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0 15:08
西方国家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正迅速升高。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调查证实,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0.05%~2%。美国2002~2003年对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过敏性休克已经影响到1.21%美国人的生活,有1100万人曾和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过招”。目前,食物过敏在西方国家儿童中的发病率为2%~8%,成人是1%~2%。在美国,花生等坚果是致死性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元凶”。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统计数据,但临床上发现,食物过敏的病例越来越多。
患者在不明确过敏原的情况下常“无来由”地起皮疹、浑身肿、喉头发紧,甚至晕厥。
患者食入过敏原后感觉嘴麻、嗓子痒,这是最轻的表现;重症者会浑身起皮疹、皮肤肿胀;最严重的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哮喘、喉头水肿等能置人于死地的反应。
目前的试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点刺试验,就是把可疑的过敏原取微量扎到患者皮下,看皮肤的反应;另一种是抽血化验,进行特定抗体检测。但是,前者是有风险的。有的人即使接触极微量的过敏原都会产生剧烈的反应,因此施行要慎重。
诊断食物过敏,病史描述和试验结果同等重要,患者必须把每次犯病时的环境、情景、就诊情况等一一描述,医生才能锁定数量有限的可疑食物,有的放矢地做进一步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食物过敏的诊断首先需进行临床评估,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成年患者中严重的食物过敏,一般容易发现原因。当过敏原不明时,或对于多数儿童患者而言,诊断可能比较困难。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比较容易观察到食物和症状之间的关系,临床怀疑某种食物过敏后可采用皮肤试验或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来评估食物与症状间的相互关系。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症状与饮食之间的时间关系有时比较难确定。以下试验和方法可用于食物过敏的诊断。
(一)非特异性试验
对诊断具有提示和参考价值。
1.IgE:血清总IgE水平升高。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绝对计数增高: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当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15%时,提示过敏反应;占16%~40%时,提示存在过敏反应或其他情况(如药物超敏反应、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虫感染)。
3.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眼结膜或鼻黏膜的分泌物(鼻拭子检查)、痰液中存在嗜酸性粒细胞。
(二)特异性试验
主要指确定过敏原的种类。须注意的是,过敏原检测(皮肤试验、血清特异性IgE)的阳性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定引起过敏的过敏原种类。
1.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对诊断吸入物过敏,如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对食物过敏的阴性预测值高。有两种皮试方法:皮肤点刺或皮内试验。点刺试验可检测大多数过敏原。皮内试验更敏感,但是特异性不高,可用于评估点刺试验阴性或可疑阳性的患儿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婴儿不适用。
每次皮肤试验均应设阴性对照(单独稀释液)和阳性对照(组胺,点刺试验为10mg/ml,皮内试验1∶1000稀释)。假阳性见于皮肤划痕征阳性者,风团和红斑由擦拭或搔刮皮肤引起。假阴性见于过敏原提取液保存不当、过期或使用药物(如抗组胺药)。
机体曾经对某种过敏原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者(全身过敏反应、严重哮喘发作)应禁忌使用此种过敏原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反应的急性期也应避免进行皮肤试验。皮肤点刺试验无年龄限制。过敏原点-点刺(prick to prick)试验主要用于对新鲜蔬菜或水果及少见物质过敏患者(如口过敏症)。
2.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测定
过敏原sIgE的浓度高低有利于帮助判断过敏原种类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当过敏原浓度较高时发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可能性增高。由于食物过敏可能为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食物过敏原sIgE检测阴性也不能排除过敏的可能,尤其是胃肠道相关的食物过敏症。
3.斑贴试验
用于存在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患者,皮肤试验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不能确定过敏原者可采用,但诊断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三)回避试验
食物过敏者无论是否检测到相应的过敏原都可使用。主要是通过短期回避日常食用的可疑食物,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帮助明确过敏原的种类。一般每次严格回避一种食物2周,如果考虑是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最少4周(包括复合成品食品中含有相关食物成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如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提示过敏可能与此种食物有关。进一步再添加此种食物,如临床表现加重,证实上述食物的过敏原性质(后者属于激发试验)。此程序可逐一筛选可疑食物。
