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伯良

更新时间:2024-05-28 02:08

臧伯良,1960年生于北京,原某画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职业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197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班学习,后改攻重彩水墨画。先后得到李可染何海霞黄胄吴冠中董寿平梁树年白雪石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亲授。1986年北京画院研究班毕业。

人物简介

臧伯良,别名臧连良。(误传名藏伯良藏连良

1960年生于北京,少年拜著名画家张丽为师,研习素描、速写、油画。

1973年10月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画展》获二等奖,1976年12月参加《北京市青少年迎新年画展》,作品素描《英明领袖华主席》获一等奖。

19岁后先后得到李可染何海霞黄胄吴冠中董寿平、梁树年、白雪石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亲授。197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班学习,后改攻重彩水墨画。1986年北京画院研究班毕业。

原某画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职业画家,中国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

参加师生画展

新浪收藏讯2013年12月1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黄胄美术基金会炎黄艺术馆主办,由中茂圣佳国际拍卖 有限公司协办的“生活之路——第三届黄胄师生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黄胄夫人郑闻慧、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炎黄艺术馆馆长崔晓东等。开幕式由黄胄美术基金会会长、黄胄女儿梁缨主持。

黄胄先生对新中国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上有划时代的历史性开拓和贡献,他是新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史和新中国美术的奠基者、开拓者,他的艺术创作思想与轨迹成为后人永远的启迪。他遵循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之路,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他常说:“一个画家一旦离开了对生活的爱,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结束了。”黄胄的创作来源于他的生活,来源于他熟悉的西北、新疆、川藏、海南等地区人民的生活。

黄胄先生已经去世16年了,但是他的艺德和艺术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影响着无数的热爱他作品的追随者。为了更好的弘扬黄胄先生始终坚持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艺术精神,沿着他倡导的“生活之路”的创作原则,特举办此次展览。此次参加展览的画家有黄胄的学生、朋友,还有黄胄美术奖获奖的学生,以及受他影响的艺术家。有马西光王同仁、刘国辉、徐希杜滋龄张广王迎春杨力舟戴卫李延声、赵振川、刘大为、赵宁安、冯远、杨秀坤、王明明、崔晓东、方贤道史国良何家英杨晓阳臧伯良梁缨毕建勋马欣乐南海岩,共计26人。他们有些已经是国内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推动人物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仍以黄胄先生为师,始终坚持着黄胄先生的艺术之路和不断创新求索的精神,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关怀,用艺术家最美好的表现形式——画笔,表达对老师黄胄,和对生活的爱。

举办此次展览的另一个目的是以黄胄师生为表率,鼓励广大的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坚持创作,为生活,为艺术而歌。

代表作品

1984年与著名画家胡爽庵合作《梅竹图》,1984年创作《大千先生观瀑图》,张大千先生大陆弟子著名画家田世光教授、梁树年教授、刘力上教授、著名画家胡爽庵题词。1985年创作巨幅作品《三峡烟雨图》,1991年应人民大会堂之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型山水画《桂北晨晓》,此画长8米、高3米。1992年为天安门城楼创作《烟花三月》,1993年为北京饭店创作《百色晨曦》、《长城月色》、《花溪八月》等10余幅巨幅作品。 2002---2003年创作大型作品《花溪》系列。1999年--2004年作《春雾江村》、《夏日清翠》、《秋色家园》、《冬雪茫茫》(春、夏、秋、冬台湾新光三越董事长吴东兴珍藏)。 2010年臧伯良国画作品《祖国山河入画图》(竖幅丈二)创作完成,在此之后《祖国山河一片红》(丈二)、《祖国山河》(丈二)、《祖国万岁》(丈二)、《万里江山万里云》(丈二)等10余幅以祖国为题材的巨幅作品相继创作完成。

艺术交流

1988年8月在日本东京名古屋画廊举办个人画展,日本明仁天皇的姐姐参加了画展开幕式。

1989年4月应德中友协邀请,在德国汉堡汉森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0年至2005年应美国纽约、旧金山大都会社团友好邀请,十多次在美国纽约王氏画廊、旧金山王氏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艺术人生

