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23:45
金中都是金朝都城。天辅六年(1122)十二月,金太祖亲自领兵攻取燕京,把九州还给了宋人,宋改为燕山府。很快又收复,改称燕京。先后设置枢密院和行台尚书省。天德三年(1151)四月,下诏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燕京,削上京之号。任命尚书右丞张浩、燕京留守、大名尹卢彦伦等负责燕京城的扩建与宫室的营造。
天会三年收复燕山,又把它改名为南京,并把原设在平州的南京中书枢密院移到这里。设在南京的枢密院、行尚书省,都委任当地汉人担任,世家大族刘彦宗、韩企先等先后担任宰相。天会年间,仍以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为首都,而未迁都于燕京,历经太祖、太宗、熙宗三朝。1141年,宋金议和,划定疆界。
海陵王完颜亮在谋弑熙宗、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方面担心上京的宗室、贵族威胁他的统治,另一方面考虑到上京僻处一隅,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而燕京则四通八达,物产丰富,于是决定迁都,于天德三年(1151)四月正式下诏迁都燕京,随即派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在工程基本完毕的情况下,完颜亮于当年就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次年,将上京的宫殿、贵族府第一律毁弃。中都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并参照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建筑,动用了120万人,历经2年至贞元元年(1153)才告完工。
张浩等役使民夫八十万,兵士四十万,就辽南京城的基础,在东南西面进行扩展,并新建宫城。材料取给于真定府潭园。工期迫促,盛暑疾疫流行,役夫深受其苦。贞元元年(1153),新都建成。海陵王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府名大兴。同时又确定以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南京开封府,改中京(今辽宁宁城西大名城)为北京大定府,加上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总为四京,以备巡幸,海陵王又将原居上京的宗室和女真猛安、谋克人户迁至中都,以便控制。大定十三年(1173),复以会宁府为上京,遂为五京。
中都的中心是皇城,基址位于今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东西窄,南北长,周围3里,共有城门四:东为宣华门、南宣阳门,西玉华门,北是拱辰门。皇城中有宫城,中心则是大安殿,为朝会庆典之所。其基址为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之东,距原白纸坊百货商场颇近。1993年建“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玉华门外是皇家园林同乐园,有鱼藻池等名胜。鱼藻池即太液池,遗址即解放后疏挖的青年湖,即今白纸坊立交桥西鸭子桥路西端。皇城外为都城,周围36里,共13个城门。如果按“面朝背市”的仪制,商业中心应在北面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之内。很可能是会城门内天宁寺一带。也有可能在金代漕运沿线一带。
旧渠漕沿袭辽代,还有引黄河、漳河、衡水三条道,但都到达通州,通州至中都50里,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颇有可能的是“金口引水渠”,即引永定河之水,“金口”即今石景山麻峪村东石景山发电厂院内。据近人考证:“至京城北入壕”(金中都北护城河),“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即沿今通惠河)。金口引水线上段引永定河水至石景山,设闸。水流经今老山、八宝山北,东至玉渊潭,折向南流入北护城河;再东流折向东北,过今旧帘子胡同、人民大会堂南侧、历史博物馆南,沿台基厂三条、同仁医院、北京火车站,出东便门,流经通惠河至通州北入北运河(见《京水名桥》,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金中都东有3个城门: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那么商业中心也颇有可能在这3个城门附近。但最有可能仍会在靠近北护城河的会城门至光泰门一带。
五千三百二十八丈(约三十五里余),方形,城门十三座。南面居中为丰宜门,右为景风,左为端礼。东为阳春、宣耀、施仁。西为丽泽、灏华、彰义。北濒金口河,有通玄、会城、崇智、光泰诸门。宫城在城中而稍偏西南,从丰宜门至通玄门的南北线上,南为宣阳门,北有拱辰门,东、西分别为宣华门、玉华门,前部为官衙,北部为宫殿。正殿为大安殿,北为仁政殿,东北为东宫,共有殿三十六座。此外还有众多的楼阁和园池名胜。当时人记载金中都“宫阙壮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城的东北有琼华岛(即今北京北海公园),建有离宫,以供皇帝游幸。
为使中都繁荣,海陵王从张浩之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免役十年。世宗时期,为了便利漕运,又利用金口河引永定河水,开凿东至通州的运粮河。但因为地势的落差甚大,无法控制水势,运河开成后,很快淤塞。不久,又将金口河填塞,以防永定河洪水泛滥,危及京城。金章宗完颜,明昌三年(1192),建成了横跨永定河的卢沟石桥,以利南北交通。
从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于此开始,到贞祐二年五月十八日(1214年6月27日)金宣宗完颜珣离开中都,贞祐二年七月宣宗南迁到达汴京,中都作为金朝都城共61年,贞祐三年五月初二(1215年5月31日)中都被蒙古军队攻陷,城池遭受毁坏。
中都大兴府在金代隶属于中都路,所管辖的区域较辽南京析津府大为缩小,只辖有大兴、宛平、阴、安次、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十县。城区东、西部分别由大兴县、宛平县管辖。另外中都路还辖有其它13州、39县。
中都大兴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大兴府尹,管理大兴府的政务并兼任中都路兵马总管府事,品级为正三品。另设同知及少尹各一人,协助府尹。其下另设处理各种事务的推官、知事、都孔目官等低级官吏若干人。朝廷在中都地区,另设立有与大兴府平行的若干专门机构,如司法机构中都路按察司、警察机构中都警巡院、经济管理机构中都都转运司等。
中都的规划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宫城位置居中。据《金史·世宗本纪》称,仁政殿辽时所建,为宫殿正衙,因辽旧位置未变,但规模是仿宋汴京宫室制度,从而引起城市的扩展,不仅为新筑宫殿提供广阔的地域条件,而且在位置上使其大体居于城市的中部。 第二,向《考工记》的规划思想靠拢。中都皇城之内、宫城之外布置行政机构及皇家宫苑。皇城南部一区从宣阳门到宫城大门应天门之间,以当中御道分界,东侧为太庙、球场、来宁馆,西侧为尚书省、六部机关、会同馆等。这种安排是仿汴梁的布局,如左侧设太庙,右侧设政府官署、监察机关,明确地向中国传统都城中“左祖右社”的布局靠近了。 第三,城内增建礼制建筑,如祭祀天、地、风、雨、日、月的郊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
