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

更新时间:2024-11-02 20:30

转基因技术指人为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功能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使该生物获得新功能。显著减少农药用量,存在巨大的潜力。自然界中同样广泛存在自发的转基因现象,譬如植物界的异花授粉、天然杂交以及农杆菌天然转基因系统等等。

发展过程

1953年,沃森(Watson JD)和克里克(Crick FHC)首次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假说。

1966年,美国科学家尼伦伯格(Nirenberg MW)等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随着DNA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等工具酶的相继发现,为体外遗传操作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1972年,美国科学家波义尔(Boyer HW)和博格(Berg P)等成功实现了将不同来源的两段DNA拼接在一起的工作,标志着DNA重组技术的诞生。

1974年,莫洛(Morrow JF)等率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真核生物基因。

1978年,又实现了人脑激素和人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983年,科学家首次完成了对植物(烟草)的遗传改造。

转基因技术1982年开始应用于医药领域,1989年开始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出现在美国,是一种保鲜番茄,这项研究成果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

2015年11月19日,名叫AquAdvantage的转基因三文鱼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进入市场。这是全球首例进入消费市场的转基因动物。

发展方向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下一代转基因作物将以抗旱抗盐碱、有效利用氮磷钾肥为目标;从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考虑,品质优、营养丰富、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食品更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技术原理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技术分类

植物转基因技术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采用克隆等方式,在受体细胞中置入外源DNA,代表性的使用方式如载体介导法、DNA直接摄取法。

动物转基因技术

显微注射法就是利用玻璃针将DNA注入到动物胚胎细胞核,再将胚胎细胞移植到动物体,使其正常发育,是早期常用的动物转基因技术。

体细胞核移植法就是先在体外培养细胞,筛选优质基因,再将其移植到卵细胞,再移植至母体之中。

技术优势

转基因技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不同: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上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扩大可利用基因的范围;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由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因此,将转基因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能培育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大大提高品种改良效率,并可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1)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表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仅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显示出巨大优势。

培育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养分高效利用等转基因新品种,将显著减少农药、化肥和水的使用,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2)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由于转基因新品种在高产、优质、低耗等方面的优势,已使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户累计获得经济效益440亿美元,农民增收25%左右。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应用,实现了免耕密植,种植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我国棉农也因种植转基因棉花,每亩节本增收130元,农民累计增收250亿元。

3)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功能性和治疗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能源和环保产品相继研发成功。

部分转基因药物上市销售,使转基因品种正在由简单性状改良向复杂性状改良、由农业领域向医药、加工、能源、环保领域拓展等方向发展。

4)食品质量得到改善。转基因产品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部分生物属性得到加强,提高了食品的口感质量和营养价值。

且某些具有抗虫性的植物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可以保证食品表面无毒无公害,不会在人体内造成农药积累。

5)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在社会经济方面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物质生产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质量提升的新动力。

同时转基因技术在医药领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转基因技术为主导的健康产业将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支柱性产业。

自然界中的转基因

转基因现象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植物界的异花授粉、天然杂交以及农杆菌天然转基因系统等等。

异花授粉植物的群体是来源不同、遗传性不同的两性细胞结合而产生异质结合子所繁衍的后代。异花授粉普遍发生于高等植物所有的科。

天然杂种优势的应用是把已选出的个体或系统在隔离的田间种在一起,使之相互自由进行杂交。一般应用于紫花苜蓿等可进行无性繁殖的多年生作物。

农杆菌天然转基因系统: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的细胞中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系统。

科学家还在草科植物中发现广泛存在侧向基因转移,表明自然界本来就在发生转基因。这些发现表明了高度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交换表明转移几乎可以发生在整个草科。

具体技术应用

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等领域。

医学

医学中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动物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可克服单纯依靠自然突变体的局限。

转基因技术还应用于蛋白质多肽药物的生产,如生产胰岛素干扰素免疫球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尿激酶、人血红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粒细胞等等珍稀药物;还可利用动植物生产疫苗,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口蹄疫病毒蛋白基因,狂犬病病毒G蛋白基因等。

工业

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对工业发酵食品菌种如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改良;(2)生产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3)制造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保健成分或有效因子,携带不同目的基因的转基因动植物可以成为人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资源丰富的药库。

例如,目前广泛使用的啤酒酵母、食品酶制剂、奶酪等,很多都是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

农业

转基因生物技术可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增强抗病性、增加产量、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抵抗除草剂和杀虫剂的能力。全世界进入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超过500种,但国内转基因食品的范围还比较小。

①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到栽种的作物里面,能有效地防治田间杂草,保护作物免除药害。从植物和微生物中已克隆出多种不同类型抗除草剂的基因。

②昆虫对农作物生产危害极大,但对付昆虫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化学杀虫剂。将抗虫基因转入作物体内,由作物本身合成杀虫剂,使农作物本身具有抗虫特性,这样就会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③将一些抗逆境基因克隆后转入植物可以提高植物对干旱、低温、盐碱等逆境的抗性。

渔业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善鱼类养殖性能,增强其抗寒抗病能力,已有多种哺乳类和鸟类的基因被成功地整合到鱼类的基因组中,使转基因鱼的肌肉蛋白含量和饲料转换率明显提高,生长速度加快。

此外还可以生产医药制品,譬如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斑马鱼卵子中,其受精孵化后可生成胰岛素产物。还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观赏鱼等用途。

畜牧业

转基因技术在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可以改良畜禽生产性状。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动物自身合成某些氨基酸,改变其生长调节系统,促进其生长性能,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和缩短生长周期等。其次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畜禽抗病能力。

对于某些疾病,如果可以从抗该病的动物中提取有关基因,将其转移给易感动物品种,则有希望培育出抗该病的品种。此外,可将病原体致病基因的反基因导入畜禽细胞,使病原体所产生的mRNA不能表达,从而起到抗病作用。

环境保护

“DNA探针”可以十分灵敏地检测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污染,且不易因环境污染而大量死亡,甚至还可以吸收和转化污染物。通常一种细菌只能分解石油中的一种烃类,用基因工程培育成功的“超级细菌”可以分解石油中的多种烃类化合物,有的还能吞食转化汞、镉等重金属,分解DDT等毒性物质。

谣传与辟谣

世博会禁止转基因食品?

