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08:32
“遯” 是遁的异体字,意思通“遁”。
基本字义
--------------------------------
● 遯 dùnㄉㄨㄣˋ
◎ 同“遁”。
遯
【酉集下】【辵字部】 遯--------------------------------------------------------------------------------
【集韵】遁本字。【易·遯卦】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书·微子】我不顾行遯。 又【韵会】水名。夜郞县有遯水。馀详前遁字注。
《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遯
--------------------------------------------------------------------------------
逃也。从辵从豚。徒困切
遯
遯1 [dùn ㄉㄨㄣˋ]
同“ 遁1 ”。亦作“ 踲1 ”。
----------------------------------------------------------------------------------
遁1 [dùn ㄉㄨㄣˋ]
[《广韵》徒困切,去慁,定。]
[《广韵》徒损切,上混,定。]
亦作“ 遯1 ”。1.迁移。《说文·辵部》:“遁,迁也。” 徐锴 系传:“《尚书》 殷高宗曰:‘既乃遁于荒野。’是迁于荒野也。”参见“ 遁思 ”。2.逃亡;逃跑。《书·微子》:“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遯。” 蔡沈 集传:“特去其位而逃遯於外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诸侯救 郑 , 楚 师夜遁。”《汉书·萧何传》:“ 汉王 数失军遯去, 何 常兴 关中 卒,辄补缺。”《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 子华 穴墙谋遁, 郑伯 杀之。”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黑漫漫云起阴阳混,乱纷纷魃走魍魉遯。”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 黄洋界 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3.走;跑。《吕氏春秋·高义》:“﹝ 子囊 ﹞不复於王而遁。” 高诱 注:“遁,走也。” 宋 叶适 《长潭王公墓志铭》:“户曹葬於 剡 , 剡 之南, 胡塍 官塘 西, 上金 西北小遁数十百里,大抵 王 氏家也。”4.隐匿。《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王逸 注:“遁,隐也。”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5.隐避;隐居。《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赞》:“ 郭钦 、 蒋诩 好遯不污,绝 纪 唐 矣!”《後汉书·郅恽传》:“﹝ 郅恽 ﹞遂系须冬,会赦得出,乃与同郡 郑敬 南遁 苍梧 。” 李贤 注:“遁,隐也。” 唐 韩愈 《复志赋》:“进既不获其志愿兮,退将遁而穷居。” 张昭汉 《隐居》诗:“谨谢尘机遯 海门 ,盈盈一水带孤村。”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可惜众寡不敌,终被逼上 午门 ,此后则遁入公园,避去近于‘带队’之厄。”6.躲避;回避。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是伯牙 去 锺期 ,而 舜 禹 遁 帝尧 也。於是欲显名号、建功业,不亦难乎!”7.放纵;淫逸。《吕氏春秋·本生》:“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 高诱 注:“遁,流逸不能自禁也。”《淮南子·本经训》:“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 高诱 注:“流,放也。遁,逸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於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严复 《救亡决论》:“一及事功,则淫遁詖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8.失。《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高诱 注:“遁,失也。”《後汉书·刘平赵孝等传序》:“存器而忘本,乐之遁也;调器以和声,乐之成也。” 李贤 注:“遁,失也。言盛饰锺簴之器而忘移风之本,是失乐之意也。” 宋 叶适 《厉君墓志铭》:“学惟远而闻无狭,师惟久而业弗遯,不淑其身不止。”9.欺。《管子·法禁》:“卑身杂处,隐行辟倚,侧入迎远,遁上而遁民者,圣王之禁也。” 尹知章 注:“卑身杂处,所以遁上。隐行避倚,所以遁民。”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三》:“遁上而遁民者:遁,欺也。言上欺君而下欺民也。《广雅》曰:‘遁,欺也。’ 贾子 《过秦篇》曰:‘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史记·酷吏传序》曰:‘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皆谓上下相欺也。遁,字亦作遯。《淮南·脩务篇》:‘审於形者,不可遯以状。’ 高 注曰:‘遯,欺也。’”《淮南子·缪称训》:“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 高诱 注:“遁,欺。” 严复 《原强》:“然其流弊之极,至于怀诈相欺,上下相遁,则忠孝之所存,转不若贵信果者之多也。”
遁2 [qūn ㄑㄩㄣ]
[《集韵》七伦切,平谆,清。]
通“ 逡1 ”。
见“ 遁2巡 ”。
遁3 [xún ㄒㄩㄣˊ]
通“ 巡1 ”。
《汉书·隽不疑疏广等传赞》:“ 薛广德 保县车之荣, 平当 逡遁有耻, 彭宣 见险而止,异乎‘苟患失之’者矣。” 颜师古 注:“遁读与巡同。”《汉书·叙传下》:“ 不疑 肤敏,应变当理,辞 霍 不婚,逡遁致仕。” 颜师古 注:“遁读与巡同。”
【遁人】指心多疑畏的人。 清 胡式钰 《语窦》:“斥人委靡不光采为遁人。”参见“ 遁民 ”。
