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原

更新时间:2024-11-06 16:50

董志原,地理学上称“董志塬”。属黄土高原陇东高原的一部分。是甘肃省庆阳市第一大原,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

名称由来

位置境域

董志原是庆阳市(原庆阳地区)第一大原,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位于庆城县南部、西峰区全部、宁县合水县西部。地处泾河之北,马莲河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原面面积910平方公里,占庆阳市总面积的3.3%,占12条大原总面积的45%。其中原庆阳县(含庆城县西峰区)境内686.46平方公里,宁县188平方公里,合水35.54平方公里。原区总耕地面积91.47万亩,其中庆阳县65.4万亩,宁县22.03万亩,合水4.04万亩。原面北起庆阳县驿马镇北原头,南至宁县长庆桥镇(原新华乡)南原嘴,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原畔,西至肖金镇西原峁,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

地理环境

地质特点

董志原位于陕甘宁盆地(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属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东部的伊陕盾地,是中国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控制的大型内陆盆地之一。盆地的雏形形成于二叠纪中晚期到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到早白垩世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的发展阶段,地壳运动衣沉降为主,形成一个大型萁状坳陷,即铜川-庆阳坳陷。三叠纪末坳陷急剧上升隆起,三叠纪大型盆地解体,随即产生保罗纪大型坳陷盆地,形成先进构造盆地轮廓。燕山运动使侏罗纪盆地解体,东部上升形成斜坡;西部于宁夏天池至环县一线形成南北向较大幅度坳陷一天环向斜。形成厚达4000米以上的沉积,其中下白垩铜沉积厚度达1000米。

地貌特点

董志原处陇东黄土高原中北部,原区周边受冲沟切蚀呈锯齿状或树枝状,形成残原和沟壑地形,地貌单元为陇东黄土原侵蚀地貌。

董志原,从海拔高度来看,呈现中间稍高,南北低的地势格局:腹地西峰区附近海拔1400米,北端驿马镇一带海拔1300米,南部和盛镇一带只有海拔1200米。

以董志、彭原为中心地带,原面较完整,黄土层厚达150至200米,面积15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9%。由于长期的风雨剥蚀,河流切割,形成原高谷深,沟壑纵横,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原、梁、峁、崾岘与坪、川等多级阶状地貌,原边呈犬牙状河谷。海拔1200至1500米。

三不同以南属于宁县,境内原面习以原区大镇和盛为名,古名大昌原。原面平阔,南北长可达40公里,东西宽5至20公里,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万多亩,主要是黑垆土壤和黄绵土壤,为宁县主要产粮区之一。

最南端,为锥形原头——瓦斜原。瓦斜原,以村为名,位于宁县城西北7公里以远,系董志原伸向东南的小原头,东北为马莲川,西南为珊瑚川,东南临两川汇流,西北高而东南低,呈锥形原面,南北长10公里,中部宽2公里,总面积22平方公里。

董志原区主要土类为黑垆土,有机质平均含量0.99%,全氮平均含量0.062%,速效磷平均含量为6.54PPM,PH值8.4。

气候特点

董志原地区,是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具有季风及黄土高原气候的双重特点。春季多风干旱,多寒潮;夏秋热而短促,降水多,但分布不均匀,时有伏旱、暴雨、冰雹灾害;秋季降温迅速,潮湿多雨;冬季寒冷漫长,降雨稀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8.8年极端最高气温39.6年极端最低气温-22.6年平均无霜期151.4d年降水量555.3米米年蒸发量3477.02米米年日照时数2464.84h年最大冻土深度83c米年辐射总量131.11千卡/c米。

年降雨量,南北两端稍有差异,北部驿马镇500至550毫米,南部和盛镇550至600毫米。

社会经济

政权沿革

董志原远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在春秋时为义渠国秦穆公灭十二国称霸西戎,曾会西北环县萧关。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安化县,董志原一度称安化原。约在清时称董志原。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在董志乡政府处置董志分县。

至21世纪初,原区内有庆城县驿马镇赤城乡、熊家庙街道;及西峰区全部:什社乡显胜乡董志镇陈户乡肖金镇温泉镇后官寨镇彭原镇、北街街道、西街街道、南街街道;宁县焦村乡(并坳马乡)、和盛乡太昌乡新庄镇、新华乡、瓦斜乡;合水县何家畔镇定祥乡共21个乡镇。人口约35万多人,其中城镇5万余人。