2010年,科技部网站表示,“世博科技专项行动”应用“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转基因成分’等多个食品安全检测产品”,此举被引申为“世博会不给外国人吃转基因食品”。后被科技部公开澄清。2013年,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刘培磊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时回应,没有发现世博会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规定。

欧盟进口和食用转基因产品吗?

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和其加工品。根据国际贸易数据统计,欧盟2020年转基因大豆进口量占其大豆总消费量的81%。

欧盟是转基因产品进口和食用较多的国家,欧洲每年进口玉米400万吨、大豆3300万吨左右,进口产品中大多含有转基因成分。1998年,欧盟批准了转基因玉米等在欧洲种植和上市,获得授权的转基因玉米23种、油菜3种、土豆1种、大豆3种、甜菜1种。2014年2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又批准了一种新型转基因玉米的种植。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指出:“欧盟的政策尽管保守,但也没有违背转基因安全性的科学结论。欧盟从来没有以转基因不安全为由来拒绝转基因,都是以程序上有缺陷等操作层面的理由来退货。”

欧洲农业经济学家Graham Brooks直言,所谓“欧洲人不吃转基因”是个神话。他举例,欧盟的港口每年要进口3500-3800万吨的豆粕,其中大部分为转基因作物,分别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等国。

俄罗斯使用转基因产品吗?

俄罗斯允许进口转基因农产品。俄罗斯每年大约进口转基因大豆200万吨,占其国内大豆加工量的40%。

科学界对转基因有争议吗?

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玛廷娜•纽威尔•麦格劳林教授明确指出,在美国科学界,对于转基因基本没有什么争论,只有少部分人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少数人提供的大部分信息,并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的共识是: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显示,用于特定作物改良的转基因方法对人和动物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基因修饰的方法不会改变食物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即凡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致癌是谣言吗?

“转基因食品致癌”的谣言,源于法国里昂大学教授塞拉利尼2012年完成的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饲喂大白鼠的实验。这个实验已被国际生物学界、欧洲食品安全局、法国生物技术高等理事会、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等权威机构以及全世界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所否定。塞拉利尼发表的论文,也被学术杂志撤稿。

塞拉利尼实验用的大白鼠,寿命只有2—3年,1年多以后就容易自发生长肿瘤,2年以后80%以上的大鼠会长出肿瘤,如果吃得过饱,生长肿瘤的时间会更早,概率会更高。因此这种大鼠只适合做饲喂90天的毒理实验,不适合做饲喂2年的致癌实验。但是塞拉利尼做的就是饲喂2年的实验。日本科学家早在2008年就做过同类实验。用的大鼠比塞拉利尼的大鼠寿命长,饲喂的也是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饲喂时间同样是2年,得出的实验结果是: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对实验鼠的生理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不致癌。

有观点认为作物基因的改变可能会引起非期望效应,新引入的蛋白可能具有毒性或者过敏性问题;转基因作物里面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会导致抗生素治疗失效;转基因产品在生态环境的可能存在包括基因漂移、破坏竞争性和平衡等影响,还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不利,针对这些质疑,科学界进行了长期研究和跟踪,并得出了以下权威结论:

非期望效应

无论是杂交、诱变还是转基因,想得到我们预期的优良性状,都需要去改变作物的基因。杂交一次要“转入”成千上万个功能并不清楚的基因,会产生数量庞大到天文数字的基因组合;诱变则是通过物理、化学、辐射等特殊条件的诱导让作物基因发生不可预知的破坏和变化,既可能有我们需要的变化。

也可能没有我们需要的变化,更可能有很多我们不需要的变化,转基因一次只“转入”一个或几个功能明确的基因。转基因技术相比较杂交等传统技术,在非预期性效应上概率更低,更加精准可控。

过敏性

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性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

转基因食品在进行安全评价时,绝对不允许转入表达致敏物和毒素的基因。只要转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不是致敏蛋白和毒蛋白,这种蛋白质和食物中其他蛋白质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营养物质,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提供人体的营养和能量。

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技术对基因进行精确定向操作的育种方法,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例如,抗虫棉花就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杀虫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中,从而能够专一性抑制棉铃虫发生,减少棉铃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实现稳产增产、提质增效;抗除草剂作物就是将抗除草剂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农作物。

从而在使用除草剂(草甘膦)除草时就能够做到只除草而不危及作物,既增加了种植密度,有效去除杂草,又能降低劳动强度和除草成本,从而能够提高种植效益。

具体案例证明无害:

以我国国产转基因抗虫玉米和转基因水稻为例,经过室内外多点、多代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在生存竞争力、基因漂移对环境影响、非靶标生物和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的安全评估结果,均表明了这些国产转基因作物具有良好的环境安全性,不存在在农业生态、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存在问题。

靠外观识别转基因农作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孔明表示,网上传播的转基因识别指南里面很多东西没有科学依据,基本上都是随意编造。任何一种农作物从它的自然分布的遗传多样性而言,各种各样的品种都有,但是它是自然存在的,不能因为我们过去没有见过,就把它编成所谓的“转基因的鉴别方法”,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转基因不是从外形判断的,只能基因鉴别。有人说一些西红柿形态发生变化,但不能就此判定为转基因。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昆仑表示,所谓靠外表辨认转基因食品,纯属无稽之谈。