【遁入空门】谓避开尘世而入佛门。多指出家为僧尼。《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富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今天青年人,由于一时的挫折,忿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亦作“ 遁迹空门 ”、“ 遁迹空门 ”。《红楼梦》第七十回:“争奈 宝宝 因 柳湘莲 遁迹空门,又闻得 尤三姐 自刎, 尤二姐 被 凤姐 逼死,又兼 柳五儿 自那夜监禁之後,病越重了: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卷一:“且女弱亦不任中馈事,苟或遁迹空门,是废大伦,诚不可也。”《今古传奇》1983年第4辑:“ 智明长老 迟疑不语,自己是个萍踪浪迹之人,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已成过眼烟云,今已遁迹空门。”
【遁士】亦作“遯士”。
隐士。 唐 权德舆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懿此嘉遯士,蒲车赴丘中。”
【遁上】谓避而不见在上位者;与在上位者不合作。《韩非子·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
【遁亡】亦作“遯亡”。
1.逃亡。《东观汉记·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恺 当袭父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 ,遯亡七年,所守弥固。”《新唐书·突厥传上》:“ 高宗 责曰:‘ 颉利 败,尔不辅,无亲也; 延陀 破,尔遯亡,不忠也。’”2.犹散失。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真气潜遁亡,半夜忽发霍。”
【遁尸】中医学病名。流注的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忍冬》:“五种尸注……遁尸者,附肉入骨,攻凿血脉,每发不可见死尸,闻哀哭便作也。”参见“ 流注 ”。
【遁天】谓违背自然规律。 章炳麟 《訄书·别录甲》:“若 元 时 闵本 、 黄冔 、 郑玉 、 赵弘毅 之伦,以文学食禄,或绝意仕进,不受徵币,及 明 师举 徽州 ,至入京,诛胡 元 ,天下昭苏,而方牵帅妇稚系组自殒,此则所谓悖德遁天,以训则逆者邪!”参见“ 遁天倍情 ”。
【遁天之刑】谓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庄子·列御寇》:“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郭象 注:“仍自然之能以为己功者,逃天者也,故形戮及之。” 成玄英 疏:“不知物性自尔,矜为己功者,逃遁天然之理也,既乖造化,故形戮及之。”
【遁天妄行】谓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皆违理谬感,遁天妄行,弥非真有矣。”
【遁天倍情】亦作“遯天倍情”。
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 背 ”。《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一本作“ 遯 ”。 成玄英 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陆德明 释文:“遯天,徒逊反,又作遁。” 陈鼓应 今注:“一说背情。如 林希逸 说:‘背弃其情实。倍与背同。’按古书倍、背通用。” 严复 《原强》:“故其既入 中国 也,虽名为之君,然数传以後,其子若孙,虽有祖宗之遗令切诫,往往不能不厌劳苦而事逸乐,弃敦德而染浇风,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其不渐摩而与汉物化者寡矣。”
【遁夫】亦作“遯夫”。
隐居之人。 宋 叶适 《送赵景明知池陵县》诗:“田园多遯夫,未必抱奇蕴。”
【遁五】《易·遯》:“九五,嘉遯,贞吉。”《遯》卦第五爻爻辞为赞美隐遁,后因以“遁五”指隐遁。 清 龚自珍 《题兰汀郎中园居三十五韵》:“《遁》五志终决,《壮》六迹犹伫。”
【遁化】1.犹言隐遁变化。《云笈七签》卷五二:“上景八神,一合入身,举形遁化,流变适真。”《云笈七签》卷八五:“ 熙 得身诣 朱陵 ,儿子得遁化,游洞天。”2.道士死亡的婉称。 唐 颜真卿 《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先生以 大历 己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於 茅山 、 紫阳 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至顺镇江志·道观·宫》:“﹝ 金坛县 ﹞ 燕洞宫 ,在 茅山 燕洞 口,女仙 钱妙真 遁化立祠之所。”
【遁心】亦作“遯心”。
1.犹言逃避苟免之心。《礼记·缁衣》:“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陆德明 释文:“遯,徒逊反。亦作遁。” 陈澔 集说:“遯,谓逃遯苟免也。”2.隐晦不明之心意。 南朝 梁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遯心。”
【遁世】亦作“遯世”。
避世隐居。 《孔丛子·记义》:“ 孔子 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於《考盘》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後汉书·陈蕃传》:“以遯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 宋 苏轼 《阮籍啸台》诗:“ 阮生 古狂达,遁世默无言。” 郁达夫 《蜃楼》八:“他自己也觉得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位遁世的修道士的样子。”
【遁世长往】亦作“遯世长往”。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明 归有光 《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其所见四方贤公卿大夫、名士才人有几;遁世长往、怀道蕴术之士有几?” 明 归有光 《题玉女潭记》:“由此言之,余殆疑所谓仙人之迹者,皆遯世长往之士有所托而为之,亦 史君 类耶?”
