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0 18:39
设备管理 是项目管理(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EPC,也称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核心业务之一,是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科学型管理。
合理运用设备技术经济方法,综合设备管理、工程技术和财务经营等手段,使设备寿命周期内的费用/效益比(即费效比)达到最佳的程度,即设备资产综合效益最大化。
设备管理是对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包括选择设备、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修理设备以及更新改造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设备运动过程从物资、资本两个基本面来看,可分为两种基本运动形态,即设备的物资运动形态和资本运动形态。设备的物资运动形态,是从设备的物质形态的基本面来看,指设备从研究、设计、制造或从选购进厂验收投入生产领域开始,经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至报废退出生产领域的全过程,这个层面过程的管理称为设备的技术管理;设备的资本运动形态,是从设备资本价值形态来看,包括设备的最初投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折旧、收益以及更新改造的措施和运行费用等,这个层面过程的管理称为设备的经济管理。设备管理既包括设备的技术管理,又包括设备的经济管理,是两方面管理的综合和统一,偏重于任何一个层面的管理都不是现代设备管理的最终要求。
·提高工厂技术设备素质 ;
·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
·保障工厂设备完好 ;
·取得良好设备投资效益。
设备管理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全过程进行的科学管理,即实行从设备的规划工作起直至报废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前期管理和使用期管理两个阶段。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指设备在正式投产运行前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设备在选型购置时,应进行充分的交流、调研、比较、招标和选型,加强技术经济论证,充分考虑售后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选用综合效率高的技术装备。
设备的使用期管理分设备初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设备的初期管理一般指设备自验收之日起、使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内,对设备调整、使用、维护、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以及操作、维修人员培训教育.维修技术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全部管理工作,建立设备固定资产档案、技术档案和运行维护原始记录。设备的中期管理是设备过保修期后的管理工作。做好设备的中期管理,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降低维护费用,得到较好的设备投资效果。设备的后期管理指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报废阶段的管理工作。对性能落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以及设备老化、故障不断,需要大量维修费用的设备,应进行改造更新。
企业设备管理应当以效益为中心,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通过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综合规划、合理选购、及时安装、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安全生产、适时改造和更新,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素质,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设备管理分为自有设备管理和租赁设备管理。自有设备按照设备折旧、使用台班进行自有机械费的核算;租赁的机械费按照租赁时间和单价核算机械租赁费;自有机械使用费、机械租赁费共同构成工程项目的机械费,进行成本核算。
系统根据设备使用计划进行设备的调配,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合理调配设备资源,保证工程顺利施工,主要处理现场设备的日常管理及机械费的核算业务。主要包括:使用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设备台帐管理、设备使用、设备日常管理、机械费核算等。
根据工程预算和整体进度计划,结合自有设备情况制订设备租赁计划,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工程顺利施工。根据租赁数量、租出时间、退租时间、租赁单价核算租赁费,根据租赁费、赔偿费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机械料费的核算。主要包括:租赁计划、租赁合同管理、设备进场、机械出场、租赁费用结算等费用结算支付。设备管理基础工作(IS09000验证的设备管理内容)
凭证管理、数据管理、定额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和规章制度管理。
1.含义:在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中,用于记录设备管理和技术活动,以及经济核算,并明确管理各方责任的书面证明,就是设备管理凭证。
2.凭证设定原则(活动的依据,保证作用)
(1)满足需要的原则
(2)简明适用的原则
(3)科学规范的原则。
3.凭证设置要求
(1)一般设置成表格形式,一张表格有固定栏目和每次要填写栏目,固定栏目包括标题、表头、各种线格和文字说明等,标题要意思明确,语言简炼;填写栏目,要求数据来源可靠,易于收集,并要考虑最大的可能值,留有足够的空格余地。
(2)凭证是随着设备物流和价值流的流向而传递的。传递过程中,有的环节需要保留作为依据,所以凭证的联次设计要合理,并在每一联上注明所缴存的部门。
(3)凭证格式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4.凭证的具体管理要求
(1)明确凭证的管理部门(科、组)
(2)明确凭证的设置单位和设置程序
(3)明确凭证的启用、检查、监督办法
(4)明确凭证的填写,使用部门和人员
(5)明确凭证的审核
(6)明确凭证的传递和保存办法。
5.设备凭证参考
1.设备前期管理凭证
(1)设备购置(更新)凭证
①设备购置(更新)申报表
②年度设备购置(更新)计划项目明细表
(2)设备订购凭证
①设备订货合同书
②设备开箱检查验收单
③设备入(出)库单
(3)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凭证
①安装调试记录
②机械设备精度检验记录单
③设备资产转移交接验收单
(4)设备台账建立(更新)
2.设备使用期管理凭证