抗虫作物“虫不吃”,人类能否食用

转基因抗虫水稻里的Bt蛋白利用了物种差异性特点。

Bt蛋白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70多年来一直作为安全的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持续应用。通过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转入作物后,抗虫转基因作物自身就能产生Bt蛋白。

内生Bt蛋白杀虫效果更好更稳定,而且高度专一,只与特定害虫肠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害虫死亡。人类、畜禽和其他昆虫肠道细胞没有该蛋白的结合位点,不会起到“杀虫效果”。

Bt蛋白主要作用于害虫的消化系统,由于不同生物的取食习惯明显不同,进而导致消化道里的环境大不相同,某些害虫的肠道环境是碱性的,而人的胃液环境是酸性的。

这意味着能对害虫起作用的Bt蛋白,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后却不会发挥作用,只会被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瓦解”。

美国人是否吃转基因食品

美国农业部大豆研究专家马克·艾什称,美国转基因大豆产量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93%。大部分用于美国国内,2012至2013年度美国国内消耗4720万吨。

2013年,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志兴介绍说:目前美国市面上在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食品超过5000种,包括面包、酸奶、番茄酱等。

2014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玛蒂娜·纽厄尔-麦格洛夫林表示,美国90%的加工产品,以及大豆、甘蔗、玉米等都是转基因的,目前美国有一万亿的食用人次,另外十亿家畜会使用转基因作物,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的问题。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美国是目前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国。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据美国杂货商协会(GMA)统计,美国75%-80%的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消费国,目前美国已经批准了22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每年种植转基因作物11.3亿亩左右,占其耕地面积的40%以上,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90%。

美国一半以上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都在本国消费、75%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是否与基因武器有关?

“转基因是一项技术,在科学界有几十年的严格实验证明,和基因武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国防大学教授、中国科协科普作家协会成员李大光说。

有人提出一种猜测,基因武器是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种族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被称为“种族生物武器”。对此,李大光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物医学界的共识是,人种是无法用基因区分,不可能做出针对某一人种的武器。人种或种族是社会学概念,并没有生物学方法能够区分一个人的种族。

一些基因标记只是在不同种族中出现的概率不同,在某种族中出现的概率高,并不代表不会出现在别的种族。“因此,这种武器就算造出来,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转基因与基因武器是不同的两种生物技术,切不可混为一谈。”

奥运会抵制转基因吗?

不管是北京奥运会,还是巴西里约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从未禁止转基因产品。

国际方面,《奥林匹克宪章》是奥运会的根本大法。这部100多页的规范性文件并没有规定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可以吃什么,但在其明文禁止不能吃的名单上,兴奋剂位列其中,转基因产品并不包含在内。

国际奥委会不仅不排斥转基因产品,还对相关企业敞开了大门。2013~2016年,国际奥委会的全球赞助伙伴包括陶氏化学。陶氏化学的主业之一正是转基因种子的研发。

中国方面,中国奥委会没有明文规定运动员不能食用转基因产品。中国奥委会有明文规定的“赞助企业甄选原则”,五条原则无一与转基因话题相关。

法国等国转基因禁令争议

2014年05月06日法国参议院上下两院通过法案,禁止在法国种植转基因玉米。此前法国国内转基因种植政策曾出现多次反复,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曾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两度判决这一内容的政府禁令无效,认为该禁令违反了欧盟法律。与此相似,欧盟最高法院在2017年同样驳回了意大利类似的转基因玉米种植禁令,认为在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对健康和环境有风险的情况下,禁止农民种植转基因玉米是错误的。

针对欧盟部分成员国的所谓的转基因禁令,欧洲对食品安全认证的唯一权威机构——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在2014年8月1日发表的公告 认为:法国提交的与玉米MON 810有关的文件中引用的科学出版物和法国提出的论点都没有揭示任何新的资料,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法国等国的禁令没有科学证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表示,虽然现在因政治等各种原因,欧盟还有一些国家对转基因持保守态度,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MON 810。但欧盟法院这次的表态,再次传递了对转基因的科学认知态度,并释放了积极信号。

转基因作物不能留种?

作物的留种与否,与是否采用转基因技术无关。不能留种的作物大部分是采用杂交技术生产的,种植杂交第一代种子,需要年年配制杂交第一代种子用于大田生产。杂交第一代种所产的种子便是杂交第二代,如果将杂交第二代种子用于大田生产,田间长出的植株便出现严重分离,株型各异,抗虫性能、产量、品质都大幅降低。由于遗传学基本定律,杂交种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导致杂种优势丧失,因此杂交种无法正常留种,农民每年必须购买新的杂交种子。

目前并没有生物学上无法留种的转基因作物上市,一些所谓的不留种的转基因作物只是公司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签的法律协议约束。而且这些协议只在部分国家生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其中4个水稻生殖相关基因,使杂交稻产生了无融合生殖性状,并产生了与杂交稻一样的克隆种子;团队进一步检测确定,通过克隆种子培育的子代植株与一代杂交稻高度相似。从而有望解决杂交水稻无法留种的问题。

关于转基因技术导致作物不能留种的说法,戴景瑞院士表示,此说法纯属谣言,转基因作物对其能否繁殖、留种、发芽不会起到任何影响。

转基因违背自然规律?

真相是,转基因并非“违背自然”,转基因的意思是把外源基因转入已有生物,确实是一种人为的生物学操作技术。但是人类改变生物遗传背景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传统方法是杂交和对后代人工选择,这些育种方法造就了几乎所有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品种。

基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基因的改变也是自然界演化的基础,并非“违背自然”;另外转基因作物在栽培过程中,往往少用农药或化肥,从这个角度考虑,反而更“有机”、更安全。

“专利陷阱”存在吗?

