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期光

更新时间:2024-09-26 16:42

钟期光(1909年1月2日-1991年5月22日),曾用名钟昱明,男,汉族,湖南省平江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1985年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宣统元年(1909年)1月2日,钟期光生于湖南平江肥田白湖口。

民国二年(1913年),入私塾读书,并学书法。

民国十年(1921年),考入平江县天岳书院,开始接受现代教育和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中学毕业后,到平江南乡爽源镇白马庙小学教书,同时兼办农民夜校,从事农民运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区农民协会委员长。

大革命失败后,参加湖南工农义勇军平江第1支队,曾任中共平江下东乡特委秘书,参加组织平江农民扑城暴动。

土地革命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平江起义后,任中共平江县委组织部长、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并曾兼任军事部长,参与领导农民暴动。

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调任红5军秘书长,参加长沙战役

后任湘鄂赣总指挥部宣传科科长、中共湘鄂赣省委秘书长、湘鄂边中心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等职。

主力红军长征后,曾任红16师政治部主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部长,参加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政治处主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任抗日先遣支队政治部主任,随部挺进苏南敌后,参与指挥韦岗战斗,圆满完成了战略侦察和发动群众的任务。

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第1师兼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先后参加指挥车桥战斗、苏中反“清乡”和反“扫荡”战斗、黄桥战役以及浙西三次反顽战役,参与创建苏南、苏中抗日根据地。

从江南到苏中,政治工作实际上是由他支持的。他强调坚持抓好思想教育是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提倡思想教育主要是“正面灌输”,同时又要“扶弱为强”,还要“见事就教”。

他重视总结经验,先后撰写并发表《对改进目前连队政治工作的意见》、《在整训中力求改善政治工作的领导方式问题》、《改造思想和改进我们的工作》、《论部队中政治工作建设》、《关于战时政治工作的几个问题》、《本师的五年》等论文和文章。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对部队进行深入的战前动员,发出《开始打》的政治工作指示,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参与指挥高邮战役苏中战役宿北战役等,具体负责组织协同、开展对敌政治攻势、协助后勤补给和联络民工支前等工作。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起,任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在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战役中,参与领导前线政治工作,曾总结推广“立功运动”、“火线扩军”、“溶化俘虏”等基层战时政治工作经验。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钟期光在起草的《攻济打援的政治工作指示》中,明确提出“随俘、随补、随打”的扩军方针,受到中央军委的重视。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夏,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主持党务和政治工作。

建国之后

1951年,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政治部主任。

1955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7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委员。

1960年12月,调任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曾兼任战史研究部部长。长期致力于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建设,发展军事教育事业和开展军事学术研究工作。曾提出“保证六分之五的科研时间”和军事科研成果“好的不用多,一个胜十个”等。他要求政治工作要鼓励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提出“我们军事科学院靠研究成果吃饭”的名言。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2年因患脑血栓未及治疗而致瘫痪。

1977年,任军事科学院顾问。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2-1985年,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1年5月22日,钟期光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就

政治工作

红军时期,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以后,钟期光在李宗白、陈寿昌、徐彦刚、傅秋涛等人领导下,作了大量的政治思想领导工作,独立地坚持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失去联系、红军与国军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率领根据地军民,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几落几起,顽强奋斗,终于赢得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保存和发展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钟期光长期主持政治部的领导工作和部队战时政治工作,强调政治工作的要有创造性、战斗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出“缩小机关,充实连队,一切工作在基层,政治工作在前线”的工作方针,对保证作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钟期光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抗战方针与政策,深入战争实际,以保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为目的,对新四军战时政治工作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钟期光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应具体体现为政治工作的“战斗性”、“创造性”和“知人善任”。首先,政治工作要有战斗性:“树榜样,正上梁”;“敢于反对不良倾向”;“对有错误的人惩前毖后,不蓄意整人”。其次,政治工作要有创造性。他根据从红军到新四军、从内战到抗日、从山上到平原、从较为单一的斗争到极为复杂的三角斗争等实际情况,对政治工作在斗争策略、方针政策、依靠力量、工作方法等各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发展。把抓好思想教育,提高指战员的民族与阶级觉悟,始终当作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其方法是:“正面灌输”;“扶弱为强”;“见事就教”。第三,政治工作要知人善任:“重视配好两个军政主官”;“爱才惜才”;对干部战士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贴”。

解放战争时期,钟期光主持制定和颁发了战时政治工作指示,对部队深入进行战斗动员。广泛深入的战时政治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苏中战役后,钟期光注意总结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使所属部队战时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创造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钟期光长期致力于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建设,发展军事教育事业和开展军事学术研究工作。曾提出“保证六分之五的科研时间”和军事科研成果“好的不用多,一个胜十个”等。他要求政治工作要鼓励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提出“军事科学院靠研究成果吃饭”的名言。

军事斗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15日夜,粟裕、钟期光率先遣支队破坏京沪铁路一段,使日军运输物资火车出轨。6月17日,钟期光参与组织和指挥了在镇江至句容之间的韦岗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的战斗,这是新四军进入苏南后的第一仗,击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钟期光率江南指挥部机关、直属队和军部战地服务团近千人,冲破日、伪军星罗棋布的据点和层层封锁线抵达苏北,与新四军挺进纵队胜利会师,圆满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钟期光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与了苏浙皖边新区根据地的开辟,协助粟裕司令员组织和指挥了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以及消灭苏南日伪军、收复苏南各县的对日军最后作战。

理论研究

钟期光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写和出版《史料选编》、《战役学》等多项重大成果,为中国人民军队建立和发展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开创军事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作品

回忆录

钟期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平江扑城暴动》

《坚持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论文

《对改进目前连队政治工作意见》

《在整训中力求改善政治工作的领导方式问题》

《改造思想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关于战时政治工作的几个问题》

《本师的五年》

《论部队中政治工作建设》

诗歌

《祖国统一、华夏生辉》(发表在1985年08月01日《人民日报》)

《痛悼粟裕同志》(发表在1984年02月15日《人民日报》)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亲属成员

父亲:钟开寿

母亲:徐巽贞

伯父:钟臧寿,是个擅长外科的中医,没有儿子。钟开寿将钟期光一半过继给钟臧寿。

妻子:凌奔,原名黄明英,安徽芜湖人,新四军第一师司令部政治文化教员兼党支部书记。为清军机大臣黄钺后人。18岁背弃富裕家庭投奔新四军。她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疾恶如仇,爱憎分明。1942年春,钟期光与凌奔结为伉俪。

儿子:钟德苏

儿子:钟德浙

儿子:钟德鲁

儿子:钟德东

女儿:钟德沪

女儿:钟德宁

女儿:钟德南,小名娓娓

孙女:柯蓝,原名钟好好,钟期光孙女,著名节目主持人,演员。曾主持《锵锵三人行》,代表作《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远征军》。钟德苏的女儿。

人物评价

新华社:钟期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军队杰出的政治工作、军事教育和军事理论研究领导者。钟期光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他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领导才能;他联系群众,爱护干部,团结同志;他作风务实,不尚空谈,实事求是;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他重贡献,轻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始终保持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大将粟裕:钟期光工作很实际,很实在。

后世纪念

墓址

钟期光上将及夫人墓位于江苏省溧阳市西山烈士陵园

活动

江苏溧阳市举行钟期光诞辰100周年生平事迹展。

文集

《好主任钟期光上将》,纪念文集,乐时鸣等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11月第一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