【遁世幽居】亦作“遯世幽居”。
见“ 遁世隐居 ”。
【遁世无闷】亦作“遯世无闷”。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易·乾》:“不成乎名,遯世无闷。” 孔颖达 疏:“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诸君只要常常怀箇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亦作“ 遁俗无闷 ”、“ 遁逸无闷 ”。 南朝 梁 江淹 《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遁世绝俗】见“ 遁世离俗 ”。
【遁世遗荣】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晋 慧远 《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遁世隐居】避世而深居不仕。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亦作“ 遁世幽居 ”。 北齐 刘昼 《新论·遇不遇》:“ 齐 之 华士 ,栖志丘壑,而 太公 诛之; 魏 之 干木 ,遁世幽居,而 文侯 敬之。”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和王君玉》之十六:“杜门宴坐无伤道,遯世幽居也是贤。”
【遁世离俗】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 河 之洲渚兮,悲 申徒 之抗迹” 汉 王逸 注:“ 申徒狄 也,遇闇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 河 ,故言抗迹也。”亦作“ 遁世绝俗 ”。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遁世离羣】犹言避世独处。《元史·隐逸传序》:“後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羣,谓之隐士。”《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宝钗道:‘你既说“赤子之心”,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羣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
【遁北】犹败逃。《淮南子·兵略训》:“然而前无蹈难之赏,而後无遁北之刑,白刃不毕拔,而天下得矣。”
【遁甲】古代方士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南北朝。神其说者,以为出自 黄帝 、 风后 及 九天玄女 ,皆妄诞。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後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今书《七志》有《遁甲经》。” 前蜀 贯休 《古塞下曲》之一:“下营依遁甲,分帅把河隍。”《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而俗夸遁甲术者,谓人能入地奔驰。”一说,“遁甲”当云“循甲”,以六甲循环推数,遁即“循”字。参阅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
【遁甲神】道教语。谓应遁甲之法而显示之神。《元史·英宗纪一》:“﹝延佑七年夏四月﹞己未, 绍庆路 洞蛮为寇,命 四川行省 捕之。祭遁甲神於 香山 。”参阅 清 褚人获 《坚瓠秘集·遁甲神》。参见“ 遁甲 ”。
【遁仙】对隐者或道士的敬称。《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南朝 梁 刘孝威《辟厌青牛画赞》:“遁仙托称,妖寇冯名。” 清 方履籛 《鹤楼雅集图记》:“ 吴 楚 之滨,楼观之美,足以靓遁仙、廓幽抱者,殆以十计,而 黄鹤楼 为最雄。”
【遁民】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张湛 注:“违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遁人 ”。 萧登福列子古注今译:“‘民’本作‘人’, 敦煌 残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应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讳。”
【遁母】指女遁甲神。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遁母》:“ 钱唐 戴厚甫 淳 , 邓文肃公 之壻也,精遁甲法。 戴 之母常寝处楼上,忽一夕,惊见红光贯室,急开帏,细视之,乃是一妇人,独立榻前,自拔金钗遗母,既而无所见。母以语 戴 。答曰:‘适某祭遁神,遂致此耳。遁母见,某必不久於人世矣。’由此悒悒不乐,逾数月,果卒。”参见“ 遁甲神 ”。
【遁芝】道教指人体五脏、九孔和八脉。《黄庭内景经·隐藏》:“三气徘徊得神明,隐龙遁芝云琅英。” 务成子 注:“五藏、九孔、八脉为内芝,故曰遁芝。”