(1)设备状况交接班记录
(2)关键设备点检卡
(3)保养检查记录
①设备一级保养记录卡
②设备二级保养登记表
③定期精度、性能测试记录
(4)精密封点泄漏检查记录
(5)润滑换油记录
(6)设备维修管理凭证
①维修通知单
②修理记录单
⑧设备修复试运转记录单
④修理质量检验单
⑤修理费用核算表
(7)设备事故报告单
(8)特种设备安全鉴定凭证(一般由劳动局鉴定)
①压力容器检验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书
②特种设备使用证。
(9)设备技术改造凭证
①生产设备封存申请表
②设备技术改造验收单
(10)设备资产管理凭证
①生产设备封存申请表
②生产设备启封申请表
③设备租赁合同书
④设备报废单
1.含义
数据管理是指通过对数据收集、处理加工和解释,使其成为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有的信息仍是以数据表示的)。它包括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排序、检索、修改、存储、传输、计算、输出(报表或图形)等这一整个过程。
设备数据,主要指设备管理与维修领域内所产生的数据。
2、设备数据管理的作用
(1)通过对物质运动形态的管理,保证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正常进行,保证设备完好,为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提供可靠保证。
(2)通过对价值流(设备采购、维修等费用)的数据管理,使各级人员及时了解设备各项费用的发生及流向,进行费用控制;同时,通过对凭证上的数据与实物核对,避免资产流失。
(3)通过统计与分析,计算和输出各种数据值与目标值对照,采取措施控制超标指标,并为管理部门制定设备管理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维修决策等提供依据。
3.数据管理内容的确定方法
(1)用系统思想进行数据管理
(2)确定数据的管理范围
(3)确定输出数据
(4)确定数据处理逻辑
(5)优化数据管理系统
(6)注重数据的收集管理
4.数据管理程序
(1)数据收集
(2)数据存储
(3)数据传输
(4)数据处理
(5)数据输出
5.数据汇总——账、卡、图表、登记册的建立
数据汇总是指对设备管理环节发生的数据进行分类累加,求其总数的计算。下面列出常用数据汇总图表和方法。
l、设备台账和设备卡片
设备验收移交生产后,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均应建立单台设备的固定资产台账和卡片。数据主要来源于设备订货合同,使用说明书和安装移交验收单等。
(1)设备台账:分主要生产设备(F≥5)和非主要生产设备(F<5)
一般设备台账分三种:
①设备序号账
②设备分类账
③分车间(使用单位处事、工段)账
(2)设备卡片:设备资产管理除应建立完善的台账外,还需要按使用单位(车间、科室等)的顺序建卡片册。随着设备的调动、转让和报废,卡片位置可在卡片册内调整,转出或撤出注销。
为了便于核对,保证账、物相符,设备卡片应一式两套,(设备管理和使用部门各执一套)。设备卡片在账薄商店有售。
(3)设备分类与资产编号
在填写设备台账和卡片时,均要涉及设备资产编号,而资产编号又与设备分类有关,必须实行统一的划分与编号。另外,为了便于设备管理和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企业应对设备进行科学编码,使其既有识别,又利于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
①设备分类(见设备统一分类及编号目录)
(用于资产编号前一段)
②设备资产编号
资产设备的编号由三段数字组成,每两段之间为横线。一段表示设备类别;二段表示设备使用单位(包括分厂、车间、科室)代号;三段表示同类设备的顺序号,表示方法见图2-1。
2.设备运行管理数据汇总
①主要生产设备润滑卡片
②不完好设备登记册
③设备事故登记册
3.设备备件台账
4.设备资产变动数据汇总
①设备购置(自制)调入登记册
②设备封存(启封)登记册
③闲置设备登记册
④设备转让登记册
⑤设备报废登记册
5.主要生产设备操作证发放登记册
6.数据统计
1.设备资产状况统计,包括以下三方面:
(1)设备拥有量及分类拥有量(分三个层次)
①全部设备:指使用期在一年以上,价值在行业规定限额以上,属于固定资产的所有设备。
②生产设备:指直接或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设备,它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生产设备管理范围和管理目录,由行业主管部门规定。
③主要生产设备:指设备修理复杂系数在规定限额及以上的生产设备,是生产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
全部设备、生产设备和重要生产设备总拥有量和分类拥有量数据,由设备管理部门统计员根据设备台账,按期统计、制表
(2)设备资产原值、净值及新度系数
该项统计反映企业每年设备资产规模和老化程度。设备新度系数为设备资产净值与设备资产原值的比,是价值角度,反映报告期内企业设备新旧程度的一个统计指标。通过该指标的统计分析,为企业制订设备更新规划提供依据。
设备资产原值、净值数据由企业财务主管部门提供,由设备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统计,填入表格。
(3)固定资产生产设备折旧率及年折旧金额
2.设备技术状况统计
(1)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
式中,总台数应含企业在用的、备用的、封存的以及正在检修的全部重要生产设备,但不包括尚未安装使用的设备。
(2)主要设备泄漏率
泄漏点统计不局限于静密接合处,有一处泄漏就算一个泄漏点,不管是静密封点,或是焊缝裂纹、砂眼以及其它原因的泄漏,均作为泄漏点统计。
3.设备运营状况统计
(1)主要生产设备台时利用率
该率是反映设备时间利用程度的指标之一。计算设备台时利用率的依据:
①报告期内主要生产设备实际开动台时由设备制度台时利用情况汇总表汇总,表中数据由生产运行记录整理得到
②报告期内主要生产设备制度工作台时,按企业一班、二班、三班制度工时计算得到。
(2)实有设备利用率
实有设备利用率主要是表示生产设备在数量、时间、能力等方面利用程度。它综合反映了闲置设备,不能使用设备、备用设备及停开设备等方面的潜力,其计算分式为:
4.设备维修状况统计
①事故(故障)停机率
②设备修理复杂系数统计
③设备大(项)修计划完成率
④年度维修费用总额。
1.定额管理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企业定额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一种数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或任务所规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量。
2.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中,主要定额内容
(1)设备日常维护时间定额
(2)设备维修时间定额
(3)设备修理停歇时间定额
(4)设备维修材料消耗定额
(5)设备维修费用定额
(6)设备配件储备定额
(定额内容的计算在设备修理和配件管理中的介绍)。
1.档案与资料的含义和区分
设备技术档案是指在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中形成,并经整理应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说明、计算资料、照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与资料,通过不断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归档建立的设备档案。