有人认为我国转基因作物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如果商品化,将落入外国的“专利陷阱”,进而威胁粮食主权和安全。

虽然转基因技术最早在美国出现并申请专利,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但在水稻方面,中国不仅在杂交技术,在转基因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我国生物科学家多年的努力,一些功能基因、转基因方法已在我国申请了专利保护。目前国内两个转基因水稻专利完全归属于我国,不存在中国失去专利“控制权”的问题。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交叉许可、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以及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农民留种豁免制度、以及种子法规定的品种审定推广制度等为我国作物品种的推广和产业化划定了安全线和保护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100多个,转基因专利总数位居世界第二。

转基因玉米让老鼠减少母猪流产?

《国际先驱导报》曾报道称山西、吉林等地因种植先玉335玉米导致老鼠减少、母猪流产等异常现象。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兴表示此消息为虚假报道、科学谣言,经专业实验室检测和与相关省农业行政部门现场核查,“先玉335并非转基因品种,山西和吉林等地也没有种植转基因玉米”。

山西、吉林省有关部门对报道中所称“老鼠减少、母猪流产”的现象进行了核查,当地老鼠数量确有减少,这与吉林榆树市和山西晋中市分别连续多年统防统治、剧毒鼠药禁用使老鼠天敌数量增加、农户粮仓水泥地增多使老鼠不易打洞、奥运会期间太原作为备用机场曾采取集中灭鼠等措施直接相关;关于山西“老鼠变小”问题,据调查该地区常见有体形较大的褐家鼠和体形较小的家鼠,是两个不同的鼠种;关于“母猪流产”现象,与当地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属虚假报道。

转基因毁掉阿根廷?

2012年的网络文章《全球第一个被转基因毁掉的国家》认为,转基因推手把地点选在阿根廷,让阿根廷人民成为转基因作物的“第一批活体实验品”,已威胁到那里的环境和民众健康。《环球时报》记者在巴西和阿根廷调查发现,尽管在这两个国家也有反转基因的声音,但没有夸张到“转基因就要毁掉国家”的程度。《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阿根廷生活多年,还没有听到身边的阿根廷朋友说过自己的国家是“一个被转基因毁掉的国家”。阿根廷的农牧业产品出口和消费都处于正常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食品安全相当有保障的国家。

国人体内出现转基因作物中常见基因?

广泛传播的文章《英国研究:中国人体内已出现转基因作物中常见的基因,请当心下一代!》,实则是用有关转基因的钓鱼文和谣言文拼凑起来,为非转基因食品杂货店站台的广告文。

这篇文章中说:“上海世博会不过只有几个月时间,就动用了全国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严格检测和避免转基因食品危害外国来宾的健康。”但事实上,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指定的食用油均包括转基因大豆油。

该文章称:“只要是经过基因改造的食物,几乎都含有SCoAL基因。”“‘SCoAL’会在人体内合成化学物质丁二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敏指出其漏洞百出:并没有《雪莱遗传学通讯》这本英国学术期刊,也没有泰斯特罗莎医学中心。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说,SCoAL基因名称也应该是炮制的。

林敏指出:“丁二酸,又名琥珀酸。所有生物,包括非转基因作物,都会产生丁二酸。在转基因作物中检测到生命代谢活动产生的中间产物丁二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转基因食品是否会改变人类基因?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指出:人类从古到今每天食用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粮食;食用菌、酿造酒等都来自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可以说一嘴咬下去,满口都是基因”。所有食品都有含有基因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核酸,这种有机酸进入人体后会被消化系统分解成小分子,不会以基因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影响人类基因组成。

人体的消化吸收系统主要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组成。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和其他食品中的一样,进入人体以后,被消化分解为各种核苷酸、磷酸、碱基等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已经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因此,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遗传给下一代。吃植物和动物基因,不会把植物和动物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

会导致超级杂草问题吗?

有人认为,种植转基因作物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会破坏生态环境,认为转基因作物将会诞生无法处理的“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但事实上,任何使用单一农药等手段进行抗虫抗草处理都会引发抗性的诞生,与转基因技术并没有太大关联。转基因农业作物在种植时已经针对相应担忧采取了措施,包括建立生物庇护所,多性状基因策略,加强虫害监测等手段来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

另外所谓的“超级杂草”名不副实,只需要转换其他类型的除草剂(如2,4-D等)就可以轻易杀死。而“超级害虫”的推论至今都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实。最后,所有经过批准的转基因农业作物上市前均要通过严格的安全监测,这其中就包括了生态环境安全相关检测。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标表示,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本身不会成为无法控制的杂草,种植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也不会使别的植物变成无法控制的杂草。其实,“超级杂草”只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超级杂草”的存在。

技术安全性

安全性综合评估

依据国际标准,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主要从营养学评价、新表达物质毒理学评价、致敏性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各国安全评价的总的评价原则都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制定的,包括科学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个案分析原则等。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比以往任何一种食品的安全评价都要严格。

对于转基因的安全性,科学共同体是有共识的,不存在争议。

凡是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它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世界主流科学界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机构近年都分别指出“转基因育种与传统育种同样安全”。

转基因技术从诞生之日开始,便带来了许多热议。比如说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后,是否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转基因产品是否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伤害等。这些一直都是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教授、“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课题组”组长胡瑞法在京发表了“转基因农作物生物安全:科学研究进展与网络观点溯源”的研究报告。

这是学术界首次从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角度对转基因话题做公开研究报告。

据了解,该课题检索了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SCI)中有关转基因农作物的全部9333篇论文,对所有得出“不安全”、“有风险”结论的论文进行追踪,并对其后续研究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同时,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过一段时间总会出现一篇发现转基因产品出现问题的论文,然而这些论文一出现便很快引起强烈关注,均很快便被否定。对全部9333篇论文进行的分析和追踪表明,所有得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结论的论文,最后均被证明是错误的。