【遁名】犹言隐姓埋名。《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三国 魏 刘邵 《七华》:“ 玄休先生 ,弃世遁名。”《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遁名屠肆,发迹关市,其人缅邈,馀流可想。”
【遁名改作】窜改物名,改变作品。《孔子家语·刑政》:“巧言破律,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杀。” 王肃 注:“变言与物名也。”
【遁名匿迹】隐姓埋名,不露行迹。 宋 苏舜钦《粹隐堂记》:“故耿介刚直之士,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於人也。”
【遁守】亦作“遯守”。
犹退守。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通讯》:“下官遯守东隅,师徒左次,坐观贼败,生戴君讎,何如泛五湖之舟,归南冈之步。”
【遁2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遁,通“ 逡 ”。《汉书·陈胜项籍传赞》:“ 秦 人开 关 延敌,九国之师遁巡而不敢进。” 颜师古 注:“遁巡,谓疑惧而却退也。遁音千旬反。”按, 汉 贾谊 《新书·过秦上》作“逡巡”。 清 方履籛 《赵收庵先生二学图记》:“遁巡忘答,从登前墀,操卮执觚,立醊其醨。”
【遁形】亦作“遯形”。
1.犹言隐藏形体。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谟,物无遁形。” 晋 郭璞 《江赋》:“ 岷 精垂曜於东井, 阳侯 遯形乎大波。” 宋 苏舜钦 《永叔石月屏图》诗:“有如君上明,下烛万类无遁形,光豔百世无亏盈。”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2.古代方士称有法术能隐身。《艺文类聚》卷三七引 南朝 齐 孔稚珪 《褚先生百玉碑》:“亦有羽化蜕蝉,触影遁形,神翥帝宫,迹留剑杖。”《太平广记》卷七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茅安道》:“二子径往修谒,意者脱为 晋公 不礼,即当遁形而去。”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如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後世遁形之祖也。”
【遁形术】古代方士所称隐蔽自己使人目不能见到的法术。 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传记载剑侠事甚多,其有无不可知,大率与遁形术相表裏。”
【遁形远世】亦作“遯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後汉书·逸民传·法真》:“ 真 曰:‘吾既不能遯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
【遁走】亦作“遯走”。
1.犹逃走。《史记·匈奴列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梁书·元帝纪》:“丙寅, 詧 遁走。” 明 唐顺之 《三沙贼遁疏》:“ 三沙 残贼围困穷逼……乘潮由 三沙 北面 跚港 地方往 北洋 遯走去讫。”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李秀成被擒》:“ 金陵 之拔也,伪 忠王 李秀成 偕一僮遁走 方山 。”2.古代方士谓仙人能借金、木、水、火、土遁藏身形而走。《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 哪吒太子 之乘风火轮, 土行孙 之遁走地中。”参见“ 五遁 ”。
【遁志】隐遁心志。 晋 陆云 《荣启期赞》:“芒芒至道,天启德心,自昔逸民,遁志山林。”
【遁佚】放纵;淫佚。 汉 枚乘 《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遁身】1.犹隐居。《後汉书·荀淑韩韶等传论》:“ 汉 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 李贤 注:“放肆其言,不拘节制也。《论语》曰:‘隐居放言。’”《魏书·李谐传》:“ 卢 遁身於东掖, 荀 窘迹於南罗。”2.谓用遁形术隐藏身体。评弹《白蛇传·发配》:“他勿晓得 白秀英 这辰光早已遁身在一边,将 王十千 变成自己的模样。”
【遁身远迹】犹言避世隐居。 宋 叶适 《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绝处,慕 王霸 、 梁鸿 夫妇,赓《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迹以自娱佚。”
【遁免】犹逃脱。《南史·恩幸传·孔范》:“明日, 范 以其徒居中,以抗 隋 师,未阵而北, 范 脱身遁免。”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是夜又值逆风,礮破其二桅大船二,杉板小船五,其被小舟围焚遁免之大船一,火轮船一。”
【遁尾】亦作“遯尾”。