设备资料是指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和改造所需的产品样本、图纸、规程、技术标准、技术手册,以及设备管理的法规、办法和工作制度等。
设备的档案和资料都是设备制造、使用、修理等项工作的一种信息方式,是管理和修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料。设备档案与资料的区别是:①档案具有专有的特征,资料具有通用的特征;②档案是从实际工作中积累汇集形成的原始材料,具有丢失不可复得的特征;资料是经过加工、提炼形成的,往往是经正式颁布和出版发行的。设备档案也是一种资料,是特殊的资料。
设备档案与资料的管理是指设备档案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放保管、供阅传递、修改更新等环节的管理。
2.档案与资料管理内容
(1)设备档案内容
设备档案一般包括设备前期与后期两部分。前期档案包括设各订购、随机供给和安装验收的材料:后期档案包括使用后各种管理与修理的材料。
①设备前期档案明细
A.订货合同
B.装箱单和说明书及资料、附件、工具明细表(原件)
C.出厂合格证书、出厂精度(性能)检验记录(原件)
D.开箱验收单
E.自制设备的有关说明及图纸、资料
F.设备基础及隐蔽工程图纸
G.动力管线图纸
H.安装、调试验收单
I.购入二手设备的有关原始材料。
②设备后期档案明细
A.设备使用初期状况记录
B.定期维护记录
C.定期检查和监测记录
D.设备故障分析报告
E.设备检修记录
F.设备封存(启用)单
G.设备润滑卡片
H.大修任务书与竣工验收报告
I技术改造申请书及项目技术经济论证报告
J.技术改造说明书与图纸及试用效果鉴定
K.设备事故报告单
L.设备报废单。
(2)设备资料内容
设备管理资料包括为加强设备管理,各级设备管理部门及企业所制订或编写的法规、制度、规程、标准等资料。一般包括:
①设备综合管理资料明细
A.国家、行业、地方有关设备管理文件
B.企业设备管理方针目标
C.年度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
D.企业设备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E.设备资产管理状况年报
F.专项请示、报告及批文
②设备资产管理与技术管理资料明细
A.设备分类及编号目录
B.大型、重型稀有、高精度设备标准
C.设备完好标准
D.设备操作、维护、检修规程
E.设备润滑手册(含进口油品与国产油品对照表)
F.设备修理技术标准
G.设备修理复杂系数
H.特种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I.机修手册
J.电修手册
K.机械设备备品配件手册
L.通用设备易损件目录
M.电气元件手册(含进口设备元件与国产元件对照表)
N.机械设计手册
O.产品样本
P.专业期刊
Q.翻译用工具书
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是指指导、检查有关设备管理工作的各种规定,是设备管理、使用、修理各项工作实施的依据与检查的标准。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可分为管理和技术两大类。管理类包括管理制度和办法;技术类包括技术标准、工作规程和工作定额。
规章制度的管理,是指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与贯彻。
1.规章制度的制定
(1)制订原则
①具备政策性: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设备管理方针、政策,符合“条例”要求
②要有继承性
③具有先进性
④具有协调性
⑤具有可行性
⑥具有规范性
(2)规章制度的内容构成
①适用范围:按照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将设备一生进行科学分段,确定每一段的管理范围和管
理对象,编写相应的规章制度。
②管理职能:确定有关的职能部门,如设备、供应、财务等部门在该项管理中的责任和权限。
③管理业务内容:一般按照设备物流、价值流的流动方向或管理工作程序,规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内容、方法、手段、相应的凭证及凭证的传递路线,应具备的资料等,同时要制订相关部门之间业务上的衔接、协调和制约方式。
④检查与考核:规定管理业务所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考核内容、考核时间、考核方法及奖惩办法等。
(3)制订规章制度的程序
①确定任务:根据管理工作需要,由设备管理部门提出制订制度的意见,经主管负责人同意确定起草部门
②编写草稿:由起草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写出草稿,送交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
③会签审批:送审稿经有关部门会签,重要制度经会议审议,然后送设备主管负责人审批,由厂部以文件形式发布实施。
2.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规章制度只有在企业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同时,通过贯彻执行也是对规章制度的全面验证,其中不够科学或脱离实际的部分将被发现,经组织修订后,使规童制度更加完善。
(1)贯彻规章制度的程序
①制订贯彻规章制度的措施:
A.制订贯彻落实计划
B、制订检查考核办法。
②组织宣读和培训。要把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贯彻到涉及设备资产管理的各部门的领导、业务干部和一线工人,组织好学习和讨论。
(2)贯彻规章制度的要求
①做好协调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在贯彻执行中会出现在制订时估计不到的一些问题,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影响规章制度的贯彻。因此,对出现的总是要采取措施,组织协调解决。解决办法是,在试行期对暴露出的问题要认真记录,主管部门要把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如确系规章制度本身的问题,可按规定进行修订。
②经费保证。贯彻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增印一些表格和文件等;贯彻规章制度的检查考核中要有奖励等,均需要一些费用。因此,在贯彻规章制度的计划中要考虑这方面的费用,并列入企业的财务预算。
3.规章制度的修改
(1)各项规章制度,应根据具体情况,事先规定一个试行的期限。试用期满后,根据试行中暴露出的问题,集中研究,综合平衡,统一修订
(2)规章制度正式颁布执行以后,要在一个阶段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当国家或行业的设备管理方针、政策有重大改变,或企业生产规模、管理组织机构有重大变化,原有的规章制度己不适用时,进行修改;如某项制度不适应,也可进行单项修改
(3)规章制度的修改要依据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保留那些合用的部分,对新增部分要充分调研和论证,并要征求有关人员意见,其修改程序与制订程序相同
(4)规章制度的修改要经审批,审批级别及审批程序同规章制度的制订。
4.企业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简介)
(1)设备前期管理办法或制度
(2)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办法或制度