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中都城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黄亭子;西南角在凤凰嘴村。东城墙自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越过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城墙上三门:施仁、宣曜、阳春。中都南城,西起凤凰嘴,笔直向东,途经鹅房营、万泉寺等地。南三门:端礼、丰宜、景风。有人考证,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中都时南北通衢。
金代都城遗址。在北京市旧城外城的西南部。海陵天德三年(1151),在辽燕京城(又称南京城,即唐幽州城)的基础上扩建,并重建宫城。贞元元年(1153)新宫告成,从上京迁都于此,改名为中都。1959年北京大学教授阎文儒曾作过调查。196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外郭城城垣、宫城、宫殿和街道等遗迹进行了勘测。
中都外郭城的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今军事博物馆南皇亭子,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凤凰嘴村南和马连道附近的地面上,尚保存有南垣和西垣的夯土残壁。外郭城东、西、南各开3个城门,北城垣据《金史》记载有4个城门,总计13个城门。 宫城位于全城的中央,平面呈长方形。前朝是大安殿,遗址在今广安门外滨河南路西侧,经钻探得知面阔为11间,与文献记载相符。宫城正南门应天门、皇城正南门宣阳门和外郭城正南门丰宜门同在一条轴线上。丰宜门内大街、端礼门内大街、会城门内大街,以及丰宜门和端礼门之间东西向横排的街巷,都已被勘查出来。据考古复原研究,中都原属于辽南京城范围内的街道,仍保存着唐代街坊的形式,而金代新扩展的部分,则改变为沿大街两侧平行排列街巷的形式(见宋元明考古)。两种不同形式的城市街道共处于一个城市之中,是中都规划的特点。
复工
由于考古被误解为“盗墓”,中都遗址发掘被要求停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身份已经得到文物部门证实,经协调,考古工作已经恢复。
记者在勘探现场看到,最大的一处建筑基址约6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考古勘探,人数较停工前有所增加。工人表示,因为工期特别紧,因此复工后增加了人数。
最大的一处发掘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一辆挖掘机在考古现场的最西侧清理渣土,勘探范围随之向西侧不断扩大。在已发掘的范围内,规则地分布着呈正方形的发掘痕迹。据了解,中国的古建筑习惯于使用石墩传递上部荷载,这种方石墩叫做柱顶石。考古现场的正方形正是中都某建筑基础部分的一个个柱顶石所在之处。如此大规模的房屋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这成了一个待解的谜,谜底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揭晓。
沉睡地下千年的金中都掀开神秘一角
2010年6月3日,沉睡地下近千年的中都首次掀开神秘面纱,这是丽泽商务规划区地下考古勘探两个月来“罕见”的发现,将为北京城市发展史提供重要实物资料。王玉伟说,规划建设中的丽泽商务区涵盖了中都遗址西南角,是北京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
较大规模、较罕见古遗址
最大的一处发掘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一辆挖掘机在考古现场的最西侧清理渣土,勘探范围随之向西侧不断扩大。在已发掘的范围内,规则地分布着呈正方形的发掘痕迹。据了解,中国的古建筑习惯于使用石墩传递上部荷载,这种方石墩叫做柱顶石。考古现场的正方形正是金中都某建筑基础部分的一个个柱顶石所在之处。如此大规模的房屋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这成了一个待解的谜,谜底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揭晓。
隋唐、辽金、明清时期遗存
2022年10月29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6项重要考古成果,金中都考古发现了丰富的隋唐、辽金、明清时期遗存,为研究北京城的变迁提供了新材料。
2023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金中都最新考古成果,西城区右安门内发现的金代大型建筑遗址,是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的大型官式建筑组群。
2023年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编著的《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是有关金中都城址的第一本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
中都的建成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当时海陵王将皇族贵戚全部迁到中都,为了断绝退路,还将旧都上京会宁府的宫殿豪宅彻底夷毁。大批贵族官僚阶层的进入中都,使得中都商业迅速发展。史籍记载,完颜亮之后的金世宗完颜雍注重减轻赋税,缓和民族矛盾,休养生息,使农业得到发展,商业繁荣,市场兴盛。这段时期史书称之为“小尧舜”。完颜亮在中都之东开通了潞河,潞城因此于天德三年(1151)改名通州,西面则建成卢沟桥(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始建石桥,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当时称广利桥),使西南陆路各种货物可以直接进入中都。金代通过水路漕运运送粮食到中都。
中都的繁华和高度的商业化,刺激了帝王贵族赏心乐事对于风景区的需要。当时北京本来就水域众多,因而在中都存在的短短63年中竟为今天的北京留下大量名胜古迹。尚存的北海、香山、钓鱼台、玉泉山、陶然亭、玉渊潭等,都是当年皇帝的离宫别苑。今天所津津乐道的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荫、西山晴雪、卢沟晓月、玉泉垂虹等也是从金朝开始的。近年北京昌平区开发的旅游区铁壁银山,其中法华禅寺塔林,也是金朝的故物。12年前,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在施工时,发现了中都城墙水关遗址,引起了轰动,已辟为博物馆,供人们凭吊中都城垣惟一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