位于董志原中心的西峰镇是中共庆阳地委、庆阳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这里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控扼萧关”,“襟带秦岭”。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基本形成,公路干线直通西安、银川、兰州,民航班机与兰州,西安相通。拥有机械、电机、化工、毛纺、医药、食品等工业企业,是庆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董志原北端的驿马镇,为唐代驿站,驰马传信。为南北交通要冲,地势险要,设驿马关。据史书记载,唐代郭子仪、明代徐达都曾在此屯兵。

董志原中部的西峰区显胜乡,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糜子、油菜、烤烟、瓜类、蔬菜等作物,其中烤烟、蔬菜已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1997被受予“庆阳地区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董志原东南部的西峰区什社乡,农业乡镇,形成了什社小米、果品、西甜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什社苹果、西甜瓜,颇受区内外客商的好评,被称为陇东甜瓜的骄子。地方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制造为主,主要产品有砖瓦、水泥制品、铝制品、铸铁件、纸箱、食品加工等。

董志原腹地的肖金镇,属三县交界的咽喉要冲,古有鸡叫一声鸣三县之说。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南有周朝的逢火台,唐贞观十六年的老洞仙山真人寺院,元明时期的古堡遗址,中有宋徽宗政和八年的金城寺砖塔。农副产品收购、加工、运销形成基地,烤烟生产闻名全国。肖金塔为北宋间之金城寺塔的俗称,金城寺原踞镇东门外,北距西峰18公里。寺院已毁,宝塔犹存。

董志原南端新庄镇,是泾,蒲、马莲三川和长武原的集贸中心。董志原南麓,泾河北岸的长庆桥镇曾经是长庆油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机关集中地。董志原南部的太昌镇、和盛镇、焦村镇,是董志原南部重要集镇,古称大昌原,为屯兵养马之地。金正大七年正月,金国与蒙古军队在这一带进行过大规模战争。清同治五年前后,清军与陕西回民起义军在这一代陈兵对峙。镇城西边有王孝锡烈士的故居。

农业生产

董志原是庆阳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是“陇东粮仓”的重点区之一,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之说。土壤为黑垆和黄绵土。农产品以小麦为主,其次是玉米、高粱,也种植少量油料和糜谷、豆类等搭配倒茬作物。庆阳驴为区内主要优良畜种。

远在先周时期,农耕文化就在这里诞生。公刘“教民稼穑”,留下了“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诗作。2018年,仅西峰区粮食播种面积48.07万亩,其中小杂粮8.28万亩,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1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1.6万亩,脱毒种薯实现全覆盖;以什社乡新庄村为中心,建立谷子生产示范基地10000余亩,什社小米产业提质增效。全年粮食总产完成12万吨,油料总产完成1.5万吨。

什社小米以晶莹黄亮、营养丰富、口感良好、食味醇香而久负盛名,相传什社海子坳曾是清末慈禧太后圈定的宫廷贡品生产基地,地方官吏将该地生产的小米送上京城以表敬意。每年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丰源小米加工厂的“金什社”牌小米已畅销全中国各地。

原庆阳县董志原区面积约15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9%。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耕地土壤多为黑垆土,质地好,肥力较高,是全县最优良的耕作土壤。东北部残原河谷区的川台地土壤肥沃,增产潜力大,可发展灌溉。县境内有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流域,但被用作灌溉的水极少,发挥效益的是一些小型灌溉工程。全县有机井633眼,提灌站112处,渠道8条,水库12座。发挥有效灌溉面积8.5万多亩,保灌面积6万亩,绝大部分耕地要靠天然降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37.4毫米。全国每亩平均占有水量为1759.89立方米,全省每亩平均占有水量为563.54立方米,而庆阳每亩平均占有水量为130立方米,水资源十分缺乏。

