻译:

系统语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其他语言学理论不同。

首先,它非常重视语言的社会学方面。

其次,它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认知它区分了语言行为潜力和实际的语言行为。

第三,它把描述特定语言和特定语种的特点放在了相对较高的优先地位。

第四,它从语法角度解释了语言的许多方面(即不合语法的→更不寻常的→不寻常的→不寻常的→不寻常的→语法的)

第五,它寻求通过文本观察和统计技术来验证其假设.

最后,它的中心范畴是系统范畴。

形成背景

1、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 1884-1942年)+《社会学渊源》3点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 的创始人。他对语言理论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他使用“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探讨语义,认为话语应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为后来的弗斯“语境学说”(contexturalism)和韩礼德关于语言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铺垫。(韩礼德语言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纯理功能的思想受马林诺夫斯基影响,马研究土著人的语言时报导过土著人使用语言是为了表达“寒暄”功能,“实用”功能和“巫术”功能。寒暄功能相当于韩氏的人际功能,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建立人际关系,但在深度上不足。后两者相当于韩氏的概念功能,涉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容,但人们要表述的过程概念不止于此。)

2、弗斯(J.R.Firth, 1890-1960)

弗斯在语言学研究中所持观点有四:⑴语言学的中心是研究意义和语境;⑵英国的语言学家应讨论语言学史;⑶应当研究音系学,特别是他本人发展了“音韵分析”(prosodic analysis)的模式;⑷应当研究和描写印度和南亚诸语言,特别是拼字法和音系学。他在⑴和⑶方面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罗宾斯:“语言学在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和弗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他的语言环境理论,或更概括地说,是他在语义方面的语境理论,和音位学中的韵律分析。”)首先,就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来说,第一项甚为重要。受马利诺夫斯基影响,弗斯认识到语言研究应采用功能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弗斯认为语言学的主要目标是分析话语(utterance)的意义;鉴于话语是在真实语境下进行的,它们所衍生的意义应当与语境有联系。在这方面,他丰富了马利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制订了情景语境的具体框架:

(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人品

a. 参与者的言语活动

b.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

(2)有关事物

(3)言语活动的影响

其次,弗斯认为没有必要区分语言系统(langue)和言语(parole)。相反,他坚持的一个分析原则是区别“结构”(structure)和“系统”(system)。结构包括内部句法结构的成分,这些成分在相互可以预期的顺序的情况下各有位置。可通用的项目或单位的系统用来说明这些成分的聚合价值。由于弗斯把“系统”一词重新定义为聚合关系,他的学生后来发展了系统语法(systemicgrammar)。

再次,弗斯认为语言是说话人所谈事件的集合,是活动的方式,是做“事情”的方法,因此语言学家应当研究事件本身。弗斯的这些观点使得英国的主流语言学家基本上走的是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的道路。所谓系统就是“聚合”,就是“选择”,而且是第一性的观点,决定了语言的使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相当于中国“约定俗成”的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胡壮麟

3、弗斯→韩礼德

对弗斯的评价:

关于弗斯的语言理论,英国学家刚特·克利斯(GuntherKress)曾提出两条中肯的批评意见。

第一,弗斯从来没有全面的、系统的阐述过自己的理论,他的论文之间缺少一种有机的联系,所以人们很难找出其理论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弗斯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术语或范畴来使各个层次上的描写联系起来。(例如,在论述语境功能时,他没有规定各种语言单位的语境都是什么,他们之间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等。他的音位理论也缺少一套系统的术语。)最后应该加上一条:弗斯的文章意思模糊,文字晦涩,很难读懂。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虽然弗斯受到了很多批评,可是批评者“一般都不懂得弗斯说的究竟是些什么。”!!!(《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外语教研社1999年298页)

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基本理论并把它系统化地表述清楚了的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

韩礼德从弗斯那继承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学说,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第二是“系统”(system)概念。但他重新规定了“系统”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

