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02 10:06
《闲居吟》是刘天华创作于1928年暑假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二胡曲中两首大曲之一,篇幅较长。该曲是一首二胡变奏曲,并首次采用了泛音的演奏手法,乐曲典雅清越,表达了作者在怡然自乐的同时,对事业的思虑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此曲创作于1928年,时年刘天华33岁,正值他创作高峰,其任职的学校又恢复上课,生活稍有安定,心情也比较愉快。但是其时,也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人们无心对待国乐发展。刘天华面对逆境,为了提高和改革国乐,积极创办了“国乐改进社”,也开始考虑成立“国立北平音乐学院”。在这一时期刘天华先生音乐事业比较顺利,事业有了一定进展但处境仍然很困难。刘天华先生在这种矛盾情绪下创作了此曲,表现出闲暇的心情和怡然自得的情调,以及身处顺境的乐观态度和隐隐的不安之情。
第一乐段为慢板,提纲挈领,具有概括性,既为全曲定下了基调,又为以下几段的发展提供了“基因”。一开始是一段如歌的旋律,舒缓、悠闲,愉悦之情如流水般地从心中流淌出来,富有诗情画意
第二乐段,节奏轻快,情绪活泼、跳荡,反复加花演奏,与第一乐段形成音乐形象的对比。其速度比前一段略快,十个附点八分音符构成这一乐段的骨架,带动连串音符的行进,表现了活跃的情绪。中间乐句“#4”的出现,使调性有上移五度的倾向,接着又迅速回落,使人感到情绪中似有某种不稳定因素。两个长泛音恰到好处,起了连接和平衡的作用,使情绪得到适度控制。
第三乐段,节奏转为极慢,反复吟唱,饱含着对社会、对事业和理想的思索。双附点(附点音符加附点)的运用,使人产生一种神思恍惚之感,似乎悠闲之中隐含着忧郁。眼前虽然暂时安乐,前景如何,自己的愿望能否顺利实现,一切都还未能预料。同一句型的反复出现,显示作者有难以排解的思绪。这一乐段处于全曲中心,是精心之作。
第四乐段是一个轻巧、诙谐的小快板乐段,其旋律推进比第二乐段更跳跃。这一段共用了十五个“tr”,乐句以断奏和小连音居多,情绪活跃而轻快。泛音的运用得心应手,而且独具匠心。它的特点是:短,时值短;快,速度快;连,连续使用;多,一个乐段中用了几十个。这是刘天华对二胡演奏技巧的贡献之一,为后人树立了创新的范例。
第五乐段是第三乐段的部分再现,最后加上三个泛音结束全曲,使这一段具有尾声性质。第三乐段在全曲的中心地位,在这里又得到证实。作为结尾的三个泛音幽远隽永,回味无穷;尤其是末尾一个“i”,落在内弦最下把上,若有若无,忽隐忽现,令人侧耳寻声,凝神深思。情绪上更趋平静,乐曲渐慢渐弱,在梦幻般的意境中结束全曲。
整首曲子旋律清妙动听,在体现作者返朴归真、怡然自乐的同时表达了对事业的思虑及未来的憧憬。悠闲中缺少欢乐;安居中显得空虚。这便是刘天华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第一部分,动机是明亮安祥的,旋律经过了“起、承、转、合”如心泉涌动,流畅而柔美,体现了作者的闲适,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弓速不可太慢,弓毛贴弦的力量以自然放松为好,尽量依靠弓于本身的重量来贴弦,奏矗j松弛的声音,运弓要琏贯特别是换弓和换弦时右手手腕和手指要配合,尽量做到连贯,此外,左手可使用中速的揉弦(约3—4次/秒)以滚揉为主,旋律中,滚揉、稳指和泛音三种音色相结合,产生音色对比。
第二部分速度比第一部分稍快,产生了旋律的上下起伏,使情绪逐渐活泼了起来。在速度上都有一个不是很明显的先渐快再渐慢的过程,并且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同时有一个先渐强而后渐弱的过程。最后在乐段收束后,渐慢要明显一些。这一段的运弓要注意长短的变化,每一句的第、二小节要使用灵巧的、弹性的短弓,而随后的三小节要把弓拉开。形成前后对比,后三小节的弓速适当加快。与之相对应的,每一句的第一、二小节短弓时要使用“点揉”以增加旋律的灵巧感,而后两小节的符点八分音符,在演奏时,要加强揉弦速度和弓速的配合。
第三部分较第一部分速度还要慢,饱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叹和对事业、理想的思索以及由此而来的丝丝忧虑。由于这一段包含着感叹和对忧虑两种矛盾的情绪,节奏是拉伸的,因此,旋律很有张力,演奏时,弓速要整体放慢,运弓要平稳,但又不能因为过慢而失去律动而变的乏味,换弓要比第一部分更加的连贯、没有痕迹,要和气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用气息带动运弓,在音色方面要注意使用稳指。
第四部分较第二部分速度还要稍快,旋律轻巧、诙谐,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境和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情趣。这一句的音乐素材来自于民间爵乐,第一句的旋律有着京韵大鼓的痕迹,多次出现八度跳进,第一个音好似板鼓打出,活泼有趣,跳跃有致,运弓时注意分弓要演奏出顿弓的救果,并配以“点揉”,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分弓、顿弓要和连弓形成则比才有情趣,第二句弓速可比第一句略加快一点,连弓处要拉开。在强弱关系上,除了乐段乐句开始时稍渐强和收束渐弱以外,没有太多的强弱变化,但是,每一句的“音点”,如一拍的颤音等,要做出重音,给人以层次感。
第五部分是全曲最安静的部分,作者把所有的思绪都归于了如梦般的沉醉。这一段是第一二部分的省略再现,速度要比第三部分还要慢,同第三部分一样,弓速放慢,运弓要平稳,长弓在换弓时要更加地连贯,并和气息紧密的结合,连弓和分弓要分配好弓段,长音要结合使用稳指和迟到揉弦。乐曲在渐慢渐弱中沉静的结束。
《闲居吟》作品格调典雅清越,寓深层音乐意蕴,创作手法洗练,结构严谨,有独到的艺术品格。这一作品表明,刘天华已形成自己的音乐语汇和创作风格,在他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刘天华二胡曲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长期以来是专业院校高年级的必修曲目,是二胡考级推荐曲目,在历届全国二胡比赛,此曲也长期被列为规定演奏曲目。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