1958年9月,全省第一个解决高原灌溉问题的大型水库工程——董志原巴家嘴水库开工。1960年1月2日,正式截流蓄水。1962年7月水库建成,土坝高58米,总容量3.36亿立方米。1976年4月1日,巴家嘴电力提灌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从巴家嘴水库输水洞一级电站尾水渠引水,总干渠沿南小河沟北岸东行,经天桥跨越南小河沟,从闵家山上原,经西庄、高家堵、南佐至后官寨北庄,全长13公里。全工程设扬水泵站9级,共装机泵68台。总干渠上水至7、8、9级后,又修建了南干渠,以自流形式送水至后官寨、西峰、董志、肖金、显胜5个乡镇,并向西峰方向安装管道1条,以供生活用水。

石油工业

1970年代,国家开始在陇东高原地区勘探石油。因初期勘探驻地在董志原原嘴地区的宁县长庆桥一带(后来的长庆桥镇),命名为长庆油田,隶属中国石油总公司。董志原辖区内的西峰油田,由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负责。到2005年,西峰油田年产油量逼近100万吨,建成150万吨产能。到21世纪初,庆阳石化年炼化能力近500万吨,瑞华天然气、永鑫石化等众多下游企业进驻西峰区。

交通线路

董志原地区,交通以西峰为中心四通八达。银川至西安公路纵贯南北,兰宜公路从高原北部驿马关横穿而过,并有四条公路分别向西通向镇原,向东通向正宁和合水。彭原有民用飞机场,有通向兰州、北京和西安的航班。

大昌原古道——从政平至贾家一带泾河之滨,北上纵贯董志原,然后分别北去驿马关,东往宁县城,为“x”形古道,即长(武)庆(阳)、青(牛)米(家沟),长(官)宁(县)公路基本路线,总长约70余公里

凤甜公路——民国25年,国民党政府征调沿途地方人民修筑长庆公路,民国27年建成通车。解放以后迄点延至环县的甜水堡,并以其南起于凤翔路口接西兰公路而改名为凤甜公路。凤甜公路南以泾河之滨的西郭村(通称长庆桥)入宁县境,北至三不同村入庆阳县境,纵贯董志原南端,途经宁县地域31公里。其问,泾河川东郭村以上4公里路程,盘回于坡地,其余均在董志原面。解放以后曾经反复整修。1969年改建扩修后,道路平直宽阔,雪雨无阻。不仅是宁县地区的交通运输干线,也是庆阳地区和长庆油田公路交通的动脉。

长宁正公路,西自长官路口与凤甜公路接合处起,经宁县城,东到正宁县城山河镇,全长73公里。为境内最长的公路。全程串连焦村,宁县城、早胜、良平、平子、米桥和正宁之山河7城镇于一线。连结董志,早胜两条原,翻越了马莲河川两面坡,于宁县城郊连跨马莲、城北、九龙3河桥,又悬越南桥、米桥等高险的土桥腰岘,穿关过隘,横贯县域南部。其间,除马莲河川坡9公里回还于山坡,几临于崖谷,曲折陡险,雨雪不畅以外,其余路面均在原面,道路平直。1970年开始改建,1974年完成。全为柏油路面,行车更为安全。据1978年观测,行车密度为每小时14.6辆。这条公路,不仅是宁县境内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正宁县西出之门户,庆阳地区东南之通道。

历史事件

公元前166年(西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以十四万步骑占领朝那、萧关,杀死北地都尉孙印,掠人畜甚众。至彭原(即董志原),派骑兵焚烧回中宫。文帝诏发车千乘,步骑10万,令张相如、栾布为将击逐出塞。是年,匈奴再次进兵北地,李广率兵出击,斩其首领。

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突厥族进兵彭州(庆阳彭原附近),唐太宗李世民奉命。出秦州道御之”。从此开始了对突厥族的战争。公元630年,战争结束,把战俘安插在边境定居,扩大了农垦区域。安史之乱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更加激烈,赋税十分繁重,迫使一部分农民成为佃户,一部分逃往山区。唐王朝规定:垦荒农民5年内免税。逃到庆阳的大批农民以垦荒为生,促进了庆阳的农业开发。

公元1868年(同治八年)四月,清军破回民起义军于董志原,随即安置饥民及回军降众17万人就地居住,宁县地区原有回族居人即系此次落居。

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宁县新庄城为回民起义军攻克,“四门血水成河矽。民国前期,陕西“红头军”,陇东陈硅璋等部,都曾袭据这里。民国26年春天,红二师二团来驻镇内,近村青少年有的毅然参加了红军,省立中山中学曾一度搬迁这里。

