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更新时间:2023-08-05 17:42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即原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组建、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第二批通过”2011计划“国家认定,得票数全国第二、行业第一。

2011计划

名称释义

该名称源自201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该战略工程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项目背景

201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为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

“2011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实施意义

实施“2011计划”,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的战略举措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讲话通篇都贯穿着提高质量这一主线。创新能力提升,则是提高质量的灵魂。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实施“2011计划”,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高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实施“2011计划”,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式提升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高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在质量、特色和结构上下功夫。实施“2011计划”,紧紧抓住创新能力这个根本,抓住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这个关键,必将有力推动高校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质量上,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实施“2011计划”,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高校科研经费增长很快,为提高科技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最主要因素。“2011计划”所提出的坚持“三个面向”,打破分散封闭、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用结合等发展理念,必将对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心类型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中心定位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即原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总装备部电信部电子局、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空军装备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科院电子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10所、13所、14所、20所、22所、27所、38所、39所、46所、48所、55所、58所、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参与建设。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旨在充分汇聚资源,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讨会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特别是通过与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大型骨干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强强联合,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使该中心成为支撑我国雷达行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国防信息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心评审会

根据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要求,“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实施方案先期内部评审会。

评审组由17位专家组成,其中8位专家是信息感知技术领域的院士,他们是王小谟院士、郭桂蓉院士、陈鲸院士、毛二可院士、张光义院士、张锡祥院士、吴一戎院士、段宝岩院士,评审组组长由王小谟院士担任。

与会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信息感知技术为协同创新方向,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国家雷达行业发展规划。中心以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目标明确。

中心的牵头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核心协同高校在信息感知技术领域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鲜明的国防特色,具有开展信息感知技术创新研究的基础和条件。中心的牵头协同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具有强大的信息感知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对雷达重大技术创新有迫切需求。

中心具有优良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汇聚了雷达系统等多学科优秀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协同单位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长期深入的合作基础,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改革措施到位。中心下一步工作思路清晰,重点任务安排合理,持续体制机制改革方向明确,措施得当。专家组一致认为,“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切实可行。

评审会上,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心的发展,希望中心能办出水平和特色,为我军电子装备发展、雷达装备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熊群力在讲话中对“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他指出,中心的核心是创新,今后要进一步在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具体运作上把工作做实。不仅要按照专家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实施方案,更重要的是要在中心的定位、目标、方向和运作方面认真思考,进一步面向基础,面向前沿,面向国家建设的需要。他希望中心今后不仅能在信息感知技术领域有所创新,同时能够在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真正建设成为支撑我国雷达行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实现信息感知技术从跟踪研究向引领发展转变,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出席此次会议的还有来自空军装备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和三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的有关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23个单位的45名代表。

入选名单

2013年首批(14所)

2013年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中心共14所,牵头高校和主要协同单位成为首批“2011计划”建设体,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4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2所(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4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4所(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2014年第二批(24所)

2014年度“2011计划”专家综合咨询结果公示,24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专家评审。

西电雷达学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创办雷达工程专业的院校,制造了新中国第一部气象测雨雷达,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代大型相控阵雷达,生产了中国第一炉单晶锗,研制了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是最早开展超短波和微波技术教学、科研工作的少数几个院校之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由著名电子系统专家孙俊人院士、毕德显院士组建的雷达工程 系。1980年改称为电子工程系,1993年改称为电子工程学院,1999年与电信工程系、天线研究所合并为新的电子工程学院。60年来,学院培养了近三万名电子信息领域高级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学院建立了良好声誉。在众多校友中产生了包括保铮院士、王越院士、张锡祥院士、郭桂蓉院士、包为民院士、张尧学院士等六位院士和一大批政府领导、著名企业家、科技精英、30多位将军在内的杰出代表。

60年来,雷达工程及相关专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果,在雷达、天线、对抗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电子工程学院已经是学校拥有学科最多、学科涵盖最广、科研创新能力最强、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学院之一,也是我国高素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基地。建设有先进雷达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该平台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期为2011年至2020年,该平台致力于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面向国防现代化需求,服务国防尖端工程,全面加强中国雷达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将其建成电子信息领域的世界一流学科,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

学院现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联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中心,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地教学团队、微波教学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产生了包括戴树荪、丁鹭飞、茅于宽、毛乃宏、张守宏、吴顺君和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孙肖子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和教授。

学校具有35年军事院校的办学历史,为国防现代化、军队信息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保持着与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总参谋部、空军、海军、二炮的密切合作,积极发挥电子信息的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大量的研究任务,西电在体系建设方面先后获得二级保密资格认证、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并获批为总装备部装备承制资格单位。据统计,西电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中70%以上的来自军口。西电近年来在国防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震动世界的标志性成果,例如被誉为“杀手锏武器”的新体制雷达、用于空警2000等预警机的 “XXX技术”、应用于深空探测和主力战舰火控雷达的XXX技术等。

在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上,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军用雷达入选“机动雷达方队”(国庆阅兵装备第二十二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这批历时十年自行研制的国产雷达装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被誉为我军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是我军新型雷达首次公开亮相,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XXX技术”应用于空警200、空警2000等预警机,为“预警机梯队”(国庆阅兵空中第二梯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该型预警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支援保障装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