国家“973”计划“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彭于发评价这项研究“很有新意和说服力”。

无论是杂交育种还是转基因工程育种,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人为促成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物种,都是转基因育种。从理论上分析,转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比杂交育种技术更加先进、更加安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那就是凡是通过转基因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报告认为,与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传统农业相比,转基因技术为美国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环境收益和经济收益。言下之意,利大于弊。

对农药使用量的影响

根据英国咨询公司PGEconomics最近的数据分析,1996到2010年间,与转基因作物相关的农药使用量下降了9%。这段时期内,全球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使用量下降了43.8万吨。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下降态势。

其中,抗虫棉花和耐除草剂玉米品种农药用量的减少占了大头,各自减少达17万吨。棉花杀虫剂用量的降低使得环境所受影响减少26%,而玉米除草剂相关贡献在11.5%。玉米杀虫剂用量减少了4.3万吨,对环境的影响相应降低将近38%。

大豆作为最广泛种植的转基因作物,1996至2010年期间,除草剂用量下降了1.4%,计2.88万吨,对环境影响降低了16.2%。2010年,转基因大豆除草剂用量突升7.7%,但对环境影响仍减少18%。

除草剂用量突然回升是由于部分地区的草甘膦抗性杂草的滋生,需要使用非草甘膦除草剂防控。然而,与传统作物生产相比,仅使用除草剂带来的环境影响仍然有所改善。

转基因技术对生态影响

美国国家科学院出台的《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报告,认为总体情况看,与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传统农业相比,转基因技术为美国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环境收益。

大量权威数据表明,传统农业会对环境造成严重伤害,转基因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在第一个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10年取得的进展,包括杀虫剂的使用明显减少,化石燃料的节省,通过少耕或免耕减少CO2排放,通过除草剂耐受性的应用实施免耕种植来保持水土。

1996—2008年,全球对农药活性成分的节约累计达到约3.56亿千克,相当于节约了8.4%的农药,这相当于在作物上减少了16.1%的杀虫剂。这些变化都会对农户收入、农民健康及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有正面影响。

具体到转基因抗虫水稻,我国科学家通过对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种植农户的追踪调查,研究了处于生产性试验阶段大田种植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对农民生产和农民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转抗虫基因水稻品种较相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增产6%~9%,种植转基因水稻品种可降低80%的农药施用量。这样,种植转基因抗虫水稻将降低稻农的生产投入,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因为降低了农药施用量而有效地改善了自然环境,并降低因为农药施用过程中对农民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的植物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但会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能明显提高国内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健康,降低农药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公众质疑转基因作物的一个焦点是其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飘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作物杂草性、靶标害虫的抗性进化等。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程序、方法和管理措施,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等。我国科学家也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环境风险做了相当充分的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说明:①现有转抗虫基因水稻所表达的Bt杀虫蛋白专一性很强,对非靶标生物没有毒性影响。②转基因Bt水稻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有性可交配种类和异交结实率、花粉离体生存与传播能力、落粒性和落粒率、休眠性和越冬能力、生态适应性和生物量等性状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在杂草性和入侵性方面也未发现差异。③转基因水稻基因漂移的基本规律与常规品种是一致的,而且没有发现转基因抗虫水稻外源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安全有不良影响。④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稻田天敌、益虫、经济昆虫等主要昆虫种群结构和功能以及节肢动物多样性没有不良影响。⑤根据Bt棉花的利用经验,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水稻螟虫对Bt蛋白的抗性发展是可以控制和治理的。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有没有毒害要从转入的基因和表达的产物看,从转入原理、安全评价,从实践、从长期跟踪来看有没有毒。对于转入的基因,科学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构、功能和作用机理都是清晰明确的,产生的效果是可预期的。当一个科学家做一项转基因之前一定知道这个基因的结果、功能表达的产物。转基因食品的致敏性、毒性全都经过严格的试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远比普通食品要严格得多。

关于长期食用的安全性问题,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实验过程中,借鉴了现行的化学品、食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医药等安全性评价理念,采取大大超过常规食用剂量的超常量实验,应用一系列世界公认的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方法来代替人体实验并推算长期食用对人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在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中,绝对不允许转入表达致敏物和毒素的基因。

实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权威结论的,即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安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一系列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指南,是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评价准则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各国安全评价的模式和程序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评价原则和技术方法都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制定的。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比以往任何一种食品的安全评价都更加严格、具体。各相关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国内外均认为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目前尚未显示转基因食品批准国的广大民众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任何影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召开专家研讨会,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结论。

欧盟委员会(EC)历时25年,500多个独立科学团体参与的130多个科研项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危险。”

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认为,“现有的转基因作物以及由其制成的食品,已被判定可以安全食用,所使用的检测方法被认为是合理适当的。”

英国皇家医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巴西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印度国家科学院、墨西哥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联合出版了《转基因植物与世界农业》,达成的共识是“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食品,这些食品更有营养、储存更稳定,而且原则上更能够促进健康,给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带来惠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毒理学学会认为:科学分析表明,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过程不大可能导致任何连毒理学家都不能预知的其他危害。对消费者而言,现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水平看来与传统食品的安全水平相当。

英国皇家学会认为: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农作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食用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

2009年,捷克科学院的白皮书指出:转基因生物是安全的,应减少对转基因农作物的限制。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每年会发布最新的致癌物名单,转基因食品这一大类并没有出现在致癌名单中。

转基因与传统杂交的差异和关系

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转基因技术,安全不安全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性状。采用传统杂交技术也可以培养出有毒或有害品种。1967年,美国科学家利用杂交技术培养一种含水量较少土豆的品种,结果培育出有毒生物碱含量高的品种。