(四)食物日记
在怀疑有食物过敏或进行回避试验时应记食物日记。食物日记是对病史的补充。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详细地记录患者每天所吃的食物(包括只放在嘴里的东西),并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的症状和时间。有时会从日记中发现食物与症状的因果关系,发现一些隐藏的食物过敏原。
因大部分食物过敏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诊断,虽然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存在一定的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性及程序复杂、要求严格,一般只应用于少数条件完备的过敏诊断中心。
食物过敏目前无法进行脱敏治疗。查过敏原的目的首先是让患者了解自己应该避开哪些食物,这是防止过敏性休克的最主要方法。另外,目前发现,花粉和水果过敏有交叉现象,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的人可能对苹果等过敏,对蒿草过敏的人有可能对桃子或其他水果过敏。找到一个过敏原,可以帮助患者避开相关的危险。此外,食物过敏原之间也会存在交叉过敏现象,比如对食物甲过敏的人一段时间后又会对食物乙过敏。有些食物过敏一段时间后能好转。因此,不但确诊时要查过敏原,确诊后每1~2年还要复查,以此了解过敏原有没有变化,从而更好地回避风险。
(一)饮食管理
食物过敏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回避过敏食物。
1.存在持续和(或)严重过敏症状者 完全回避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如发生过全身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等危及生命表现者应严格回避任何含有过敏原的食物。一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回避过敏食物。
2.轻症过敏(主要指轻症特应性皮炎) 也应回避过敏食物,但一些患者可能自发症状改善或消失,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对过敏食物耐受。在婴幼儿这种情况尤其常见。
3.除了回避过敏食物,也应注意膳食的营养均衡,尤其是对多种食物过敏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营养评价,避免因食物回避造成的营养不良和失衡。
(二)药物治疗及其他
1.抗组胺药物
通过与组胺竞争H1受体,从而阻断组胺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而达到治疗目的。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常用: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啶、去氯羟嗪、酮替芬、多虑平等。可有效治疗急性症状,但有抗胆碱能样作用、嗜睡。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常用:特非那定、西替利嗪、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咪唑斯汀、地氯雷他定。可选择性地阻断外周H1受体,亲脂性小,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中枢抑制作用,较少引起嗜睡;无抗胆碱能活性。部分药物会引起心脏毒性(特非那定/阿斯咪唑/咪唑斯汀),嗜睡、运动及认知能力下降、酒精叠加作用(西替利嗪),以及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特非那定)。
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多种抗组胺药物的联合使用,应注意当组胺药物效果不佳时可能存在的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存在。
代表药物是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它们能阻断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主要用于其他药物(如组胺、局部用皮质激素)无效或不耐受时。主要是呼吸道和眼过敏症局部用药。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主要用于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婴儿期的用药研究较少。少数国家和地区也用于大于6月龄婴儿。对于大于6月龄婴儿出现呼吸道过敏症者,根据临床表现可酌情短期使用。
4.激素类药物
对严重特应性皮炎、严重喘息发作、血管性水肿及全身过敏反应患者可短期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减轻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免疫炎症反应的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
5.特应性皮炎治疗
(1)局部皮肤保湿,低于37℃温水沐浴15分钟以内,立即使用保湿乳或霜,可以减少皮肤瘙痒,缓解皮肤干燥。
(2)局部糖皮质激素:长期维持治疗宜选用弱效激素制剂,中强效激素适合短期使用。含卤素的激素制剂不宜用于面部、眼睑、生殖器、间擦部位以及小婴儿。超强效激素仅限短期(1~2周)使用,且避免用于面部及皮肤褶皱处。
(3)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常用的有他克莫司,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顽固性湿疹,有效减轻瘙痒症状,减少激素的使用。
(4)其他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可减轻部分病人瘙痒症状,不建议抗组胺药局部外用。严重病例可使用光疗或全身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尤其是小婴儿。
6.1∶1000肾上腺素的应用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引起休克和严重血管性水肿时,应第一时间给予肾上腺素肌内或皮下注射,可减少严重过敏的死亡。儿童剂量:0.01mg/kg,最大剂量0.5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