(韩礼德在1985年的一篇文章《系统理论的背景》中写到:当然,“系统”这个概念是源于弗斯的,系统理论也由此得名。与其他大多数基本的概念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系统只是存在于弗斯的理论框架中,而大多数基本概念(后面!)在索绪尔之后的语言学家中颇为常见,尤其是欧洲的流派。——《韩礼德语言学文集》)

语言系统这个概念是由索绪尔最早提出来的,即索绪尔把语言称作一个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这以后,大多数语言学家把语言看作是“系统的系统”,是“语言单位按一定次序,并且在层次与层次之间有关联的排列”。系统的概念在伦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中有了新的定义。

弗斯把语言的聚合关系叫做“系统”,把组合关系叫做“结构”。叶姆斯列夫区分了语言的抽象的“系统”和“过程”,系统的底层是聚合关系,过程的底层是链接关系,即组合关系。<;概论>14页韩礼德的系统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也就是说韩礼德避免了弗斯的缺点,把自己的理论阐述的清楚明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式,准确定义了术语的含义及各种关系,正因为这样,他的系统语言学影响较大。

语言学特点

(系统语言学VS转换生成语法/韩礼德VS乔姆斯基

(当代语言学界,主要有两大对立派别,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针锋相对的,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上一讲我们了解了形式主义学派的主要语言理论,即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功能语言学派。韩礼德建立和发展的当代系统—功能语法常被称为系统语法或系统语言学<;也有人称之为“功能语言学”或“功能语法”,但我认为,严格地说,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模式应称为“系统语法(语言学)”或 “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学)”,这样就可明确地把它与其他相关学派(如布拉格学派、狄克(S.Dik,1940-95)的“功能语法”等)区分开来。>;(而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韩礼德探索并发展了系统语法理论,六十年代中期,韩礼德集中精力探讨了语言的功能问题,到七十年代初,基本上形成了他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七十年代后,韩礼德把重点转向语言与社会学和符号学的关系上),显而易见,系统功能语言分系统语法功能语法两部分,而功能语法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演变而成的。)系统语言学主张描写主义,反对规定主义。与层次语言学与层次语法和法位学语法最为接近,与转换生成语法区别最大。另《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差别》2002年第4期外语研究朱永生及《系统功能语言语法概论》胡壮麟等那么,我们所说的韩礼德的系统语言学与之前的伦敦学派,或者干脆说与所存在的其他若干语言学派相比,有那些不同,即它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系统语学家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及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所以系统语言学家集中力量去发现和描写由于社会情境和说话人的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以及这些变体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因此,系统语言学最容易应用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它与文体学也有密切关系。这一特点正是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根本区别:系统语言学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不重视语言的心理基础;转换生成语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不过问语言与社会的紧密关系。

第二、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a form of ‘doing’),而不是“知识”方式(a form ‘knowing’)。在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之后,类似于这样划分乔姆斯基区分的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韩礼德的区分是“语言行为潜势”(linguistic behavior potential)和“实际语言行为”(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r)。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言语”上,他们都认为言语是讲话人实际说出的话。他们的区别在于如何认识“语言”。韩礼德认为,语言不是人的一种知识能力,而是“文化和社会所允许的选择范围”,也就是“在语言行为上所能够做的事情的范围”。所以,所谓“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所谓“言语”就是讲话人“实际做了”什么。乔姆斯基所说的“知识”是语言的心理学范畴,“语言能力”是个人的特性;韩礼德的“做事”的方式属于语言的社会范畴,即语言与环境的关系,“语言行为潜势”属于一个语言社团的特性。这一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区别于转换生成语言学乃至其他众多语言学派别的重要标志。