一生追逐艺术,孜孜不倦。

臧伯良25岁那年到南方写生画画,拿本地图一路漫游毫无目的,先到西安,在西安逗留数日,秦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从西岳华山穿过秦岭到四川,走到四川,才知蜀中之美,在四川才知重庆雾都的由来,在四川一路坐长途车,一路漫游在蜀中,逾青城登峨眉逛武侯拜大佛,宿雅安踏泸定。在四川悠哉游哉的神游了40余天,踏上了去往西藏的川藏公路。

泸定到康定,只有200多公里,走了十几个小时,那时的川藏公路是条·小土路,坑坑凹凹,闯过二郎山时奇险陡峭,捷克产的50年代的嘎斯老长途车,在悬崖峭壁间如蜗牛般行进,公路没有护栏,臧伯良说;他坐在司机右侧,司机是汉人,车上只有几个藏民,他们就像文革期间看特务一样,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臧伯良适时友好的朝藏民笑笑,二郎山从山脚下到山顶不到100公里,可走了5--6个小时,陡峭的山崖下时时会看到跌入崖下的汽车和货物。进藏的车排成了弯弯曲曲望不到头的长龙,到了二郎山顶,周围都是耸入云天的雪山,远远望去贡嘎,皑皑雪山在云中若隐若现,那种壮丽让臧伯良震撼。

泰山的挺拔,华山的雄险、衡山的壮美,黄山的俏媚,庐山的娇柔----。

臧伯良你震撼了?你在西藏看到了什么?

这是刚刚进入藏区,一路上,泸定康定道孚炉霍孜、德格妥坝昌都-----

空气中充满了原始森林树和草的清新,无数种不知名的鲜花开满了公路两旁。一只只不知名的魅力无比的鸟低飞着,他走不动了,被这从未看过的美丽勾走了魂魄----

在四川40余天,领略了巴山蜀水。

在西藏50余天,感受了天域之国的原始仙境。

从此他的画风大变,大量以四川、西藏为题材的巨幅作品出现。

这是一个青年画家对大自然狂热的迷恋。

从1985年开始,臧伯良每年用5---6个月的时间游历祖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 古人说;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臧伯良说;这句话一点都不错,还要加上画万张画。

(未完待续)

艺术评述

臧伯良对自己的评述 对艺术; 痴迷绘画,能画能书。偶为辞章,可抒己怀。喜欢各种地方戏。好读书、史,略通古今。

尤喜民国史、近现代史、中共史。不做画家也是出类拔萃的史学家。

对 人;  像李可染一样,充满爱心、童心、感性、赤诚、经常被骗,感叹骗子太多。

对国家; 尽量能有所贡献,少取多付。

对未来; 奢望成为艺术大师,推动中国美术。

臧伯良对艺术的评述:

推陈出新,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他喜爱民族传统,更喜爱创新,凡是好的,优秀的艺术,他都喜爱。

艺术家不能为钱活着,那样太脏,活的太脏不会出好作品。

臧伯良对古今关于童心及天赋的独到评述:

庄子李贽,从孔子朱熹等,赤子之心,天地可知。

唐·刘禹锡《伤往赋》:“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

宋·陆游《园中作》诗:“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羣儿竹马嬉。”

明·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由于执着的追求,创造力的迸发,以及对事物的敏感,思考问题的独特,艺术天才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甚至为常人难以理解的人格特征。他们的创作活动常常是凭依个人心性,无所顾忌,率性而为,对社会习俗与常规时有冒犯;他们时常恃才傲物,睥睨一切,狂妄自负;由于感觉的异常,艺术天才时常表现出怪异忧郁的心理状态。艺术天才们,就其个性表现而言,常常像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因此,艺术天才的生成,离不开一种自由宽容的文化生态,特别需要社会的诃护与理解。

恩师学校及弟子

恩师---李可染何海霞黄胄吴冠中董寿平、梁树年、白雪石等。

与李可染

臧伯良每当谈恩师起李可染,就无限感慨,常常泪流满面,觉得大师走的太早了,觉得没跟大师学够。

2009年师母邹佩珠90大寿,臧伯良20年没有进过恩师生前的画室,师母邹佩珠说:“伯良啊,你老也不来啦。” 臧伯良说:“ 我不敢来, 一来就伤心,忍不住啊。 会在您面前掉眼泪,惹您不开心啊!” 当看到恩师那间小小的画室保留着原貌时,臧伯良忍俊不住,凄然泪下。

