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5 15:01
英不战争又称不丹战争(Bhutan War)、山口战争(Duar War),是1864年至1865年英属印度与不丹(中国清朝称为布鲁克巴)之间爆发的战争。战争起因是英国觊觎不丹南部与孟加拉、阿萨姆接壤的山口地区,进而导致与不丹交恶,引起战争。不丹虽奋力反击英印军队,但实力悬殊,最终战败。1865年11月,英不双方签订《辛楚拉条约》,不丹向英属印度割让六分之一的国土,并对其开放自由贸易。经此战争,英国势力进一步深入喜马拉雅山区,不丹也沦为半殖民地。
不丹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信奉藏传佛教的小国。1616年,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领袖夏仲·阿旺南杰南下不丹,开创了独立于西藏的政权,并多次击退西藏的进攻;另一方面,不丹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向西藏称臣纳贡,确立了对甘丹颇章的事大关系,同时其世俗领袖德布王(Deb Raja,又称竹第悉)也从中国清朝皇帝里获得“额尔德尼第悉”的封号。自1735年第10任德布王米旁旺布在西藏统治者颇罗鼐的支持下重新统一不丹后,不丹就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不丹垄断了印度(尤其是孟加拉地区)与西藏的转口贸易,获益甚多。进入19世纪,不丹政局再度不稳,东部的通萨本洛(总管)与西部的帕罗本洛为争夺德布王的地位而连年内战,从1803年到1864年英不战争爆发为止的61年间更换了26位德布王,激烈的内斗给了不断扩张的英国殖民者以可趁之机。
17世纪以来,英国透过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南亚次大陆扩张,1765年兼并了富饶的孟加拉,1814年入侵廓尔喀与哲孟雄(今尼泊尔与锡金),1826年通过第一次英缅战争而从缅甸手中夺取阿萨姆地区,使不丹南面完全暴露于英国势力之下。英国人一直希望打通去西藏贸易的道路,不丹遂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1772年至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利用不丹与其属邦库奇·比哈尔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攻打不丹,将其军队逐出库奇·比哈尔,这是英不双方首次接触与交锋。六世班禅应邀调停,才使事态没有进一步恶化。在东印度公司与不丹停战的协定中,就规定不丹每年向东印度公司进贡5匹甘坦马、允许英国人在不丹南部山坡地带免税砍伐森林、鼓励不丹人去孟加拉贸易等规定,可知英国对喜马拉雅山区的染指已经不可逆转。
到英国兼并阿萨姆以后,英不双方围绕不丹南部山口地区(杜阿尔斯平原)归属的矛盾不断升级。山口在印地语中称为“Duar”,在不丹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宽16—32公里、长350多公里的地带分布着18个山口,其中与孟加拉接壤的山口有11个,与阿萨姆接壤的山口有7个。这些山口是孟加拉、阿萨姆的居民与不丹贸易的必经之地,同时由于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也是不丹粮食、棉花、烟草等作物的重要产区,不丹在每个山口设置官职“苏布”(Subu)以管辖居民、征收关税,成为不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其中不丹与阿萨姆接壤的布里果玛(Boore-Gormah)和卡林(Kalling)两个山口在7—10月归阿萨姆地区的泰人国家阿豪姆王国管辖,不丹每年还向阿豪姆王国缴纳价值4875个纳拉扬币零4个阿纳斯的产品作为津贴。英国接管阿萨姆地区以后,自然不满足于仅仅得到津贴,而是企图攫取整个山口地带的控制权,特别是阿萨姆红茶被发现后,这一区域的价值更加凸显,英不边境纠纷因而逐渐增多。1837年,英国为解决山口地区的纠纷而派遣彭博尔顿(Boileau Pemberton)上尉出使不丹,提出开放自由贸易、以货币交付津贴等条款,但被不丹拒绝。1841年,英国占领了不丹与阿萨姆接壤的所有山口,同时提出只要不丹不再骚扰边界,就每年付给津贴1万卢比,不丹为了获得津贴而选择退让。1855年以后,英不关系再度紧张,英国占领不丹所属的安巴里·法拉卡塔(Ambari Falakata)地区。1864年,英属印度当局派孟加拉政府秘书阿什里·艾登(Ashley Eden,又译伊甸,其使团被称为“伊甸使团”)出使不丹,解释英国占领安巴里·法拉卡塔是因为不丹人劫掠边境,并要求英不建交,开放自由贸易。掌握不丹实权的通萨本洛晋美南杰强硬拒绝其要求,并迫使英印使团签订了归还英国所占不丹土地、互不侵犯等内容的条约。
艾登回到加尔各答后,详细报告了不丹的内政情况,主张出兵不丹,并判断不丹宗主西藏不会出手相助。他还提出三条方案:首先是永久吞并不丹,其次是占领不丹全境后撤出,以示膺惩,第三是只占领山口地区。英印当局采纳其报告,经权衡后选择了占领山口地区的方案。
英印当局在经过数月的开战准备后,于1864年9月底出动5000人规模的军队北伐不丹,试图在已经占领不丹与阿萨姆接壤的7个山口的情况下,进一步攻取不丹与孟加拉接壤的11个山口及提斯塔河左岸地区。英印军总司令休·亨利·罗斯(Hugh Herry Rose)派遣马尔卡斯特(Malcaster)准将、邓斯福德(Dunsford)准将指挥作战,集中兵力攻击不丹的四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点:德旺吉里(Dewanggiri)、斯德里(Sidlee)、布华(Buxa)山口和达岭卡(Dhalimkoto,今噶伦堡)。1864年11月12日,印度总督约翰·劳伦斯(John Lawrence)以不丹曾侵扰哲孟雄和库奇·比哈尔以及羞辱英国使团为借口,正式对不丹宣战。