语出《易·遯》:“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朱熹 本义:“遯而在後,尾之象,危之道也。占者不可以有所往,但晦处静俟,可免灾耳。”后因以指退居以待时机。 明 彭士望 《冬心》诗:“吾侪久闲居,遯尾牵柔情。爱翫穷愁中,茧缚丝萦萦。”
【遁奔】犹逃奔。《魏书·尉元传》:“ 善居 遁奔 茱萸 ,仍与 张引 东走 武原 。”
【遁呪】指遁甲术之符咒。 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内黄大盗》:“ 陶 呐呐念遁呪, 泮 亦呪解之。”
【遁命】亦作“遯命”。
逃避任命。《後汉书·荀爽传》:“ 献帝 即位, 董卓 辅政,复徵之。 爽 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 平原 相。”《後汉书·姜肱传》:“乃白徵 肱 为太守, 肱 得诏……乃隐身遯命,远浮海滨。再以玄纁聘,不就。”
【遁肥】亦作“遯肥”。
犹肥遯。语出《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后指隐退。 宋 胡錡 《耕禄稿·拟犁春知犍为郡兼劝农使诰》:“尔刚木近仁,遯肥空谷,神光牛背,讹寝莫羁。” 陈衍 《元诗纪事·洪德章》:“ 洪吾圃 先生当 有宋 末运,不乐仕进,遯肥蓄识,以诗律自鸣。”
【遁迯】亦作“遯迯”。
见“ 遁逃 ”。
【遁疚】隐藏的疾病。 宋 方岳 《深雪偶谈》:“ 医和 之目,无复遁疚,理固然也。”
【遁法】1.指隐形藏身之法。 明 陆延枝 《说听》卷上:“ 锺髽髻 者, 乾州 人,隐於 终南山 ,有遁法。” 明 无名氏 《云间杂志》卷上:“ 李福达 善遁法,改姓名,逃至 松 郡,舘於 孙雪牕 家。”2.犹违法。 清 侯玄涵 《夏允彝传》:“或钜猾朋贼,舞禁遁法,简剔若神,把三尺岌然,不能毛发撼也。”
【遁居】亦作“遯居”。
犹隐居。《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 魏 受命,则襁负而至,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 晋 皇甫谧 《高士传·盖公》:“ 汉 之起, 齐 人争往干世主,唯 盖公 独遁居不仕。”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 河南 郭忠孝 子 雍 ,遯居 长阳山 。” 侯镜昶 《书学论集·书学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后,遁居 上海 ,着道衣,自号 清道人 。”
【遁荒】亦作“遯荒”。
语出《书·说命下》:“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 河 。” 孔 传:“既学而中废业,遯居田野。”后用以称隐居荒野。 明 陈子龙 《杂诗》之三:“谋野愧良筹,遯荒适孤尚。” 郑观应 《盛世危言·典礼下》:“说者谓其求贤之诚,感格苍昊,而不知其实由 高宗 遁荒之时,早知 傅说 之贤。”
【遁思】1.迁移;离去。《诗·小雅·白驹》:“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朱熹 集传:“遁思,犹言去意也。”2.引申为退隐。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 文公 与公书云:‘更能不以乐天知命之乐,而忘与人同忧之忧,毋过於优游,毋决於遁思,则区区者,犹有望於斯世也。’”
【遁幽】犹遁隐。 唐 吕令问《府庭双石榴赋》:“空遁幽以独美,抱甘香而自捐。”
【遁叟】隐居的老翁。为 唐 陆希声 自号。 唐 陆希声 《山居即事》诗之二:“ 君 阳 遁叟 何为乐,一炷清香两卷经。” 宋 无名氏 《实宾录》:“ 遁叟 , 唐 希声 自号也。”
【遁俗】犹言逃避世俗。《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王粲 《七释》:“ 潜虚丈人 ,违世遁俗,恬淡清玄,浑沌淳朴。”《南史·谢弘微传论》:“ 敬冲 出入三代,骤经迁革,遁俗之志,无闻贞固之道,居官之方,未免货财之累。” 清 方履籛 《陆祁生宣南话旧图序》:“徇名未甘,遁俗已晚。”
【遁俗无闷】见“ 遁世无闷 ”。
【遁逃】亦作“ 遁迯 ”。亦作“遯逃”。亦作“遯迯”。
犹逃走。《荀子·成相》:“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蹷。”《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得罪於 秦 ,惧而遯逃,无所容迹。” 汉 焦赣 《易林·大壮之未济》:“背室弃家,遁迯出走。” 清 陈维崧 《金明池·丙辰秋日书事》词:“瘦巷空壕风萧瑟,尽堂燕幕乌遯迯无术。”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几个穿黑衣服的彪形大汉凶恶地盯着她,好像怕这个犯人遁逃似的。”
【遁迹】亦作“ 遁迹 ”。亦作“遯迹”。亦作“遯迹”。