可染恩师去世前一天他还在恩师家里!!!晚上9点多下楼碰到李小可四哥。还在楼道里聊了一个多小时。

那是30多年前,可染先生刚刚恢复名誉,住在北京三里河老部长宿舍。

李可染喜欢学生,喜欢上心、有才、能吃苦的学生。臧伯良那时刚刚学国画,几乎是什么都不会,第一次去李可染家是个冬天,臧伯良记得很清楚;那天下着鹅毛大雪,地上的雪有一尺厚。70--80年代的冬天非常冷,白天都有零下10几度,拿了几张刚刚临摹的山水画给李可染先生看,臧伯良回忆说;可染恩师家的地址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著名画家宋涤大哥告诉他的。

上午9点多,怯生生的敲开门,门开了个缝,保姆阿姨问:“你找谁啊?什么事?”臧伯良说:“我是美院的学生,仰慕大师已久,想请他看看我画的画。”保姆阿姨似乎怒不可遏(过后知道阿姨是个非常和善的人):“你们美院的学生老是来,他那么大岁数。。。。” 臧伯良无奈,不让进门。

那天为了求学,臧伯良买了30几块钱的水果,做见面礼。那时的人们工资很低,30几块钱是一个学生两个多月的生活费,只好悻悻然不知去哪里,抱着一大堆水果坐在楼道里,冻得瑟瑟发抖,只好等到下午再去。

下午3点再去敲门,保姆阿姨一看还是臧伯良,正要发脾气,就听可染先生问:“咋啦?:”当保姆阿姨说了没两句,可染先生大声地说:“是你不像话还是他不像话?外面下这么大的雪,你让他站在外面等了一天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染先生拉开门,拉着臧伯良的手,一眼看到一大堆水果,可染先生说:“冬天水果这么贵,我们都不买,好几十块钱是你两个月的生活费,你都给我买了水果,你咋上学啊?可染先生径直把臧伯良拉到里屋画室,又亲自给他倒了杯水。。。

现想想可染先生那么大的大师,一个刚刚学画10几岁的孩子,初学乍练,拿了几幅画,可染先生一张一张的讲;笔法、构图、墨气---整整一个下午,3个多小时。晚上在大师家吃的饭。可染先生告诉保姆阿姨;他叫臧伯良,以后他随时可以来。

晚上9点临走时,可染大师堵在门口不让臧伯良走,可染大师拉着臧伯良左手, 师母邹佩珠拿了40块钱,拉着臧伯良右手,硬是把40块钱塞在了臧伯良兜里。。。。

从那儿以后,臧伯良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带着作的画到可染先生家去,随着恩师的步步指路,张张批改,臧伯良孜孜不倦刻苦用心,也由于有着深厚的素描、速写、油画功底,臧伯良的画突飞猛进。有一天,李可染

(未完待续)

与恩师黄胄

黄胄大师的艺术生涯里,老天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照顾。

恩师黄胄本姓梁,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那是一个荒僻的小村,祖父是乡里戏班会头,所以小时候他常画“戏子人”,没人教,全凭自己喜欢。初中只上了一年,就因父亲病故而辍学,为了学画,他跟母亲靠捡破烂,背井离乡流落到西安,过着飘泊的生活。

1943年,他拜西北著名画家赵望云学习中国画,那时的赵望云在西北是大画家,但生活并不好,黄胄在战乱中成长。1949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上做美术编辑,从此常到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区速写。

1957年他创作的国画《洪荒风雪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从而确定了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32岁的他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画家,他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速写,创作出许多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作品,如《打马球》、《出诊图》、《人畜两旺》等,他还为堂兄梁斌的小说《红旗谱》创作了一套插图。 “文革”期间,他含泪烧了一筐筐的速写,并被强制劳动改造,被迫搁笔。导致传世的速写只有500余幅,“文革”结束后,他身体状况一直不好, 1977年病情恶化,致使瘫痪, 但他却激情饱满地坚持创作,在病榻上画了一幅20米长的《百驴图》作为邓小平同志访日时的国礼,送与日本天皇。80年代,他在香港、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使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还是改革开放好。”他说:“24小时可以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我算算从 1949 年到1980 年,真正画画的时间,也就五六年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抓紧时间,珍惜大好时光”。