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二月,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驻节西安。派刘倬仁、雷正绾进攻董志原,义军大败。遂并十八大营为四大营,护其辎重老弱北退。清军乘胜追至党家崾岘,义军散走硝河城、预旺等地,大股由环县直奔金积堡。二月二十五日庆阳城复归清军。

资源状况

水资源

董志原所在区域的河流主要为马莲河和蒲河及其支流。马莲河水质差,利用很少。

马莲河:马莲河以曲子镇为界,北部为环江,南段为马莲河,统称为马莲河。发源于宁夏麻黄山,于环县北甜水井处流入庆阳市,径流洪德、环县、庆阳、西峰、长庆桥等城镇,于东家沟处流出区外,全长366公里。江水面积19080k米344k米,面积16900k米,经洪德水文站实测资料,年均径流量838510径流量在年内分配不均衡,4-6月占总量的15%,七、八、九三个月占57.5%,次年日占27.5%,含沙量平均249公斤/立方米。

蒲河:蒲河发源于环县苗儿掌,经于堡子流入镇原县,在王寨以南流入巴家嘴水库,流程175k米,流域面积(区内)4641千米,支沟发育,较大支沟有黑河、交口河、茹河、康家河等。据姚新庄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862010,洪峰流量2460立方米/秒,1974年(枯水年)/秒,两者相差22倍,河水中年平均含沙量216公斤/立方米,月含沙量最发可达1070公斤/立方米。

烂泥沟,在县城西南15公里一带,为焦村,和盛地区分界,源自长官村东,至渭一口入马莲河,长约20公里。1970年代中期,焦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彻底治理其上游坡谷,使沟坡梁峁如碧螺,成为宁县新景之一。

矿产资源

1990年代探明,庆阳市区内除华池县和合水县东部有一无煤区域外,庆阳、正宁、宁县、环县地下普遍有煤,地质储量19945.6万吨。1980年代探明:庆阳市的石油主要矿点有:庆阳开发试验区;地处庆阳县城周围,为岩性油藏,油层单井厚度129.9米至49.9米,平均73.2米。打探井16口,出油11口,开井产油7口,平均单并日产原油2吨,井组日产14吨,年产3950吨,累计产原油2.0678万吨。西峰出油点:地处西峰镇西、北。打探井16口,其中3口获工业油流。上述油田,统称为西峰油田。2008年探明:西峰油田,北起庆阳,南到宁县,西自驿马,东至合水固城川,分布在白马、板桥、董志、什社、固城川5个油区,总资源量5亿吨,探明储量4955*10000吨。其中4个油区在董志原范围内。含油面积8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243.6亿立方米,煤炭三级储量达86亿吨。

旅游资源

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原西侧蒲、茹两河交汇处东岸的覆钟山下(距西峰镇25公里处)。相传周穆王西游,曾登临此山望回中,山上有憩息石。均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和三年(公元509年-510年),系当时的泾川刺史奚康生主持兴建。北石窟寺自北魏开创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等代1400余年的相继开窟增修,窟龛密集,形如蜂房。在高20米,长120米范围内雕有各代窟龛295处,大小雕像2125躯,有宋、明、清碑7尊,隋、唐,宋、辽,金、元、明、清题记150多例。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传人中国后的产物。

小崆峒山,是佛教、道教合一的圣地之一,与闻名遐迩的北石窟寺相距17公里。据考证,明崇祯年间,就有人在此刻像立碑,焚香许愿。1933年,善男信女化缘布施,募集资金,相继建成北台无量大殿、中台玉皇楼、南台观音楼等庙宇,并在两侧崖畔开凿窟洞数十孔,建龛塑像,绘制壁画,供奉神灵。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小崆峒山都会举办庙会。香客游人纷至沓来,敬神观景,游山朝拜,休闲娱乐,小崆峒已成为陇东人民旅游的一处胜境。

公刘庙

肖金宋塔,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南街,为原金城寺院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塔为青砖砌筑筒体结构,存六层,残高21米。为仿木楼阁式,空心八面体;叠涩出檐,斗拱承枋;构栏环廊,门窗或真或假,逐层而交替古塔营造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肖金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