犹隐居;隐迹。《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遁迹避纷喧,货农栖寂寞。” 唐 许浑 《泛溪》诗:“遯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碧野 《江汉行·荆山之玉》:“这 漳河 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 荆山 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遁迹空门】见“ 遁入空门 ”。
【遁迹销声】谓隐居不出。《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遁音】犹言销声匿迹。指隐居。《宋书·谢灵运传》:“ 广 灭景於 崆峒 , 许 遁音於 箕山 。”
【遁叛】犹叛逃。《梁书·武帝纪中》:“遁叛之身,罪无轻重,并许首出,还复民伍。”
【遁神】即遁甲神。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遁母》:“母以语 戴 。答曰:‘适某祭遁神,遂致此耳。遁母见,某必不久於人世矣。’”参见“ 遁甲神 ”。
【遁退】逃跑退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七月,贼皆遁退。”
【遁耕】避世隐居而从事农耕。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由 於是遁耕於 中岳 颍水 之阳, 箕山 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遁秦】1.谓逃避 秦 的苛政。《汉书·梅福传》:“ 叔孙通 遁 秦 归 汉 ,制作仪品。”2.泛指逃避乱世、苛政。 元 杨维桢 《题<陶弘景移居图>》诗:“ 句容 洞天元第八, 茅 家兄弟遁 秦 腊。”
【遁匿】亦作“遯匿”。
犹隐藏。《魏书·萧宝夤传》:“ 文荣 与其从子 天龙 、 惠连 等三人,叶家将 宝夤 遁匿山涧,赁驴乘之,昼伏宵行。”《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禁》:“各处官司并不追求来历,往往奉承应付,比及知觉,其人已行遁匿。”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若斯之伦,初则奔走窜逸,遁匿恐後,继则俯首帖耳,扶犁服轭。” 李根源 《记云南起义》:“重九之夜, 尔恺 遯匿民间,为讲武生 何俨然 等搜获。”
【遁栖】见“ 遁栖 ”。
【遁时】逃避时世。《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夏侯湛 《庄周赞》:“遁时放言,齐物绝尤。” 唐 王勃 《慈竹赋》:“不背仁以贪地,不藏节以遁时。”
【遁疾】隐藏的疾病。《云笈七签》卷三二:“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疾。”
【遁流】亦作“遯流”。
犹遁世。 宋 叶适 《宿觉庵记》:“余老矣,病而力不给,惰而志不进,岂非不复知以古人自期而遯流汩没於异方之学者哉?”
【遁害】避开祸害。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既衔利之情近,又遁害之无由。”
【遁阴匿景】隐藏形迹。 晋 陆云 《南征赋》:“遁阴匿景,静言勿哗。”
【遁舍】犹舍弃。《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泰始 之朝,挂冠辞世,遁舍家业,隐于太平。”
【遁败】犹败退。 唐 韩愈 《刘统军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遁野】亦作“遯野”。
谓隐居民间。 清 阎尔梅 《戊申人日》诗:“遯野有情看拾翠,封侯无相写 凌烟 。”
【遁晦】犹言隐居晦迹。 明 陈子龙 《寓山赋》:“仆观世之君子,静躁不同,遁晦亦异。”
【遁逸】亦作“遯逸”。
1.避世隐居。 《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王逸 注:“遁去风俗,独隐存也。”《晋书·李重传》:“外无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节。”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眇遯逸於人羣,长寄心於云霓。” 宋 苏舜钦 《投匦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见闻,今陛下垂诏而杂举之,是欲使之自见闻也。”2.退走;逃走。《梁书·侯景传》:“贼党大喜,告 景 曰:‘西师惧吾之强,必欲遁逸,不击,将失之。’” 宋 叶适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自兵起,盐商不敢行,传言虏且犯 通 泰 ,而提举官相继遯逸,盐利大乏。”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为报。”亦指消失。 何其芳 《黄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3.散失;遗漏。 宋 叶适 《<巽岩集>序》:“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4.放纵;不可约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於野心矣。”
【遁逸无闷】见“ 遁世无闷 ”。