谈到自己的经历,恩师绝口不谈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他几乎是历次运动的“老运动员”,尤其是“文革期间”“驴贩子”的绰号,几乎家喻户晓,可他却说:“没什么苦难可谈,我也不希望写这些东西,我的观点,多写些给人以向上的、激励人的文章。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也最了解这个国家,你是中国人,你死活都是中国人。我这人就是一辈子不害人,别人害我呢,我过后也就拉倒了,不愿吭声,没意思。有人说过去运动挨了整,既然是过去,还提它干嘛!人要往前看,有功夫多做点事,更多的画点画,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怨天、不尤人,打嘴仗、沽名钓誉无聊”。

“我过去在国外办画展,外国记者问起‘文革’中的事,中国政府都说是十年浩劫,你谈谈你在‘文革’中的劫难,我差不多都回答:没什么可谈的,对于画家来说,生活是非常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美好的事物,你要画也画不完,写也写不完 。人有多高,画才有多高 ”。

“我画也没画够,用功也没用够,到老了身体不行了,后悔都来不及”。他感叹道:“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特别的笨拙,画得再好,也就是一点一滴,没什么可以夸耀的”。黄胄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无华。“我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 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 画也慢慢变颜色”。他早年的许多作品,现在看起来依然非常精彩,技法上也非常严谨。早年随军驻地,在大西北,像柴达木盆地,很荒凉,也很壮美,国家在那里搞开发,采石油。《洪荒风雪图》描述的就是勘探队员在那里风雪找矿的场面。其实艺术这东西首要的是有感情,其次才是技法,有感情就可以创作出真情的东西,如果无病呻吟一味追求形式,没有感受,只为讨人喜欢,创作出的东西早晚要被历史所淘汰。历史上许多大艺术家,活着的时候,艰难坎坷, 死了大家才认可。好的作品要群众认可才行,不要自己把自己抬得多高,艺 术必须有生活,形式主义绝没有出路。”

几十年中,恩师黄胄和师母郑闻慧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这也就是他的画为什么从不拘泥一个题材,他说:“中国好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思想踏实,哪儿都不错。戈壁有戈壁的情调,西双版纳有它的味道,江南有江南的特色。画家要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大自然是恩师黄胄永远读不完的书,他的速写,在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都久负盛名,他的画极注重造型,线条粗犷、遒劲、气势磅礴。笔墨淋漓尽致。他所画的人物大有狂放原野的情怀和鲜活的个性,一扫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旧风。最具风情的是那些边疆少女,西方绘画的色彩块面与东方柔美流畅的线条相交融,使他的绘画充满了灵性和神秘的遐思。他主张;画家一开始就用毛笔速写,才能与中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起来,他创造的写意泼墨与工笔重彩相结合的独特画法,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创造性的贡献,开创了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 速写讲究线条,一笔下去很难是准确的:“但每一笔,你捕捉的对像都是明确的,是有根据的,你都有追求,追求自己看到的生活物象的美,生活的美反映在你的脑子里,通过你的手刻画在纸上”。恩师黄胄极谦虚的说:“我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主要靠师承,但更主要的是靠来自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接着他阐发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有根有据的事,说的时候也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有十分功,说两分,别人觉得还可以;说多了,写多了,让人反感。”

望着老人两道浓重的剑眉,听着他细细地叙说,句句话语都能穿人心底,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他们这一代做人的原则,却由衷地钦佩艺术大师的高尚情操, 我的另一个恩师国画大师李可染生前说过:“一个画家,人有多高,画有多高。”此话正是他的人生速写,上下五千年,文化知多少“中国画是中国艺术门类中一个很深的学科,越学越觉得自己不够,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刘开渠吴作人等,开始都是学西方艺术的,留过洋,早先对中国画也有看法,认为是少数达官贵人的玩物,但随着对中国画的进一步了解,越老越要学中国画,因为它包容了很多文学和哲学的东西,民族性很强,学中国画不易,中国画历代都有高峰,你老照着高峰学,按它的路子走,就没有高峰了,你只能达到自己的高峰,一个高峰一个高峰的达到,永远没有标准。”欣赏一幅中国画,无形中是在琢磨一部中国的文化史。