战争伊始,不丹军队虽能利用坚固的城堡作为据点,但仍在使用弓、箭等传统冷兵器的他们难以持久抵挡装备有5.5英寸口径迫击炮的英军,许多山口陆续陷落,只有东部的栋桑(gdung-bsam)一线有通萨本洛晋美南杰、恰噶宗本(县长)尊追坚赞、森本(侍卫)索南顿珠等的顽强抵抗。德旺吉里一直坚持到1865年1月才失守。到1865年1月,几乎所有的不丹与孟加拉接壤的山口都落入英国手中。
在占领各处要塞后,英印方面准备撤出军队,安排官员接管山口地带,但是不丹人决定反击,晋美南杰写信警告德旺吉里的英军,如果英军不撤退,他将发起进攻。英国人轻视不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865年1月30日,不丹军队在东西两路发动奇袭,西路帕罗宗的军队从布华山口反击,东路通萨宗的军队从栋桑反击,英军猝不及防,竟被不丹人击溃。在德旺吉里,不丹军队截断了英军与平原地带的联系,使英军补给困难。英军冒险突围,损失惨重,不丹军队收复德旺吉里,还缴获了两门阿姆斯特朗炮。在西部,不丹军队夺回波拉(Bora)山口,英军率残兵败将连忙撤退。
英国为挽回颓势,将英印军总司令更换为威廉·曼斯菲尔德(William Mansfield),指挥官更换为图姆斯(Tombs)准将和泰特勒(Fraser Tytler)准将,于1865年3月重整旗鼓,征讨不丹,再度夺回山口地带。随后由于进入雨季,英国不得不放弃山口地带。到1865年10月,随着湿热气候结束,英军卷土重来,于10月23日攻克德旺吉里。
自从英不战争爆发以后,不丹内部就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尽管通萨本洛晋美南杰坚决主战,然而德布王和帕罗本洛都鉴于实力悬殊,不愿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不丹在战争期间分别向廓尔喀和西藏求援,但廓尔喀已倒向英国,反而劝降不丹,其首相钟·巴哈杜尔·拉纳(Jung Bahadur Rana)致函道:“本人所能说的是:英国足以击败中国皇帝的军队,对大家来说,与英国政府作战得不到任何利益。对抗占据优势的强国将一事无成,本人劝君,去恳求宽恕吧,接受至高无上的君王所要求的一切吧”;西藏则采取观望态度,不予实质性援助。在此情况下,不丹决定向英国求和。英国方面也不愿意战争持久打下去,不仅战争开销大,而且英军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较多,所以英印当局曾计划出兵直捣不丹国都普纳卡,以最便利的方式降服不丹。就在这时,于1865年11月6日传来不丹向英国求和的消息,双方遂展开谈判。1865年11月15日,英不双方在不丹南部的辛楚拉签订和约,是为《辛楚拉条约》。当时,英印舆论要求兼并不丹全境,不过劳伦斯总督认为吞并不丹等于向西藏发出警告,而实际上不丹的经济潜力除了山口地带外可以忽略不计。
《辛楚拉条约》共计10款,主要内容为:英国与不丹保持友好;不丹向英国割让约7300平方公里的山口地带(包括战前英国已经占领的7个不丹与阿萨姆接壤的山口和安巴里·法拉卡塔),英国每年付给不丹5万卢比的津贴作为补偿,付款采取逐年增加的方式,如果不丹不能履行条约,英国有权扣留津贴;英国仲裁不丹与哲孟雄、库奇·比哈尔之间的纠纷;不丹释放所有在押的英属印度臣民;英不两国开放自由贸易,互相免征关税。
《辛楚拉条约》签订后,英国又向不丹索取被通萨本洛晋美南杰缴获的两门阿姆斯特朗炮,无奈晋美南杰死活不肯归还,也没有参与德布王次旺喜图同英国人的谈判和签约,而是期望与英国单独缔约,以获得独享的津贴。但印度总督劳伦斯只承认德布王的合法代表地位,反对晋美南杰,所以继续在英不边界保持军事压力。1866年2月4日,劳伦斯总督派一支探险队到通萨宗袭击晋美南杰,2月23日成功夺回两门阿姆斯特朗炮,至此才算结束了英不战争。
英不战争的直接影响就是不丹丧失了南部大片土地。山口地带肥沃富庶,可谓是不丹的经济命脉。经此战争,山口地带被英属印度强占,仅有德旺吉里地区的83平方公里土地于1949年被印度被归还不丹。
英不战争使英国势力进一步深入喜马拉雅山区,战后不丹南部洞开,藩屏尽撤,英国虽未攻占不丹全境,但却取得了免税通商权和治外法权,同时将津贴作为牵制不丹的工具,不丹逐渐成为英国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英不战争使不丹与西藏的传统关系受到冲击,不丹由于西藏在战争中不予支援而对其离心,英国势力也进一步靠近西藏,为将来向西藏扩张做好了铺垫。
英不战争还加速了不丹旧体制的崩溃,孕育了不丹王国的诞生。自不丹开国领袖夏仲·阿旺南杰死后,不丹就形成了掌管政务的德布王和掌管教务的杰堪布分立的二元体制,最高政教元首夏仲活佛(又称达玛王,Dharma raja)只是傀儡;不丹东西两头的豪强通萨本洛和帕罗本洛为争夺德布王的地位明争暗斗,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交织在一起,随着英不战争的爆发而更加激化。英不战争后,为了争夺5万卢比的津贴,不丹陷入二十年的内乱,政治力量全面重组,最后通萨本洛晋美南杰的儿子乌颜·旺楚克统一不丹全境,废除德布王、削弱杰堪布,于1907年建立了亲英的世袭君主制国家。这也是英不战争埋下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