(3)设备润滑管理办法或制度
(4)设备检修管理办法或制度
(5)设备备件管理办法或制度
(6)设备技术改造管理办法或制度
(7)设备事故管理办法或制度
(8)设备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或制度
(9)设备档案管理办法或制度
(10)设备统计管理办法或制度
(11)设备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管理办法或制度
(12)设备工作考核与奖惩办法或制度。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继续突出重点,加强以“一通三防”为重中之重的专项整治工作,继续抓好顶板、机电、运输、防治水,雨季“三防”和治安“三防”工作,加强自制加工和特种设备管理的整治,继续加大对“非标准”问题的整治力度;同时对重大危险源、危险品、要害部门,及交通运输要加强防范,实时监控,消除隐患,不发生事故;继续贯彻学习重大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预案,适时开展防事故演练,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加强各岗位工种事故预防预案的贯彻学习,做到熟记掌握,应对自如。
要有防汛意识,重点加强沉陷区、矸石山、煤堆、铁路沿线、供电线路、公路桥梁、堤坝、危险建筑专项检查和重点防范。
一、要注意高温天气对设备的影响,持续高温,设备高效运转,需要注意温度过高的问题,防止设备燃烧和毁坏
二、要注意雨水对设备的影响,进入雨季,空气潮湿,雨水多而勤,设备的防雨、防潮要提上日程
三、要注意连续工作对设备的影响。野外工程项目,都在抢时间,争速度、连续作战,设备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设备保养、维护一定要跟上。
四、要注意设备状况,设备高效运转,难免因“疲劳”出现损坏或不在正常状态工作,切不可“萝卜快了不洗泥”。带病作业,必然造成大的损失。
五、要注意对“新手”的培训。生产大忙季节,难免招用一些临时工。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陆续前来报到,对他们的工作热情应当鼓励,但是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使用的的防护措施,一定要向他们交代清楚,经考核他们确定掌握这些技术后,方可上岗,否则,决不能开绿灯。
六、要注意加强对设备管理制度的学习,设备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必须经常学习,否则就是老职工也会淡忘,而不按制度规定领用设备,就难以落实设备管理制度,就有可能造成对设备的损害和对使用者本人的伤害。因此,要经常学习设备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开展工作。
七、要注意整改设备隐患。“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已知的各种设备隐患,如钻机防护设备不全、机器漏油漏电、开关不灵活、仪表刻度不准等等,要逐一检查核实,校正完善,确保设备完好率。
总之,工作越忙越要注意安全,设备使用率越高,越要加强检修,任何疏忽、侥幸都会酿出不安全的祸端。
1.培养和建立专业化机械队伍
2.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持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3.加强设备使用现场的管理工作
4.加大设备配,加速老旧设备的报废
5.明确责任,加强制度改革
生产设备管理需要注重特种设备、大型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它用于建立设备档案卡,详细记录型号、购买时间、产地、维修记录、定检时间、报废日期等内容。设计安排设备安全检查表,记录并保存检查明细,便于查询。根据设备相关属性提醒定期设备保养、维护与检测,促使企业的设备管理更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管理要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设备档案管理。数据管理、定额管理基本都已是实现数据化,以软件形式来固化之前管理思想,根据设备相关属性提醒定期设备保养、维护与检测,促使企业的设备管理更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管理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械设备事关建筑施工生产的安全、质量、技术、进度和效益,设备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管理能力,是市场新形势下施工企业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五大问题困扰设备管理,下面详细介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建筑企业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以行政建制为单位组织施工生产,对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步趋向淡化,一方面是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弱化,有的施工企业撤消了设备管理的专职部门,或把设备管理归入工程综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缺乏专业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机械设备的投入更新减少,租赁使用较多,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装备率停留在原有较低水平。使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方面的问题逐渐增多:
1.机械设备管理、操作、维修人员年龄老化,人员流失严重,自有职工比例下滑加快,导致大量无一定工作经历的农民工上岗操作。
2.设备陈旧、老化加快,不少机械设备已到了甚至超过了报废年限,导致此类机械设备的事故隐患不断和维修成本增加。
3.机械设备档案不齐全,设备管理者、使用者对设备使用寿命无法控制,安全隐患较多。
4.不重视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设备带病运转、缺零少件、拆东墙补西墙现象普遍,不能发挥全部机械设备的效能。
5.管理无序,自有设备与租赁设备并用,存在“谁买谁用,谁用谁管”现象,不讲究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
总之,由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形式的变化,造成机械设备使用管理缺位,“重经营轻管理、重使用轻维修”的思想普遍存在,从而使机械设备故障隐患日益增加,各类事故苗子不断出现。施工企业要彻底改变当前机械设备管理面临的困境,唯有积极探索,从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来寻找突破口。
1、 就事论事 回顾发生过的故障你会发现,大量的故障在重复。原因是“三不放过”成了交作业,没有真正从根源上分析断根。当同样的故障不断重复时,当同一个部位反复发生故障时,当同一个部件总是损坏时,你就要研究他们背后的原因,就要考虑改良维修,包括一些防呆措施的运用。