“中国艺术不光绘画,收藏也很丰富,无边无际,不是瞧不起外国人, 他们收藏个邮票,茶壶还可以。但你要是搞中国收藏,整个精力投进去也不满足,好东西太多了。”他50 年代正式开始收藏,那时工资很低,只有80多元,钱全用来搞收藏了,卖画也是为了买画及古玩,黄胄的画当时卖的极便宜,也就20-30元一幅(齐白石的作品45-50元一幅),他欠了不少帐,但他认为这样做很值得。“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没有断层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太多了,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一说就是四大发明,实在知道的太少了。作为中国人首先应研究自己,我们祖先曾对人类做过辉煌的贡献。我不反对研究外国丰富自己,但我有这样的信念: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我对有些瞧不起中国的人,非常反感,外国人偷的、抢的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一知半解出本书,还说抢救中国文化艺术,把我们看成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我们应引以为耻。我们应发扬光大祖国的文化,有些外国人把到中国说成是探险,瞎扯!我们用得着你来探险。中国人要自己瞧得起自己,现在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中国人,对过去遭到破坏的文化,正在想尽办法补救、研究、挖掘。这次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93 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一些科学家,根据确凿的证据,从各方面证明,世界上有好多东西都源于中国。” “我和我的一切属于国家”。

与师兄范曾

我与范曾师兄,年龄相差22岁,按年龄论,我应该称他老师,但由于同出李可染黄胄何海霞吴冠中白雪石宗其香师门,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当代70--80岁的画家、教授,我称他们师哥。

我与范曾师哥相识是在36年前,那时我14岁,在北京市少年宫学画,他那时36岁,是个风流倜傥的大帅哥,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时不时到少年宫讲讲课,1972年--1977年,那时的画家为了保护自己,有机会就多画点批判画,范大哥白描人物画了很多,那时只知道他白描人物很好,他那时并不出名,很多著名画家赵志田、周思聪、李延声马振生、李颖等等非常出名。

范曾大哥家学渊源,24中国通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诗词,古汉语,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客观的讲,如果他不画画,他也一定是国学大家。

很多所谓“著名画家”“大画家”、“大师”几乎跟骗子差不多,狗屁不是自封画家,还自封大师,有些还身居美术界高位,某某院教授,某某院主任,某某院院长,某某院院长,胸无点墨,满脑子男盗女娼,满脑子金银财宝,弄几个钱在拍卖会上爆炒自己,论他们的画,连清末颐和园画长廊的工匠都不如!!!!还有的弄点国外现代派的画册,东拼西凑,就是一幅几千万的代表作,画油画的这么干,画国画的也这么胡来,就像犹太恶人爆炒垃圾梵高,其实都是垃圾!!!

我也不是说范曾师兄张张画都好,就连恩师李可染都有一块“废画三千”的图章。范曾的画吸收了宋元人物画的结构、灵动和清末人物画大家任伯年的笔墨、清丽和雅致,又比任伯年挥洒奔放和豪气。他的画奕奕有生气,在处理背景时,范曾大哥更是把中国传统的色彩运用的恰到好处,在他的画里,你能看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画透着奕奕的傲骨,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的代表。

范曾大哥性情童真、豪爽,不拘小节,说话直来直去,目光炯炯,得罪了些同行,我想,以他的性情这是必然的,但未必真的就是他故意要这样,也未必有什么恶意,只是他身边经常门庭若市、人满为患,闲谈之中、豪情之后难免被人传于市井。

范大哥是一心肠极软之人,21年前可染恩师去世,我在恩师家中守灵,我和师母邹佩珠及小可四哥及恩师原夫人几个哥姐在谈事,范曾大哥不敲门,推门而入强忍不住嚎啕大哭。。。。(未完待续)

创办培训学校

1991年创办臧伯良美术高考培训学校。 臧伯良教授为什么要办培训学校

臧伯良9岁学画,当时是在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1972年又考到了北京市少年宫,那时的少年宫老师非常好,水平也高,很多老师是中央美院毕业的,那时的老师真是无私奉献。而且还有许多大师如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黄永玉丁聪方成、周思聪、范曾、赵志田、李延生等等著名画家当时都在少年宫讲课。

1991年,臧伯良分别应几个大学之邀,担任特聘教授,在这期间发现很多学生画的非常差,尤其是北京学生,又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都想考美院,责任心、哥们义气、良心加之自己无儿无女,就非常高兴的带着几个孩子准备高考。

