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1 09:31
郑州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211工程”和“部省合作共建高校”——郑州大学的重点直属院系,是新中国首批开设经济法学专业并于“文革”后全国第一批恢复法学教育和拥有77级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法学院之一。学院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单位、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
1980年初,郑州大学从原郑州大学政治系中分出并组建了郑州大学法律系。
在司法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大学于1980年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等重点高校相继调入近30名优秀教师。其中,包括刘国任、肖乾刚、叶高峰、金凯、潘永隆、霍震、沈绍芳、胡仕湘、吕泰峰等十多位著名法学学者,郑州大学成为“文革”后全国首批恢复法学教育和拥有77级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高等院校之一。
1980-1981年,北京大学派出魏敏教授、李志敏教授、扬敦先教授、张玉镶教授;北京政法学院派出甘继华教授;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派出蒋碧昆教授、朱继良教授、曾绍汝教授、卓之干教授;西南政法学院派出常怡教授等十多位著名专家长期在郑州大学法学院任课。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也经常派教师到郑州大学作专题讲座。
1985年,郑州大学在全国第一批设立了经济法专业,成为建国后最早专门开设经济法的高校之一。
1988年,经济法专业从法律系中分出,独立组建了经济法系。
1994年,法律系和经济法系合并组建了郑州大学法学院。
1991年,郑州大学法学院取得刑法法学硕士授予权。之后,又相继取得了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理学、法史学和诉讼法学、环境资源法学专业的硕士授予权。
1998年,郑州大学法学院被批准为第三批全国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为河南省第一个获批法律硕士授予权的法学院。
2003年,学院的科研机构“郑州大学私法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被评为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05年,郑州大学法学院取得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授予权,为河南省的第一个法学博士点。
2008年,法学专业成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
2010年,郑州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12年5月,郑州大学法学院成立亚洲第一个边沁研究中心。同年,郑州大学法学院取得博士后流动站,并入选国家首批法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15年11月,成立郑州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合署办公。
2019年4月,郑州大学法学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8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为全国16个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研究基地之一。11月,郑州大学与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共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
2022年9月,郑州大学法学院获批全国首个公益诉讼法学二级博士点。
截止2020年3月,郑州大学法学院拥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郑州大学俄罗斯法律研究中心、郑州大学私法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中国司法案例研究中心、河南省国有公司治理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中国土地法律制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边沁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郑州大学法学院法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法学院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河南省高校唯一的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法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郑州大学法学院于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院科研成果丰硕,2014年至2019年郑州大学法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省部级项目近50项,出版专著100余部,发表论文650余篇。
截止2020年3月,郑州大学法学院有专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博士生导师13人;法学院教师中有近10人荣获“河南省中青年法学家”称号,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省管专家在内4人,2人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先后担任教育部法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担任全国性法学研究会副会长,10余人担任全国性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3人担任河南省法学会副会长。
宪法与行政法
截止2020年3月,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10人。学点已经形成了中国宪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行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外国宪政与行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三个相对稳定、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本专业任全国性学会理事7名。学科带头人苗连营教授为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会、中国青少年法学会理事,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刘向文教授任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全国人大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宪法学会顾问,是我国著名的俄罗斯、中亚法学问题专家。沈开举教授任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兼职研究员。本学科点承担国家项目3项,国际合作等横向研究项目9项,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教育厅项目10项,郑州大学项目2项 ;出版学术专著16部,教材12部,在《中国法学》、 《法学研究》、《法学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5篇。
民商法专业
截止2020年3月,民商法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9人。学科带头人田土城教授为中国法学会理事,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管优秀专家。导师组下设民法研究方向,由耿林副教授负责,主要从事民法基本理论研究;商法研究方向由宁金成教授负责,主要从事商事法律制度研究; 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由王锋教授负责,主要从事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研究;亲属法研究方向由吴洪副教授负责,主要从事亲属法基本理论研究。2015年至2019年间,该专业已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刑法学专业
郑州大学刑法学科是河南省法学教育领域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是河南省法学教育中的强项,连续四届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点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较理、且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学术气氛活跃的学术队伍;截止2020年3月,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教授8人,8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为鲁嵩岳教授和刘德法教授。 该学科点已经形成中国刑法理论与实践、外国刑法学、犯罪学等三个相对稳定、优势明显的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社科项目5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该专业一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充分发挥刑法学这一实用型学科的特点,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郑州大学经济法学科设立于1985年,是全国最早设立的经济法学科之一,1993年取得经济法专业硕士授权资格,1997年、2000年、2003年连续三届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本点已形成了稳定的、具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以肖乾刚、程宝山教授为带头人的经济法研究方向, 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主要从事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该专业共承担省级以上规划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10项。
国际法专业
国际法专业同样也是一个实力较强的学科,其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学,学科带头人赵建文教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出版学术著作部,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法学理论专业的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和立法学。法律史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诉讼法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环境资源法专业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法、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能源法。
郑州大学法学院现有图书资料23万余册,定有中外期刊一百多种,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模拟法庭、2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两个多媒体教室, 两个50座位的电子阅览室、两个学生阅览室和一个联合国文件收藏图书馆。
法学院学术气氛活跃,对外交流广泛。已经与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所法律院校建立起了紧密的学术联系;先后多次举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来法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或被聘为兼职教授,同时,法学院也已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教师及学生海外访学和留学机制。
2022年4月,郑州大学法学院团委被授予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