2、 不想干 设备维修的复杂性使很多企业没有好的激励办法,人员多处于干“良心活”。能干的累死,收入却差不多,于是,慢慢能干的也不干了。对技术工种的激励就必须把组织目标转化成每个人的个人目标,让大家感到工作是为自己干的才会产生动力,并且要把能干不能干的区分开来,大家才会努力,这里一个前提就是每个人责任清晰,目标明确。
3、 不愿学 干设备和当大夫一样,停止了学习就停止了进步,但很多维修人员不愿主动学习,尽管自己的技术水平差距很大。这一方面与绩效激励的导向有关,没有营造一种水平高的收入高的机制;另一方面与日常的培训有关。设备维修不可能整天进行理论培训,但对于设备故障特别是典型故障的深入透彻分析还是一个很好的教材,配合以定期的技能比武,设障考试等会有不错的效果。
4、 不抓保养 很多故障都是有预兆的,这些预兆第一个首先反映在运行中的细微变化,如声音、振动等,而这些操作工最容易发现,所以倡导全员参与的隐患报告十分重要,它可以将大量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很多故障发生后,回头分析会发现大量的故障跟基础保养有关,正所谓“松一颗螺丝断一根梁,抽一块砖头倒一堵墙”。所以,全员参与的设备保养是突破瓶颈的基础。
5、 不分重点 一次培训课后,一个设备部长找到我,讲他们企业以前没有专门的设备部,设备管理很乱,他上台后面对“千疮百孔”,全方位实施管理改革,结果遭到了空前的抵制,甚至有的维修工都要动手……类似的境况许多人可能都会遇到,不分重点的“全面推进”显然是不行的,就像久病的病人多种症状其实就是一个病因,要针对现状找出关键的一两件事下功夫搞定,其他一些不关紧要的不要管他。当你把这一两件事亲自搞定后,会发现其他很多“病症”已经不治而愈了。
6、 不做预案 很多维修人员甚至管理干部,一天上班的主要工作是“等待灾难的发生”,设备坏了冲上去,修好了万事大吉,平日不去研究设备一旦坏了怎么应对,哪些设备容易出问题,结果问题越来越多,工作也就越来越忙。
7、 作茧自缚 维修人员经常犯一个毛病就是“糊弄”,接临时线乱接,换个继电器不固定,打开配柜里面麻花一样;设备报警就短接……最终引发大事故,所以,“糊弄”就是“制造麻烦”。设备管理要从细节开始,要靠点点滴滴细节的积累。
8、 管理脱节 有的设备维修人员分到了分厂,设备部就简单的进行检查、通报、处罚;有的维修工归设备管,分厂就不配合、指责、抱怨,双方好像本来就势不两立,其实不在于维修工分与合,关键在于怎么管。分厂也好设备部也罢,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聚焦点不同罢了,所以要分别明确各自的定位与职责,才能理清这两条线。同样的还有设备部与采购部的关系也是一样,很多企业设备采购像“击鼓传花”一样,技术与商务割裂,结果买的设备看起来便宜,实际运行成本很高(如能耗、不良率),还有的一边买一边改甚至个别企业的新设备发生安全事故等等,这都是管理脱节的表现,我们强调的是目标导向,不允许围绕责任干工作。
建筑施工是流动性强、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生产长期性的特点。而机械设备租赁能较好地适应这些特点,所以成立租赁公司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属于分级管理,设备管理部门常常只管编制设备购置计划,负责设备的购置、验收、分配等,对机械设备的使用疏于管理,有工地要用就用,没任务时就把设备堆放在场地上,不进行检查维修,往往重视的是设备的实物形态管理而忽视其价值形态的管理。对设备的使用、利用率和寿命等根本不重视。随着项目法施工的深入,这种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越来越显出其不适应性,因为项目施工是以项目部为单位来组织生产,最终目标是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项目部随着工程开工而建立,随着工程竣工而解体,这种一次性管理的性质决定了项目部不可能占有大量的机械设备,必须与租赁公司签订机械设备租赁合同,发生经济行为,因为设备租赁使用最为经济便利。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项目管理模式的需要,许多施工企业内部设立了租赁公司,但设备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变,租赁公司还隶属于设备管理部门,业务也仅限于企业内部,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政干预的现象,致使某些企业的领导会认为租赁公司的收入是左口袋掏往右口袋装钱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有时为照顾项目部的积极性,还会从租赁公司应得效益中任意地砍掉一块,严重挫伤了租赁公司的积极性。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对机械设备实行一级管理,使租赁公司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以机械设备做为其资产的经营对象,注重保值增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由单纯的管理型向管理经营型转变。由于在市场经济杠杆的自然调节下,设备管理水平的好坏也会直接从经济利益中反映出来,因此也会促使设备管理人员去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真正调动起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逐步使设备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
计算机和局域网技术 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提升企业设备管理能力的必经之路。数字化的设备管理系统在运转机制方面促进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使设备管理信息从源头开始便实现各有关方的共享,从而保证实时管理和协同工作。
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实行“集中管理,租赁使用”的模式,不但充分地支持和保障建筑主业施工上的发展,而且能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但要真正有效果、出成果,还必须坚持机械设备的管理创新,具体要坚持“四化”:
1.市场化是机械设备管理效益的关键。施工企业中的设备租赁公司对机械设备管理要真正进行市场化运作,充分释放已有的施工装备能力和扩张已有的设备租赁市场。坚持以机械设备为单位,强化各项管理,对机械设备的内部使用,严格按租赁合同办事,条件上可以适当倾斜,但不盲目服从施工企业主业需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增强设备的租赁服务能力,从而追求机械设备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同时,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租赁要坚持走社会化的路子,因为光靠内部的市场容量有限,必须在社会化的大租赁市场中,寻找效益,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
2.制度化是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体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对机械设备管理也如此,施工企业要从机械设备租赁的合同签约开始,延伸到机械设备使用方案制订、监督和维修保养,人员的培训教育、持证上岗等方面都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确保机械设备施工有施工方案、作业有操作规程、验收有相关制度。有了规章制度,管理才有依据,操作才有方向,机械设备的管理成效才能具体项目施工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威力,市场竞争能力才能得到真正体现,项目施工工期、安全、质量等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有序状态。
