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4 12:18
腕龙科(Brachiosauridae)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科。它们是群草食性四足恐龙,前肢长于后肢,并拥有45度角倾斜的长颈部。
腕龙科
化石时期: 侏罗纪到白垩纪
保护现状
灭绝 (化石)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
无层级: 大鼻龙类 Macronaria
科: 腕龙科 Brachiosauridae
属
星牙龙 Astrodon
沟椎龙 Bothriospondylus
腕龙 Brachiosaurus
雪松龙 Cedarosaurus
大安龙 Daanosaurus
拉伯龙 Lapparentosaurus
葡萄牙巨龙 Lusotitan
帕拉克西龙 Paluxysaurus
畸形龙 Pelorosaurus
侧空龙 Pleurocoelus
尽管腕龙科恐龙的外表有独特特征,但它们的分类仍有争论,腕龙科到底是独立的一科,或是基础巨龙形类恐龙的集合群。因此,关于哪些属该分类于腕龙科也有所争论。
腕龙科恐龙的重量范围从20公吨到90公吨,它们长而挺立的颈部可让它们接触到树梢上的树叶,而这范围是其他蜥脚类恐龙所接触不到的。颈椎约在14个左右,内部中空,可减轻它们的重量。它们的牙齿长、呈匙状,与其他蜥脚类恐龙相比(例如梁龙),更能处理较坚硬的植物。有些古生物学家推测如果它们能够以后肢站立,那它们能够接触到更高层的树枝。然而,它们的短尾巴与后肢使它们的重心位在相当前面的部位,将使它们很难以后肢站立。
腕龙科恐龙存活到到晚坎潘阶才灭亡(8300万年前到7100万年前),因为在墨西哥发现了一个属于该地质年代的腕龙科尾椎。腕龙科的化石在20世纪初期首次发现于非洲,目前在欧洲、北美洲等地也发现了腕龙科化石。在2001年,中东发现了亚洲第一个腕龙科化石,但仅发现了少数牙齿,全世界最大型的已架设骨骸位在德国柏林的亨波特博物馆,属于腕龙科的腕龙属。
雪松龙(学名Cedarosaurus)是一属鼻子隆起的腕龙科恐龙,生活于下白垩纪巴列姆阶的美国犹他州。它首先由Tidwell、Carpenter及Brooks于1999年所描述。它的学名是取自发现其化石的雪松山地层。它与在英格兰南部维耳德的优腔龙及摩里逊地层的腕龙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大安龙(学名Daanosaurus)是一属腕龙科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它的化石于中国被发现,外型则有些像巧龙。
模式种张氏大安龙是于2005年被描述的。
公平龙(学名Ischyrosaurus)意为“强壮蜥蜴”,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其化石于英格兰多塞特郡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粘土中发现。它有时被包括在已废弃的下白垩纪畸形龙分类中,但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这个分类。公平龙是大型四足的草食性恐龙。
公平龙的化石是于1868年发现的部份肱骨(编号BMNH R41626)。约翰·赫克于1869年简单的描述了这些化石,并于1874年命名。乔治·奥利舍夫斯基指理查德·莱德克于1888年从约翰·赫克的未出版1874年文献得到公平龙的名字。但是亦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公平龙的学名已被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在1871年使用过,用以取代约瑟夫·莱迪建立的Ischyrotherium。但科普的用法自从1899年之后未被采纳过,是个遗失名,因此约翰·赫克仍是公平龙的命名者。
就像其他在欧洲侏罗纪晚期及下白垩纪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化石,公平龙与畸形龙、鸟面龙三者有复杂的分类历史。公平龙首先被认为属于鸟面龙属的曼氏鸟面龙,接着又被认为属于畸形龙的曼氏畸形龙。但是除了一般的相似性外,从未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公平龙是属于这两属中的一个。
保罗·厄普丘奇等人于2004年的研究指公平龙是蜥脚下目中位置不明的恐龙,状态为疑名。但德恩·奈许却指出它可能是属于腕龙科。在技术上公平龙需要一个新的学名,但由于欧洲再侏罗纪至白垩纪之间的蜥脚下目有复杂的分类问题,需要发现更多公平龙的化石才能有定案。
葡萄牙巨龙(属名:Lusotitan)是种蜥脚下目腕龙科恐龙,生存于晚侏罗纪。葡萄牙巨龙的前肢长,是腕龙科的特征之一。葡萄牙巨龙的化石是在1957年发现于葡萄牙的劳尔哈地层,年代为晚侏罗纪的提通阶。
葡萄牙龙的化石是一个部分骨骸,目前仍没有发现头颅骨,身长估计为25米。模式种是阿塔拉葡萄牙巨龙,最初由Lapparent与Zbszewski叙述成阿塔拉腕龙的,并在2003年建立个别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