第三、系统语言学比较重视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并且认为这种描写本身就是语言学的目的之一,而不是为了发现语言的普遍现象。转换生成语法更重视发现语言的普遍现象,调查个别语言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用韩礼德的话说,语言间的普遍现象不仅琐碎,而且本身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人类语言共同遵守的规则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掌握或学习的,因此研究这些规则对于促进人类交际没有多大帮助。相反,只有语言间的差异尤其是这些差异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才是真正重要的,认识和掌握这些差异会有助于克服其造成的交际障碍。在这一点上,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无疑是针锋相对的。

第四、系统语言学用“连续体”(continuum)的概念来解释复杂的语言事实,引进了“阶”(scale)和“精密阶”(scale of delicacy)两个概念。这样一来,在实际的语言描写中,系统语法既能从最简单、最明显的切分入手,逐步进行越来越细致的区分,又不忘记包含细小概念的更大范畴。

第五、系统语言学以“系统”作为基本范畴。韩礼德继承了Firth的“系统”概念,把语言看作是一套系统。每一个系统就是语言行为中的一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即在特定环境中可以选用的一组语言形式。“系统”这个概念是系统语言学的出发点,是它区别于其他语言理论的根本范畴。

理论方法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知道,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是从社会学角度阐述的,韩礼德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是人们有目的地用来在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资源(关于从古代以来的两种语言观点:语言规则说VS语言资源说——韩礼德1977《关于语言的一些观点》)。“一个理论的价值在于人们可资以利用”,因而他总是认为语言理论本质上是面向消费者的。“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学”,意味着“在社会文化语境内解释语言,而文化本身是以符号学的词语作解释。语言既强调社会结构和系统,也使其符号化”。语言的这种“双重功能”使意义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从后院的闲言碎语到叙述体小说和史诗”。那么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韩礼德的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无疑就是他的理论的重点和精髓,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理论。)

系统

在弗斯语言学中,系统(System)是与结构相对立的聚合关系,但弗斯没有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关系。韩礼德的贡献是把语言看作符号资源,语言描写的应当是系统资源,而不是结构,也就是说,系统是第一性的。语言既然被看作符号资源,对语言的描写实际上是对选择的描写。这样,他又明确了在索绪尔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中,聚合关系是第一性的,组合是选择的结果,是第二性的。

语境

语境(Context)的重要性早已为伦敦学派的马利诺夫斯基和弗斯所确认。韩礼德进一步明确了语言存在于语境(如会场、教室、语篇)之中,人们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换意义的,因此应当从外部来研究语言,而不是内部。因为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不是“完美的自足系统”。其次,韩礼德对“情景语境”从理论上阐明“一方面它是社会环境之间的有规律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对语言从功能上加以组织”。再一方面,韩礼德把语境分解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语言使用时所要表达的话题内容和活动,具体说,即话语参与者正在从事的活动。语旨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角色和相互关系,以及交际意图。语式指进行交际所采用的信道,语篇的符号构成和修辞方式。

功能

马利诺夫斯基虽然是功能主义者,但他主要在人类学研究中探索功能主义的方法。在语言学研究中这个任务由韩礼德完成。他在六、七十年代潜心研究语言的功能主义解释,最后总结了3个元功能(meta-function)和它们在语言中的体现,具体为:

———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metafunction):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的反映,是所说的内容在语言范畴中表现为及物性(transitivity)、归一性(polarity)和语态(voice)。

———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metafunction):语言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活动和做事的手段,必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在语言中由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语调(key)等范畴体现。

———语篇元功能(textualmetafunction):上述两种功能最后要由语言使用者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语篇功能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语言使用者只能生成与语境相匹配的语篇。

不仅如此,各范畴的具体成分无不为了实现一定的功能,如一个小句的及物性是由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

(process)和环境(circumstance)等功能成分构成的,语气是由语气成分(Mood)和剩余成分(Residue)组成的,主位

结构由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组成,信息结构由新信息(New)和已知信息(Given)组成等。

语篇

早在1978年,韩礼德就指出组成语言的不是句子,而是语篇(Text)或话语。后来又说,“对一个语言学家来说,描写语言而不说明语篇是徒劳无功的,描写语篇而不结合语言是空洞的”。