3.人本化是机械设备管理安全的保障。机械设备管理说到底是由人来体现的,抓好、抓住人的管理和使用是兑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方面,而且事故统计资料表明,80%以上的事故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因此,机械设备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开展教育、培训、考核等手段,强化技能锻炼,不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人的操作水平,使机械设备管理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并加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投入,把机械设备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明确机械设备租赁公司、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操作人员的相应职责范围。只有人的安全素质明显提高了,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也就有了质的保证。
4.专业化是机械设备管理效率的基础。机械设备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机械设备技术、操作、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并加强对机械设备主要危险源的控制,从各种因素上杜绝事故的发生,使机械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而且要以机械设备为对象定期进行维修保养,使机械设备自身素质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保证了机械设备在施工生产流程中发挥应有作用,也有效地减少了设备故障,同时也延长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等。人们常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称作练内功。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企业内功的强弱。内功强,企业抗风雨的能力就强,市场竞争力就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经常开展各项活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任何一项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内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选择好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设备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决定进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为赢得和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是保证。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包袱,致使企业债台高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而一些设备管理好的企业,虽然没有国外的先进装备,由于管理水平高,设备运转状态良好、效率高,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效益也稳步增长。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按合同组织生产,以销定产。合同一经签定,即受到法律保护,无特殊情况不能变更,违约将受严厉的经济制裁。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做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往往失去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无不强调安全生产,紧抓常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强制性的,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动力运转设备、电器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加强设备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设备运转一定的周期后还要进行大修,大修费在设备管理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设备管理抓得好,设备大修理周期就可以延长,大修理费用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内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就可以下降,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
RCM(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是欧美通过对设备磨损曲线和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后发展出来的一种维修体系。RCM 强调对设备的异常工况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设备状态为基准安排各种方式的计划维修,以达到最高的设备可利用率和最低的维修费用。其维修体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和预测性维修。RCM 在美国融合了更多的维修方式和诊断方法,正在发展成为RCM2 ,尤其是对设备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发电厂和化工行业。
RCM 的目标是达到总体成本的平衡点,使得可靠性投资所得到的回报为最高,他通过一组系统工作过程来达到这个目标。RCM 的指导原则为:
1.RCM 是面向设备功能或性能的
2.RCM 是关注整个系统的
3.RCM 承认设计上的限制,追求不断改善设计
4.RCM 定义缺陷为任何不如意的条件,例如:未达到某些性能或为实现某些功能
5.RCM 任务必须是有效的
6.RCM 任务必须是可适用的
7.RCM 关注四种类型缺陷处理:事后缺陷处理、定期维修、状态监测、缺陷探测/ 事先维修
8.RCM 是一个闭环系统。
