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3 16:57
《黑木耳无公害栽培实用新技术》是2009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永昶、王德林、刘永宝。
《黑木耳无公害栽培实用新技术》面向广大食用菌生产单位和栽培户,着重阐述了塑料袋代料地栽黑木耳的理论、最新栽培技术及其无公害栽培工艺要求,兼顾全国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宜模式。对黑木耳栽培的历史、现状与前景,黑木耳生物学特性与生态条件、固体与液体制种技术、机械化工厂化生产、产品加工、菌糠利用以及黑木耳病虫害防治做了详细综述。本着注重实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指导性的原则,对目前黑木耳栽培的最新理论、经验和技术要领深入浅出的阐明,文字通俗,内容丰富,既适合黑木耳种植户阅读,又适合机械化黑木耳生产厂工作人员参考。
我国北起大小兴安岭,南至云贵高原,广大林区到处有野生黑木耳生长;
我国栽培食用菌中从菌种到技术,唯一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就是黑木耳;
我国是唯一进行商品化黑木耳种植的国家,是国际市场最具竞争力产品;
我国目前以黑木耳为原料加工的药品、保健品越来越多;
我国黑木耳年产量已达20万吨,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占世界总产的99%;
黑木耳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年干木耳出口近万吨,优质产品出口价最高可达20美元/千克。
美国哈默斯特博士1980年报道,黑木耳对抗心脑血管疾病有奇效,中国人长寿的秘密因产黑木耳,从而在欧美掀起了“木耳热”;
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称:每人每天应吃5克黑木耳,照此计算,仅我国13亿人口,年需黑木耳就达200多万吨,而我国目前黑木耳年产量仅为20万吨左右。
我国1955年开始采用纯菌种木段栽培黑木耳,1977年开始试验塑料袋代用料栽培黑木耳,1986年中国食用菌产品的第一个国家标准《GBL92-1986黑木耳》,由商业部起草并实施,同年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研究成功,1994年黑木耳栽培(地栽黑木耳)首次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2年农业部制定了《NY5098-2002无公害食品 黑木耳》标准,2006年开始推广液体菌种地栽黑木耳,得到世界银行、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民政部的奖励和支持……
黑木耳为农林业多种经营地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贫困地区扶贫致富和出口创汇,正做出卓越贡献,黑木耳事业前景辉煌!
本书以实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指导性为原则,着重阐述了代表现在和将来黑木耳栽培技术水平和主导潮流的生产模式——塑料袋代用料地栽黑木耳技术及其无公害栽培工艺要求,兼顾全国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宜模式。对黑木耳栽培的历史现状与前景、生物学特性、固体与液体菌种栽培技术、机械化工厂化生产方式等做了详细综述,尤其对目前黑木耳栽培的最新理论、经验和技术要领深入做了浅出的阐明。
刘永昶,高级农艺师,研究生学历,辽宁建昌县人,1955年出生。1976年来投身食用菌科研与推广事业30多年,1991年创办辽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2001年组建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现任全禾菌业董事长、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被全国许多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聘为科技顾问。是“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发明人和“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器”及其标准化生产工艺发明应用第一人,多项成果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已应用到全国各地和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持开发和推广的“液体菌种生产技术与培养器设备”,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食用菌菌种,使生产周期缩短到过去的1/30,降低生产成本50%以上,获得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001年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国内领先,国际先进”,2003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同年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005年或食用菌协会“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科技成果”。该项技术使我国多年延用的固体菌种生产技术得以被先进的利用生物发酵工程的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所取代。“食用菌液体菌种机械化生产线” 2004年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主要设备确立了8项企业标准。目前,该产品不仅推广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俄罗斯、卡塔尔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刘永昶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食用菌大王”、团中央“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菌协“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与“十佳优秀科技人才”、“十大新闻人物”、团中央科技部全国青联“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中国特色产业基地贡献人才奖”,2003年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人物,2004年中国菌物学会“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个人”,2次获得中国菌协“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优秀科技人才”,2009年“全国改革开放30年120名农村人物”,被中国菌协授予“袋栽黑木耳科研探索特殊贡献奖”。
王德林,著名食用菌生产技术专家、食用菌科普专家。亦用名王德林,男,汉族,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任朝阳全禾菌业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副总经理,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20年,和著名食用菌大王刘永昶等专家共同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技术设备”、“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及产业化开发”等食用菌技术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曾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个市县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并进行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全国学员3000多人次。被多个食用菌基地市县聘为专家顾问。 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国家学术期刊发表食用菌专业学术论文8篇、科普文章10多篇,参加和主持编著并在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黑木耳无公害栽培新技术》、《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问答》,《塑料袋地栽黑木耳200问》等食用菌专著5部。曾参加《大连市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大连市杏鲍菇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等许多地方标准的起草。
刘永宝,著名食用菌生产技术专家,高级农艺师,朝阳全禾菌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88年从事食用菌栽培、育种及菌种生产与管理工作,曾先后筛选、改良、引进、对比试验新菌株。1996年6月独立完成北方银耳栽培技术,掌握了银耳栽培技术关键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1-2004年间参与研制了全禾液体菌种生产新技术研究、食用菌液体菌种菌包机械化生产线重大课题,2次获得省科技成果奖,2次朝阳市科技进步壹等奖,1次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食用菌栽培领域上,近三年间栽培了黄伞、杏鲍菇、真姬菇、茶树菇等珍稀品种达6种,为食用菌多品种开发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版说明
序
前言
一、黑木耳概论
(一)营养价值与药用功效
(二)栽培历史与现状
(三)无公害栽培意义与前景
二、黑木耳生物学特性及理化条件
(一)自然分布与形态特征
(二)生长发育条件
三、黑木耳无公害生产基本设施
(一)产地环境条件
(二)栽培厂房场地要求
(三)投入品基质安全要求
(四)配套机械设备
四、黑木耳无公害菌种生产工艺
(一)母种的选择与保藏
(二)原种制作技术
(三)液体菌种制作
五、黑木耳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
(一)现行代料栽培方式
(二)工艺流程与季节安排
(三)原材料选择与处理
(四)培养基配方与制作
(五)培养料装料技术规程
(六)菌包灭菌冷却技术
(七)菌包接种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八)菌包培养关键技术控制
(九)诱发幼耳技术措施
(十)子实体生长发育管理技术
六、无公害黑木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常见杂菌防治技术
(二)常见虫害防治技术
(三)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七、无公害黑木耳采收加工及产品标准
(一)成熟标志
(二)采收方法
(三)产品干制技术
(四)压缩品加工技术
(五)产品质量标准
八、菌糠的综合利用
(一)菌包的破碎
(二)菌糠利用方法
附录
附录1 几种代用料与树木的营养成分
附录2 黑木耳与其他食品的营养比较
附录3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万袋成本核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