【遁情】犹隐情。《新唐书·突厥传赞》:“然帝数暴师不告劳,料敌无遁情,善任将,必其功,盖 黄帝 之兵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增减离合,以度求数,数无遁情矣。” 章炳麟 《訄书·学蛊》:“ 轼 也使人跌逿而无主,设两可之辩,仗无竆之辞,遁情以笑,谓道可见端而不覩其尾。”
【遁散】亦作“遯散”。
1.犹逃散。 宋 叶适 《南安军三先生祠堂记》:“其治 南安 ,剧贼遁散,兵不用。”2.谓隐匿散失。 宋 叶适 《彭子复墓志铭》:“初, 子复 能胜冠,东南之学起。昔之宿闻腐见皆已遯散剽剥,奇论新说忽焉交列横布。”
【遁栖】亦作“ 遁栖 ”。亦作“遯栖”。
隐伏;隐居。《宋书·前废帝纪》:“其有孝性忠节,幽居遯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务加旌举,随才引擢。”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司空图》:“匪 夷 匪 惠 ,特忘反正之朝;载省载思,当徇遯栖之志。” 明 宋濂 《官岩院碑》:“若龙若象,遯栖无踪。” 孙枝蔚 《览古》诗 清 王西樵 评语:“《梁史》旧文不足据, 王禹偁 辨之详矣。此作足表遁栖之志。”
【遁暑】犹避暑。 三国 魏 曹植 《蝉赋》:“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
【遁戢】犹隐匿。《新唐书·隐逸传序》:“ 唐 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纔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
【遁词】亦作“遯词”。
见“ 遁辞 ”。
【遁弃】犹失去。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昔者 越国 遁弃宗庙,身为穷虏。”
【遁违】犹逃避。《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宗守汤失,越用遁违。” 李善 注:“ 郑玄 《礼记注》曰:‘遁,逃也。’ 孔安国 《尚书传》注曰:‘违,避也。’”
【遁贼】逃匿的盗匪。 明 徐渭 《陶宅战归序》:“予尝追忆季夏时,君独驱遁贼百人陷臯埠泽中。”
【遁路】犹退路。 茅盾 《诗与散文》二:“他现在唯一的遁路是不看见她。”
【遁迹】亦作“遯迹”。
见“ 遁迹 ”。
【遁迹方外】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清 顾文彬 《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馀如 惟信 、 王忱 、 金恺 、 秦衡 、 陆敍 ,类皆 元 季遗民,或逃名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遁迹空门】见“ 遁入空门 ”。
【遁迹匿影】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衂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遁迹桑门】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 清 钮琇 《觚賸·树怪》:“ 石涛 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迹桑门,结茅於 徽 之 黄山 。”
【遁迹黄冠】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 刘半农 《奉答王敬轩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 日本 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遁迹潜形】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 张景 《飞丸记·园中落阱》:“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纔事隐。”
【遁迹藏名】犹言隐居不出。《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遁节】亦作“遯节”。
1.隐居不仕的节操。 《南齐书·周颙传》:“ 胤 兄 点 ,亦遁节清信。”《南史·谢朏传》:“ 建武 四年,徵为侍中、中书令,不应……及遯节不全,为清谈所少。”2.指隐蔽事项。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歛迹也。”
【遁饰】欺蒙掩饰。 清 林则徐 《拿获越狱人犯郑毛子审明定拟折》:“严诘不移,案无遁饰。” 郑观应 《盛世危言·交涉上》:“每届年终,将交涉各案……互相考证,庶枉直是非无能遁饰。” 郑观应 《盛世危言·间谍》附录《申报·行军以间谍为先》:“欲料敌情,使无遁饰,岂有他道哉?亦在乎多派间谍而已矣。”
【遁荣】犹言逃避荣禄。 汉 应劭《风俗通·十反序》:“ 甯戚 商歌以干禄, 颜阖 逾墻而遁荣。”《云笈七签》卷一○四:“君远秀遁荣,无疲於心,潜形幽岳,静思万林。”
【遁迈】犹言远走高飞。《六度集经》卷五:“﹝国王曰:﹞‘吾之遁迈,国境咸康,将谁有患乎!’”