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对飞机和发动机等复杂设备进行了长期的抽样研究,发现设备磨损曲线有多种方式,且随着设备复杂程度的提高,设备故障发生的随机性愈来愈大,MTBF 的准确度和对计划的指导意义发生了改变。以MTBF 为基准的预防性维修方式在某些场合下被以P-F 间隔为基准的预测性维修方式所替代。P-F 间隔是指从我们能够预测发现设备故障的时刻到设备完全失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可动率是指想要生产时,设备、模具随时都处于可以正常使用状态的比率,即指在需要使用设备的负荷时间内,机器设备能按标准定额完成合格品制造的可以动用的时间。100%可动率是理想状态。
实际上,因程序更换,使用其它制品等不得已的理由,实现100%的可动率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避免因故障、机能低下等原因造成可动率降低的事情发生。
稼动率是指相对于生产时间(负荷时间),实际生产物品的时间(稼动时间)所占的比率,又称时间稼动率。
自主保养是指制造部门的作业人员,在“自己设备自己保养”的思想指导下,自己保养运转的设备。除要学会日常点检、给油等保养技能外,还要对设备的异常、故障的修复及延长寿命等进行小型改良
点检是在使用前后或每日工作前后对设备仪器按照一定准则进行检查,确认有无故障和异常。
所谓柔软化设备就是指容易改变功能与用途、容易扩充功能与增加产能的设备。
书名: 设备管理(高职类)作 者:郁君平
出版时间:2010-07-13
ISBN: 7-111-09598-7
开本:16开
定价: 24.00元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
一、在设备选择上要注意“三个原则”。 企业在选择设备时要根据企业生产技术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的原则来选择设备,充分考虑设备的质保性、低耗性、安全性、耐用性、维修性、成套性、灵活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等,才能确保设备投入生产后的经济运行,为企业带来较好的回报。
二、在设备管理机构上要构建“三级网络”。
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以法人为核心的企业、车间、班组三级企业设备管理网络,健全设备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三、在设备管理方式上要实行“三全管理”。
现代的设备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设备管理,它是综合性的,可以概括为设备的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和全程管理,有效保证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正常工作,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利用率。
四、在设备检修维护上要实行“三严”。
一是严格执行检修计划和检修规程,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二是严格把好备品备件质量关。力求既保证质量,又经济节约。三是严格抓好检修质量和技改检修完工验收关。对设备检修和技改检修实行定人、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确保检修质量和技改质量。
五、在设备安全运行上要力求“三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干部值班跟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把设备隐患移交下一班,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人为的操作和设备事故的发生。二是坚持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操作者熟悉和掌握所有设备的性能,结构以及操作维护保养技术,达到三好(用好、管好、保养好设备)、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对于精密、复杂和关键设备要指定专人掌握、实行持证上岗。三是坚持抓好“三纪”。安全、工艺、劳动纪律与设备安全运行管理紧密相联。因此,必须坚持以狠抓三纪(安全、工艺、劳动纪律)和节能降耗、文明卫生等现场管理为主要环节,做到沟见底(排污、排水沟)、现场地面无杂物、设备见本色,并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形成习惯、形成一种风尚,使设备现场管理工作更加扎实。
六、在设备的保养上要实行“三级保养”。
三级保养是指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日保)、一级保养(月保)和二级保养(年保)。日常维护保养是操作工人每天的例行保养,内容主要包括班前后操作工人认真检查、擦试设备各个部位和注油保养,使设备经常保持润滑清洁,班中设备发生故障,及时给予排除,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一级保养是以操作工人为主、维修工人为辅,对设备进行局部解体和检查,一般可每月进行一次。二级保养是以维修工人为主、操作工人参加,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修理,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各企业在搞好三级保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维修保养工作。
七、在设备事故处理上要做到“三不放过”。
企业要逐步健全各种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从制度实施、检查到考核日清月结,把执行制度的好坏作为奖惩的重要条件。坚持对一般设备事故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八、在设备改造和更新上要注意“三个问题”。
设备更新改造是设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设备更新改造中,一是要注意从关键和薄弱环节人手量力而行。对设备更新改造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从关键和薄弱环节人手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二是注意设备更新与设备改造相结合。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生产的设备同过去的同类设备相比,在技术上更加先进合理,但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具有投资小、时间短、收效快,对生产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等独特优点,因此,必须把设备更新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注意设备改造与设备修理相结合。在设备修理特别是大修理时,往往要对设备进行拆卸,如果能在设备进行修理的同时,根据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生产的实际对设备作必要的改进,即进行改善性修理,则不仅可以恢复设备的性能和精度等,而且可以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大大节省工作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对设备进行改造时,应坚持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地把设备修理与改造结合起来进行。