这就是臧伯良美术培训学校的雏形。

91年,7个学生高考成绩非常好,两个考入清华美院前身中央工艺美院,祝晓珊(女),17岁,高二学生,未高中毕业,学画6个月,以总分第1名的成绩考入清华美院前身中央工艺美院造型专业,当时总分400分,素描98分,速写96分,色彩96分,创作92分。当时文化课是参考分,以史无前例的成绩,载入中央工艺美院史册。

另一个男生,也以总分第6名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院设计专业,其他5名考生,分别考入中央美院2名、天津美院1名、鲁迅美院1名、西安美院1名。

臧教授以前带学生,只是朋友的孩子,不但不收学费,还管饭。有了这样的成绩,口口相传,92年有60--70名学生到臧教授那里要求学画,为了控制人数只好收学费。臧教授无奈把自己的画室腾出来办学校。 早期的美术培训班,是由一些非常有良知、非常有水平的教授、画家创办,因这个领域外行根本不懂,加之门槛太低,但到2000年以后,很多美院毕业生及社会闲散人员,加入到这个领域,使这个领域非常混乱,到今天已不可收拾,北京周边省市的情况就非常复杂。

拿河北省来说,石家庄、保定、唐山、张家口、廊坊就非常乱。

1、所有美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主任、美术老师,上课不认真讲课,几乎都在家里办画班,这些美术老师水平也非常差,到高考前6个月,再把这些学生“卖出去”,北京有几个大的培训学校(私人办的),大到每年可招4000----5000学生,花钱“买进”这些国家公立学校的美术考生,北京画班每个学生一个月大概收费1500----3000元,“卖出”学生的公立学校的校长、主任、美术老师,一个学生至少拿5成好处,而且是在当地收半年的学费,他们利用了家长不了解情况和对学校及校长、主任、老师的信任,这些黑心的校长、主任、老师,哪里配当校长?哪里配当主任?哪里配当人民教师?一个学生每月剩几百块钱,连吃带住够吗?哪里还请的起名画家?名教授?所以,北京几乎所有画班只好靠在校生讲课,在校生懂什么,所以,几乎所有画班靠骗生存!!!几个比较大的画班,为了骗来学生,树立标杆,又花钱买进那些拿过央美、清华专业课合格证的学生,前十、前五十等等价位还不同,这么肮脏,臧伯良不敢相信!!!多少非常喜欢画画的学生找不到好的学校!!!

2、从他自己学画的艰苦经历来看,他深知有些传统教学方法也有繁琐之处,比如,每个学生对画画的理解不一样,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臧伯良非常反对,他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剃掉那些无用的课程。(未完待续)

弟子

学生2000多---奢望弟子3000。

往事略集

历年展览及获奖

1985年在北京举办首届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周刊、《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文艺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做过专题报道。

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6年在广西桂林市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7年在广西桂林国宾馆榕湖饭店举办个人画展。

1988年8月出版《臧伯良山水画集(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1988年10月在广西桂林市与李颖先生合办画展。

1989年4月在德国汉堡汉森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6月在广西桂林市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7月参加中国画研究会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0年3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北京第三届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美术》、《中国日报》《中国文艺报》、《人民画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周报》、新华社《瞭望》周刊、《中华英才》、《中国建设》等几十家媒体做了报道。

1991年应人民大会堂之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型山水画《桂北晨》,此画长8米,高3米。  1991年至2002年先后应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之邀做特聘教授。

1991年为培养绘画人才,创办臧伯良美术高考培训学校。

1992年3月26日至1996年12月31日臧伯良居住在北京饭店4年多,先后为全国政协、天安门城楼、北京市政府、北京饭店、京西宾馆、京丰宾馆等创作了数十幅大型作品。

1995年至1998年作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列席全国政协大会。

1996年出版《臧伯良画集》。

1990年至2005年十多次在美国纽约王氏画廊、旧金山王氏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邀臧伯良创作《红霞撒满紫金湾》。作为中国政府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礼物赠送香港特区政府。

1998年《汲水路遥遥》入选国家领导人贺卡。

1999年退出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5年至2008年在北京、西安、桂林开办盛世画廊。

2006年参加由文化部、河北省委、中国美协主办100位画家《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年成果展》

2008年出版《臧伯良专辑

贴吧相册

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