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

更新时间:2024-04-29 14:49

贞观,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自贞观元年(627年)正月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十二月共计23年。

历史沿革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当年十月,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贞观。

公元642年,追复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为巢剌王。

贞观之治

隋炀帝造成隋末大乱,破坏极其严重,导致人口锐减,《通典》记载,隋末唐初只有200余万户。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个既英武又善辩之人,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晚年的李世民因李承乾谋反,李治年幼,不得不多次进行对外战争解决边患问题,宋朝重文抑武也导致文人对于太宗后期评价不高。

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松赞干布

资治通鉴》有记载,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废太子李承乾之后、改立李治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谋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载:“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

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近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研究,《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也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以发扬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

政治表现

1、政治比较清明。

2、经济发展较快。

3、国力不断增强

政治启示

居安思危,以史为鉴,以民为本。

成功原因

1、开明的治国思想。

2、开明的治国政策。

对外战争

唐与突厥

李渊起兵之前,隋朝已经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只有太原,因为隋炀帝留下的恶劣形势,为了防止突厥刘武周攻打,李渊才暂时结好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不久就与突厥开战。

唐朝一面打败众多敌人,扩张,进行统一战争,另一面抵御突厥,还消灭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还分化突厥。

历史大家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指出:隋末华夏弱,而突厥极强,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华夏有不世出之人杰李世民,不仅统一,还抵御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图,因而保卫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还消灭了突厥支持的多个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击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而唐朝援军很快赶到,颉利可汗有惧色,而突厥官员都来拜见唐太宗。唐太宗没有空府库。

空府库“倾府库”的原始记载出自小说《隋唐嘉话》,而《隋唐嘉话》记载的是“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根据《隋唐嘉话》的记载,李世民和李靖先用财物哄突厥退兵,并派唐军在突厥的归路上阻击,结果突厥逃跑,唐军缴获数万匹马,还把之前给突厥的财物都夺回了(“玉帛无遗焉”)。如果采信“倾府库”的说法,那么也要采信唐军在突厥归路上立即打的突厥逃跑,唐军夺回了给突厥的财物,还缴获了数万匹马。而如果不采信后者,那么也没有理由采信“倾府库”的说法。而且《隋唐嘉话》这段记载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矛盾,所以空府库、“倾府库”的说法并不可信。

渭水之盟这事,放在其他朝代相当一部分皇帝那里根本不算耻辱,甚至还算胜利。但是,因为李世民在对外事务方面的标准过高(李世民所认为的胜利是,李靖攻灭突厥汗国、占据漠南,李勣数千唐军以少胜多大破薛延陀、俘获5万多人,唐朝打败西域诸国、占据西域,唐朝攻灭薛延陀汗国、占据漠北,这些非常大的胜利才被李世民认为是胜利,不是耻辱,可见李世民在对外事物方面的标准之高),所以李世民才说那是“渭水之耻”。

但实际上渭水之盟的情况是,唐朝发生内讧玄武门之变、内部不稳时突厥趁机入寇,唐朝援军很快赶到,“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记载于《资治通鉴》),突厥颉利可汗已经畏惧,此时开战,唐军能击败突厥军,但是还灭不了突厥汗国,李世民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才选择议和麻痹突厥颉利可汗,“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我今卷甲韬戈,陷以玉帛,顽虏骄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渐,其在兹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也”。然后双方达成渭水之盟,唐朝给了突厥可汗财物(“陷以玉帛”),而突厥可汗给了唐朝马三千匹、羊万口。《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九月,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历史大家王永兴的《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对渭水之盟的分析:李世民之行为与军事部署是示之以强、示之以无所畏惧;刚健自强之精神,一方面可以激励唐之军民之人心;另一方面可以使突厥可汗及其兵众将士畏惧。有此二者,则如唐太宗之言“与战则克,与和则固”也。

薛延陀之战

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由于之前武德年间李世民已经多次取得对突厥的大胜,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威望与力量,还分化突厥,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

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借唐朝的册封册立而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

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

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朝在东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于唐朝,暗中却扩充自己的力量。

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为避免新恢复的东突厥站稳脚跟,与其进行了多次战争。为了保住东突厥,李世勣在641年进攻薛延陀,并取得了胜利。

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云州。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

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

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铁勒等部落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唐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瀚海府(回纥)、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滥葛)、卢山府(思结)、龟林府同罗)、幽陵府(拔野古) 。并设七州:皋兰州(浑)、高阙州(斛薛)、鸡鹿州(奚结)、鸡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结别部)、窴颜州(白霫)。

燕然都护府管理,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

攻灭吐谷浑

公元608年,隋朝进攻吐谷浑,击败吐谷浑伏允,隋炀帝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到达,不得不返回了。几年之后,隋炀帝后期,吐谷浑伏允不仅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抵御不了。

唐高祖时期,吐谷浑又与唐朝开战。

贞观九年(634年),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侯君集、等将领攻打吐谷浑。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李靖的部下萨孤吴仁战于曼都山,斩杀吐谷浑名王。诸位唐朝将领在牛心堆、赤水源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侯君集、李道宗在乌海击败吐谷浑,俘获名王梁屈葱。

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又俘获吐谷浑名王二十,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吐蕃战和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松赞干布派使者远赴长安与唐朝通好。之后唐太宗遣使到吐蕃回访。

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太宗没有允许。

公元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亲自率大军击败了吐谷浑,并进军到唐朝羁縻少数民族的松州。韩威率轻骑侦查吐蕃军,反为所败。

唐朝派出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等将领与吐蕃交战,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退兵谢罪,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地,唐朝恢复了对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的控制。松赞干布派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其他宝物数百,前来求婚。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一个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松赞干布亲迎于柏海,以女婿对待岳父的礼节非常恭敬的对待李道宗。

回国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筑一城,并建立宫室供文成公主居住。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下令禁止吐蕃的赭面习俗。

唐太宗征高句丽返回,松赞干布献金鹅并派使者上书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 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 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与西域诸国之战

唐太宗灭东突厥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绿洲国家的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高昌王曲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联合,阻碍西域商路,进攻唐朝的伊州

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曲文泰。

640年,唐军至碛口,曲文泰惊惧而病死。其子曲智盛即位后不久,侯君集围城,曲智盛降唐军。高昌国三州、五县、二十二城,八千户、三万余人归属唐朝,高昌国结束。唐朝在高昌设置西州

吐谷浑可汗伏允听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议,屡次侵犯唐朝的西部边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赵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为行军总管,讨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大举讨吐谷浑。

635年,伏允败走,被部下所杀。伏允之子慕容顺杀死天柱王,自立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为吐谷浑可汗。

慕容顺死后,636年,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之子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和管理西域。

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率军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史称安西四镇

贞观四年,四夷君长在长安请求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总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既是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又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组织体系、代表周边各族对唐朝皇帝的服从。

征讨高句丽

642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征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10万亲征高句丽。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唐军攻破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敌军四万馀级,而唐军死者接近二千人,战马死了十分之七、八。因为当地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唐太宗下令班师。在这之后,唐太宗派李勣、牛进达、李海岸率兵攻打高句丽,也都取胜了。

646年,唐朝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

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

随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

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暂停东征的计划。后来唐高宗联合新罗,打败日本,攻灭百济、高句丽。

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载籍户数69.7万,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等加以控制辽东。

贞观疆域

在北方,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

贞观二十年(646年),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

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龟兹

在东北,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高句丽十座城。

历史评价

历史大家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唐太宗最重、最知军事。唐太宗是不世出之人杰,是推进历史发展、改变亚洲形势的主要人物。

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仅二十九人。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后晋官修正史旧唐书刘昫等的评价是:“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承干之愚,圣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储于哲嗣,不骋志于高丽;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的评价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新唐书·北狄列传》: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朱熹陈亮书:“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尔。”“论后世人,不当尽绳以古人礼法。毕竟高祖不当立建成。”“太宗功高,天下所系属,亦自无安顿处,只高祖不善处置了。”

元朝戈直在《贞观政要》集论中说:“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毛泽东评价李世民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唐代的皇帝里,唐太宗,早年的唐玄宗,唐宣宗,都是杰出的皇帝。”“我们认为旧日的封建历史家对‘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固然,在唐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比之隋极盛时户数,还不到二分之一。” “魏徵疏文中也说到:‘今自伊洛以东,暨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

大事记

贞观元年(627年)

分全国为十道。

贞观二年(628年)

诏各地置义仓。

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贞观三年(629年)

松赞干布吐蕃赞普位。

贞观四年(630年)

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贞观八年(634年)

大明宫开始建工。

贞观九年(635年)

各乡置乡长。诏天下户分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孙诺曷钵为可汗。

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贞观十年(636年)

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贞观十一年(637年)

颁贞观律令格式。

贞观十二年(638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称《贞观氏族志》。

贞观十四年(640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浮图城

贞观十五年(641年)

文成公主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

贞观十六年(642年)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贞观十九年(645年)

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大唐西域记成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五月,太宗去世。六月,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是岁,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于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