语域

语域(Register)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方言VS语域)与方言变异(dialect variation,表示社会结构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社会层级)不同,语域说明语言使用时的各种变异现象,即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差异。它是语言使用者与语境的各个方面互动的结果。这些都是语境的变量,语言使用者可以在有关变量下预见所要交换的信息和所要使用的语言。由此可见,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语境理论奠定了语域的理论基础。

语言习得

这里,韩礼德对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概念做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解释。语言习得应当是人类通过“习得”如何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功能的方法来“学得”运用语言来表示意义。韩早期的工作便是研究儿童如何习得第一语言的各种功能。根据韩礼德的研究,婴儿在开始爬行后,有了时空的概念,由此创造了意义。照顾婴儿的母亲与她的婴儿共享构建意义的过程,深信婴儿正在咿呀学语。韩礼德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妈妈把婴儿抱在膝上,拿起一个玩具兔子,婴儿则盯住这个玩具:(转化成俄语!增加新鲜感)

Mother: There he goes!(它跑了!)

Child: [uuu]

Mother: Oh, you want me to throw him up again,do you? All right. There he goes!(喔,你要我再抛一下,是吗?好,它跑了!)

Child: [loudly][mng]

Mother: No. That’s enough. Let’s find something else to do. (不玩了,玩够了。让我们玩点别的。)

虽然一直都是妈妈在说话,但她接受孩子的反应,犹如在进行话轮的转换。孩子出声的变化,使对话得以进行,也使孩子逐步学得妈妈提供的语言模式和表示的意义。

认知

韩礼德早在1967年便谈到及物性和认知的关系。及物性是有关认知内容的选择的集合,是对语言外经验的语言表达。他又认为,在语义系统更高的层次上,意义的表达有认知的、社会的、美学的等等。这就是说,意义的识解是社会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语言识解人的经验和语言实施社会过程、社会交往,两者是互补的。

适用语言学

近年来,韩礼德提出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appliable linguistics),而适用语言学的工作机制便是以“社会理据”(social accountability)来解释和描写语义发生的可参考2007年11月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3卷第6期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胡壮麟。由此可见,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语义系统可以定义为一种功能的或功能导向的意义潜势,是为编码某些语言外符号系统的可供选择的网络,或者是包括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成分的系统网络。

韩礼德与汉语

韩礼德与汉语的渊源,韩礼德的语言之旅始于汉语,一本《“元朝秘史”汉译本的语言》使欧洲语言学开始关注韩礼德,也关注汉语研究。

韩礼德本人在《韩礼德语言学文集》的前言中就说到,“我最初所受的语言学训练是汉语研究,而且我一直期望把汉语和汉语方言研究作为我研究普通语言学的主要领域,然而。”(一有然而、但是之类的转折词我们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了,呵呵,不过,我们也不做追究了,他没如愿的做成汉语研究也是有政治原因的!)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他在中国时师从罗常培和王力,在<;文集>;中(1985年《系统理论的背景》),他写道:下面我要提到的五位学者,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丰富、崭新而又令人兴奋的对语言的见解。在中国,罗常培先生告诉我历时语言观,并且帮助我认识印欧语系之外的一种语言体系。王力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包括方言的研究方法,语法的语义基础,中国的语言学历史等等。——《韩礼德文集8-汉语语言研究》(汉译本)

韩礼德的汉语研究涉及中世纪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汉语音韵学、语法和话语四部分。

比如在汉语语法的研究方面,韩礼德在《“元朝秘史”汉译本的语言》和论文“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中,运用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结合他的导师弗斯的关于系统和搭配的观点,分别对中国的14世纪北方官话和现代汉语进行了语言学分析,其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新颖之处。1.语境分析…;2.“共时”与“历时”的关系…;3.语法范畴…;4.全面度和效度…;5.欧洲结构主义的描写…——《概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