无论是杂交育种还是转基因工程育种,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人为促成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物种,都是转基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表示:“转基因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本质上相同。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小麦遗传工程,传统的育种学家把山羊草的抗叶锈病基因和野生小麦杂交,再用它的后代和栽培小麦杂交,成功把山羊草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小麦里面,实现了跨物种的杂交、基因转移。”林敏认为,转基因技术和杂交技术的比较,过程更精确、更快速。比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杀虫蛋白基因来自于微生物,通过表达载体构件花粉管的载入转移到了棉花中,使棉花获得了常规育种不能获得的抗虫性状。

林敏指出:“有人认为转基因没有传统杂交安全,主要原因是科普不到位,认识有误区,没有认清转基因的本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朱祯表示:转基因技术和传统的水稻育种类似。他说,现在的水稻品种都是千百年来,通过杂交育种把外来的基因导入受体品种里,只是非转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转基因通过体外转移,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黄丛林认为:转基因技术跟常规的杂交技术原理差不多。常规杂交技术转移的不是一个基因,而是很多基因,而转基因是很准确地转移某个基因,这就像装米一样,杂交是把一袋米装到另外一个袋子里,而转基因就像是从米袋里挑出一粒米,然后装到另外的袋子里,是一种更准确细微的转移。

全球科研与推广动态

国外情况

从1996年开始,美国转基因作物开始大规模种植。

2005年,伊朗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基因枪法研究的具有条文螟虫抗性的转基因水稻(Tarom molaii + cry1Bb)获得了在本国种植、食用和饲用的批准。

2006年,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和茨城大学的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能抗疟疾的按蚊。研究人员认为,培养大量转基因雄蚊,并把它们放入自然界,让它们和野生的雌蚊交尾,这样转基因雄蚊较难携带疟原虫的特性就可传给后代。

2006年及2008年,含有bar基因的LLRICE601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分别获得了美国和哥伦比亚的环境释放和食用、饲用许可。

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转基因“疫苗米”,可有效预防霍乱

2008年1月18日,法国宣布在3年内向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投入4500万欧元,以重新推动转基因技术研究。

2008年4月,保加利亚议会通过决议,取消对转基因棉花的禁令。

2009年7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成功开发出了超级转基因水稻,这种水稻新品种比普通水稻含铁量多6倍,给约200万以稻米为主食而有缺铁性疾病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有25个国家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24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快速增长,总面积已达1.34亿公顷,较产业化初始的1996年增长近79倍。

1996年至2009年,阿根廷先后许可实施产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品系为40-3-2的大豆;BT11、GA21、NK603 MON810、NK603 TC1507等品系的玉米;MON1445 MON531等品系的棉花,且从中获益不菲。2011年,阿根廷成为世界上种植了具有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的12个国家之一。

2012年,俄罗斯联邦消费品监管局公布数据,目前在俄罗斯正式注册的转基因食品有67种,其中20种以植物为原料,47种以微生物为原料。这些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大豆、玉米、土豆、面粉、进口巧克力、饮料、香肠、肉类、奶制品以及食品调料等。

目前在俄罗斯市场上出现的转基因食品多为进口食品,且大多从美国进口,例如美国的雀巢、好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以及达能等公司的食品。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转基因食品主要为大米。

至2013年,日本市场上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括8种土豆、12种大豆、181种玉米等。《朝日新闻》推测,日本进口的约3000万吨谷物中,约有1700万吨来自转基因作物。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等机构数据显示,全球大豆产量的77%来自转基因作物,棉花产量的48%是转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的比例分别超过25%和20%。截至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15亿公顷。种植面积连续19年“持续增加”,共有28个国家的180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

2014年2月,英国研发出一种转基因土豆,可以抵御马铃薯晚疫病,且产量更高。

2014年4月,麦当劳承认使用了转基因饲料喂养肉鸡,并称针对27个欧洲国家市场,将不再要求其肉鸡供应商“完全使用非转基因饲料”。

2014年11月7日,美国农业部批准辛普劳(Simplot)公司种植一种转基因土豆。这种转基因土豆可以减少高温烹调时产生的致癌物质,并减少土豆变黑。

2021年5月,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Field trial demonstrating phytoremediation of the military explosive RDX by XplA/XplB-expressing switchgra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柳枝稷植物中表达两个RDX降解酶基因XplA/XplB,并在三个军事场所地点进行了三年野外试验,其结果显示表达XplA/XplB的柳枝稷是能有效修复因RDX污染的土壤,可防止军事范围内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2018年5月24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经过基因改造的黄金大米可以安全食用。至此,世界上已经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力挺黄金大米。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告,2018年全球有44个国家进口了转基因农产品及其制品。

2018年11月,牛津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可以杀死癌细胞的转基因病毒。这种病毒可以同时攻击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这种被称为enadenotucirev的病毒已经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胰腺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或前列腺癌。研究结果发表在《癌症研究》杂志上。在健康的人类骨髓样本上测试了这种病毒,发现它不会产生毒性。

2019年7月2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10种转基因产品在欧盟上市,其中9种用作食品或饲料,另一种用作观赏性切花。欧盟一直在批准转基因产品的进口。欧盟从来没有以转基因不安全为由来拒绝转基因。

2019年9月,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自1996年以来增长了约113倍,累计达到25亿公顷,使生物技术成为全球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技术。

2020年12月15日澳新食品标准局发布通告称批准1项转基因玉米DP202216用于食品。该转基因玉米由陶氏公司研发,含有zmm28和pat基因,兼具耐草铵膦和提高产量的特性,旨在用于生产淀粉、油脂和甜味剂(玉米糖浆)等产品。

2020年10月7日阿根廷农牧渔业部宣布批准具有抗旱特性的转基因小麦HB4用于种植,这是世界上首例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小麦。

2021年1月8日菲律宾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大豆DAS81419-2×DAS44406-6用于食品、饲料和加工。该转基因大豆含有源于玉米的2mepsps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HD73的cry1Ac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aizawai的cry1F基因、绿链霉菌的pat基因以及食酸戴尔福特菌的aad-12基因,兼具耐草甘膦、草铵膦和抗虫的特性。

2021年1月22日,欧盟委员会批准转基因玉米MON87427×MON87460×MON89034× MIR162×NK603及其子组合、MON87427×MON89034× MIR162×MON87411及其子组合、MON87427×MON89034× MIR162×NK603及其子组合,以及转基因大豆MON87751× MON87701×MON87708×MON89788和SYHT0H2等8项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与饲料。

2021年6月22日,全球第一株转基因橡胶在印度阿萨姆邦古瓦哈提郊区成功种植。它由位于喀拉拉邦的印度橡胶研究所 (RRII) 通过其生物技术实验室多年的研究开发而成。

2021年7月1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解除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禁令。目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澳大利亚州和北领地州没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禁令,而南澳大利亚州的种植禁令现在仅适用于袋鼠岛。

2021年7月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医药卫生审查科公布通过安全性审查的转基因食品添加剂。

2021年7月,莫斯科斯科尔理工学院成功克隆转基因奶牛,它将会产出不含有β-乳球蛋白的无乳糖牛奶,以满足乳糖不耐受人群对牛奶的需求。

2021年7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生物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培育出首个转基因有袋类动物——负鼠。

2021年,美国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7500万公顷以上,接近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0%。

2022年1月,美国男子大卫·贝内特接受了供体来源于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手术。

2022年1月7日,土耳其农业和林业部批准转基因大豆SYN-ØØØH2-5和转基因玉米DP-ØØ4114-3用于饲料。

2022年9月,转基因紫番茄在美获监管机构批准。

国内情况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基因作物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抗虫棉的育成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并拥有抗虫转基因技术专利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基本建成了转基因育种研究与开发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基因产权,并独立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国家。我国已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获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多个和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组及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中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86年到2000年,研究内容主要是基因克隆、植物转化和转基因农作物的大田试验。第二个时期,从2001年至今,中国开展了自主创新研发,主要研究内容是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化生产,以及基因组测序和通过组学的手段研究基因克隆。

中国批准商业化生产的首批转基因品种包括:抗病毒番茄、耐储存番茄、抗病毒甜椒、改变花色的矮牵牛以及抗虫棉。其中抗虫棉在商业化用途上成效显著。2008年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总植棉面积的72%。1999年到2008年,中国累计推广转基因抗虫棉2.2亿亩,受益农户超过3000万户,减少农药80%以上。

2009年,中国颁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以及两个转抗虫基因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2009年岁末,张启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杂交种“Bt汕优63”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认证,这是中国首张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

2010年3月,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团队与湖南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团队予以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

2013年7月,中国61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有关部门,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

2013年10月19日,“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300多名转基因的铁杆支持者参加了下午的报告会,并出席了设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会议报告厅的“转基因大米晚宴”。

2018年1月20日,中国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转基因水稻“华恢一号”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食用许可。

2018年10月23日中国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关于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在正常耕地和盐碱地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Front. Plant Sci.》。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如果扩散到自然环境中并不会比非转基因水稻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这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水稻的生态安全性。

2019年2月27日阿根廷农业产业部于批准了中国大北农集团研发的转基因大豆DBN-09004-6的种植许可。该转基因大豆由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具有耐草甘膦和草铵膦的特性。

2019年7月8日中国台湾卫生福利部门批准了转基因大豆DP305423 × MON87708 × MON89788用于食品原料。该转基因大豆由杜邦公司研发,兼具耐除草剂和油酸改良特性。此外,该转基因大豆还被韩国批准用于食品和饲料,被日本批准用于食品、饲料和种植。

2020年1月21日,中国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2019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批准192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安全证书,其中包括两种转基因玉米和一种转基因大豆。这是国产转基因大豆首次获得安全证书,也是自2009年以来转基因玉米再次获得安全证书。

截止2020年1月,2008年以来有7个中央一号文件均对转基因工作提出要求,形成了系统部署,强调要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要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做好科学普及,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推进产业化。中国转基因品种应用最广泛的是棉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研发强国,截至2019年底,转基因专项共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76个,累计推广4.7亿亩,减少农药使用70%以上,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9%以上。

2021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产业化试点工作。参加试点的耐除草剂大豆和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均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相关法律和规定

安全质量管理规定

1996年,中国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发布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

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已废止)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已废止)

转基因标识方法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行按目录定性强制标识制度。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制定了首批标识目录,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类17种转基因产品进行强制定性标识,其它转基因农产品可自愿标识。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有70%的人口居住在已经批准种植或者进口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自己的转基因标识办法,主要分为4类:

一是自愿标识,如加拿大,阿根廷等;

二是定量全面标识,要求对所有产品只要其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就得标识,如欧盟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0.9%、巴西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1%必须标识;

三是定量部分强制性标识,要求对特定产品进行标识,如日本规定对豆腐、玉米小食品等24种由大豆或玉米制成的食品须进行转基因标识,设定阈值为5%;

四是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即凡是列入目录的产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是由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必须标识。中国采用的就是这种。

中国香港特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也采用的是定量标识制度,分别为超过5%(港)和3%(台)需要标识,而中国澳门特区则没有强制标注的要求。