设备前期管理是指从设备需求提出直至设备采购,安装调试、验收投入使用的管理,它包含设备需求策划、设备采购评审、设备招标、签订技术协议和合同、设备到厂检验、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终验收、设备移交等过程。
基础管理工作是按照规章制度和科学手段对机械设备从建立至撤消固定资产期间实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以便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保护国家财产的完好与安全,更好地为施工生产服务。
机械使用应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益和设备寿命周期的经济性为前提,要认真做好使用计划,坚持使用原则,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施工需要,降低工程成本。
机械保养是贯彻“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杜绝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延长机械使用寿命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按照各型机械规定的保养周期和作业范围,实行定期保养。
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保有机械类型,分别制定机械保养规程,作为保养作业和检验质量的依据。进口机械的保养,应严格按照机械说明书规定的保养间隔周期和作业范围进行,并通过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保养规程。
1、设备选择
设备的选择是企业设备管理的首要环节。合理地选择设备,既要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能降低设备使用费用,取得设备投资效益。选择设备必须遵循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原则。在选择设备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设备的生产效率。设备的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能生产的产品数量,一般表现为功率、行程、速度等一系列技术参数。考虑这一因素时,既要避免选择很快就要超负荷的设备,又要防止选择拥有过多剩余生产能力的设备。
2)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选择设备时,应考虑机器设备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一般以设备所加工的产品、零部件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等技术参数表示。
3)设备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设备加工精度的保持性、性能的稳定性、零件的耐用性等。可靠性高的设备能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或少发生故障。通常用平均故障间隔期来定量表示。
4)设备的维修性。维修性就是指设备是否便于检查、拆装,零部件是否易于更换等。
5)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在选择设备时,应尽量选择节能和原材料消耗低的设备。
6)设备的安全性、环保性。安全性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安全,以免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环保性是指设备的噪声和设备排放有害物质的污染程度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之内,要求设备配备有相应治理“三废”的附属装置或净化设备。
7)设备的成套性。成套性是指所选设备与现有设备在性能、能力等方面相互配套的程度。设备配套包括:单机配套、机组配套、项目配套。
8)设备的灵活性。设备的灵活性包含如下几个内容:一是在工作对象固定的条件下,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操作、使用比较方便灵活;二是对工作对象可变的加工设备,要能适应多种零部件加工的性能,通用性强;三是设备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体积小,占用作业面积小,移动方便。
9)设备的经济性。选择设备时,应结合实际,在满足生产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寿命周期费用最小的设备。
⑴现场工装设备以满足现场施工质量和进度进行配备,确保工装设备安全正常使用进行保养,保证工装设备有效利用进行管理。
⑵建设指挥部要加强机械设备监督管理,设置懂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专职(或兼职)物机管理员,监督施工单位严格管理现场施工设备。各专业工程师要掌握各专业内常用工装设备的类别、性能等。
⑶建设指挥部应主要抓好以下2个方面的监督管理:
①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中关于机械设备配备方案的合理性,审核工装设备配备是否符合投标承诺,审核工装设备配备是否符合验标和其他有关强制性规定。
②监督抽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类别、性能等进行配备,是否满足施工进度需要及时配备,设备进场程序是否满足要求,设备管理是否达到安全标准。
⑷施工项目部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设立物机部,负责工装设备的统一管理(包括自有、租赁的机械设备)。按配备方案及时合理选配,按要求对进场的机械设备进行验收并报监理审批;负责向有关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负责建立设备台帐,及时登记进出场情况;定期组织机械设备的安全大检查。
②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按规定持有效证件上岗操作,在用的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③所有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坚持“两定三包”(即定人、定机、包使用、包保管、包保养)制度,机械操作人员必须坚持岗位,确保机械正常运行。
④大型起重设备(指架桥机、龙门吊机、塔式起重机等设备)和大临机械设施的使用(如移动模架、运架桥设备、铺轨机等)应由物资机械部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使用前的检查、验收工作,确认安全和无质量问题后方可投入使用。
⑸大规模铁路施工过程中,本标准对隧道工程、桥梁工程、路基工程、站场工程不同的专业所需的施工机械设备的基本配备、使用操作注意事项、工作标准、机械设备检修、设备标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确定了现场工装设备的管理标准,使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达到合理化、高效化、标准化、安全化,以实现现场工装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达到建设项目的标准化管理要求。
我国企业设备管理发展和提升的历史,大致可概括为: