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3 16:27
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
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派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着重研究道德现象中的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中揭示道德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及道德实践在伦理学理论中的意义。
西方历史
伦理学的西方历史十分悠久,其源头可以在最古老的史诗与神话中考究。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它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此类处境”,“我们为什么/依据什么这样处理”。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学。
与哲学关系
伦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伦理学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在分化和综合、对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伦理学的社会价值将不断提高。
伦理学分类
希腊罗马伦理学
早期阶段:毕达格拉派——苏格拉底派
中期阶段:苏格拉底派——亚里斯多德派
晚期阶段:亚里斯多德派——基督教神学兴起
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
中期阶段:以阿奎那为代表,相应于经院哲学
后期阶段:以培根、司各脱等人为代表,相应于异端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伦理学
第一部分:人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以瓦拉、蒙田等人为代表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伦理思想,以加尔文为代表
第三部分:政治的伦理学,以马基雅维利等人为代表
近代伦理学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休谟等
17-18世纪,欧陆理性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斯宾诺莎等
18世纪,法国启蒙派伦理学,代表人物:伏尔泰等
18-19世纪,德国学院派伦理学,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等
18-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边沁,西基维克等
19世纪,英国进化论伦理学,代表人物:史宾塞,赫胥黎等
19世纪后期,德国新康德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李凯儿等
19世纪后期,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格林等
过渡时期伦理学
伦理学,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儿,叔本华,尼采等
现代伦理学
分析伦理学(又称:元伦理学),代表人物:摩尔
现象伦理学,代表人物:胡塞尔
实用主义
伦理学,代表人物:杜威
情感主义伦理学
存在主义伦理学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等
精神分析伦理学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等
人格主义伦理学
代表人物:霍金等
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
代表人物:马里坦等
新正教派伦理学
代表人物:巴尔特等
代表人物:图尔敏等
道德发生伦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等
人本主义伦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等
新行为主义伦理学
心理伦理学
代表人物:斯金纳
宇宙伦理学
代表人物,齐奥尔科夫斯基、张云飞等。
基本概念
标准
价值
价值观
对比
目的
行为
选择余地
后果
风险
防备原则
选择
控制
责任
家长式作风
人权
已知受害者与未知受害者
下一代成长
特殊关系的伦理学联系
双重效果
告密揭发
主要理论
功利论
德行论
自然科学中的伦理问题
环境保护
污染
核能
及核污染
可持续发展
干细胞
克隆
武器
《追求美德》
麦金太尔想从美德中引出对政治哲学的思考,一个人对自己幸福的思想是不能离开他所生活的实践与传统的,离开此,则不能评价一个人行动的合理性、价值,实际上引进了一个激进的相对论观点,更可以看做是对启蒙运动理性概念的批评。这样就没有可以可普遍化的道德理由,因其总与一定的传统相随,则把伦理学引入一个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中。而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框架中,找到一个可以规定人性、人权的跨国家的运用。古代伦理学与现代伦理学不同,如斯多噶派,强调对现有道德观念的批判、反思,一点都不保守,除亚里士多德对待妇女与奴隶的一些观点外,而当代道德、伦理学,是保守的。古代伦理学强调人必须有面对实际、真实的道德状况进行判断的能力,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智慧,强调人的知性、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也要求道德心理学作为伦理学的基础。
伦理学将生活看成整体
古代伦理学将生活看成整体,道德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古代伦理学不认为道德理由与非道德理由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特点,不否认道德理由的重要性,有特殊分量,认为道德本身并不构成一个独立自立的领域。古今伦理学为自己规定的任务不同,现代道德哲学把道德看成最小的要求,因为规则在语言表达上非常简单,要为解决伦理问题提供一个步骤,如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功利主义、后果主义,给出了一个最大化原则,考虑几个可能性时,要比较得到一个最好的效果,按照给我的判定程序,则可以解决面临的道德问题。古代伦理学主要不被看做解决伦理问题的决策程序,对于伦理理论的需要,本质是来自于反思的需要,并贯穿一生——产生对伦理理论的需要。伦理学是提出一个方法,使人反思生活,过一种积极反思的生活。美德伦理学最中心的特点是关心人本身而非人的行为,要以道德心理学为基础,这一点亦为当代各道德伦理学分享。
美德伦理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不同之处:1.现代的美德伦理学显示出相互关联的趋势,拒绝给予理论与理论化一个重要地位,反理论,不可能通过一些理论化的规则话语将之总括为一个理论体系。2.效法自然科学做法的初衷导致现代某些具演绎结构的道德体系,从霍布斯到康德,如霍布斯、休谟,分别将这种方法引入政治与人性,康德也是如此,自然科学对现代道德哲学方法论的影响非常深。
古今道德理论
总是有一些具有等级演绎作用的道德概念,具有等级结构;有一个完备性要求,总是可以处理现代道德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涉及道德选择与道德判断。现代美德伦理学拒斥了这种理论化的趋势,认为它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幻想。2.拒斥不偏不倚的道德观点。美德伦理学不象功利主义伦理学或康德伦理学,把理性提到一个至高的地位,实际上后果主义是自我主义的一个普遍化,一个最优地促进自我利益的行为——导致合理的行为。功利主义、后果主义实际是从一个普遍的旁观者的观点看待此行为的正确性。美德伦理学不再强调合理性的地位,认为它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被确定的。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习惯化的概念,一个人很少能超越所生活的传统,为自己发现一个美德或幸福概念。传统与实践在你对幸福的定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具有强烈的道德保守主义特点(和道德相对主义的特点)。
古代伦理学认为只要通过论证和理论才能过一个幸福的理性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涉及实践美德和智慧美德,对理论的作用具有重要强调,理论是重要的、必要的,对习惯化的观点是它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理性通过反思人可以抛弃习惯的道德信念,则可以抛弃之。古代的美德是一个理智化的概念,与人的智性美德相关,不是非理性的习惯。不偏不倚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没有的,在斯多噶学派中有,并视之为基本的道德要求。总之,我们要在现代道德哲学与古代美德伦理学的双重背景下来理解现代美德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