作为转基因农业作物消费第一大国,美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自愿标识政策,即食品生产企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标识,并不强制。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各州对标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2018年美国通过了《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法》,此标准提高了美国食品体系的透明度,为受监管实体制定了关于何时以及如何披露生物工程成分的指导方针,确保了消费者对食品中成分的清晰认识以及标签的一致性。根据此法,2020年1月1日开始要求全国进行统一的标识制度,使用统一的“生物工程食品”作为标识名称,并采用具有正面形象的笑脸标识图案。小型食品生产商的实施日期可以延后到2021年1月1日。强制性合规日期为2022年1月1日。受监管实体可在2021年12月31日前自愿遵守该标准。新标准规定,生物工程食品披露的阈值是5%,也就是说,生物工程成分在5%以下,都可以不必披露。

除了中国外,要求标注的国家大部分都设定有成分阈值,只有当转基因成分高于阈值,才有标注的必要,而各国设定的阈值则是是政治家、大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如一些国家为严控农产品进口,就选择将阈值定得低一点,这样根据自己国内的需要,就经常有理由退运。

不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标识办法,转基因标识都无关“食品安全性”,它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诉求的一种回应和尊重。

权威专家观点

朱镕基总理说,转基因工程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经费投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改进棉花、大豆等农作物品质,使我国在生物科学技术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务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对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某些农作物的转基因技术,要有计划地组织推广,不断提高我国农作物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认为:虽然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了。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对待转基因产品,科学慎重的态度并不是拒绝的态度。

袁隆平说,对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棒子打死”。袁隆平指出:“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虽然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认为,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主席许智宏: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品种研发与产业化,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核心竞争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转基因本身没有毒,它们同别的基因有什么相互作用也被研究得一清二楚。”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说,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新技术,提高育种水平,使新的品种增加一些传统育种技术解决不了的性状。

戴景瑞说,转基因大豆问世以来,研发者和多家独立机构进行了大量、长期的食用安全性评价,这些科学试验证明,“其新引入的蛋白没有增加毒性或致敏性风险,转基因操作也没有引起大豆本身的致敏原种类和含量升高”。

戴景瑞表示:转基因跟杂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转基因是把外来的基因加入到原种里面,实际上跟杂交没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遗传育种专家谢华安:转基因作物研发已拥有非常好的基础。发展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紧密结合,拓宽育种途径,提高育种效率,对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壮大民族种业,巩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表示,从目前国内外的科学研究看,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人类食用安全性上存在差别。另一方面,转基因研究应用对基因来源、操作方法和应用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目前,经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获得主管部门批准的转基因生物可以放心使用或食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说,转基因技术为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应当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表示:需要向公众普及有关转基因等方面的知识。转基因食品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有一整套严格的监督管理程序,也有确定的生产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就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发展历程做了全面系统的报告称: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后帮助棉农增收250多亿元,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万到1.5万吨,相当于我国化学杀虫剂年生产总量的7.5%左右;棉农的劳动强度和防治成本显著下降,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中科院院士方荣祥表示:对于转基因技术和产品,中国与国际的标准一致;转基因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先进性和精准性都是经过科学家的生物科学实验仔细研究和设计的,转基因产品也是绝对安全的,推广是迟早的事。

方荣祥院士表示,当前社会上一些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没有根据, “我本身是搞转基因的,从学科上来讲应该属于技术上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都是有很大好处的,从我搞科研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转基因肯定是安全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表示:通过安全评价依法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与传统食品同等安全。从科学角度看,转基因产品上市前需要经过食用的毒性、致敏性,以及对基因漂移、遗传稳定性、生存竞争能力、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生态影响的安全性评价,确保通过安全评价、获得政府批准的转基因生物,除了增加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例如抗虫、抗旱等,并不会增加致敏物和毒素等额外风险。

吴孔明表示,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最新的育种驯化技术,是一种更准确、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定向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一样,并不违背自然界生物进化规律。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寇建平表示:“在医药方面,现在的胰岛素、干扰素、疫苗,大部分都是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在微生物食品工业方面,人们喝的啤酒酵母,还有一些美容的酶也是。”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林拥军表示:“转基因水稻中转基因蛋白的含量很低,只占百万分之几,而且这种蛋白已被很多国家证明对人无毒。”

生物学家饶毅指出,转基因是现代科技的必然。转基因不仅不污染环境,而且可以有利环保。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说,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张启发指出,“由于转基因水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实际上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表示:转基因作物本质和传统的农耕文明,以及现代绿色革命的杂交和诱变并无不同。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表示:转基因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本质上相同。转基因技术和杂交技术的比较,过程更精确、更快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晓光说:“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比以往任何一种食品的安全评价都要严格。”

杨晓光说,围绕转基因产品的食用安全方面争论最多,“但是经过科学证实后都被推翻。”

杨晓光指出: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

英国环境、食品和农业事务大臣欧文·帕特森表示::一、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和食品及饲料安全造成比传统作物更高的风险;二、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转基因作物甚至可能比传统作物和食品更加安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大兵认为,转基因标识制度会加大消费者负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转基因技术已被列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的第三大技术,转基因育种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新技术。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获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上百个和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组及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认为,转基因育种技术本身是常规技术的延伸、发展和新的突破。转基因技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的杂交屏障,扩大了可利用基因的范围。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长期效果已进行实践。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表示,现在很多人把转基因食品和有害食品画上等号,一看就不是很科学的,国外做了多年的转基因东西,没有发现有一例安全问题。相反基因生物将使得我国在水土、农业、化工的应用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李家洋表示:转基因方法也好,分子生物学也好,跟常规手段仅仅是一个方法学上的差异,没有任何本质的不同。

李家洋说:转基因技术可增加作物的抗性,有效防止病虫害,大大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及对其他昆虫和人畜的伤害。同时,也可以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

科普作家、中国农业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汤波表示: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加营养成分、剔除有害成分等对消费者健康有利的转基因食品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对转基因食品标识有望促进转基因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