【遁影】1.犹言隐藏形影。 唐 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安心乐土,遁影灵关。”2.指隐没不清的影子。《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应贞《临丹赋》:“清波引镜,形无遁影。”
【遁剑】指飞剑斩敌之术。《四游记·洞宾店遇云房》:“﹝ 吕洞宾 ﹞後游 庐山 ,遇 大龙真人 ,传授遁剑祛魔。”
【遁溃】败退,溃逃。《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相持数月,贼势穷,皆遁溃。”
【遁乐】犹言淫纵逸乐。《汉书·谷永传》:“闵免遁乐,昼夜在路。” 颜师古 注:“遁,流遁也。”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作“遯乐”, 颜师古 注:“遯乐,言流遯为乐也。”
【遁避】犹逃避。《初学记》卷十七引 邹闳甫《广州先贤传》:“﹝ 罗威 ﹞令召署门下吏,不就,将母遁避,隐居 增城县 界。” 唐 唐彦谦 《六月十三日上陈微博士》诗之三:“麾驱非吾任,遁避亦无术。”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诗文照映,使山水神情,无所遁避其间,真是合作。” 钱锺书 《管锥编·<楚辞> 洪兴祖 补注·<离骚经>章句序》:“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
【遁隐】亦作“遯隐”。
1.犹隐藏。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一本作“ 遁隐 ”。2.遁世隐居。 唐 柳宗元 《龙安海禅师碑》:“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旁行,徒听诬言。” 郭沫若 《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
【遁藏】逃避隐藏。《魏书·长孙道生传》:“部帅 拾寅 遁藏,﹝ 长孙观 ﹞焚其所居城邑而还。”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蛟龙久遁藏,鱼鼈尽枯腊。”《觅灯因话·唐义士传》:“朝云兮龙顾,夕风兮虎步,遁藏兮狐与兔。”
【遁踪】犹隐居。《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因他( 十三妹 )一生所遭不偶,拂乱流离,一团苦志酸心,便酿成了这等一个遁踪空山、游戏三昧的样子。”
【遁窜】犹逃窜。《晋书·皇甫谧传》:“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 张景 ﹞遂改姓名 李田 ,遁窜四海。” 清 焦循《忆书》三:“村人皆遁窜,止一人在。”
【遁辞】亦作“ 遁词 ”。亦作“遯辞”。亦作“遯词”。
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後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 江夏 山中。” 宋 张载 《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遁词耳。”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匆遽张皇,盈篇累牍,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艾青 《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遁变】犹言隐遁变化。《云笈七签》卷四四:“流形遁变,变养华元。”《云笈七签》卷五三:“解形遁变,追飞蹑浮。”参见“ 遁甲 ”。
《周易》第三十三卦
原文:
(艮下乾上)遯(1):亨。小利贞。
初六:遯尾(2),厉。勿用攸往。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3),莫之胜说(4)。
九三:系遯(5),有疾,厉。畜臣妾(6),吉。
九四:好(7)遯,君子吉,小人否。
九五:嘉(8)遯,贞吉。
上九:肥遯(9),无不利。
【注释】
①遯(dun)是本卦的标题。遯是遁的异体字,意思是隐退。全卦的内容与政治斗争有关。避是卦中多见词,又与内容有关,所以用作标题。② 尾:全部,尽。③执:抓住捆绑。④胜:可能。说:用作“脱”。 ⑤系:拖累,拘系。(6)畜:豢养。臣妾;家奴。(7)好:喜好,喜欢。(8)嘉:赞美。(9)肥:用作“飞”。肥论的意思是远走高飞。
【译文】
遯卦:亨通。有小利的占问。 初六:君子全部隐退,危险。不利于出行。 六二:用黄牛皮绳把马绑住。它不可能逃脱。 九三:羁系住隐退者,他心里很痛苦,危险。豢养奴婢,吉 利。 九四:喜欢隐遁,这对贵族君子是吉利的,对小人则不利。 九五:赞美隐遁,占得吉兆。 上九:远走高飞隐道起来,没有什么不利。
【读解】
中国历来的君子、士大夫的人生之途,总在步入官场和归隐山林之间像荡秋千一样地来回摆动;他们的人生选择,似乎就只有这两个“对立的极”。一切都是生而注定了的,别无选择:要么在官场如鱼得水、志得意满,要么在山林放浪形骸、怡清悦性。表面看来,这两极好像互不相融,实质上中心依然是官场庙堂。人生最大的前途和成就,是立功、立德、立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 意义就在为这“三不朽”而奋斗。归隐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 时是一种暂时的策略和手腕,有时是作为失意之后的一种心理补偿与心理平衡。真正志在山林做一个今天时髦的“自由知识分 子”的人,实在太少,即使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的时刻,恐怕也还有一只眼在偷窥着庙堂呢。
不过,单就山林本身而言,它确实对有较高心性修养的君子有着相当的诱惑力,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整套对此大加赞赏的理论。“遯卦”所言,也可看作是这方面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